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现代文阅读

学习的大脑

彼得·霍林斯

这个场景你大概很熟悉——你走进考场,只能回想起你所“学习”的一小部分知识,尽管你在考前竭尽全力,彻夜复习。你可能还认识一些成绩优秀的人,他们似乎能够记住一切事情。他们可以轻松地吸收所有知识,并将其长期留存在记忆里,随考随用。他们的学习时间甚至还没有你长。当你闷在屋里用红色、黄色和绿色的笔标记同样的段落时,他们可以在外面骑自行车,甚至参加热狗竞吃比赛。为什么?怎么回事?这不公平。

你之前可能感觉到了自身认知能力的极限,拼命想要超越它。不过,在强调我们之前在学校学过的那些策略前,我们应该先试图理解和顺应大脑的自然能力。当你的大脑能够更好地吸收、处理、分析和回忆信息时,它一定是一个有效而强大的大脑。

1953年, 亨利·莫莱森(Henry Molaison)精神失常了, 为了阻止癫痫的不断恶化, 亨利的医生从他大脑两侧小心地取出两块大拇指大小的结构。癫痫症状的确消失了,但亨利患上了永久性失忆症。亨利·莫莱森的长期记忆没有受到影响。他甚至可以暂时学会基本的新技能——但他永远无法将其转化为记忆。

莫莱森的经历证明,记忆功能与颞叶内侧部中的海马紧密相关,它能将我们当前的感受转化成未来可以回忆的固定记忆。海马是创造记忆的结构。没有它,我们仍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当前经历,但是无法以“存储”记忆的形式回味它们。

让我们回到在重要考试前突击学习的问题上来。我们知道,大脑在生理上直接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记忆程度。那么,如何确保我们所采用的是最佳学习方法呢?

我们应该将学习过程分解成几个独特的方面。从本质上说,一切学习都可以分解成三种功能。

首先是信息的吸收。简单地说,我们需要准确感知眼前的事物,对相关细节关注足够长的时间,让它们渗透到我们头脑里。实际上,只要在一开始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关注想要记忆的事物,他们就可以获得很好的记忆。如果你“忘记”了某种重要信息或者某人说的话,这可能是因为你当时在关注其他事情,并没有把相关数据吸收到大脑里。也许,你之所以把钥匙忘在柜台上,不是因为你的记忆机制没有工作,而是因为你在本该拿钥匙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了手机上, “忘记”了拿钥匙。

大脑学习的第二个方面是信息综合,即大脑是如何分析、处理、操纵和理解你在吸收阶段摄取的信

息的。大脑的工作是不断筛选和过滤信息,确定每一种信息的含义,将重要感觉放在上下文中解读。即使在阅读这段文字时,你也需要小心地忽略大量感官数据,以关注你所感兴趣的少数感觉。你的大脑一定在高速运转,以便解读这些随机黑色符号的含义,进行筛选分类,访问记忆库,以理解眼前的词语,比如“记忆”和“库”这两个词语,并在头脑中为其创建图像。综合意味着为信息赋予含义和重要性,使你的大脑理解这些信息。例如下国际象棋时,在倾听完规则后,你的大脑需要将所有信息组合起来。你可能会思考能否以某种方式移动马和车,或者两个棋子在某种棋盘布局中相遇时会发生什么。此时,你开始真正理解你所吸收的信息。你在头脑中思考这些规则,考虑它们适用的场合和方式,研究游戏的限制条件,试图真正理解可能的“走法”。没有综合的吸收相当于信息从左耳入再从右耳出,而没有吸收的综合则是不可能的。

大脑学习的最后一个方面是信息保持(即记忆)。实际上,如果我们对于自己掌握的专长没有任何记忆,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东西。面对棋盘,你需要回忆每个棋子的所有走法、你过去下过的棋以及你从中吸取的所有经验教训。没有这种知识,你就不能有效地下棋。实际上,如果你在学习之后不能随心所欲地将学习内容回想起来,那么任何技能和知识都是没有用的。没有综合的记忆意味着你可能在使用不正确的信息。

所以,学习可以归结为吸收、分析和记忆这三个重要方面,我们很快就要对其进行详细讨论。每个步骤都有赖于其他步骤的合理执行。它们必须按顺序展开,否则后面的步骤就会根基不稳。记住,本文关心的是海马在记忆环节的作用。通过理解大脑在这方面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改进学习过程,利用你已经拥有的大脑功能。

