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全效学习】中考学练测语文项目化学习任务群二专题9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新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梦天舱燃烧科学柜首次“点火”成功

本报北京3月2日电 记者齐芳 2日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正按计划开展舱外载荷保温、高精度时频柜和超冷原子柜真空保持、有效载荷在轨测试等50余项任务。其中,2月16日,梦天舱燃烧科学柜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此次点火实验采用甲烷作为燃料,先后两次点火共持续约30秒,高速相机下上传的实验画面清晰展现了甲烷预混火焰(内圆锥状火焰)受扩散火焰包围的形貌。

燃烧柜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某介绍,实验前,在地面科研人员的协同下,航天员将点火头安装在气体实验插件中,并将气体实验插件安装至燃烧科学实验柜的燃烧室中。之后燃烧科学实验柜自动完成燃烧环境气体配置、燃料气体喷出、点火头加热点火、参数采集与光学诊断、循环过滤及排废气等系列动作。“此次点火成功,验证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整体实验流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燃烧科学实验责任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教授刘某介绍,这种火焰结构具有典型的甲烷预混火焰特征,由于不受浮力的影响,外部的扩散火焰与地面相同实验结果相比更为短而圆。 “微重力提供了地面无法模拟的条件,能够排除浮力对流,抑制颗粒或液滴沉降,微重力燃烧实验能为燃烧理论和模型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据悉,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了包含79项实验目标在内的10个研究计划,预计将在2023年底之前完成40次以上的在轨燃烧实验,包括近极限火焰动力学、火焰合成纳米材料、火焰碳烟生成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相关的科学实验,揭示流体与反应动力学在理想流场条件的交互作用结果,为我国微重力燃烧领域取得第一批空间站实验数据,服务于地面和空天燃烧应用装置和材料合成相关的理论发展。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应用系统梦天实验舱总体主任设计师贺某介绍,随天舟六号任务,空间应用系统还将上行微重力流体与燃烧、空间材料、空间辐射生物学等领域方向的实验项目,将在梦天舱内科学实验柜和舱外暴露平台持续开展相关实验。

(选自《光明日报》2023.03.03,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正按计划开展舱外载荷保温、高精度时频柜等50余项任务,其中包括首次在轨点火实验内的各项任务均已成功实施。 B、燃烧科学实验柜可以自动完成燃烧环境气体配置、燃料气体喷出、点火头安装及加热点火、参数采集与光学诊断、循环过滤及排废气等系列动作。 C、只要能够排除浮力对流,抑制颗粒或液滴沉降,就能实现微重力的环境效果。 D、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中的 10个研究计划,可以为我国微重力燃烧领域取得第一批空间站实验数据,服务于地面和空天燃烧应用装置和材料合成相关的理论发展。
(2)、相较于地面同工况燃烧的甲烷,空间站上燃烧的甲烷具有怎样的特点? 致使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的第四段为何要详细说明“微重力燃烧科学”的相关实验规划? 此段可否删去? 请说说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4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4%。我们知道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第1颗行星就是火星,含铁的氧化物覆盖了它大部分的固体表面,使它发出了引人注目的火红色。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它有大气,只是十分稀薄,而且以二氧化碳为主,大气中少量的水蒸气,即使全部化为水,覆盖在火星表面上也只有0.01毫米深,火星上的“极冠”,冬天会增大,夏天会缩小时,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地球两极的大量冰块。

文本二 茫茫星空哪里可以成为人类的第2个家园呢?人类瞄准了地球的老邻居——火星。因为它不光距离地球近,关键是和地球长得太像了,他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四季分明。他的昼夜更替周期大约为24小时,拥有山脉、山谷、还有液态水,这些听起来真是太靠谱了,但是只有这些就够了吗?经过探测器发现事实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火星是一个荒凉恶劣的不毛之地,各种自然条件很难适应人类生存。从它的运行轨道来看,有一点是很确定的,火星很干燥,尽管火星上也有水、冰,甚至流动的水,但与地球相比,火星简直就是一片荒漠。他不单干燥,而且异常寒冷,在火星上最热的时候温度只有21℃。这还不算糟,火星上的平均气温可是—47℃,冬天火星两极的温度更是低到—143℃,所以火星大部分地区都是四季严寒的状态,不过人类是可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生存的,尽管人类要在火星上保暖不容易,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也并非不能实现。

