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吉安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spa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双减”政策针对以往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现象,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材料二

“双减”政策出台后,受访家长的态度调查图。

数据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材料三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评价能力等,从而真正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服务和发展引领。“双减”政策出台,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在校学习效率,丰富阅读和文体活动内容;减少校外培训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子交流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 , 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诠释、分类别这三种说明方法。 B、材料二中,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比反对的要多。 C、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成分用符号标示:这Ⅱ是(回应社会期盼的)(新)举措。 D、材料二中,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与反对的一样多。
(2)、在“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应当如何促进自身发展?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做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孙杨四连冠

魏超然

①孙杨还是那个战无不胜的孙杨!昨晚,在2019韩国光州游泳世锦赛第一项游泳决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中国游泳队队长孙杨不负众望,以3分42秒44击败老对手、澳大利亚名将霍顿,夺得冠军。这是孙杨七次参加世锦赛场以来夺得的个人第10金,也是他连续四届世锦赛夺得该项目金牌。

②赛前,已经是游泳世锦赛“七届元老”的孙杨,是男子400米自由泳冠军的最大热门人选,因为他保有该项目今年世界最好成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冠军的争夺就毫无悬念,立陶宛新星拉普赛斯、意大利名将德蒂和里约奥运会该项目金牌得主霍顿都具备很强的冲击力,特别是老对手霍顿,在大赛中一向有着不错的发挥,里约奥运会上两人的口水仗至今仍有余波。

    ③孙杨在预赛中游得相当出色,以3分44秒10、预赛第一的成绩轻松晋级决赛,另一名中国选手季新杰也以第八名的身份晋级。孙杨在预赛中有所保留,将全部能力都留待晚上的决赛中使用。

④决赛开始,孙杨前半程采用跟随战术,第一个50米,孙杨划水非常舒展,游得不紧不慢,虽然只排在第五位,但是并不着急。果然,随后孙杨开始发力,100米时,孙杨已经追到了第三位,150米后排名第二,200米时,孙杨已经升至第一位。

⑤后半程,孙杨越游越猛,300米后已经领先第二名拉普赛斯0.71秒。最后冲刺阶段,拉普赛斯和霍顿全力反击,孙杨顶住压力,以3分42秒44率先触壁,夺得冠军。【甲】霍顿以3分43秒17获得亚军,德蒂超越拉普赛斯获得铜牌。季新杰以3分45秒64获得第七名的同时,也获得了东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⑥【乙】世锦赛个人夺得金牌总数榜上,孙杨的10金和美国名将罗切特并列第二,仅次于菲尔普斯的15金。孙杨接下来还要参加200米和800米的争夺,超越罗切特只是时间问题

    ⑦【丙】夺冠之后,孙杨相当激动,在泳池中双手竖起四个手指,摆出“4”的手势,庆祝自己达成了世锦赛四连冠的成就。“我想成为在自由泳史上做到这个成就(四连冠)的人,其实我这两天已经没有关注这些东西了,不想让自己想太多。”孙杨赛后解释说。

    ⑧【丁】在混合采访区,爱哭的孙杨这次还是没能忍住自己的眼泪。“我想今天晚上不管结果怎样,我都为我自己骄傲。”说到这里,孙杨哽咽起来,他转过身去背对着记者许久,又转过来,接着向记者们诉说自己能坚持到现在,实属不易。

    ⑨“我们的对手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 , 整个游泳界都在一个大换血中,年轻队员层出不穷,像汪顺、商科元都已经算是老队员了,后面都是00后的队员,我觉得老队员能够坚持下来就是胜利。”孙杨表示,对于像自己这样的老将来说,该有的荣誉都获得过,所以现在就是要把这种坚持的力量传递给后面年轻的运动员。

    ⑩在孙杨夺得世锦赛男子400米自由泳四连冠后,获得第二名的澳大利亚人霍顿在颁奖典礼上公然拒绝登上领奖台。对此,孙杨反击称:耍这种“小伎俩”,自己不会受影响。孙杨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还回应称:“颁奖典礼很神圣,因为运动员代表着国家。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中国。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7月22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03年10月15日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被挑选为航天员,从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经过层层考验,各项测试都达到了优秀水平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登上神舟五号飞向太空,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拉开序幕。核心舱命名为“天和”,是中国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为我国近地空间站运营和后续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研制,全长8.8米,发射质量21.6吨,具备高安全、高可靠、造应多任务和模块化设计特点,主要用于验证气动热防护、再入控制和群伞减速回收等关键技术。

