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陕西汉中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拒绝病从“手”入

      ①在全球,每年有超过350万儿童被腹泻和呼吸道感染夺去生命。俗话说“病从口入”,但实际上“口”是被冤枉了,疾病的真正幕后黑“手”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做什么都离不开手。手与手之间的交流是温暖的,但无处不在的病菌可把这里当成温床,因而手也就成了病菌传播的载体。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发现,每个人每只手上大约会携带有150多种细菌,都可以开个卖细菌的超市了!除了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体也可以通过手广泛传播。研究发现,手也是传播流感的环节之一!

      ②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H7N9流感风波,尽管其来源和传播模式还不能确定(目前认为它还不能在人和人之间传染),但通过保持基本卫生来预防感染是一种谨慎的做法,而洗手是针对预防传染病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建议。为了预防流感上身,除了尽量少接触活禽,出门戴口罩之外,与高危人群或鸟类接触之后一定要及时洗手。

      ③研究表明,用肥皂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可使儿童因腹泻死亡的人数减少50%,因呼吸道感染死亡的人数减少25%。洗手还可以有效预防以手为传播途径之一的疾病,如腹泻、流感、手足口病、肺炎、沙眼、蛔虫病等。

      ④另外,据一项3000多人参加的洗手小调查显示,我国仅有4%的人可以正确洗手。关于洗手,你会有下面这些疑问吗?

      ⑤流动水洗手PK快干手消毒液,哪个更好?一项国内小样本研究表明,快干手消毒液对于手部细菌的去除率明显不如流动水洗手。这提示我们,尽管快干手消毒液可以去除部分手部细菌,但它绝不能代替流动水搭配肥皂或其它洗手产品的组合。在接触完脏东西或去过公共场所之后,一定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洁双手。

      ⑥洗手时间越长越好吗?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次洗手持续时间不少于20秒,才能完成各个洗手步骤,真正把手洗干净。但有的洁癖症患者常常洗手时间过长或反复多次的洗手,这容易使皮肤表面的脂质成分流失过多,从而破坏表皮屏障,引起皮肤粗糙皲裂甚至湿疹等皮肤问题。因此,虽然洗手时间要足够,但并不是越长越好。平时洗完手要涂上含有油性成分的护肤产品,以补充过度流失的皮脂。

      ⑦手要洗几遍才“干净”?一项研究表明,在洗手时,一次取皂与三次取皂在流动水下洗手,其除菌率无显著差异,因此,一次取皂洗手就已经足够清除手上过多的细菌,并且便捷、省水、省肥皂,对手的表皮损伤也更小。

      ⑧关注双手卫生,不仅仅是关爱自己的健康,也是关爱他人健康的一种文明行为。看完这篇短文,正在用手拿零食吃的你,用手写字的你,准备去吃饭的你,是不是要去洗洗手,给自己和身边人“十全”地保护呢?

(1)、本文主要说明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补全下面的要点归纳。

①手也是病菌传播的载体,也是传播流感的环节之一。

(2)、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做什么都离不开手。

(3)、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

①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发现,每个人每只手上大约会携带有150多种细菌,都可以开个卖细菌的超市了!

②洗手还可以有效预防以手为传播途径之一的疾病,如腹泻、流感、手足口病、肺炎、沙眼、蛔虫病等。

(4)、试简要分析选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5)、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更加关注双手的卫生。请你拟写一条简明、有文采的标语宣传用手的卫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①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响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②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③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代价。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结果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费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④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系统的概念。这是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一只得了小二麻痹症的黑猩猩会被其他黑猩猩孤立。

⑤舍勒和邓肯指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某些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思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⑥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身子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⑦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可能导致疾病感染。同时,陌生人也更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来防止疾病传染的。舍勒等 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是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⑧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写《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跟轮椅亲密接触。他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的句子。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病困扰,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照料。他长期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成了不少伟大的作品。

(选自《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阅读《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回答下面小题。

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

张兴德

       ①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这些文学经典,是我们正确认识那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载体。向子孙后代正确解读、诠释这些文学经典,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出版界、影视界甚至学术界,出现了“消费文学经典”的种种怪象。

       ②所谓“消费文学经典”,就是对文学经典抱着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让经典“为我所用”。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美其名曰为“创新”,导致“结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例如,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本是一个“打小旗”的虚构人物,但一些人却热衰于为潘金莲翻案,掀起“潘金莲热”,一些地方甚至还上演了争夺“潘金莲故里”的闹剧。一部根据《水浒传》改编的《武松》,竟让武松同潘金莲谈起了恋爱,荒唐到这等程度,却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他们打着传承经典、宣传经典的旗号,实际上是一种在商业逐利目的驱使下的对文学经典的“消费”。而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却热捧这种无良文化现象,实在让人不解。

       ③有人认为,文学经典也有历史局限性,所以要勇于突破经典。这实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固然,一切经典,都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但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它的可贵之处正是它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特点,“具有局限性的经典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产物。“局限性”也是后人得以凭借的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加进所谓的“时代元素”,变得面目全非,还怎么作“历史教科书”?《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纠葛,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你把他们的爱情加进“时代元素”,那还是什么“宝黛爱情”?同样,武松、潘金莲、孙悟空、猪八戒乃至于孟姜女、花木兰等典型形象,也都是不可随意改的。这些文学典型形象,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这如同我们不能将维纳斯女神的断臂接上一段一样。

       ④文学经典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固有的思想艺术内涵,人们对其有高度的共识和认同。它犹如文物,有不可更改的特质。文物只可“修复”而不可“改造”。同样,文学经典的传承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原汁原味”地、原貌原形地传承文学经典,尊重其固有的“定型”。

       ⑤走笔至此,让我想起20世纪60年代看过的《祥林嫂》《骆驼祥子》《林家铺子》等一些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看完小说再看电影,并不觉得二者有巨大差距,相反,二者起到了互补作用。那种严肃认真对待文学名著的态度,值得提倡和发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