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年作为具有开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群体,肩负着传播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维护新型国际秩序的时代重任,是助推党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强大后备军,是推动世界实现和平安全发展的新生力量。

——《青年工作何以称之为“战略性工作”》

【材料二】

拥有水花消失术的“跳水精灵”

起跳、转体、入水……10分!7个10分!在本届亚运会赛场上,这位年仅16岁的“天才少女”王者归来,斩获双金,不仅在单人10米跳台和双人10米跳台比赛中取得胜利,还同时获得了7个10分的满分,在亚运舞台上创下惊人的纪录。她就是来自广东湛江的“跳水精灵”全红婵。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全红婵的天才故事绝非顺风顺水的“爽文”,她极致完美表现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泪水,是夜以继日坚持不懈的训练备战。她的教练陈华明坦言,湛江体校可以说是广东省条件最差的跳水训练基地。然而,全红婵并未将艰苦的环境视为阻碍,反倒在吃苦中磨炼意志。炎炎夏日,铁制的跳板被晒得滚烫,她就用毛巾挤水给跳板降温。日常训练时,她以男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一个动作都全力以赴地做到标准。哪怕面对质疑,她依然一往无前,做好自己,而这,也许就是“水花消失术”的秘密。

一对开创纪录的“神射手”

单眼皮,高马尾,白皙皮肤,浅浅的微笑——这个赛场上眼神专注、面带青涩的女孩,是来自浙江台州的17岁小将黄玉婷。在这次杭州亚运会中,她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首个“三冠王”。然而,这次杭州亚运会的赛前准备,黄玉婷也有过情绪波动,状态不好的时候,但她能做到迅速与自己和解,保持一颗平常心参加比赛。黄玉婷的搭档盛李豪同样是一位“00后”,2004年出生于江苏张家港的他,是中国射击队亚运会阵容中年龄最小的男队员。9月25日,在杭州亚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个人决赛中,盛李豪以253.3环的成绩夺得金牌,同时打破了世界纪录、亚洲纪录、赛会纪录。硕果离不开耕耘。13岁时,盛李豪第一次扛起了“枪”,不曾想到射击竟有如此的魅力和魔力。在这之后的假期里,他几乎每一天都要到射击俱乐部“报到”练习。他靠着一招——“稳”,一步步实现自我提升。

赛后,两位年轻选手谈到比赛收获时不约而同地说道:“做好自己。”

【材料三】

“摆烂”一词,近来风靡网络,甚至成为时下一些青年人的惯用语。它泛指: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不管了,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

当下的青年人在学习、生活、就业诸多方面,面临着不少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一些人用“摆烂”来进行自嘲调侃,以化解压力,本就属于“亚健康”。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摆烂”竟渐有蔓延趋势:有的学生对学习“摆烂”、一些青年对就业“摆烂”、部分上班族对工作“摆烂”……其实,从“佛系”到“躺平”再到“摆烂”,无论网络流行语如何更迭,归根结底都是在炒作“无为而为论”“奋斗无用论”“破罐破摔论”等陈词滥调,其实质都是宣扬逃避责任的思想。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只有志存高远、信念坚定,才能使青春岁月避免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进而激发奋进潜力,最终发出自己独有的光芒。《龟兔赛跑》中敏捷的兔子因为躺平“睡一会再说”,面对唾手可得的胜利只能在梦里兴叹;而“龟速”的乌龟,脚踏实地不断前行终究收获自己的荣誉。事实告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绝对不会在“摆烂”中产生,必须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奋斗创造出来。

