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片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该选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① ,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是小说的序幕部分;“敌人的愿望”指的是②,老头子编算着的高兴事具体指③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加横线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①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②半夜以后,小船又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3)、对于“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理解,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B、“过于”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了限度,孔子说,“过犹不及”,因而“过于”在这里含贬义,是对老头子的批评与指责。 C、老头子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像个没事人”“悠闲的心情撑着船”,很是“传奇”,而有了“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不足,可以使他更接地气。 D、“过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非常”,突出了老头子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4)、有人认为,老头子的肖像描写应该更加精炼,对照“修改示例”,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

【修改示例】撑船的是个老头子,他像一只老了的鱼鹰,短短的花白胡子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举一反三
阅读《对一只蝴蝶的关怀》,完成第下面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 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悠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边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许多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检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简,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大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下了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被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5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昂贵的阳光

贾玲芳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因为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

    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许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陷入了孤独和无助。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 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

    “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 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

    蓬头散发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

    “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找碴儿”的珍妮。

    “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地摊开双手,笑意依然。

    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曾经的住户找贝蒂交流过,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这个珍妮不一样,笑容明净,温柔和善,令人不忍拒绝。

    “哦,可以啊!我行动不便,你进来开窗户吧!”贝蒂回头看看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

    “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您收拾房间吧!”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开口。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子收拾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修整了花圃。

    看着透过树木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起来。

    “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示真诚的谢意。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

    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

    阳光下,贝蒂的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鼻子有些发酸,略思忖,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

    “我又有哪遮住你了吗?”贝蒂有些疑惑。

    “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

    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任何人,更是很久未与人共用过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团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凉孤寂的心。

    “当然可以。”贝蒂爽快地答应。

    从此,在贝蒂的花园里,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冠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

    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她下棋,有时还会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

    随后的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的阳光。那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安详地走完一生,那年她95岁。

    几个月后,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遗嘱?”“是的,这是贝蒂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继承人是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1250万美元的房子属于您了。”

    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美好的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权利拥有它。

阅读下列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题。

山路

高树申

山叔家的粮院里来了粮贩子王小亮,山叔决定把粮卖给他,一斤粮一块钱,但要求小亮不糊弄秤。

打完粮,到了地泵前,山叔看了地泵房的电子显示屏,五万四千三百斤,还有点闪,车却下秤了。山叔急忙喊小亮,对他说,“秤还没稳呢,咋就开走了?重称吧。”

“咋还没稳?重称谁花钱?再排队,我耽误一车粮,你负责吗?”

“重称我花钱,这也没几个车,就重称一次,咱都放心。”

两人争执了半天,小亮没办法,只好再称一次,显示屏上显示五万四千四百斤,山叔乐了,付了秤钱一百五十元,找回一百斤分量,倒赔了五十元。

小亮的脸色不好看,山婶也埋怨他得不偿失。

“没啥,不就五十块钱吗,但是称重必须准才成。”

二人存完钱,买了些东西,打了一辆出租车,到了一步岭,车子打滑不好走,司机让他们下车步行。

俩人拎着东西,往一步岭走。北风刺脸,山叔把山婶的围巾紧了紧。

中午下了一阵雪,地面上的冰霜和雪水混合凝聚,道路比早上光多了,像镜面一样。山婶拽着山叔的胳膊,一步一滑往岭上爬。

这时候从后面驶来一辆车,装了半车粮。

“哎,那不是收咱粮那小子吗?要是能拉咱们一段路就好了。”山叔说。“你让他重称,他还能拉你?”山婶没好气揶揄道。

车缓慢地从山叔身边向岭上爬去。山叔冲小亮点了点头,小亮连看都没看他们。

忽然,前面传来刺耳的喇叭声。过去的那辆拉粮车,一个劲儿地按喇叭,车缓慢地向岭下滑来。

路两旁就是房子高的大深沟。

山叔迟疑了一下,然后急忙扔下手里的东西,对山婶喊道:“快,快找大石头。”

山叔搬起石头,冲山婶喊道:“快,快搬石头,往他两边车轮下掩。”他搬起石头,迅速向上跑过来,把石头放在下滑的车轮后,又跑到对面,接过山婶手里的大石头,掩在了车轮后。

车速缓了一下,车轮掩着石头,继续下滑,

山叔撇了棉帽子,冲山婶喊两声:“快搬,快投。”

俩人不停地投着石头。山叔像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一样,往来奔跑搬运,抱着石头,一会儿朝前跑,掩在前面车轮后;一会儿又绕过车头,将石头掩在中间的车轮后;有时一个漂亮的转身投掷,石头精准地落在车轮后。

车轮压过石头,车速猛地快了一下,车体明显向一侧溜来,山叔赶紧找一块大石头,向车轮下扔去,车轮顶着石头,继续下滑。

山婶抱着石头,向车轮下投去,一扭身,脚下打滑,一下子摔倒了,车向山婶滑来。后面的山叔急忙扔了石头,冲前几步,拽起山婶的脚脖子向后猛拽,拉到了路边。

车轮顺着山婶躺倒的位置,滑过去。

山叔又抱起一块大石头,扔在继续下滑的前车轮后,车轮顶着石头又滑了几米,离路边只有一胳膊远时,山叔喊道:“快点!挑大石头,快搬!快投!”

山婶顾不上磕疼的膝盖,爬起来,搬起石头又投了过去。两边均匀地投掷,石头越来越多,车轮推着石头,堆起了石头堆,车轮顶着石头堆,缓慢地滑了几米,终于停下了。

俩人望着不动的粮车,一下子坐到冰地上,呼呼地喘着,头上冒着热汗。眼眉和胡子挂了一层白霜,山婶的棉裤刮开了一条口子,露出白花花的棉絮。

小亮抹了一把泪水,看着倒车镜里,月影星辉下山叔和山婶的身影,渐渐隐没在浓浓的群山中。

(选自《参花》2023.8,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