        材料二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王亚平作为此次神舟十三号进入太空执行任务的唯一一位女航天员,被网民誉为“当代高质量女性”。她目前的最高学历是博士!十七岁,她考取了如今的空军航空大学。在学校里,王亚平表现出对航空极大的兴趣以及天赋,不仅刻苦学习掌握飞行驾驶技术,还在学业完成以后就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得了研究生学位。但是她并没有止步于此,随后又开始攻读北京大学心理学院的博士学位。此次太空之旅她和同伴一起为青少年开设“天宫课堂”。

        王亚平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天宫课堂”让宇宙不再是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高岭之花”,让科学不再是书本上高度浓缩又晦涩难懂的字母公式。

        材料三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

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四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太空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面对党旗和军旗,每一句誓词都是中国航天员对党和国家的心声。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嫦娥六号任务发射至采样返回全过程约53天,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相比2020年实现月球正面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任务,嫦娥六号任务需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实施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同时,嫦娥六号任务将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月球样品实验室分析研究等科学探测,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②此外,嫦娥六号任务开展了国际合作。2019年4月,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了《嫦娥六号任务国际载荷合作机遇公告》,通过对两批次国际载荷搭载项目建议的征集、遴选,最终确定了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氧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4个国际搭载项目。

【材料二】

①2024年6月6日14时4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并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②嫦娥六号上升器从月球背面起飞进入环月飞行轨道后,先后进行了4次轨道调整。6月6日上午,上升器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前方约50公里、上方约10公里位置时,轨返组合体通过近程自主控制逐步靠近上升器。

③14时48分,嫦娥六号轨道器配置的3套K形抱爪对准上升器连接面的3根连杆,通过将抱爪收紧实现两器紧密连接,精准完成交会对接。

④此后,装载着珍贵月球背面样品的容器从上升器被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⑤此次任务,是我国航天器继嫦娥五号之后,第二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接下来,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与上升器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段,准备择机实施月地转移轨道控制。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亚运会,小组同学摘录和整理了很多相关报道。请阅读下面材料,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材料一】 消息报事件

____

中国日报网10月30日电  杭州亚残运会,不仅是运动员们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舞台,同时也是共享社会发展红利、城市无障碍环境进一步提升的契机。

记者来到杭州亚残运会盲人门球的比赛场馆,在这里过街通道上就有这样有利于坐着轮椅的肢体残障人士上坡的缓坡,以及便于视觉障碍人士行走的盲道。

这两年,杭州在打造无障碍的数字之城,比如说大家很熟悉的导航,在去年底,就推出了轮椅导航的功能,点开轮椅导航的功能之后,地图就会自动为坐轮椅的用户,规划出一条可供轮椅通行的道路。

截至目前,杭州市已完成市域范围内无障碍设施数据采集,上线无障碍公厕1573个,无障碍电梯数据297条,无障碍天桥、地道信息28条,共计2661条数据完成采集上了导航。(有删减)

【材料二】 特写析语言

杭州亚运会

新华社浙江湖州10月1日电(记者李博闻 杨恺 崔力)  21:12击败蒙古国队,中国三人女篮继上届亚运会后再度摘金。

场内的比拼紧张激烈,利用内线优势,中国女篮频频在篮下制造机会。“我们还是以内线来主动发动攻击,然后再向外发展。”万济圆说。A.全场中国队比对手多抢了12个篮板,一分球命中率高达88%。不过对手也始终没有放弃,用速度强突篮下,在距离比赛结束还有4分多钟时一度将分差缩小到4分。

B.拼到体力透支,王家绘双手扶大口喘气;王馨雨飞身救球,撞开广告板,头重重砸在地上;万济圆突破时扑倒在地久久不起,老万也紧张地把身子往前探了探。

“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必须拿下!”陈明伶说。

顶住一口气。陈明伶遮天蔽日,无情封盖掉对手的外线尝试;王馨雨精确制导,找到篮下的万济圆轻松打板得分。最后1分39秒,20:12。万济圆站在了罚球线上。

深呼一口气,万济圆“手起刀落”,稳稳得分。 

(选自新华社客户端,有删减)

【材料三】 评论明事理

国羽女团泪洒西子湖畔

中新社杭州10月1日电  1日的杭州亚运会羽毛球赛场,在女子团体决赛上,中国队0:3不敌韩国队,遗憾摘银。

身为杭州人的陈雨菲,此番家门口作战,压力可想而知。但陈雨菲看到了自己更多的问题,她眼泛着泪花说:“虽然之前的苏迪曼杯有赢过安洗莹,但她现在更稳定,也更成熟。她给我压力的时候,我自己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去解决。在场上我今天确实想得比较多,比较乱,一直想让自己更冷静。”