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以奋斗之行动终结“摆烂”之态,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奋斗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在新时代肩负着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在自我奋斗中成长起来。 B、材料二划线句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的跳水技艺高超,同时也体现她独有的朝气与活力,以及蓬勃的自信。 C、当下的青年人在学习、生活、就业诸多方面,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部分人选择用“摆烂”的方式来化解压力,其实有可能是对责任的逃避。 D、材料三中的划线句子,将“摆烂”的人生比喻成“无舵之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只有志存高远、信念坚定,不断奋进才能散发自己独有的光芒。
(2)、结合材料二,请你说说“做好自己”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3)、结合材料三,说一说“摆烂”的本质是什么?
(4)、你的好朋友婷婷学习成绩不太好,她为此非常苦恼,最近看到身边有些人对学习毫无追求,她也想开始“摆烂”。请你结合三则材料,联系实际,劝说婷婷终结“摆烂”,展现青春力量。
举一反三
央视《新闻联播》聚焦浙江千万工程建设项目。这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浙江的重大成果。请你作为一名家乡建设宣传员,与小组同学一起里讲建设 , 并借助后面的资料完成相关
任务!
【新闻资料】
腾笼换鸟:                            
    “小而美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把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生活蓝图勾画得明明白白,彰显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在位于杭州富阳的富春湾新城,有一所获得过2022年世界设计奖的小学未来小学。这所学校厉害在哪里?
首先,在建筑风格上,该校从《富春山居图》中汲取创意灵感,采用双坡顶、弧坡顶等屋顶元素,颇显山水之美和当地文化底蕴。第二,未来小学不仅引入人车分流概念,还设计了18491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可容纳418辆车出入。同时,地面还设有214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在这所学校的门口,你不会看到放学时间拥堵的路况。同时,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也被纳入校园,可以做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
(选自中新网,有删改)
那时浙江浙江速度如今浙江
2004年3月下旬,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嘉兴坐上了101路城乡公交车,实地感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对弥合城乡差距的作用。20年过去了,101路公交车两头连接的城市和乡村,全域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城乡居民都纳入了20分钟医疗卫生圈如今,浙江的城乡有了新的风景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
(选自澎湃网,有删改)
【课文资料】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选自《中国石拱桥》,有删改)
【纪实资料】
    徐玲玲是浙江省2021年度十大最美建设人。她一改大多数人印象中建设人灰头土脸、风吹日晒的形象,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抓好建筑工程,又修好树人工程,在平凡岗位写下了不凡华章。
    时光追溯到20多年前,徐玲玲女承父业,成为了建设行业里万绿丛中一点红。如今回头看来她依旧唏嘘不已,父亲三个儿女中唯有她继承了父亲的基业,尽管当初的抉择夹着些许复杂的情感,但徐玲玲毅然踏上了建设之路。
    事业之初,徐玲玲的团队仅有3个人,站在租来的2间小平房前,一位泥工和一位石工就组成了新华建筑公司的建筑队。但她坚信在建设行业没有捷径,保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才是坦道正途。
    有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有了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徐玲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选自《浙江民盟[人物]》,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古代先人把龙当作图腾来敬畏和崇拜,以求云雨,润泽万物。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更迭,龙开始兼具强烈的政治意义。而后,龙马精神、笔走龙蛇等衍生词的出现,又赋予了龙文化独特的审美旨趣。传统的中国龙,凝聚古人智慧,承载民族信仰,精神底蕴丰厚。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材料二:十二生肖中,唯有龙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形象。它在国人眼中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是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瑞符。古语有云:“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它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鹿角象征长寿,牛耳象征名列魁首,前额高耸象征聪明智慧,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

材料三:2023年12月2日,央视发布2024年春晚主题和主标识“龙行龘龘欣欣家国”,第一时间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自由女神:哇!这个“龘”字,理解起来老外做不到啊!

@浩然正气:汉字中有不少“三叠字”,有些字叠起来以后能够表达比原字更强烈的情感和更壮观的场面。“龘”就是群龙腾飞的意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着呢!

@时间煮雨:主题里的“龙行龘龘”描摹了中华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欣欣家国”表达了龙的传人对家国的深深热爱和美好祝愿。

@新新人类:我最喜欢方方正正的这个主标识。它既像“龘”字印章,又像电脑芯片,结合了古老汉字与现代科技,融通未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然而,本应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汉字在当令社会却逐渐被大众遗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键盘上“敲字如飞”,可是每每提起笔却忘记了这个字该怎么写。曾经有人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调查,受访者中94.1%的人都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

某网络对大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也进行了调查,下列图表,是调查得到的数据。

您是否出现过提笔忘字的现象调查【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

109 

本题有效填写人数

116

【材料二】

“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写一手好字,曾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前,中国人也曾有集体书写的民族记忆。随着科技的发展,键盘慢慢取代了纸笔。今天,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电脑与手机输入方便与快捷,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以写信的方式来进行人际沟通与交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文件的保存等,纸质文件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三】

时代与科技的进步给现代人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透过提笔忘字的现象,我们看到现代人正逐渐失去对手写汉字的依赖性,汉字文化危机也因此而形成。拯救汉字危机是每个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确保这一千年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言恭达提出设立“汉字节”,建立汉字文化教育基地,在国家层面重视汉字和汉字文化。