还有一个特别的问题,就是火星的大气层极薄,这就意味着航天器在火星表面下降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在减速上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也意味着火星上缺乏供人类呼吸的氧气。事实上火星大气中只包含0.14%的氧气,而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高达21%。不过研究发现,火星表面上大量聚集着一种名叫高氯酸盐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包含着一个氯原子和四个氧原子,一些氧原子可以分离出来并聚集在一起,形成可呼吸的空气,但是这种分子对人体是有剧毒的,它被人体吸收后会扰乱人的代谢功能,从而影响人体自身的体温调节,造成睡眠紊乱,并引发一些血液疾病。目前人类对这种分子还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文本三 要知道,根据火星和地球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5,600万公里,最远时可达4亿公里。这意味着在最好的情况下,仅单程旅行就要耗时一年,加上返回还要翻倍。想想看,往返路途两年,还要在那里逗留数月,几个人就混挤在总共25立方米空间的太空舱里是什么情况:只吃航天冻干食品;饮用从尿液回收的再循环水;加之火星上的灰尘非常细小,四处飞扬,无孔不入,尤其是在刮起时速300里公里的狂风时,我们不知道该怎样防它。

[任务一:览壮丽河山]研学之旅中,老师介绍了壮丽山河、异域风光。阅读下文,共赏红石峡。

春游红石峡

贺 昕

①那日,适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驱车上路,去游红石峡。

②来到景区门口,迎接我的是一座威武壮观的门楼和左右两只仰头蹲着的石狮,“红石峡”三个大字赫然入目。

③步入红石峡,我顿觉历史的风扑面而来。峡长约350米,高十几米的东西崖壁犹如一部巨大的天书,嵌满了摩崖石刻,大者削切整面石壁,字高丈余,雄踞壁上;小者独辟一角,字不及盈寸,瘦硬孤傲。诚如著名作家梁衡在《榆林红石峡记》中所赞美的:“一川文字,满河经典。”可惜岁月的刀锋太过凌厉,有些石刻已经风化剥落,几近难辨。磨损的石阶告诉我,千百年来,红石峡接纳过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一些放眼看世界的人,必削壁为纸,蘸河为墨,方能消胸中之块垒,歌天地之正气。

④来到红石峡,我只恨自己没多长一双眼睛,在碑林丛中,见缝插针般密布着大小不一的洞窟,窟内凉气袭人,所供塑像皆慈眉善目、神态安详。温婉如玉的三霄圣母,安然酣眠的睡佛……似乎都看惯了秋月春风,眉宇间流露出超然物外的潇洒气度。据史料记载,红石峡内石窟的修建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居住在窟内的各路神仙给红石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⑤缓慢前行之时,我忽见紧贴身体的石壁上又挂着一段石阶,直通更高处的一个洞窟,攀缘直上,方见窟内供奉的是关羽塑像。此窟旁边有一处宽阔的平台,石桌石椅秩序井然。外辟两窗,临窗而立,眼前风景宛如画屏,对面西崖上的书法石刻在夕照中熠熠生辉,团团绿影掩映着亭台楼阁,流泉飞瀑奏响千军万马凯旋的壮歌。细读碑记,方知此处名“翠然阁”,1929年,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此处召开,这次会议为陕北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领导和开展群众运动打下了基础。原来,红色基因曾在此处孕育生长,革命的火种曾在这里燎原。

⑥我沿着东崖下行,只见渠水紧贴崖根穿过幽深的隧道奔涌而去,这分明是一条时光的“隧道”啊。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年代里,工匠们硬是靠着人力,刀凿斧斫,在坚硬的石壁上挖出一条巨龙般蜿蜒而去的水渠,这就是著名的广泽渠,其名有“泽被苍生”之意。广泽渠修建于明朝成化八年(1472),由延绥巡抚余子俊亲率将士开凿而成。

⑦向西登上普渡桥,低头,只见脚下的石缝里水流汩汩奔涌,体验着“水上桥,桥上水”的奇观,我感到新奇而刺激。我攥紧手机,生怕一不留神,这分秒不离身的宝贝滑落水中而付之东流。站在桥中央凭高远望,红石峡美景尽收眼底,一溪碧水如一条柔软的丝带婉转而歌,沙滩上有摆拍合影的情侣,有赤脚戏水的顽童,有悠然漫步的中年人,他们在清澈的榆溪河中洗去尘埃,也洗涤心灵。