贾一凡赛后接受采访时遗憾落泪,她说:“就像清晨说的,今天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我们真的非常想赢,我已经很努力在调动自己,可是对手也是这么想的,她们打得非常有针对性,很可惜我们没能为团队拿到一分。”

陈清晨表出决心:“后面的单项上,我还是要拿冠军,我就要拿这个冠军,我一定要拿到,就是这样。”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减)

运动员当去创造更多精神层面的金牌

范江怀

奥运金牌有限,绝大多数参赛选手无法站上最高领奖台。金牌不能共享,但精神层面的金牌是可以共享的。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之后,龙清泉因种种原因运动生涯跌入低谷,未能获得伦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好在“暂时的失利不仅没有击败他,反而成就了他,让他成为一个心态更加成熟的优秀运动员”。正如他自己所说:对于年轻人来说,短暂的失利根本不重要,不要太看重眼前的利益与胜负,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能够走多远。

龙清泉的经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是难能可贵的;更难能可贵的是,爬起来还能继续奋力拼搏,最后还能站在奥运赛场的最高领奖台上。在奥运赛场上有两种金牌,一种是物质的金牌,另一种就是精神的金牌。一直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价值观,就是鼓励广大运动员去创造更多精神层面上的金牌,向世人传递运动的理念、拼搏的意义、奋斗的价值。

(选自《解放军日报》,有删减)

【材料四】 采访话初心

对话杭州亚运会播报员肖天宇:没有一首歌是白放的

杭州亚运会闭幕,中国选手创历史佳绩,同样走红的还有官方“气氛组”。10月9日,本届亚运会乒乓球、霹雳舞项目场馆中文播报员肖天宇做客《面谈》,讲述官方“气氛组”背后的故事。

记者:____

肖天宇:在本届亚运会中,我主要在乒乓球、霹雳舞项目场馆负责中文播报。工作中,中文播报员与英文播报员相互搭配。播报工作主要分为赛前播报:温馨提示、对项目的介绍、对场馆的介绍、无线电的须知等;赛中互动:主要是充当MC的角色,与观众互动;赛后播报:颁奖环节。

记者:网友感慨“这届亚运会没有一首背景音乐是白放的”,您印象最深刻的背景音乐是哪一首?

肖天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首《晴天》。赛事的前面两三天都是阴天,当时杭州天天下雨。突然有一天,天空放晴了,我跟DJ老师说,我们今天放一首《晴天》吧。我们组织大家一起把手机闪光灯打开,跟着节奏一起唱起来、摇摆起来。当时,现场的氛围特别好,被大家笑谈为:“来看乒乓球的比赛,顺便还听了一场周杰伦演唱会!”

记者:本次亚运会播报,您有什么收获?

肖天宇:在本届亚运会期间,我们团队整体都非常年轻,四个播报员都是“00后”,DJ老师也是“00后”,我们可能更了解现在年轻人喜欢听什么。在这样一场盛会里,我也过得非常充实,这将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珍贵的回忆。

(选自长江日报,有删减)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本一】

①本报北京11月8日电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②此次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021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

材料二

①“飞天”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事实上,中国人飞天梦由来已久。如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就承载了我们的先祖对飞天梦想的执着与热爱。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刘邦的大将韩信发明了风筝,风筝能借助空气上升,并且能翱翔在天空中,可以说飞机的发明,一部分的启发就来自它。后来,通过张衡、郭守敬、祖冲之等人对天文的不断观察和推算,为我国现在航天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人类飞天的梦想虽然美好,但难度极大。太空环境复杂,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恶劣环境因素让航天员时刻面临巨大风险。航天员出舱活动,面临的是300-450公里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这里既有以90分钟为周期的±120摄氏度左右的冷热交变,还有空间碎片和空间辐射。为了保证航天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能够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舱外作业,舱外服要为航天员提供安全有效的环境防护、密闭空间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相当于一个“人形飞船”。既要抵御外太空的恶劣环境,又要保证航天员能够灵活进行舱外作业,对舱外服的材料和工艺要求之高,超乎想象。

③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任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在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针对空间站任务出舱活动需求,第二代“飞天”舱外服在过去研制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改进,改变了结构设计、提高了服装使用寿命及人服能力,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等特点。不断增强的舱外航天服研制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坚实的奋进步伐写下生动注脚。