(材料引自网络,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Ⅰ

元宇宙:推动审美革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①元宇宙作为当今科技界、产业界、艺术界,乃至投资界的热门话题,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生活、改变世界。一般认为,“元宇宙”这一概念最早源于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雪崩》,作者斯蒂芬森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并和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三维数字空间,在那里的人类通过数字分身生活。如今,人们对于元宇宙的概念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定义:元宇宙是基于5G以上互联网技术,将VR/AR等新型3D虚拟现实显示技术、区块链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整合而产生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②那么,元宇宙将怎样改变人类的审美方式呢?首先,人们将从时空改变中重构自己的审美心理。就时间而言,在元宇宙的虚拟与现实综合情境中,人们沉浸于VR或AR呈现出来的虚拟世界,对自身和周遭事物的关注度明显下降,直觉成为了把握时间的基本方式。就空间而言,元宇宙中VR和AR的出现,让这种“身体在别处”的现实与虚拟区隔趋于消逝。栖居于元宇宙世界中的人,可以通过数字分身一边在北京故宫欣赏清乾隆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的精美,也可以瞬间移步到意大利西斯廷大教堂去欣赏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天顶油画,还可以即刻换位到埃及去观赏夕阳下沙漠中的金字塔。

   ③其次,人类的感官体验也将在元宇宙的高度沉浸感中得到多维度的延伸,进而创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图景。一方面,诸如VR手套、VR眼镜等新型虚拟现实设备,能够让用户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虚实融生景象,并在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维度上实现审美感受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升级及虚拟数字人和仿真机器人的应用,将会让用户进入到一个个真假难辨的“高沉浸式环境”,并在其中实现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一体化的混合式体验,形成对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同时它还将打破现实的地理疆界、语言隔阂,并最终实现全人类共享的元宇宙审美景观。

   ④再次,人类的身份认同感、生命意识将在元宇宙中被重新赋义,审美境界将会大为改观。例如,元宇宙可以重塑历史古迹和逝去的先辈们的虚拟影像,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赋予人物与先人一致的语音和行为风格,实现后代与先辈的同时空交互,让家族记忆、民族记忆、文明的记忆重新成为鲜活可体验的经历。如此一来,人类将不仅可以在元宇宙中深度体验康德和席勒所倡导的审美游戏境界,而且还可以进入庄子《逍遥游》所描述的那种超越现实的自由而和谐的审美理想境界。

    ⑤那么,元宇宙是否真的会因为科技创新带来的审美革命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答案也远没有这么乐观,这里至少涉及如下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受制于技术难题,当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元宇宙应用的沉浸式体验技术要求。二是受制于科技道德,某些别有用心的科技公司,甚至可能让元宇宙成为压迫人们的战争预演场域。不过,我们仍应看到元宇宙带来的审美革命意义及其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价值。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3年9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署名文章,题为《把握机遇,科幻创作天地宽》,科幻创作和科幻阅读再次受到关注。平时与家长沟通时,笔者能感觉到,家长普遍对科幻创作和科幻阅读存在一些误区。在他们的认知中,科幻不如科普,科幻作品也只是闲书。

科普作品中满满都是“干货”,还有很多有趣的设计,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而科幻作品的科学含量只有百分之十,甚至更少的比例,剩下都是“编故事”。

那么,科幻与科普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科普的核心是回答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我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中寻找标准答案。而科幻的核心是提出问题。未来世界留给我们的提问,很难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因此,科幻与科普应该是科学精神的两条腿,我们既要读科普读物,学习知识,也要读科幻作品,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科学案养和科学精神。

科幻是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梁道之一。科幻和科普同样重要,它能够填补教育缺失的环节,科幻和科普必须在教育中齐头并进,才能为中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笔者呼吁,家长们要让孩子们阅读更多的科幻作品。

(整理自何明瀚《面向未来提出问题,科幻文学并非“闲书”》)

材料二: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救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毫无疑问,科幻是承载这一使命的绝佳载体。

科幻具有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天然优势,科幻教育能够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最终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科幻救育中,激发好奇心是最先发生的一种教育作用。科幻小说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让青少年对科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更自觉地融入科学教育课程。想象力在科学教育中也非常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所有想象中,科学虚构或者说科幻想象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日益突出且不可替代的启示性作用。

科幻还拥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基因,可在科技创新的各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科幻可以孕育科技创新的概念萌芽。科幻是科学与幻想碰撞的火花,是科学创新呈现的载体。英国国家科学、技术与艺术基金会在2013 年的《科幻与创新的互相影响》报告中总结了280个科幻文本中的概念与真实世界创新互动的案例,充分展示了科幻孕育创新概念的潜力。其次,科幻可以促进创新成果在大众的传播。创新成果的广泛传播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早期阶段,大众接受创新产品和服务需要较长时间。面向大众的科幻作品可以提高大众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接受程度,有效地缩短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时间。

