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返月球——打造“地月经济圈”

①在航天科技发展史中,科学技术与科幻小说相向而行,世界现代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创作的科幻小说《2001年:太空漫游》,对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员周武曾担任科幻电影《独行月球》的科学顾问,她个人的感受是:“未来”已来——自上个世纪“阿波罗17号”飞船登月以后,载人月球探测已经停滞了50年。近年来,全世界掀起了重返月球的竞赛:美国是想建设大本营,俄罗斯想建设月球基地,欧洲则提出“月球村”的概念。

③如今,中国已经开启了“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在2049年前,我国要打造“地月经济圈”。2021年中国航天日期间,中俄两国联合发布了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的概念图,并向全世界宣布: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联合论证与建设、航天员选拔培训、载荷搭载等多种途径参与项目合作,推动人类航天科技发展。

④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探测。未来的“月宫之家”可能会是穹顶状建筑结构,内部是封闭循环环境,室内空气主要是将人呼出的CO2供给植物,植物再释放O2 , 成为一个大型密闭自循环生命生态系统。

⑤星际移民在月球上吃什么?其实“月宫种植”已经在进行中了。2018年,我国“月宫365”实验获得成功,这是迄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未来,蘑菇和其他叶菜可能是最早在月球上种植的食物。

(节选自《北京科技报》2023年2月20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6月16日消息,中国和俄罗斯在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GLEX—2021)期间公布了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路线图。

②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6月14日至18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中俄双方介绍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三个建设阶段。

③第一阶段应于2026年至2030年开展,双方将在这一阶段开始联合行动,从月球采样返回,并检验月球科研站指挥中心的有关技术。

④第二阶段应于2031年至2035年开展。其间双方计划在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部署用于保障能源、通信和设备运输的系统。

⑤国际月球科研站应在第三阶段全面投入运行。

【材料三】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关于人类“重返月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员周武认为自上个世纪“阿波罗17号”飞船登月以后,载人月球探测已经停滞了50年。 B、迄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是我国2018年获得成功的“月宫365”实验。 C、从2021年中俄两国联合发布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的概念图和路线图可知:中俄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并分为三个建设阶段。 D、中国探月工程从2007年至2020年间六战六捷,2020年前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探月工程“绕、回、落”三步走圆满收官。
(2)、下列对【材料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用亚瑟·克拉克创作的科幻小说《2001年:太空漫游》引入,说明科学技术与科幻小说互相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B、第④段提到未来的“月宫之家”可能会是穹顶状建筑结构,“可能”表示大约、大概,此处用语不够严谨,影响文章可信度,可以删去。 C、“登月的航天员们会从地球搭乘长途飞船先入住空间站,然后从空间站换乘‘公交车’(登月飞船)往返月球。”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本文运用逻辑顺序,先说明全世界掀起了重返月球的竞赛,再说明中国开启了“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及新征程目标、已取得的成就等。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中俄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方面可以开展哪些具体合作?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1

【材料一】

①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它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很具威慑力。

②从外表看,航空母舰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拥有与众不同的宽大的飞行甲板。这个甲板不仅特别长,特别宽,而且形状古怪,呈多边形。这是因为航空母舰上的主要武器是舰载飞机,所以需要有供飞机起降的宽大甲板。一艘大型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的面积往往要比一般军舰大几倍甚至几十倍,差不多相当于三个足球场大。在航空母舰上,看不到通常军舰所具有的高大的上层建筑和林立的火炮、导弹。在飞行甲板上仅有一个很小的船桥位于右舷,像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这就是全舰的指挥控制中心,称为岛形上层建筑。在飞行甲板上,还布置有航空母舰专用的供飞机起降的弹射器、阻拦索、助降镜、升降机等,这些是航空母舰之所以能使舰载飞机在这样小的“机场”上起飞、降落的法宝。

③一般情况下,规载机从航空母舰起飞的方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蒸汽弹射起飞。起飞时,飞机的前轮被挂在起飞装置中,就好像将飞机放在拉满弦的弓箭上。飞行员在得到起飞许可后加足马力,同时用刹车防止飞机移动。在他得到起飞信号的同时要放开刹车,再借助蒸汽弹射装置的启动,将飞机弹出跑道。第二种是拖索式弹射起飞。起飞时,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但这种弹射方式比较陈旧,使用这种方式的航母较少。第三种是斜板滑跳起飞,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采用这种方式的航空母舰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飞机在起飞时以自己的动力经由跳台的协助“跳”上空中,升空的那一刻就好像滑板运动员冲出U形赛道的瞬间。

④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后部有四条截索。拦截索是由液压系统制动的,它仅用两秒钟就可以使飞机在50米内停下来。飞行员必须让飞机的捕捉钩上其中一条,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三条。假如挂上前两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挂上最后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着陆时飞行员必须将飞机完全压低,这样他可以保证捕捉钩钩住其中的一条拦截索。同时他必须将发动机开到最大,这样假如飞机没有挂上拦截索,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加速离开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线。

