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茂名市二十中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个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亲还在为那首诗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1)、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是为了表现巴迪的心情。
(2)、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

得意  信任  醒悟  愤怒  失望

(3)、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本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举一反三
阅读《卖桔子的老人》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桔子的老人

叶琰

       秋高气爽的傍晚,到了下班的时候,公交站台上挤满了正要赶回家的乘客们。一辆飞驰过来的公交车一进站,就上了满满一车人。人群中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娘,吃力的挑着半担柑桔上了车。售票员是位年轻的妹子,她一边忙着售票一边热情招呼着车上的乘客,窜来窜去忙得不亦乐乎。

       售票员妹子看到老人上了车,忙把老人让在自己的坐位上。老人有点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售票员妹子脸上笑得像一朵胜开的红玫瑰,老人的眼角也露出了鱼尾纹。

       车上很拥挤,“红玫瑰”卖完票来到老人跟前,并帮她把两个筐子挪到坐位底下,这样车厢里会多出一点空间来。老人从筐里拿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桔子,送到了“红玫瑰”的手上:“妹子,实在不好意思,今天生意不好桔子没有卖完,给你几个桔子做车费吧!”“红玫瑰”接过了桔子让它们又回到了筐里,“老人家,您这么大年纪了,没钱买车票不要紧,我怎么能要您的桔子呢!”老人深情的望着“红玫瑰”“真是个好姑娘啊!”满车的乘客也都朝着“红玫瑰”点头微笑。

       车快到终点站长途中巴车客运站了,“红玫瑰”问老人:“您老这担桔子是从哪挑来的啊?”老人告诉她“三河镇”“那您老下车又要转乘去‘三河镇’的中巴车吗?”老人摇摇头叹了一口气欲言又止,车继续前行。

       “妹子,我到进车站的路口处下车,这样我可以少挑一段路”“什么,二十多公里路,你挑着回去?”“红玫瑰”一脸愕然。

       “妹子,中巴车上的售票员可没有你这么好心,早上我搭车来时给她几只桔子她不要,说我们只收钱,现在桔子我们屋前屋后都有,不值钱,我只好给了她五元钱,我一担桔子共卖不了二十几元钱,如果一来一回还要十元钱坐车那不……”

       “红玫瑰”望着老人满头银发和一双布着老茧的手,从包里拿出了五元钱放在筐里。“老人家,我给你钱你还是去车站坐车回吧!”这时满车的乘客见状也纷纷的过来往筐里放钱,有一元的也有两元的,还有给十元的……  老人到终点站下车前数了数共有三十多元钱,老人再一次捧着桔子发给乘车的每一个人,可是都没有要。满筐的桔子还是安安稳稳地躺在筐里。只是“红玫瑰”的脸上笑得更加灿烂了。

                                                                                                                                                                        (摘自《文艺生活》2008年第8期)

阅读《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完成以下小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候,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自《读者》,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快乐

丁立梅

    ①入秋,街上第一缕烤红薯的香味飘起来的时候,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给我准备一袋子红薯带过来。

    ②母亲每年都会在地里种些红著。从前红著是当口粮的,现在不同了。家家都有大米吃。不吃这东西了。但母亲还是会种一些。

    ③母亲接到我这类的电话,照例欢天喜地的,仿佛得了什么奖赏,一迭声说有有有语调是欢欣的,雀跃的。

    ④隔一日,一袋红著已托人捎到城里来。不用倒出来查看,我便知道,那里面个个红薯,都经过母亲的手,细细挑选过。稍稍破点皮地,母亲肯定挑出来。个儿不大的,母亲肯定挑出来。长得不齐整的,母亲肯定挑出来。母亲认为不甜不粉的,也肯定挑出来。

    ⑤母亲的电话随后而至,母亲问我,红薯收到了?我答,收到了。母亲便又问,好吃吗?我笑,你种的红薯,当然好吃。【甲】。母亲说,吃掉还有,吃掉还有,家里多着呢。我说,哦,吃掉我一定回去拿。

