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2024年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为何建设国家版本馆?

建设国家版本馆,关系到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承,它担负着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我国历朝历代,也都把版本保藏传承放在重要位置。从周的史官、秦的石室,到汉代的天禄阁、唐代的弘文馆,再到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渊阁、清代的四库七阁,专藏机构绵亘千年。

建设国家版本馆,构筑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就是着眼于中华版本的永久安全保藏,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厚植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具有重大意义。版本是文化载体,反映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成就,也推动和支撑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

【文本二】

什么是国家版本馆?

要解释国家版本馆,首先得说明什么是版本。简单来讲,中华版本包括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这里面有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古籍、青铜器,也有包含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报刊、粮票,甚至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磁带、图书、报刊,乃至健康码第一行代码等,总之,只要你能想到的文化的载体,基本都算是版本资源;版本就是记录历史、见证文明的“金种子”。而版本馆,是国家站在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战略高度上谋划的,用以存放保管文明“金种子”的“库房”,也就是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

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的职能,是国家版本典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和国家出版信息管理中心。

【文本三】

中国国家版本馆体系构成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一组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坐落山间。主体建筑“楼、堂、阁”掩映在山水园林中,两侧配楼建筑“厅、廊、馆”相映成趣,意境盎然。这就是新落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总馆初步入藏版本量共1600万余册,纳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开馆展览体系以中国历史发展与中华文明演进为主线。

南倚秦岭,北望渭川,总建筑面积8.25万方米的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的主体为高台建筑,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汉唐风格。预计开馆初期可征集到版本资源209万册(件)、数字资源160TB。落成后的西安国家版本馆将充分展示丝绸之路文明,讲好以西部为主的中华经典版本故事。

坐落于浙江杭州良渚的国家版本馆的建筑设计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总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包括主书房、南书房、文润阁、山体库房、附属用房等共计13个单体。预计开馆前可征集藏品200万册(件)以上,该馆核心功能为保藏、展示、研究和交流,是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多种场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其中以江南版本文化的研究为重点。

凤凰山麓、流溪河畔,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占地面积24.6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43万平方米。建筑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设计理念,融合中华制式与岭南特色,形成礼乐相成的山水建筑格局,打造南粤大地的中华文化殿堂。目前可入藏版本数量约265万册(件)。

中国国家版本馆的“一总三分”,共同构建中华版本保藏传承体系。中央总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将牵头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的职能。三个地方分馆是中央总馆的异地灾备中心和区域性版本资源聚集中心。

(1)、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国家版本馆”,请根据文本三内容,结合核心词为国家版本馆制作介绍卡。

中国国家版本馆 介绍卡

核心词:一总三分 文化特色

(2)、如果要将三个文本组合成一篇介绍国家版本馆的文章,三则材料的顺序怎样安排比较合理?请说明理由。
(3)、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中国国家版本馆首批网络数字版本入藏仪式”,接收来自三家互联网企业覆盖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游戏、数字文保、数字音乐等五大类45项优秀网络数字版本。这一举动引发网友热议,请你结合三个文本内容,驳斥网友的言论。

网友评论: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都是快消文化,更新换代极快,审美趋向多元化,入选标准难以界定,不具备纳入国家版本馆的价值与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 , 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阅读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2017年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就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进程。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项目每个工程难题,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熔铸了南仁东的心血,更熔铸了他的感情。

在2016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 , 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法新社5月3日报道】中国3日发射了一个将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的探测器,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北京正在推进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实施载人登月任务。

②报道称,嫦娥六号的目标是从月球背面采集约2公斤样本并带回地球分析。这是一项技术复杂的任务,为期53天,将尝试从月球始终背对地球的一侧进行史无前例的发射升空。

③该探测器将降落在巨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一旦到达那里,探测器将释放一个着陆器,表取和钻取月壤、月岩,随后着陆器会发射一个上升器,将这些样本送回轨道器,最后带回地球。

④借助3月中国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探测器和地球将在此次任务的关键时刻保持通信,包括15分钟的下降着陆,2天的采样工作和6分钟的月面上升。

——选自2024年5月3日《参考消息》,有删改

材料二

①鹊桥二号中继星是月背采样返回和南极探测任务中探测器与地球通信的唯一通道,将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4次任务的10余个探测器提供中继服务,并开展科学探测及技术验证工作。

(一)天线展开、链路接通太空再架新“鹊桥”

②鹊桥二号与火箭分离后不久,一把“金色大伞”缓缓展开。柔软的合金细丝编织出金属反射网做“伞面”,18个天线肋做“伞骨”,天线口径达4.2米。它是月面探测器与鹊桥二号建立联系的关键。通过它,地面才能遥控探测器工作,探测器才能传回遥测和科学数据。

③卫星侧面还有一个支出去的“小锅”——0.6米口径的S/Ka双频抛物面天线,用来与地面站建立联络,实现中继星与地面站之间的数据传输。

④鹊桥二号携带了3类载荷,分别负责中继通信、科学探测和技术验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继通信载荷,承担为探月四期提供中继通信支持的重任。

⑤“展得开、能到达、对得准、链路好、稳得住”,研制人员介绍,这是鹊桥二号的5个成功要素。

(二)____ 首登环月通信“天路”