⑧我迂回到西崖,但见窟少,碑多,且损毁更为严重。痛心之余,那些饱经沧桑的树木扑入了我的眼帘,它们或昂首而立,犹如壮士托天;或扎根于石缝,迎风沐雨。不知为什么,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些在石壁上雕刻的工匠,耳畔激荡着叮叮当当的凿刻声,他们和这些树木一样,一寸寸凿开石壁,打磨出璀璨的艺术之花。树木,工匠,石头,共同弹拨出生命力征服自然力的交响乐。

⑨走完西崖,我踏上了吊索桥,回到了起点。吊索桥与普渡桥南北相望,它缺少了普渡桥的厚重与沧桑,却多了空灵与唯美,这是现代人的凌云之志在振翅飞翔。

(选自《神州·西部散文选刊》2023年第7期,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母亲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昵,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再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②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桌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③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④大概一个星期后,她又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⑤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看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杨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⑥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⑦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⑧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里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3年9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署名文章,题为《把握机遇,科幻创作天地宽》,科幻创作和科幻阅读再次受到关注。平时与家长沟通时,笔者能感觉到,家长普遍对科幻创作和科幻阅读存在一些误区。在他们的认知中,科幻不如科普,科幻作品也只是闲书。

科普作品中满满都是“干货”,还有很多有趣的设计,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而科幻作品的科学含量只有百分之十,甚至更少的比例,剩下都是“编故事”。

那么,科幻与科普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科普的核心是回答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我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中寻找标准答案。而科幻的核心是提出问题。未来世界留给我们的提问,很难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因此,科幻与科普应该是科学精神的两条腿,我们既要读科普读物,学习知识,也要读科幻作品,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科学案养和科学精神。

科幻是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梁道之一。科幻和科普同样重要,它能够填补教育缺失的环节,科幻和科普必须在教育中齐头并进,才能为中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笔者呼吁,家长们要让孩子们阅读更多的科幻作品。

(整理自何明瀚《面向未来提出问题,科幻文学并非“闲书”》)

材料二: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救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毫无疑问,科幻是承载这一使命的绝佳载体。

科幻具有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天然优势,科幻教育能够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最终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科幻救育中,激发好奇心是最先发生的一种教育作用。科幻小说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让青少年对科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更自觉地融入科学教育课程。想象力在科学教育中也非常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所有想象中,科学虚构或者说科幻想象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日益突出且不可替代的启示性作用。

科幻还拥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基因,可在科技创新的各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科幻可以孕育科技创新的概念萌芽。科幻是科学与幻想碰撞的火花,是科学创新呈现的载体。英国国家科学、技术与艺术基金会在2013 年的《科幻与创新的互相影响》报告中总结了280个科幻文本中的概念与真实世界创新互动的案例,充分展示了科幻孕育创新概念的潜力。其次,科幻可以促进创新成果在大众的传播。创新成果的广泛传播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早期阶段,大众接受创新产品和服务需要较长时间。面向大众的科幻作品可以提高大众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接受程度,有效地缩短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时间。

(整理自付昌义《科幻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载体》)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科幻题材网络小说的崛起也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作为一个曾经看起来与网文“无关”、似乎较难适应网文创作方式的小说类型,科幻小说在网络文学整体题材转向的冲击之下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科幻题材网文作品不断涌现,通过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创新的书写,记录了我国新时代科技发展的脚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起点中文网科幻平台的新作家和新作品数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112.5%,甚至一些其他题材领域的知名网络作家也开始“转战”科幻题材创作。

科幻小说在网络文学界的逆袭,一方面是受到近年来热门科幻小说《三体》和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向现实主义题材转向的浪潮的推动。尽管在大众看来,科幻小说是明显的幻想题材,似乎与现实主义相抵触,但事实上,科幻小说和现实题材作品都与科学理性有着极为深刻的关联。

除了创作成绩十分瞩目,科幻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者队伍和读者群体也不断壮大和年轻化。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起点中文网科幻品类的读者数蚤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18.89%。其中,“Z世代”年轻人成为科幻网文的阅读主力军。而在创作者方面,同样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截至2022年上半年,科幻网络文学新作者画像大数据显示,“90后”占比为25. 3%,“95后”占比35.06%,“00后”占比7. 93%。(整理自《中国文化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