(1)、阅读全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考前复习作用不大时,我们可以先理解和顺应大脑的自然能力,然后再使用学习策略。 B、亨利的例子证明,当海马体受损,我们无法创造新的长期记忆,但可以保留当前记忆。 C、想要利用大脑的能力学习,可以从吸收信息、综合信息和保持信息三个方面来进行。 D、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先吸收信息,后分析信息,最后记忆信息的步骤来完成。
(2)、本文划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 
(3)、选文从考试,复习说起,其用意是什么?
(4)、“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这句话体现的是学习的哪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请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动物的节能术
        蛇的耐饿本领可真惊人。据说,有一条蟒蛇饿了2年9个月才死去。有位生物学家对中国的这座蛇岛上的蝮蛇进行过研究,既不给食又不喂水的蝮蛇,平均能活78天,活得长的可达107天,即使“短命鬼”也活了34天。如果让它们喝些水,那么,耐饿的本领就可提高1倍左右, 最耐饿的甚至活了392天,达一年之久。
        为什么蛇会有这种耐饿本领呢?因为它们有一套节约能量的技术。人们都知道,一摸到猫、狗和鸡身上,总是感到热呼呼的,可是一摸到蛇的 身上,却是冷冰冰的。这是因为前者是恒温动物,后者是变温动物。恒温动物的身体,好像是只具有恒定温度的炉子。为了保持恒定的体温,就要消耗体内的能源物 质。可是,作为变温动物的蛇就省去了这笔能量开支。它们一年四季的体温固然不同,就是同一天中的体温也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动。所以,它们体内动用 的能源物质,远比恒温动物为少。拿重量相等的猪和大蟒蛇相比较,如果猪每天消耗150份单位重量的能源物质的话,那么蛇只要1份就够了。在冬眠时,蛇所消 耗的能量更是微乎其微,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冬眠后,它的体重只不过减轻2%左右。
        与此同时,蛇类吸收营养成分的效率特别高。一口气连吞四五只小白鼠,对蛇来说是并不稀奇的。有时,它们还能吞食比自己大而且长的食物。一般地,只要5天左右的时间,蛇就把吞进肚里的食物消化完了,连骨头也消化得精光,只剩下一些兽毛和鸟羽从粪便中排出来。 消化以后,这些营养成分便在体内贮存起来。正因为在能量的积聚和消耗上能“开源节流”,所以蛇的耐饿本领特别高强。
        骆驼是一种能长时间忍耐干渴的动物,人们把它叫做“沙漠之舟”。有些人认为,骆驼之所以能耐干渴,是因 为在它的驼峰里装满了水。其实,驼峰里装的并不是水,而是脂肪。脂肪在氧化产生热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水分。骆驼不仅能贮水,而且善于保水。它很少出汗,排 尿量也少得可怜。别的动物如果小便不多,不能排出尿素等废物,就会中毒。骆驼却可以通过肝脏,利用尿素制成新的蛋白质。
        有人曾做过一次试验,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把几头骆驼拴在太阳下晒了8天,结果它们失去了重量为体重的1/4的水分, 但血液中的水分却只失去1/10, 血液循环仍然畅通无阻,因而仍能以惊人的毅力,挺立在骄阳之下。
        一头成年的骆驼,在长途跋涉时,可以比马走得更快、更远,或驮运连牛也吃不消的重物。在20世纪初,澳大利亚曾举行过一次骆驼与马的180千米赛跑。结果,马以微弱的优势赢了这场比赛,可是随即便倒毙了。而骆驼经过一夜的休息后,第二天仍以同样速度跑了180千米。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发现,骆驼耐渴的奥秘就在血浆中。骆驼的血浆中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保持血液中的水分;每当体内的水分明显损耗时,这种蛋白质仍能 维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科学家把骆驼血浆内的这种蛋白质注射到兔子体内,结果这些兔子在沙漠中断水7天,体内水分丧失30%之后,仍 未死去;而没有注射过这种蛋白质的兔子,失水10%就夭折了。
        动物是很注意节约能量的。大雁南飞的时候,常常排成“人”字或“一”字队形,因为这样比较省力。飞行在前面的大雁拍打几下翅膀,气流就上升了,后面的小雁便可以乘着这股气流滑翔,飞得更轻松更省劲。
        动物的能量利用率也是很高的,在这方面鸟类可算是佼佼者了。哺乳动物每奔跑1千米,100克体重大约消耗2400焦耳的能量;鸟类每飞行1千米,100克体重只消耗680焦耳的能量,后者所消耗的能量不到前者的1/3。有一种群居海滨的鸟,体形较小,翅膀羽毛较长。每年春秋季节往返于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岛,在海洋上空不吃也不睡,一口气飞4000多千 米,体重只减轻60克。如果飞机能用这个效率飞行,那就会节省许多燃料。有人把一种蝎子放在一个容器里,里面装满了消过毒的沙子,9个月以后,这只蝎子的体重竟丝毫未减。
        动物的节能术奥妙无穷,一旦这种奥妙被揭开,肯定会在医学和畜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拒绝病从“手”入

      ①在全球,每年有超过350万儿童被腹泻和呼吸道感染夺去生命。俗话说“病从口入”,但实际上“口”是被冤枉了,疾病的真正幕后黑“手”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做什么都离不开手。手与手之间的交流是温暖的,但无处不在的病菌可把这里当成温床,因而手也就成了病菌传播的载体。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发现,每个人每只手上大约会携带有150多种细菌,都可以开个卖细菌的超市了!除了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体也可以通过手广泛传播。研究发现,手也是传播流感的环节之一!