    ⑥事实上,我还未曾来得及吃,也吃不下那么多。但过一段日子,我肯定会再问母亲索要一次红著。不止红薯,我还索要菠菜、青菜、萝卜、香菜、大葱、疏菜头等蔬菜,母亲的地里有多丰富,【乙】。

    ⑦最喜欢听母亲在电话里这么跟我说,梅啊,地里的黄瓜也能吃了,地里的香瓜也能吃了。这个时候,我总是十分惊喜地说,啊,是吗,是吗!我的惊喜也总能激起母亲的兴奋,隔天,我准会收到母亲给我准备的一大袋子的瓜果菜蔬。

    ⑧母亲为我准备这些东西时,【丙】。父亲曾笑话地,说她嘴里还唱着歌的。我能想象出那样的情景:屋檐下,母亲半蹲着,用手一一梳理着要带给我的东西;阳光碎碎的,落在母亲灰白的短发上,母亲的心中,漾着甜蜜,哼着她才懂的歌,她在想,这一颗青菜是我女儿要的呢,这一只红薯是我女儿爱吃的呢。母亲因此而幸福。

    ⑨我单元楼里,也住着这样一位老母亲。老母亲的儿子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平日里,就她一个人住,几乎无声无息。但一到秋天,她就变得忙碌起来,每日里楼上楼下跑,人仿佛变年轻了。也听到她跟楼里的人打招呼了,声音亮亮的。有人笑问地,奶奶,又准备腌成莱啦。老母亲遂响亮地答,是哩是哩,我儿子女儿都打电话回来,说就是喜欢吃我脆的雪里蕻。改天,必看到楼前空地上,晒着许多洗净的雪里蕻。老母亲在一边守望着,像守望着她的孩子,眼睛半眯着,极快乐的样子。

    ⑩女孩琳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她的母亲一直结实得像堵厚实的墙,为琳挡风遮雨。但等琳工作了,去了外地,她母亲突然患了病,又是失眠又是头疼的。琳很着急,买了许多药寄回来,有些药还是国外进口的,但都无济于事。后来,有高人点拨琳,说她母亲或许是因为不适应她的突然离开,内心空落才害的病。琳恍然大悟,再打电话回家,她就跟母亲要东要西,今天要母亲帮她缝件内衣,明天又要母亲帮她做双棉拖鞋,还要在鞋头上绣花。她在电话里对母亲撒娇,妈,商场里卖的那些,都不如你做得好,我喜欢穿你缝的内衣,喜欢穿你做的棉拖鞋。她母亲一边责怪琳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一边欢天喜地去买了布来,一针一线地为琳缝着内衣,做着棉拖鞋。失眠和头疼,竟不治而愈。

    ⑪想来,要让一个母亲高兴,不但要记得买些东西给她,更要时不时地向她“索要”,告诉她,你就是喜欢吃她做的糖糙把,你就是喜欢穿她纳的棉拖鞋。这比买什么补品给她都管用,她会因此而快乐而健康而延缓衰老。因为,她要好好活着,她的儿女还需要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的守护神

①1938年,樊锦诗出生在一个富庶人家,自小衣食无忧,却一路自律努力,20岁时,考入北大考古系。那时,樊锦诗的心中就有了一份深深的眷恋——敦煌。茫茫大漠中百千洞窟的壁画,日日夜夜都勾绕着她。