⑤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解决,把舰艇与战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航空母在现代军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航空母舰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向两极化发展,即大型化和轻型化,前者为常规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后者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直升机航空母规。而各种新型航空母舰正在探索之中,木来的航空母舰基本式样不会出现重大变化,但新型航空母舰不久有可能问世。

【材料二】

2019年12月7日, 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航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山东舰将不再像辽宁号那样承担众多的科研试验任务,它将是一艘成熟且拥有较高作战效能的中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随着山东舰入列海军,我国迎来双航母时代。目前,我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方向都利益攸关,东海、台海、南海都是我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未来的北极航线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与贸易通道,这就要求我国航空母规必须具备同时满足两至三个方向战略需求的能力。

【材料三】

中国发展航空母舰,将带动由此而形成的35个完整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带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技术、航空技术与造船技术实现质的飞跃。具体而言,能够设计建造航空母舰的国家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拥有大型实验水池和风洞等基础设施,拥有设计建造其他超大型船舶以及超级集装箱船、油船和液化天然气船以及科考船等特种船舶的经验,能够研发和生产航空母舰甲板所需的特种钢材,能够设计和建造先进舰载机、先进雷达、重型蒸汽机和燃气轮机……所以,中国发展航空母舰,将以军事科技创新推动国家科技发展,进而以国家科技发展带动新一轮的国家经济增长。如果中国装备三艘航空母舰,在40年全寿命周期内将直接与间接创造产值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新增与维持就业岗位110万个:基地经济活动将直接与间接创造产值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带动就业岗位数超过30万个。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在关于《水浒传》的阅读交流会上,九年级1班同学各抒己见:

小唐:《水浒传》全是糟粕,就比如武松血溅鸳鸯楼,连丫鬟都杀,算什么好汉?

阿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敢作敢当,怎么不是好汉?独臂擒方腊,怎么不是好汉?

小唐:可原著中明明是鲁智深擒的方腊!

阿豆: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都是“武松独臂擒方腊”,权威认证,准没错。

兰兰:小时候听评书和看各个版本的民间故事,都说是“武松独臂擒方腊”,武松那么威猛,老百姓都那么喜欢,那方腊肯定就是他擒的。

小芳:反正我是武松粉丝,他是我心中的神,独臂擒方腊,这才是最完美的设定。杀丫鬟?怎么可能!

小唐:要真是武松擒的方腊,那原著中智真长老为鲁智深作的偈语“遇腊而执”作何解释?

兰兰:历史上的方腊和武松就不是同时代的人,施耐庵和其他作者不都在虚构改编吗?只要改编得好,我照样喜欢。

阿豆:我看一湾浅蓝的《戒刀》就改编得挺好。

小唐:什么?武松居然和方腊是师兄弟?拜托,改编可不是乱编!

小语:我赞同小唐的说法,《水浒传》尽是糟粕。此书恶毒污蔑丑化女性,108将仅有3位女性,毫不重视。且女好汉个个相貌丑陋,绰号母夜叉、母大虫、一丈青更是粗俗不堪。

【材料二】

批判性思维,其主要内涵是:以一种保持怀疑的、无偏见地、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论证的思维技能。批判性阅读是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的应用,是一种我们阅读文本时有意识的主动参与和作者进行内在对话的阅读方式。我们作为读者,与作者是平等的。当我们阅读作者叙述的观点时,也在同时进行思考:作者表述的观点是否正确?该观点是否有充分的依据来支撑?作者由理由到结论的推理是否符合逻辑?我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

在上述情形下阅读时,我们就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思考者,与作者进行着观点的交流。批判性阅读一般要经历理解和批判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处在理解阶段时,我们的阅读目的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站在和作者对话的立场与作者进行观点的交流,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发掘作者所表达的论证过程。从理解阶段进入批判阶段,我们的阅读目的变成了对先前发掘的论证的质量评估,此时以自主思考作者论证的观点为主,阅读的任务就成了对先前论证过程的拷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证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逐步积累批判性阅读经验,少走弯路。

不要迷信权威,即使是权威专家的话和权威教科书上的知识也有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很多读者在看到作者身份、出版物来源之后,往往潜意识或者下意识地将里面的阅读内容视为金科玉律。

对于各种资讯、信息、知识需要区分事实表述和观点表述。

在阅读的时候不要预设立场,不要先被情绪所困扰。预设立场和充满情绪是内心存在偏见的表现,容易禁锢读者的思维和视野,影响读者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从偏见和情绪的土壤之中只能盛开非理性的花朵。

如果产生质疑,那就去寻找一手资料,并且通过严密论证去证实或者证伪自己的判断。这样既可以加深对于已有知识的理解,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并且强化了读者的批判性经验。(改编自“知乎”网站)

【材料三】

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网站对此进行了答复,认为《水浒》内容能被选入教材,主要考虑到“《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且“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以下为部分回复内容:

