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小永和小嘉来到了家乡的瓯忆文化博物馆,意外发现瓯窑作为我国最早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名窑,人气、名气远不如龙泉青窑与景德镇瓷窑,为此他们开始查阅资料,分析原因,为打开瓯窑知名度出谋划策。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资料一】瓯窑发展历程年代尺

【资料二】瓯窑小镇旅游开发现状

瓯窑小镇,距温州鹿城区10千米,位于温州市永嘉县,小镇由三江街道坦头村改造而成,是用千年古窑遗址的概念建成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现用地3.5平方千米, 规划面积9平方千米。2006年,该村发现唐代瓯窑旧址。2011年,永嘉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成立,新瓯窑第一窑瓯瓷重燃点火;2015 年,龙下坦头唐瓯窑窑址文物保护碑树立,建立瓯窑文化广场、中国瓯瓷学院。同年, 坦头“瓯窑文化村”被评为永嘉县第一批十大特色文化村。2017 年7月成为全国第三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0月被评为3A 级旅游景区,12月被列为省第四批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小镇。坦头村古窑遗址于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月,瓯窑小镇入选浙江省侨联公布的第三批浙江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名单。

廖国一针对温州永嘉瓯窑小镇旅游产品开发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采访的人群里,只有27.6%听说过瓯窑小镇。以下是听说过瓯窑小镇的受访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与旅途最关注的服务要素的调查统计。

瓯窑小镇游客获得信息渠道调查统计图

【资料三】与瓯窑小镇类似的龙泉青瓷小镇、台湾莺歌陶瓷小镇情况

(1)、小永在制作【资料一】中的在年代尺时,不小心将以下两张图片甲、乙弄混了。请你根据文字信息,将图片分别放回【资料一】A、B对应处,并说明理由。

【1】                   【乙】

(2)、结合材料二,分析瓯窑小镇人气低迷的原因。
(3)、结合材料,完成采访提纲表,帮助完成。

瓯窑小镇新闻采访提纲

采访背景

采访对象

采访问题

新闻呈现

了解2023年瓯窑小镇新发展

亚运会期间的外地游客

选用消息体裁,报道新闻事件整体,以记叙、说明为主

瓯窑小镇对村居生活有何影响?

选用通讯体裁,详细记述新闻事件,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非遗传承人章长才老师

【复盘小结】我发现,采访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意义:⑤

举一反三
非文学作品阅读。

ㅤㅤ短视频已然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传播形态,如何借助短视频把新时代的故事讲得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是同学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大家浏览到了以下这些内容:

【材料一】

ㅤㅤ①如今,短视频以其个性化、碎片化、高黏度的特点,成为网民广泛应用的视频媒体之一。各类短视频应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大家记录生活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与此同时,短视频也造成了不少网友的过度沉迷。浏览短视频的沉迷者,包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他们在低头中感到“时间知觉麻木”,在虚拟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短视频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ㅤㅤ②据统计,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5.01亿人;2019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8.2亿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人。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应看到,短视频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种种乱象,视频拍摄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接真实”;把公共场所当成取景地,公众成了“群众演员”,影响到公共秩序;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挑战。

ㅤㅤ③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一批优秀短视频创作者正在用不同方式讲述着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尽管审美风格不同,讲述方式各异,有的精致、有的粗放,有的安静、有的热闹,但都鲜活蓬勃。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点赞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警,记录消防员逆行的“最美背影”,歌唱普通人的亲情与爱情……时代需要更多把中国故事讲得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的“拍客”,用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作品向世界展现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

(取材于牛梦笛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ㅤㅤ①内容始终是第一要义,短视频创作也必然遵循这一普遍艺术规律。优质短视频,既需要素材生动有内涵,也需要精心构思剪辑把好故事讲好,向受众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短视频内容要产生广泛持久影响力,创作要有意思,有意味,要有意义

ㅤㅤ②有意思,是吸引观众的“敲门砖”。在“手指做出选择”的今天,引发点击才能把内容呈现给受众。但只追求有意思,不想花工夫打磨作品,是当前一些短视频创作症结所在。不少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只追求“眼球经济”:求奇求险、低俗、花哨、空洞,秀段子的人多,讲好故事的人少,受众或是惊叫觉奇,或是哄笑一番,却意味索然,只是一“刷”而过。

