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语文预测卷(二)

给下面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北京日报》2019年2月28日报道  2019己亥年正月十五18时30分,故宫博物院在其官微向世界表白。半个小时后,紫禁城成为北京老城最亮的点——350盏红灯为9米多高的城墙涂上一抹胭脂;畅音阁二层开戏,演员的水袖一甩一拨,柔婉缠绵;灯光为笔,在金色琉璃瓦上绘出《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展现山河壮丽和市井繁华。这座城“嗨”了,从黑夜到白昼。这恐怕是明成祖朱棣在下令营造它时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固执地称自己是“看门人”。从他上任,不少故宫工作人员私下抱怨:“就盼着院长出差,能让我们喘口气儿。”在“动不停”的院长带动下,故宫人几乎一刻不得歇。这座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改变了生活作息,从喜“静”到“活力四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希望公众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陈履生在央视《开讲啦》的演讲(节选)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14年被美国国际主题公园及景点协会评为全世界观众人数第二多的博物馆,位于法国卢浮宫之后。博物馆正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中最重要的窗口。

    我去过世界上160家博物馆,但是很难一眼看到底每一个馆的藏品,因为藏品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博物馆需要不断地去看,博物馆因展览而鲜活。博物馆除了有独特的藏品、宏伟的建筑、多功能的设施外,它应该是我们受教育的第二课堂,一个特别的休闲场所,还应该是我们公众的文化依赖。在世界范围之内,博物馆正在越来越多样化。阿姆斯特丹有一个世界最大的电影博物馆。这个电影博物馆每年的观众中,有三分之二不是来看展览的,是来喝咖啡的,来吃饭的。这就是博物馆独特的休闲功能,这是培养公众对博物馆形成独特的文化依赖的重要一环。

    可能你们都没有猜到我的“中国梦”是什么,我的“中国梦”并不复杂,很简单,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希望国家博物馆的护栏越来越少,甚至没有。这一点我感到很伤心,因为国家博物馆的护栏是全世界博物馆中最多的。第二条,就是我希望我们的后裔能够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他们的婚礼。因为全世界的重要的博物馆都是年轻人所向往的举办婚礼的地方。年轻人如果在这里举办婚礼,未来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他们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博物馆,并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父母是在这里结的婚,他们的父母对这里的文化的感觉。这种代代相传所形成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依赖,正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

    我的这两项,不算要求很高的中国梦,但在当下中国实现有相当的困难。所以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公共空间中,我们希望公众能够更多地走进博物馆,不是一次、两次。因为数以万计的历史文物、艺术品陈列在那里,它们每天静静地在自己的位置之上,向每一位过客发出它们的文化信号。这个信号,时间有长有短,有远有近,但是它们所表露的中华文化的传统绵延不绝,这是我们今天博物馆所承担的独特的一个历史使命。

陈履生在演讲后与青年代表的对话(摘录)

    青年代表: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婚礼是许多青年的愿望,如果我不是去年结了婚,我愿意一直为此等下去。

    陈履生:在博物馆举办婚礼,这是对文化的尊崇。但有小学生进去打牌,我叫保安请他们出去。我在微博上发了这条消息,结果被一些人围攻:哪条法律规定博物馆里不能打牌的?

    青年代表:我觉得您的“中国梦”并不难实现,我很想帮助您实现它,但不知道我们该在哪里发力?

    陈履生:我去过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比如巴西,展览馆里没有空调,很闷热,巨大的陶器全是裸展,没有护栏,没有玻璃罩。我们大厅里没有护栏的现代青铜雕塑,每个人都要去摸一下,都把青铜摸成了黄铜。我们曾经举办过法国艺术展,第一天发生了一件让人很后悔的事情,观展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为了拍照,一个人的手机碰到了最重要的一幅作品——法国马奈的作品画框上,后果不堪设想。我认为在博物馆拍照很傻。

    丽水市博物馆举办庆“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16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丽水市博物馆正式开放后的第一个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5月18日上午,为了纪念汤显祖遗世400周年,丽水学院民族学院话剧团在丽水市博物馆序厅演出了音乐话剧《牡丹亭》。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曾任遂昌知县五年,期间写的《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4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4%。我们知道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第1颗行星就是火星,含铁的氧化物覆盖了它大部分的固体表面,使它发出了引人注目的火红色。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它有大气,只是十分稀薄,而且以二氧化碳为主,大气中少量的水蒸气,即使全部化为水,覆盖在火星表面上也只有0.01毫米深,火星上的“极冠”,冬天会增大,夏天会缩小时,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地球两极的大量冰块。