      ②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H7N9流感风波,尽管其来源和传播模式还不能确定(目前认为它还不能在人和人之间传染),但通过保持基本卫生来预防感染是一种谨慎的做法,而洗手是针对预防传染病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建议。为了预防流感上身,除了尽量少接触活禽,出门戴口罩之外,与高危人群或鸟类接触之后一定要及时洗手。

      ③研究表明,用肥皂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可使儿童因腹泻死亡的人数减少50%,因呼吸道感染死亡的人数减少25%。洗手还可以有效预防以手为传播途径之一的疾病,如腹泻、流感、手足口病、肺炎、沙眼、蛔虫病等。

      ④另外,据一项3000多人参加的洗手小调查显示,我国仅有4%的人可以正确洗手。关于洗手,你会有下面这些疑问吗?

      ⑤流动水洗手PK快干手消毒液,哪个更好?一项国内小样本研究表明,快干手消毒液对于手部细菌的去除率明显不如流动水洗手。这提示我们,尽管快干手消毒液可以去除部分手部细菌,但它绝不能代替流动水搭配肥皂或其它洗手产品的组合。在接触完脏东西或去过公共场所之后,一定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洁双手。

      ⑥洗手时间越长越好吗?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次洗手持续时间不少于20秒,才能完成各个洗手步骤,真正把手洗干净。但有的洁癖症患者常常洗手时间过长或反复多次的洗手,这容易使皮肤表面的脂质成分流失过多,从而破坏表皮屏障,引起皮肤粗糙皲裂甚至湿疹等皮肤问题。因此,虽然洗手时间要足够,但并不是越长越好。平时洗完手要涂上含有油性成分的护肤产品,以补充过度流失的皮脂。

      ⑦手要洗几遍才“干净”?一项研究表明,在洗手时,一次取皂与三次取皂在流动水下洗手,其除菌率无显著差异,因此,一次取皂洗手就已经足够清除手上过多的细菌,并且便捷、省水、省肥皂,对手的表皮损伤也更小。

      ⑧关注双手卫生,不仅仅是关爱自己的健康,也是关爱他人健康的一种文明行为。看完这篇短文,正在用手拿零食吃的你,用手写字的你,准备去吃饭的你,是不是要去洗洗手,给自己和身边人“十全”地保护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⑥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⑧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作者:胡宇齐。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京的雨燕去了哪儿

    ①“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飞累了就睡在风里,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死亡的时候。”《阿飞正传》中的这句台词哀戚动人,令人难忘。

    ②雨燕就是现实生活中最接近“无脚鸟”的一种。雨燕属的学名apus就来自希腊语的apous,意为“无脚的”。其实,它当然有脚,但四趾向前的特殊生理构造使其无法抓握,因此除了筑巢、生产、育雏以外,它的一生几乎都处在飞翔中。或许正是这种一生展翅不落地的特质,让它被如此命名。

    ③不同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家燕,雨燕体形更大,羽毛呈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翅膀狭长,单翼的长度几乎相当于体长的两倍,飞在天上就像挂了两把镰刀。相比于飞行时尾巴总是剪刀状张着的家燕,雨燕的尾巴在飞行时总是收成一束,只有在需要调整方向时才打开。因此它飞得高,飞得远,速度还极快,每小时可达110公里,是鸟类中不折不扣的“飞行家”。

    ④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的北京雨燕又有着更加特别的光环——它在北京首次被发现,由此得名。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第一只雨燕标本,将其命名为Apus apus pekinensis,即普通雨燕北京亚种。就像名字一样,北京雨燕生活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俯瞰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⑤为什么会是北京?这和这座城市的历史分不开。作为历朝历代的古老都城,北京有着其他小城市没有的高大建筑群,它们是最适宜雨燕筑巢的地方。每年3月底,雨燕飞抵这里,繁殖、育雏,再于当年8月初离开,前往南方过冬。在颐和园、雍和宫、天坛、前门等地的高大古建筑物上,它们筑巢繁衍。清晨日暮时分,大片雨燕倾巢而出,与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相映成趣,成为古老北京的标志景观。