ㅤㅤ③把有意思的内容展现出意味,关键要有想法有手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视频虽然时长较短,但技术层面功夫不能丢。发挥短视频的视听艺术优势,不仅需要剪辑等技术,更需要叙事的技巧。通过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和故事场景快速切换,传递具有新鲜感的科学常识,从发现问题到逐步探索,让人体味生活的意趣。

ㅤㅤ④通过有意思、有意味的内容带给人意义,是短视频讲好故事的更高标准。意思和意味吸引受众,意义引人进一步思考,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甚至有所升华。在生活中发现世界、寻找感动、获得启迪,才能赋予短视频深刻内涵。通过再现传统乡村生活面貌,展现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正是李子柒在海内外受到欢迎的原因所在。

ㅤㅤ⑤当然,短视频并不等于生活本身,而是一种文艺创作,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团队生产,或多或少存在艺术瑕疵。但让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的内容通过传播产生价值,增进文化自信,确实是短视频发展的一种好方式、好路径。

(张明瑟,《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短视频用“新”唱响两会“好声音”

ㅤㅤ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短视频对准青少年目标人群、聚焦两会看点、从第一人称视角、创新报道思路、采用创新手法,用“微”形态引爆大舆论,以小体量占领主阵地,用新视角、新语态、新方式放大两会宣传声量、唱响两会“好声音”。

(选自《广电时评》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3月,“人工智能+”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人工智能科代表欢欢对此很感兴趣,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①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将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② “人工智能+”指的是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础性、驱动性的技术力量,与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中国信通院AI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凯认为,人工智能是强调技术本身,“人工智能+”更强调的是跟行业、场景的融合。中国移动通信董事长杨杰认为,要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行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加快从“+人工智能”向“人工智能+”转变。

③ “人工智能+”,应该“+”什么、怎么“+”?小米董事长雷军认为,“+”就是“各行各业+各种应用场景”。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比较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社会各领域广泛运用。除了对产业深度赋能,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还将对科学研究范式和技术创新起到推动和助力,让每个人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成为更能开拓未来的新人类。

(整理自《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参考报》、央视新闻等)

材料二: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去年,以 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热点,今年初,OpenAI公司的视频生成新模型 Sora横空出世,颠覆式创新引发热议。与此同时,国内掀起“百模大战”,国产大模型频频亮相、加速迭代,各类通用、行业等云侧大模型和手机、PC、汽车等端侧大模型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不过相比 ChatGPT而言,国内的AI大模型产业至今没有出现爆款级应用。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预测到2035年,中国约85%的企业将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国内AI大模型布局情况(部分)

机构

AI大模型

百度

文心一肖

抖音集团

云雀大模型

中国科学院

紫东太初大模型

科大讯飞

星火大模型

阿里

通义千间

腾讯

混元大模型

华为

盘古大模型

……

……

(整理自《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2024年中国AI大模型产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①只需点点手机,准时赶到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就会载着乘客前往目的地;马路上,绿色高效的氢能无人驾驶清扫车自主识别道路环境自动清洁……这些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便民服务将在广州黄埔率先实现。3月4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式公布2024年首批以“人工智能+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应用场景清单。清单围绕“人工智能”提出深耕智能制造、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9大领域,共开放50个应用场景,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潜力。

②黄埔以制造业立区,清单中智能制造领域的18个应用场景占比近四成。广本数字化智能工厂、捷普电子黑灯无人化产线、燕塘乳业绿色供应链……从不同企业提出的转型规划中,不难预见未来黄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工业新格局。在其他领域,清单还包含了诸如无感知AI数字课堂、城市智慧停车场运营管理、区域“陆空一体”智能交通体系、湾区大模型产业园区等等场景。

③清单将黄埔不同领域对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需求清晰地展示给全国乃至全球供应方,力促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在黄埔率先应用推广。未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将把新型工业化之“机”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之“势”,向新质生产力发力,率先建成更具竞争力、更有影响力的“智造强区”。

(整理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②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今年2月,18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据悉,入选学校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师资配备、实验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天津市实验小学等不仅深入推进了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还孵化出多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下一步,教育部将促进各基地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人工智能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同时,教育部将选取典型经验、优秀课例、优质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推动更多中小学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整理自《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是对历史瑰宝的回溯追寻,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如今,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头。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包容,深化文明互鉴交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盘然。

(摘编自刘鑫《探寻“何以中国”,守护文化根脉》)

材料二:

2023年6月2日,《中国书法大会》开播。节目以中国书法发展源流为主线,聚焦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8件(组)作品、运用情景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最新科技手段,全景式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和源远流长的汉字发展史,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书法艺术之美。《中国书法大会》总导演王珊说:“汉字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纽带。放眼世界,与其他国家的拼音文字不同,只有中国的文字书写演变成了一门艺术。”

