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中考真题】四川省达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王巍

①生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守护生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打持久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和汇聚全社会合力。

②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与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方能确保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③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从江苏苏州吴江区东太湖流出的太浦河,一路流经苏浙沪3省市15个乡镇,过去受限于“一河三标准”的行政壁垒,污染治理存在难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后,“联合河湖长制”在太浦河流域落地实施。共同治水的机制理顺了,太浦河水质实现持续改善。要看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维护生态安全,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落实联防共治、标本兼治。

④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对防范生态安全遭破坏至关重要。在四川若尔盖县,当地成立黄河护河队,清理河岸垃圾、引导牧民学习编织沙障、种草施肥,守护黄河安澜。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方能汇聚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强大合力。

⑤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的体现。对领导干部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生态安全,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选自2024年5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下面是小文和小州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讨论,请根据内容和提示,完成这次阅读讨论。

(1)、小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刚刚读了这篇关于生态安全的文章,小州,你能帮我找找它的中心观点吗?

小州:那还不简单,不就是

(2)、小文:嗯,议论文观点一般用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表达。

小州:小文,我也有问题想和你讨论一下,你仔细看看文章中画线的句子,它有什么作用呢?

小文:让我想想,我认为它有以下作用:

小州:说得真好,但我认为它还是论据,具有论据的作用:

(3)、小文:小州,文章不仅开篇很不错,而且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也很清晰,我们一起来理一理:

首先:

其次:

最后:

(4)、小州:小文,我记得以前阅读报纸时,看到过一则材料:

“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牧民牵头组建青海湖湟鱼巡护队,配合有关部门制止非法捕捞湟鱼行为。”

我觉得它和文章某些观点有些相符,你觉得这则材料可以放在这篇文章第几段作为论据使用?

小文:小州,我认为它可以放在(第段)理由如下:

小州:小文,我发现我们俩讨论后,对这篇文章了解得更全面了。

小文:对呀,我也这么认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不要淡忘了饥饿的记忆
       ①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将在这天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14日,成都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舒刚表示,他将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以此呼吁市民关注粮食安全。
       ②针对这一消息,有网友提出,体验饥饿不如吃饱了多干事。也有网友认为,守护粮食安全不能止于饥饿体验。在笔者看来,网友所言不无道理,但也决不能以此否定“体验饥饿”的意义。前不久,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透露,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如此大的损失,原因很多,但一些粮食干部职工责任意识淡薄,对粮食产后损失不重视,甚至失职渎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让粮食系统体验饥饿,就能够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唤起他们“守粮有责”的意识,激发他们爱粮节粮、减少损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③更重要的是,像“无车日”、“地球一小时”一样,“体验饥饿”实质上是在倡导一种理念,那就是要以饥饿的体验加深珍惜粮食、节约粮食、避免浪费的意识,加大对粮食安全的重视。饥饿,曾经是中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刚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直言不讳,是饥饿促使他走上了文学道路,饥饿和孤独是他写作的动力。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饥饿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莫说年轻人没有饥肠辘辘的经历,很多年长者恐怕也淡忘了饥饿的记忆。与此同时,节约观念却受到了种种挑战,浪费粮食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有必要让人们找回被遗忘的饥饿感,从而对粮食危机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④放眼世界,粮食安全一直是热点话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屡获历史性突破,但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扬,还是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小事。因此,增强忧患意识,重视保护耕地、重视粮食安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意识,不仅关乎生活方式上的节约还是浪费,更关乎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⑤“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当然,倡导节约粮食、守护粮食安全,仅仅让粮食系统干部职工体验饥饿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妨借助每年的世界粮食日,将“体验饥饿”发展成为一种“全民行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经历一些“饿得慌”的警示式体验,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将节俭内化为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在阳光下看人
                                                                                                             韩志金
        ①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而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②唐代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能造屋,且所要工钱是一般工人的三倍。柳宗元听了大笑,觉得这是个贪图钱财、喜欢吹牛的家伙。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其重点应该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优势”与“劣势”分明的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名职业作家能写出灵动激越的文字,但对图书销售却可能一窍不通。同样,一位营销高手能在图书市场上叱咤风云,但点灯熬夜写出的文字却可能不值几何。用人就要根据人的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使其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弥补或规避。另一种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古人说,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一个有着明显长处和强项的人,也常有明显的短处和弱点。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守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容易固执己见;为人谦和的人又多胆小怕事。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往往越明显。用人就要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④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能看出部属长处的人是非常幸福的。光自己一个人能干,能做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个卓越超群的人,也无法胜任所有的事情。唯有知人善任的管理者,才能完成超出一己之力的事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还要容其所短,特别是人的某些失误或过错。接受任务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任务完成得不够好,或偶尔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对于一些方法上的过失,要用宽容心来包容,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类错误。一出现失误就任意指责,简单处罚,接受任务者就会变得谨小慎微。畏葸不前,甚至会激化矛盾,影响工作。
        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谁要是指望找到没有缺点的人才任用,那恐怕就得永远孤军奋战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请别冷落了科学家