②大四,北大考古系组织学生到各地实习。樊锦诗毫不犹豫地报名去敦煌,和她同去的是另外三名男生。踏入甘肃最西部的敦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迎面而来。这里缺水,只能一日两餐,渴了喝苦咸的盐碱水。没有固定住所,将就睡在破庙里,半夜老鼠绕着她肆意乱跑,吓得她彻夜难眠。白天要去悬崖峭壁上的洞窟实习,攀爬时,简易的蜈蚣梯摇晃得厉害。为了减少攀爬次数,她就不下来吃饭,每天早上揣两个干馒头上去。为了减少去厕所的次数,她甚至不敢多喝水。不过这些她都无暇顾及,因为洞窟里是另一重世界:天衣飞扬,色彩奔放,线条悦动……敦煌,这颗深埋大漠的遗珠 , 让樊锦诗在这片梦归之处如痴如醉。然而在江南长大的弱女子,终究抵不住大漠的极端天气。实习的第三个月,她便病重卧床,不得已提前结束实习返校。60个小时的硬座后,樊锦诗拖着浮肿的双腿,站在北京火车站。心里想着:再也不去了。可是毕业分配时,敦煌研究所来信,要招之前来实习过的四位学生。樊锦诗的名字,赫然在列。父亲担忧她的身体受不住风沙侵蚀,写信恳请校方斟酌,却不知道樊锦诗偷偷扣下了信。1963年,她毅然再赴敦煌 ,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一片云蒸霞蔚之下,她将小我忘得一干二净。

③樊锦诗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敦煌。因无人帮她照顾孩子,每天离家前,她只能将儿子捆在襁褓里,安放在床上。孩子再大些,会翻身了,她又把被子摞起来搁在床沿上,防止他摔下来。每天下工回来,走近窗口,她都屏气凝神。听到孩子的啼哭才敢长舒一口气,要是没声音,她就吓得只敢推开一个门缝,看看孩子在不在。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了四个月,樊锦诗实在独木难支,便将孩子送回了丈夫老家,托人照顾。樊锦诗常说:“我至今对这个家怀有深深的歉疚,尤其是对孩子。”

④1986年,樊锦诗终于有了调离敦煌的机会,可她却离不开了。丈夫需要妻子,孩子需要母亲,敦煌需要樊锦诗,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她的丈夫彭金章知道妻子对于莫高窟的痴恋,做出了从武汉大学调入敦煌研究所的决定,成全了妻子。至此,距离他们结婚已经整整过去了19年。彭金章去世后,平生最不爱接受采访的樊锦诗,破天荒地参加了《朗读者》节目。“老彭很喜欢看你们的节目。”这对分居19年、一生风雨同舟的老夫妻,将小我的儿女情长与敦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⑤160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至今保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这些瑰宝不但面临着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与日俱增的游客更会对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樊锦诗心里着急, [A]“莫高窟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万一有闪失,我们就是罪人。”于是樊锦诗萌生了一个想法: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敦煌石窟得以“永生”。2014年“数字敦煌”上线,游客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莫高窟的清晰全景,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这是樊锦诗带领着莫高窟人,用12年的时间,在戈壁上创造的奇迹。那时,樊锦诗已经快80岁了。

⑥樊锦诗原本是内向、柔弱的性格。然而现在她雷厉风行,说一不二。正是这样的个性,让她在商业化洪流中第二次挽救了敦煌。彼时,敦煌方面有意对莫高窟进行商业开发,甚至提出了上市打算,要将莫高窟变成地方的摇钱树。一旦将文物牵扯入利益纠葛,壁画保护将难以为继。樊锦诗反应迅速,坚决反对这一方案。她率领同事,北京、兰州两头跑。一次次耐心讲解,一次次据理力争,终于停止了莫高窟商业化的脚步。她欣慰地说: [B]“将来我滚蛋下台的时候,大伙能说句‘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⑦[C]57年,樊锦诗在黄沙里,在碧空下,守护着敦煌。数年前,樊锦诗与双胞胎姐姐会面。姐妹二人站在一起,姐姐似比她要年轻许多。樊锦诗身着素衣,眉目间已满是风沙吹过的沧桑。

⑧“心里可有心酸不平?”

⑨“无怨无悔。”樊锦诗回答。

(摘自《我心归处是敦煌》,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