节目第一集选取了《泰山刻石》《兰亭集序》和《沁园卷·雪》三件书法作品,用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年的书法故事展现中国大历史。《泰山刻石》既是秦始皇东巡、泰山封禅的见证,更是“书同文字”的历史记录,不仅意味着国家版图的统一,更是文化的统一。李斯所创造的小景,也成为后世书法学习的第一步。第六集以“家国天下”为主题,选取了《大孟鼎铭文》《祭侄文稿》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三件书法作品。从周人在鼎上铸下文字、纪念祖先功德,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取义成仁、写就“天下第二行书”,再到新中国竖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慨然之气贯穿古今。语言学家姜亮夫曾说:“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的。”书法作品在岁月沉淀中焕发出的文化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由书者传递、由观者领悟,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由此发生。

(摘编自《素材匠人·中国故事》)

材料三:

2022年8月7日,湖南卫视推出青春文化养成综艺秀《美好年华研习社》。首期节目开场就是百余位汉服“同袍”共同参与演出的大型汉服形制秀。伴着古补的民乐,以时空交叠的形式。班婕妤、赵飞燕、孙寿、虞姬、孙尚香……一个个女性历史名人登场,打破历史与时空的次元壁,呈现两汉三国时期的服章之美。年轻社员张婉清饰演的西汉才女“班婕妤”手握团扇,从容缓步,次第介绍:汉服,礼也。衣端正,行从容。其中还点明汉服最重要的标识“交领右衽”,以此区别于游牧民族的“左衽”。

节目还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参加孙寿的“美妆发布会”,体会当时的美妆潮流。“愁眉”和“啼妆”,是孙寿重要的原创发明。她会把眉毛化成忧愁的样子,微微向下倾斜,并在眼睛下面抹上红色的胭脂,像刚刚哭过后的模样,娇弱可怜,楚楚动人。堕马髻则是一种将发髻盘起,偏斜在一侧的全新“发型”,像是刚刚从马背上摔下来,在当时也是一种开创。此外,孙寿还是一个懂得钻研仪态的人。折腰步,就是她琢磨出来的另一个看家本领。走路时,她会扭作摇摇晃晃的样子,慵懒似猫步。为世人所知的“龋齿笑”,更是折腰步的绝佳搭配——笑起来时,像牙疼那样遮掩着浅笑。这套时尚“组合拳”打下来,孙寿成了当时京城爱美女性们竞相追捧的“美妆博主”。节目面向广大年轻观众,推广与普及以“国风”与“汉服”为代表的民族传统美学,让有传承价值的东西变得更有传播价值。

(摘编自《素村匠人·中国故事》)

阅读

小文认为,体育精神也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请一起阅读下列资料,并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愉夺得拳击女子50公斤级金牌

①北京时间的今天凌晨,中国选手在奥运会拳击比赛中再夺金牌,吴瑜在女子50公斤级决赛中战胜土耳其选手恰基尔奥卢,获得冠军。

②首回合刚开始,吴愉就主动发起进攻,用中近距离的组合拳击打对手。恰基尔奥卢在身高和臂长上占优,希望拉开距离多打反击,但吴愉距离控制得很好,不给对手机会。第一回合之后,五位裁判有四位认定吴愉占优。第二回合中段,吴渝在下蹲防守的同时,利用组合拳进攻效果非常好。这个回合双方都有重拳击中对手,不过还是吴愉占据了明显优势。第二回合她再次以4比1战优。第三回合吴愉一度在对手快要跌出拳台时击打对手,被裁判罚分。最后阶段,她再次击中对手,最终她以总比分4比1击败恰基尔奥卢,夺得金牌。哈萨克斯坦和菲律宾选手并列排在第三位。

(《朝闻天下》2024.8.10)

材料二:               

贵州吴愉拳击赛场勇夺金,父老乡亲万里之外同庆祝

①本报讯(记者 赖盈盈 袁鹏)当地时间8月9日晚,巴黎奥运会拳击女子50公斤级决赛上,出生贵州贵定的拳击运动员吴愉对阵土耳其选手布塞·纳兹·恰克尔奥卢,最终获胜夺得金牌。

②根据本届奥运会赛制,新增设了拳击女子50公斤级比赛。曾在世界军运会、杭州亚运会折桂的吴愉感到十分幸运。“机会来了,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奥运会。”备战的每一天,她都逼着自己往前走,遇到再大的困难都未曾退缩。