      ①据报载,被誉为“全球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袁隆平,一次和一位年轻歌星同机到达某地,俩人走下飞机舷梯,歌星被围得水泄不通,而袁隆平却无人问津。无独有偶,2007年3月31日,“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最新研制出禽流感疫苗的生物学家陶一之、超薄纸质电池发明者张霞昌、国际影星章子怡等11位杰出华人作为获奖者列席。现场可以称得上星光熠熠,但与会传媒,特别是那些没有入场券的大学生们的眼光中似乎只有章子怡,他们不断呼喊着章子怡的名字,对其他获奖者则置若罔闻,场面顿时变得相当尴尬。事后,英国广播公司播发了一条耐人寻味的消息:《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

      ②影星章子怡由于演技高超,出镜率高,受到万众喜爱,倒也未尝不可,但是,袁隆平、陶一之、张霞昌等人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不知要高过章子怡多少倍。他们在改善百姓生活条件,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更不是章子怡他们所能比的,可为什么却被人如此冷落呢?

      ③的确,同许多娱乐明星相比,许多科学家自甘寂寞,“不擅作秀”!现在是“选秀造星”的传媒年代啊。多少“超级女生”、“学术猛男”凭借一首歌、一场报告,就一炮走红,闻名全国。有实力的层层参加选拔赛、复赛、复活赛、总决赛;没实力的最起码也得曝光点“裸替”、“潜规则”等幕后新闻,好歹在媒体混个脸熟。科学家则不然。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先是当农民,再当科学家,几十年里在田间劳作,直到年逾古稀,仍坚持每日两次下田。像这样平淡的生活自然引不起媒体的兴趣,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

      ④的确,同许多娱乐明星相比,许多科学家独守清贫,“不会炒作”!章子怡之所以在11位影响世界华人中“脱颖而出”,关键是新闻多;与袁隆平同机的年轻歌手为什么大受欢迎,主要在于媒体炒呀!而我们的一些科学家却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寂寞,袁隆平院士深感应酬过多,消耗了大量时间,为了进一步推进杂交稻科研事业,有时甚至要“躲起来做点事”。他深有感触地说:“歌星是面对面地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却是背对背地为大家服务的。面对人群,怎样思考和实验?”

      ⑤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些科学家们显得很傻,因为他们对功名利禄毫不在乎。其实,科学家并不傻,正是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时刻不忘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生、对事业负责,不懈追求,才谱写出“神六”飞天、“嫦娥奔月”的当代神话,才成就了天路通车、“歼十”起飞的强国梦想!

      ⑥诚然,影星章子怡的知名度高,炒作他们可以给传媒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传媒朋友们难道眼里除了金钱,就不需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了吗?不然,若社会真的冷落了科学家,光剩下娱乐明星,我们的社会还能进步吗?

      ⑦科学推动进步,创新成就伟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既需要影视明星,更需要科学明星。我们呼吁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肩挑道义的各类传媒朋友,不要一味热衷于炒作娱乐明星而淡忘了科学家默默躬耕的背影,我们每一个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也应自觉摆正价值观,千万不可只沉湎于对娱乐明星的追捧,而一次又一次的冷落这些科学家了!毕竟,社会的进步不是娱乐明星唱出来的,而是科学家们踏踏实实地奋斗出来的!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

       ①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②“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 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③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古人总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

       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 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 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⑤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 《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 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致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

       ⑦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贵质疑

黄菊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神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神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神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 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 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