(整理自付昌义《科幻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载体》)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科幻题材网络小说的崛起也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作为一个曾经看起来与网文“无关”、似乎较难适应网文创作方式的小说类型,科幻小说在网络文学整体题材转向的冲击之下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科幻题材网文作品不断涌现,通过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创新的书写,记录了我国新时代科技发展的脚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起点中文网科幻平台的新作家和新作品数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112.5%,甚至一些其他题材领域的知名网络作家也开始“转战”科幻题材创作。

科幻小说在网络文学界的逆袭,一方面是受到近年来热门科幻小说《三体》和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向现实主义题材转向的浪潮的推动。尽管在大众看来,科幻小说是明显的幻想题材,似乎与现实主义相抵触,但事实上,科幻小说和现实题材作品都与科学理性有着极为深刻的关联。

除了创作成绩十分瞩目,科幻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者队伍和读者群体也不断壮大和年轻化。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起点中文网科幻品类的读者数蚤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18.89%。其中,“Z世代”年轻人成为科幻网文的阅读主力军。而在创作者方面,同样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截至2022年上半年,科幻网络文学新作者画像大数据显示,“90后”占比为25. 3%,“95后”占比35.06%,“00后”占比7. 93%。(整理自《中国文化报》)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据某物流平台数据显示,“6·18”盒的备货量同比增长1000%!盲盒在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中非常火热。小铁对言盒很感兴趣,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盲盒营销不能一路走到黑

    规范盲盒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1月26日,中消协针对商盒市场发布消费提示称,商家过度营销、涉嫌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和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越发凸显。盲盒市场近年来热度持续走高,各行各业的商家都发现盲盒市场有利可图,希望来分一杯羹。消费者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勿育日距风。盲盒,指的是在相同包装的盒子中放置不同款式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只因为有一定的概率能够“拆”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所以才购买。盲盒的异军突起是当前市场发展的缩影,有时仅仅需要一根创意的火荣,就能点亮整个天空。

    现在的言盒市场就像是一个怪图,图里的人玩得不亦乐乎,图外的人看不明白。有人认为盲盒是消费老在交“智慧税”。在他们看来,消费者购买盲盒是被商家夸大的商品价值、虚构的中奖概率所误导,商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不少打着盲盒旗号销售的商品有的是蹭言盒的营销热度,有的是经营者“清库存”的工具,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隐患……这些现象说明有些经营者已经玩过了。

    何止是经营者,就连有些消费者也玩过了。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盲盒营销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博心理,实质是互联网贴博向商品营销的廷。盲盒市场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来购买盲盒。消费者要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结合自身经济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量力而行,理性消费。

    如果任由这些乱象存在和泛滥下去,那么盲盒市场就很有可能一路走到黑。因此,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确保商品的质量信真实,不得做出虚假、夸大的宣传,保障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购买。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材料二:

    在河南博物院众多文创产品中,最火的要数考古盲盒,从2月10日开始在线上上架12000个,截至2月15日已经售层,线下每天推出500个预约号,每人限购3个,仍旧卖到脱销。春节过后,考古盲金又恢复了每晚8点上架分分钟被秒杀的常态。

    作为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王牌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将“动态文创”的概念贯彻到底。考古盲盒跳脱了传统盲盒“拆金即结”的设置,不仅将考古发融入了“拆盒”过程,更将考古“战利品”带入一个更大的游戏中,非常符合年轻人求新求异的探索性和娱乐性的消费心理。

    盲金里精美仿制的青钢器、元宝、小钢佛、钢签、玉器、纪念牌、陶器等“奇珍异宝”,通过多道工序,进行“做旧”,尽可能呈现文物出土时的状态。包装改了12稿、版本更新6次、翻模20多次“无论是文案、包装,还是内部设计,我们都有精益求精的空间。”宋华表示,“'考古盲盒’的“言'是科文化之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最初猎奇探宝逐渐转变成现在热哀探寻宝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言’真正实现了它的科普价值。”

    好的文创产品一定能被市场所接受,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货后的文化和创意。“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让冷门偏门的考古热起来、被公众熟起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把“考古发据”从被动学习变为有趣的主动探索,吸引着年轻人通过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拉近他们和历史文化的距离。

(摘编自《挖盲盒、“古钱币”巧克力河南博物院为何如此会玩?》)

材料三:

    “考古盲盒”将文物跟“潮玩”概念结合,是让传统活起来的新尝试。

    在很多人眼中,文物连接的是“传统”,盒代表的却是“潮”,二者似乎不搭。但“考古盲金”却将二者较好地捏合:让文物形象借盒形式出圈,也能让曲高和寨的文物形象跟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大众更贴近,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的“转码”,连接起过去与当下,而好玩的游戏化体验,也能带动人们学习与感受的热情。

(摘编自《“考古盲金”爆红:文物“出圈”,文化“入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