③面对东京奥运会51公斤级银牌得主,吴愉步伐灵活,主动出拳,第一回合就把对手逼到场边,最终以4比1的总分战胜对手。

④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贵定县昌明镇文江村篮球场灯火通明,乡亲们自发准备烟花、摆好板凳,围坐在投影幕布前观看吴愉在巴黎奥运会的比赛。

⑤当场上裁判将中国选手吴愉的左手高高举起,乡亲们难掩激动,竞相燃放烟花庆祝,点亮了这个黔中小山村的夜空。

⑥看着女儿16年的坚持与努力一朝圆梦,母亲黎燕流出了欣慰的眼泪。“太不容易了,这么多年的辛苦与努力,没有辜负国家对她的培养,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没有辜负家人的养育。”

⑦听闻父老乡亲都在观看直播,吴愉非常感动:“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一定会继续努力。”

(《贵州日报》2024.8.11)

材料三:                      

 吴愉:____.

《新华社》记者   张百慧、乐文婉

①9日,日落时分的巴黎下了一场细雨。雨后,天边浮现的绯红晚霞犹如罗兰·加洛斯体育场内的红土一般绚烂。在这里,又一颗顽强的种子即将破土而生。

②当晚,在菲利普·沙特里耶球场内临时搭建的奥运会拳击赛场上,一位留着寸头的拳击手淡定地迈上了最高领奖台。在这一瞬间,她的名字响彻全场——吴愉,一个为中国夺得第二枚奥运女子拳击金牌的“95后”姑娘。

③从观众席远远望下去,吴愉给人的印象是酷劲十足。在当晚的女子50公斤级决赛中,面对东京奥运会银牌得主、土耳其名将恰克尔奥卢,首次作为主力征战奥运的吴愉毫无惧色。刚一上场,脚下灵动、拳风凌厉的她明显占据主动。伴随土耳其选手的两次倒地,中国拳手以两个4:1轻松拿下前两回合。待到第三回合的结束信号声一响,吴愉自信地将双拳举过头顶。在等待宣布比分之际,预知胜局的身体甚至开始随着音乐扭动。

④“我今天拿下(金牌),没有掉一滴眼泪,甚至没有很惊喜,因为我内心觉得我做到了,我战胜了自己,这块金牌真的是我应该拿的。”吴愉在赛后解释了台上这份“松弛感”的由来。

⑤走入混采区,摘掉了拳击手套的吴愉露出了手上的红色美甲,这份隐蔽的爱美之心与那一头男孩子般的短发形成鲜明反差。其实,在去年杭州亚运会上夺冠时,吴愉还是一个绽放着灿烂笑容的长发姑娘。不过,那场胜利不仅为她赢得了巴黎奥运会入场券,也让她在不久之后下定决心斩掉软肋

⑥“因为我有时会害怕它(头发)跑出来,影响比赛。其实我也在犹豫……但我自己会觉得剪掉头发后,又可以多吃0.3公斤,洗澡可以少洗个三分钟。”吴愉对当时的纠结记忆犹新。

⑦当然,为了奥运舞台上的荣耀一刻,吴愉“牺牲”的又何止一头长发。回望来时路,吴愉只总结了三个字:“很辛苦。”

⑧从上初中开始,吴愉便在家乡贵州省学习拳击。紧接着,她只身前往福建练拳、打比赛、上大学。2016年左右,吴愉被选为国家队队员任灿灿的陪练,长期“仰望”光环的她愈发渴望亲自上场为国争光。如今,凭借不懈努力,吴愉已经集齐了世锦赛冠军、军运会冠军、亚运会冠军等诸多荣誉,直至今年以头号种子身份出征巴黎奥运会。

⑨不久前,电影《热辣滚烫》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女子拳击这项运动。吴愉坦言,电影呈现的只是女拳击手现实生活的一小部分,不过女主角的“减肥之路”的确令她深深共鸣。

⑩与很多小级别拳击运动员一样,吴愉常常要忍受降体重的痛苦,有时甚至要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穿着羽绒服连夜跑步。“减重很辛苦,因为减重的同时你还要保持很好的状态去训练,这很难。”想到这段艰辛的历程,吴愉至今仍会面露难色。