⑥月球中继通信任务主要有两类可选轨道,一是绕地月平动点轨道,二是环月轨道。第一条路,鹊桥中继星已经走过,成功为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任务提供支持;第二条路,鹊桥二号中继星正在实践,并将为后续月球背面和南极探测任务提供服务。

⑦环月冻结轨道是环月轨道的一种,环月冻结轨道的拱线就像被冻住了一般,轨道的远月点一直在月球南极地区上空,因此能够为月球南极地区的探测器提供足够长的通信覆盖时间。这条轨道也很稳定,理论上 , 在这条轨道上不需要耗费额外的推进剂维持轨道飞行状态。

⑧环月轨道距离月面近,通信时延低,能以较小的代价实现更高码率的中继通信,但它的运动特点也使得单颗卫星无法对月球背面等不可见区域实现连续通信。

(三)____ “鹊桥二号”将服役8年

⑨鹊桥二号兼顾多项任务,充分体现出中国航天“花小钱、办大事”的风格。与2018年发射的首颗鹊桥中继星相比,鹊桥二号无论是重量还是能力,都更上一层楼。

⑩最直观的变化是卫星个头更大了。整星重量从400多公斤增长至12吨,服务时间从5年提升至8年,服务探测器数量也成倍增长,从2个达到10余个。

⑪在中继通信链路方面,鹊桥中继星同时接收探测器的通信链路只有2路,而鹊桥二号则最多可提供10路,“车道”数量大幅增加,相当于从“林荫小路”升级为多车道“高速公路”。

⑫除了增加“车道”数量,每条车道的“车流量”——通信速率也大幅提升,与鹊桥中继星相比,鹊桥二号与探测器之间的前向和返向链路的最高码速率提高了近10倍,对地数据传输链路的最高码速率则提高了近百倍。

⑬在科学探测方面,鹊桥二号上的极紫外相机将获得地球等离子层的全貌,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将帮助科学家探知太阳风如何作用于月球。

⑭在技术验证方面,鹊桥二号将开展四程测距技术验证,有望为嫦娥六号及后续探测器提供高精度的定位;验证多种星际互联网络协议,为未来鹊桥通信与导航系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利用4.2米口径天线开展月球轨道VLBI试验,提升对航天器的定位精度……总之,这些新技术将让未来的星际航行精度更高、连通更顺畅。

——选自胡蓝月《一“桥”飞架地月,奔月之路从此变坦途》,有删改

材料三

①我国正致力于利用鹊桥来构建深空通信网络,与鹊桥二号一同发射的“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技术实验卫星,将为后续我国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所谓“通导遥”,即“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功能。和地球卫星对比,月球通导遥系统类似于月球版的“北斗导航系统”,通过发射运行于月球附近的人造卫星星座,为月面及环月用户提供中继通信、导航及遥感服务。

②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介绍,中国将分三步走建设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在更远的未来,“鹊桥”架起的不仅仅是地月之间的通信,更是远及火星、金星乃至太阳系其他区域的通导遥综合服务系统。

——选自徐勉等《“嫦娥”探月前为何要先建“鹊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日,江西卫视制作播出的“一带一路”特别节目《中国礼·陶瓷季》,引发观众关注。节日打造“中国礼工坊”,诚邀16位国内外优秀陶瓷艺术家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的国际友人定制瓷礼,讲述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的暖心故事。

《中国礼·陶瓷季》从“礼”上起笔,将陶瓷文化与影视文化相结合,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中国陶瓷历史之久、品种之多、设计之巧、传播之远、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举世闻名。它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名片,也是中国礼遇天下、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陶瓷的制作过程极为繁杂,'需要经过采土、练泥、拉坯、修坯、晒坯、装饰、施釉等工序,最终在窑火的淬炼中脱胎换骨,幻化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这个过程与国际友好关系的缔结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同构性。国家之间需要共同面对风雨,守望相助,才能开出真挚的友谊之花。所以,作为中国礼的陶瓷作品的诞生过程,就是国际关系良好发展的生动注解。

(摘选自《陶瓷文化闪耀世界舞台》)

【材料二】 “陶瓷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重要名片。景德镇因瓷而立、因瓷而兴。‘以瓷为媒’书写文化自信自强,景德镇重任在肩。”江西省景德镇市市长表示。文化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像车之两轮,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围绕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这条主线,景德镇一直注重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互促,把文化软实力逐步转化为发展硬实力,吸引更多的人来景德镇投资兴业,实现文化与经贸互促融合的叠加效应。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进一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全城融合发展新格局,用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加强文化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

(摘选自《用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三】文创盲盒销售柜前,数以百计的年轻游客排起长龙;博物馆多功能厅内,诙谐有趣的陶瓷短剧《高岭土奇遇记》,引来游客阵阵掌声:博物馆六楼展馆的网红罗汉陶瓷雕塑前,围满了前来打卡的游客……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人气火爆、热闹非凡,游客在这里感受陶瓷创意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指出,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优化博物馆旅游参观体验,打造博物馆旅游多元互动,深挖藏品文化内涵,最大化实现文化IP价值。”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表示。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一家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馆充分发挥馆藏优势,深挖陶瓷本身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多家陶瓷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发文创产品。目前,已开发仿古复制类、工艺品类、文化用品类、服饰类等共计200余款文创产品,其中一款文创产品单日直播销售额超800万元。

(摘选自《让陶瓷文化绽放新光芒》)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