    ⑥但近些年,北京雨燕仅剩几千只的新闻不时现诸报端。这种和北京城相伴相生的物种、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越来越不常见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介绍,北京雨燕的数量一直没有确定的说法,一方面,之前并没有进行过北京雨燕的整体数量调查;另一方面,调查手段、技术手段、时间段和观测地点的选择都会影响调查的结果,采取不同方式调查出的数据差异很大。

    ⑦比较常见的说法是随着北京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很多古老建筑消失不见,北京雨燕找不到适宜的落脚地,因而数量越来越少。但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调查发现,北京雨燕在现代建筑中的分布也很多,只要楼体够高、有屋檐结构,雨燕就可以筑巢,它们正在适应城市的变迁。城市化的脚步不可逆,但改善影响雨燕生活环境的人为因素,比如人工绿化、悬挂巢穴、提供食物等,有助于其种群数量的增加。

    ⑧很多野生动物属于环境指示物种,比如青蛙的数量可以反映水体健康状况,雨燕也是如此。它以昆虫为主要食物,雨燕多说明昆虫多,昆虫多说明基础生物量多,物种多样性好。

⑨北京有四百八十种左右的鸟类,数量之多在全世界的首都中屈指可数。飞翔的生灵们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成员,需要用心守护。2015年,中国观鸟会调查过,佩戴他们定位仪的13只北京雨燕一路飞到了南非越冬,又在次年三月循相似路线返回北京颐和园繁殖。迁徙路线单程距离约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约为3.8万公里,不愧“飞行家”名号。北京雨燕年年往返,不曾失约于古老都城的春天。

阅读下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个故事,叫乌镇

    ①几千年的中国,风尘仆仆地走来,在杭嘉湖平原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美美地歌了一宿,留下段美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乌镇。

    ②乌镇美,美在水。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两条支流分别叫西市河、东市可。京杭大运河流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乌镇宛在水中央。

    ③乌镇备东南之形胜,具吴越之风韵,依水建街、傍水设市;西棚大街随水而形,汉水而生,家家是临河阁楼,户户有汲水晓窗。碧水清荡,似有鱼儿在游,看得见的是各种绿,软泥上有青荇在招摇,望不见的是水乡的根。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

    ④西市河宽不过20米,鸡犬之声相闻。隔河人家,轻唤一声儿,对岸便探出头来回应。石板路一走到底,像漫长的老胶卷,每一格都是故事。墙根躺三两排木椅,支三两根木柱,下八九级石阶,便有渡船荡着波儿在候着。河埠系舟,水畔勒马,到处有码头,随地是水口,出门便上船,起岸就进店,乌镇人随时可以出发,哪里都能生根。船工或者船娘慈善地坐着或者蹲着,不招徕你,只等你的借问,或者谦和地纠正你,这不叫乌篷船,乌镇不是一切都姓乌。独自坐在平顶的摇橹船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让绿波拍打你的心波,轻轻荡。乌镇是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直到你呆若木鸡,凝成一幅壁上画、岸边图、水中景。水乡乌镇,是温润的江南玉,任由风雨刻刀精心地雕、细细地磨,在流水时光里淡淡地沁养。

    ⑤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今天已有70多座。单孔桥、三孔桥、石拱桥,造型不一,各成风景。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通安桥,万兴桥,如意桥,迁善桥,咸宁桥,平安桥,延嗣桥……寓示乌镇人价值观的桥名,读得你慈眉善目,佛心满满。

    ⑥倚桥顾盼,凭栏张望,一秒钟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中国的爱情多与桥有关,断桥、鹊桥、廊桥……桥乡乌镇该是有故事的地方。桃红李白青石条,斜风细雨青石桥,乌镇是青色的雨巷里行走的江南女子,着一袭蓝印花布旗袍,撑一柄青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把个袅袅娜娜留在空空蒙蒙的画里。软软的风,牵起江南的衣角,分分钟在等。画外音,是人间四月天在轻轻地吟。

    ⑦古朴是乌镇的底色,灵动是乌镇的天性。遍地茶馆酒肆,满街客栈商铺,可以接南北客,谈东西事,聊古今天,每一句都那么妥贴。从从容容,低低缓缓,乌镇的日子散淡而恬静。

    ⑧乌镇是天界馈赠一幅水墨画,飘落在江南的一隅,让你流连忘返,只想卷起带走。

    ⑨历史是最好的美容师,时间是最好的泥瓦匠,窘迫的步履焦躁的心,紧巴巴的念想皱巴巴的情,来乌镇一憩,这里能修复一切。

(选自《人民目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台风的功与过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台风降雨量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