⑪好在,巴黎奥运会上这场酣畅的胜利似乎成为她与一切和解的理由。

我每一天的训练从来没有懈怠,我战胜了自己的恐惧,面对各种困境一直在义无反顾地坚持。拿下这个奖牌,我会觉得自己没有辜负任何人,也没有辜负自己。吴愉说,现在我都还不想留长发,我觉得很舒服。女孩子的定义不在于长发还是短发,而应该是你的心态和内在。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向未来”项目小组开展“探索宇宙•仰望星空”综合性活动,整理了四份材料。

【材料一】

通过长期天文观测,到东汉中华先民已经提出了三种宇宙模型,分别是“宣夜说”“盖天说”和张衡支持的“浑天说”。三说之中,“宣夜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真空,日月众星都是“气”凝结而成。不过,对古代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理论过于虚幻,并且对天体运动没有太多指导作用,因而后世基本不传。对后世真正有影响,并且相互长期竞争的宇宙模型还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最早比较明确阐述“盖天说”理论的古籍是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该书认为,地球是一个呈棋盘状扁平的正方形,上面有一个半球形、以垂直地面方向为轴旋转的太空,如同倒扣的碗,也就是所谓的“天圆地方”。按“盖天说”理论,天为“气”所托举,承载着日月星辰运动,由于天空在旋转,所以地面上的人们会看到星星从东向西运动。

然而“盖天说”模型对不少现象很难解释,首先就是为何不同季节昼夜时长会有差异,而且升起时的地平高度也会随季节变化而不同。西汉学者扬雄提出了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在“盖天说”的模型中,均匀分布在黄道内二十八宿可见者应该较少,为何实际观测中是“见与不见等”,而且不论冬夏,都有“两宿十四星”可见,它们为何不随太阳在天空运行时间长短而变化?

对此,从《吕氏春秋》起,到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至东汉张衡一派主张的“浑天说”有着更好解释,在张衡比较系统阐述“浑天说”理论的《浑天仪注》《灵宪》等文中讲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简要来说,“浑天说”将宇宙想象为一个包含地面的大天球,该天球以南北极为轴不停旋转,太阳和五大行星沿黄道运行,月亮沿白道运行,两者能转到地下。天球之中包含地面和水,就像鸡蛋壳包着蛋黄,天“乘气而立”,地“载水而浮”。由于地面能够在水面上沿垂直方向运动,因而太阳可以随季节变化在地平线上不同方位升起落下,在天空高度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浑天说”构想出一个独立于地平的宇宙天球,认为其运动“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按此说法,天球以南北极作为自转轴,与地平会产生夹角。如此一来,人们自然就会发现,在头顶以一定角度不断自旋的天球的轴心附近,必然有一片区域相对于观测者固定可见。这样,“浑天说”不仅解释了太阳轨道变化问题,还能精确地解释天体运动、北极高度和恒星可见性等问题。以此而言,张衡在当时科技条件之下阐述的“浑天说”不但相对接近实际,更是在地心说时代极为领先的理论,先于西方足足15个世纪。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第5期,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古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随着计量时间的需要产生,人们以一昼夜为一日,作为记录时日的基本单位;以月亮盈亏为一月,成为太阴历创立的基础;以一寒暑为一年,成为太阳历创立的基础。

中国殷商时期将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从甲子到癸亥,组成60个数的周期用以纪日,后来又用来纪年和纪月。战国时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等“古六历”,皆以365又1/4日为一回归年,以29又499/940日为一朔望月,在19年中设7个闰月。公元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是有完整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历法,后经修改,以三统历的形式保存在《汉书•律历志》中。中国古代历法绝大多数是阴阳合历。

(摘自《学习强国》)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源于商周,确立于秦汉,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补充历法。中国的先民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黄道一圈为360度,如果以春分时太阳在黄道所处的位置为黄道0度,每隔15度取一个点,恰好可以得到24个点。这24个点所在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位置。每隔大约15天,太阳就转过15度(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转动了15度),就到了一个节气。

(整理自知乎网)

【材料四】

据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官方全球数据库显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一座射电望远镜,焦比达0.467,被誉为“中国天眼”。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口径、填充口径(即全口径均有反射面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建成后,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每天接收到的观测数据量达到30至40TB,发现的脉冲星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2月,“中国天眼”已发现的脉冲星总数达到740颗以上。近年来,“中国天眼”在快速射电暴起源与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寻与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等方向持续产出成果,大大增加了人类有效探索的宇宙空间范围。

自2021年3月31日起,“天眼”面向全球开放,各国科学家均可提出申请,使用它开展观测和研究工作。

(整理自百度百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