④比黄金还贵重的第二代“飞天战袍”,可谓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障,工艺上复杂且精密、制作研发更是精益求精。据了解,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制造航天服都离不开一针一线的手工作业。仅做一副舱内航天服的上肢限制层,就需要130多个小时,做一副舱外航天服的下肢限制层,需要260多个小时,而装配一套舱外航天服,需要近4个月。在缝制过程中,尺寸公差不能超过1毫米,一粒浮尘都有可能酿成大祸,极其考验研制人员的技术和耐心。正是得益于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研发队伍,我国舱外服才能不断实现突破升级,守护航天员生命安全、护航迈向太空的征途。

(根据《舱外航天服护航太空漫步》等资料改写,2021年12月01日)

材料三

①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被称作“感觉良好”乘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顺利结束“太空出差”,回到阔别半年之久的地球,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②航天员们能够在浩瀚太空“感觉良好”,源自航天人的创新自信、航天技术的创新突破。身穿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风险极高又极为炫酷的太空出舱活动中伸展“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的从容姿态;数倍于5G网速的太空宽带,支持航天员在400公里高度分享壮丽的宇宙美景,在“天宫课堂”流利开讲;原先靠航天员乘坐飞船“随身”携带物资,如今已有天舟货运飞船专程送来“太空快递”……自主创新所造就的航天科技进步,持续提升着中国人进出空间的能力,也助推着飞天梦想不断扬帆远航。

(中国军网《神舟十三号归来:更从容拥抱浩瀚太空》,2022年4月18日)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春招的来临,应届毕业生们面临着步入社会就业创业的“难题”。而有些大学生则把就业玩出了新“花样”。

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王彪报名了西部计划,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支教。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将基础教育带到更远更偏的地方。

非遗传承年轻化逐步成为一大趋势,从小生活在苗寨的潘雪大学毕业后重回家乡,采用短视频、直播的方式为客户量身定制,打开银饰销路,让每件苗族银饰都会“说话”。

清华大学毕业生张美瀚志愿到祖国最艰苦的边疆地区服役、用两年时间成长为一名坚毅果敢的军人。他用青春热血,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将最美的年华绽放在祖国军营。

在择业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我们考虑的国素:

一是多考量。在就业的选择上,我们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社会评价、家庭情况还有该行业的优势和挑战等多方面。

二是熟政策。在选择就业形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前了解到不同的就业政策以及各种行业的准则;充分利用好省校各级就业平台,多渠道收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认准求职常态化网站等。

三是做心理建设。我们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自负盈亏,承担“空窗期”的压力,以及面临所从事的行业受社会经济等影响带来的收入水平波动起伏的风险。因此,重建求职信心极为重要。

(摘编自《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有困难,但很多人闯出新路子》)

【材料二】

(《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摘自智联招聘网)

【材料三】

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在千万毕业生即将进入职场之时,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考公务员或者考编制更加青睐。在与多位毕业生交流后,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目前,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岗位已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的首选。

即将毕业于天津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小张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了她和同学们的求职故事。小张说道:“偏好上感觉大家更倾向于去稳定的单位。”在像小张这样的应届毕业生看来,包括了国企、央企、事业编和公务员等,取代了之前应届生最爱去的互联网公司,成为了新的热门。

刚刚拿到一家北京国企offer的毕业生小旭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像我身边一些在秋招时已经拿了互联网大厂offer的同学,目前也在看一些国企、央企的招聘信息,互联网行业的形势相比之前没有太好了。”

在小张看来,她和同学们在求职时更看重春招的时机。“春招岗位的需求量相比秋招时要更多,机会也更多。”把握好企业招聘的时机,是目前应届毕业生们找到满意工作的关键。对此,小旭表示,从整体的求职时间表来看,相比于普通企业招聘,向体制内方向求职所需要的流程和时间都更久一些,所以需要毕业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摘编自《北京商报》)

【材料四】

从今年就业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小压力。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超过1150多万人,就业工作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双重挑战,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建伟看来,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短期供需时间点不匹配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时间集中,短期走向市场寻找工作岗位的群体规模也比较大,而就业机会的创造需要经济发展支撑,且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因此存在短期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

二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快与供给结构调整慢的矛盾。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技能结构变化快,而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和培养层次取决于教育体制而不直接取决于市场需求,因此存在一些大学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不足,也有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供不应求。

三是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预期(包括对行业、地区和工资待遇的预期)相对稳定,受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形势变化的调整小,因此知期内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

针对上述现状,陈建伟认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方面要以经济复苏增长带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需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摘编自《中国新闻社》2023年1月26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