文本二 茫茫星空哪里可以成为人类的第2个家园呢?人类瞄准了地球的老邻居——火星。因为它不光距离地球近,关键是和地球长得太像了,他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四季分明。他的昼夜更替周期大约为24小时,拥有山脉、山谷、还有液态水,这些听起来真是太靠谱了,但是只有这些就够了吗?经过探测器发现事实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火星是一个荒凉恶劣的不毛之地,各种自然条件很难适应人类生存。从它的运行轨道来看,有一点是很确定的,火星很干燥,尽管火星上也有水、冰,甚至流动的水,但与地球相比,火星简直就是一片荒漠。他不单干燥,而且异常寒冷,在火星上最热的时候温度只有21℃。这还不算糟,火星上的平均气温可是—47℃,冬天火星两极的温度更是低到—143℃,所以火星大部分地区都是四季严寒的状态,不过人类是可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生存的,尽管人类要在火星上保暖不容易,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也并非不能实现。

还有一个特别的问题,就是火星的大气层极薄,这就意味着航天器在火星表面下降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在减速上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也意味着火星上缺乏供人类呼吸的氧气。事实上火星大气中只包含0.14%的氧气,而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高达21%。不过研究发现,火星表面上大量聚集着一种名叫高氯酸盐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包含着一个氯原子和四个氧原子,一些氧原子可以分离出来并聚集在一起,形成可呼吸的空气,但是这种分子对人体是有剧毒的,它被人体吸收后会扰乱人的代谢功能,从而影响人体自身的体温调节,造成睡眠紊乱,并引发一些血液疾病。目前人类对这种分子还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文本三 要知道,根据火星和地球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5,600万公里,最远时可达4亿公里。这意味着在最好的情况下,仅单程旅行就要耗时一年,加上返回还要翻倍。想想看,往返路途两年,还要在那里逗留数月,几个人就混挤在总共25立方米空间的太空舱里是什么情况:只吃航天冻干食品;饮用从尿液回收的再循环水;加之火星上的灰尘非常细小,四处飞扬,无孔不入,尤其是在刮起时速300里公里的狂风时,我们不知道该怎样防它。

【气象浙江】

浙江不乏山河湖泊,引得人们在这一城风雨变幻之下感知自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4年1月,中国气象局发布2023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杜苏芮”北上发威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赫然在列。

超强台风“杜苏芮”的来袭对我国相关地区产生极大影响。造成台风“杜苏芮”强度偏强的原因,首先是台风所经过的洋面海温较高,达到28℃至30℃,且海面较为宽阔,为台风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其次,“杜苏芮”高层南北侧的辐散比较强,这为台风的进一步增强带来动力条件。此外,台风“杜苏芮”于7月21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相较于南海台风,这类台风距离中国大陆有一定距离,有充足的时间来发展增强,这也是其强度偏强的原因之一。

7月底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京津冀等地遭受极端强降雨,引发严重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北京、河北、天津551.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43.4万人;倒塌房屋10.4万间,严重损坏房屋45.9万间,一般损坏房屋77.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16.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657.9亿元。

(取材于《五问台风“杜苏芮”》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绝大多数台风是在两半球信风气流矛盾冲突中诞生的,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天气系统中有如此多的、尖锐而有趣的矛盾。

大家都知道,台风会造成狂风暴雨的天气。可是,恰恰在台风的中心,即直径为十几至几十公里的台风眼区里,却是个天气晴好、无风或小风的“世外桃源”。因此,在狂风暴雨区和台风眼区分界面内外,几尺之间,这两种截然相反、矛盾鲜明的天气和谐地共存着。

降暴雨的台风会引发大火,这是台风制造的又一个尖锐矛盾。日本曾多次发生这一现象。因为在日本,台风过境后,其后部西南气流在较高大的东西向山脉背风的北坡下沉时由于“焚风效应”而变得又干又热,只要有火源,大火就会一发不可收拾。1955年10月1日深夜,日本新淇县府失火,恰逢台风过境后的强烈焚风迅速助燃,造成了市中心的毁灭性大火。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可以利用雷达监测台风的移动方向。建立城市的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还有气象台,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警,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让沿海渔船及时避风回港,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

(取材于林之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台风这一热带风暴可为人们带来丰沛的淡水。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取材于张汉武等的相关文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