《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水浒》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是否必会造成中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有直接的因果关联。退一步来说,如今阅读的渠道太多,单靠“堵”的方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唯有理性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让学生个体“偷摸着自由阅读”相比,将《水浒》内容选入教材并进行有效引导,又何尝不是更优举措?正如华南师范大学张敏强教授认为:“《水浒》内容很有价值,应在中小学课本中保留,但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授课老师有必要进行引导。”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经典性而完全忽略对学生困惑的引导,也不能因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而因噎废食,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

(改编自浙江省政府网站)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

学习了语文基础知识,小冀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春联”的资料。

资料

春联从辟邪的桃符演变为祈福迎祥的象征,是时代变迁的重要体现。在早期的生活环境中,人类的生存能力有限,只能祈求诸神庇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抱有更高的期望,希望来年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期望往往通过春联来表达。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将对偶佳句与优美书法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对联,成为民间流行的文化景观。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对联汇编,推动了春联的流行,也推动了中国民间社会的风雅化。清人梁章钜编写的《楹联丛话》对春联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进行评述,这对春联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7日,有删改)

资料二:

春联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化的反映,能彰显民族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生活智慧。红色是中国的喜庆色,大红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能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春节普天同庆,在农村地区除了各家大门、房门等要贴春联,其他地方也要贴春联——堂屋贴“万事如意”或“百无禁忌”之句,粮仓贴“五谷丰登”之语,厨房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神龛有“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家禽家畜是农民的宝贝,少数地方的农村猪圈、鸡鸭棚等处也贴春联,或者是用红纸写的一句吉祥话,一般是“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之类。个别农家院里有树木的,要贴上“树大根深”之语;有外墙的,墙面上贴“春光明媚”。正可谓天地之间一片红。

(选自《邵阳日报》2024年1月15日,有删改)

资料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联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先说内容。20世纪50年代,常见的春联有“分田分地分房屋阖家欢喜,迎春迎福迎朝阳满门幸福”,表达了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后的喜悦心情。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成为主旋律,春联的内容也呈现出赞美改革、讴歌开放的特点,比如“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致富光荣”的意识深入人心,“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等跟财富有关的春联,反映了人们对致富的渴望。再说形式。以前,春联都是用毛笔手写,如今印刷品越来越多,春联的样式也从过去只有红底黑字到现在增加了金粉红纸、金字红纸。此外,还出现了植绒春联、绒布春联、LED电子发光春联。尽管春联的样式越来越丰富,但因为那些都不是手写,制作中少了裁纸的步骤,没了挥毫泼墨的环节,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印刷的春联让过年少了一些仪式感,也淡化了传统的年味。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7日,有删改)

整合资料,探究《长安三万里》。

【材料一】

长安何止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的片名取自明代诗人陈子龙《从军行》中的诗句——“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然而长安,何止三万里。长安城,是诸多人的梦寐以求,三万里是诗人们自身与理想所面对的距离。

李白的三万里,是入城求仕。然而不过是御用文人。后来被赐金放还。最终纵情山野……他的三万里是失败的,他的理想是身入官场,造福万民,然而长安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三万里披星戴月的追赶无疑是失败的。然而诗与酒。却为他而生。盛唐的诗坛上永远留有他的名。他一生政事不成,诗名却漫了整个长安,也是一种幸福。

三万里的故事,记述杜甫只是只言片语,不过是小时候在岐王府见了高适,二十多岁又同高适在李白门口见面,此后并无记述。然而我们查阅资料,知道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有过短暂的辉煌,那是他一生最为耀眼的时刻,晚年病死舟中,又是何等的可悲可叹。他曾经写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证明杜甫亦有报国志,苦于报国无门,他似乎是比李白好得多,然而,杜甫如果想起前事,也一定会长叹一声:长安,何止三万里。

影片里还虚构了裴十二这个武艺高强的女性诗人形象,更加突出了李白等人报国无门的惆怅,用以证明,长安与“三万里”的距离到底是何其远。

李白的狂,李白的悲,是因为他梦中的长安,远远不止三万里,有的人一直在追求三万里,然而长安,何止三万里。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材料二】

很多人看完《长安三万里》就会明白,片名为什么是“长安三万里”,而不是“长安”。后者是一座梦想之城,而前者是以长安为圆心,无数人围绕它画出的人生轨迹,是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的文化版图。

长安是由什么构成的?只是城里的宫阙楼宇、车马歌舞吗?不。长安的繁华,也是由远在数千里外边关将士的青春乃至白骨换来的,是一辈子也没进过长安城、不息耕作的平民百姓换来的。

《长安三万里》更想拍的是,是谁在维系这份浪漫。高适,不就是这样的人。他以边塞诗闻名,不写温柔乡,多写雄健、艰苦的从军生活。他和李白是两种性格的人,李白可以上天入地、寻仙问道,他却不可能将实务那么轻松抛下,只愿意低调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名。

李白是大唐的锦绣,高适这样的人就是大唐的基石。

所以说,《长安三万里》不应该只展现给我们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幻。从高适的视角去看长安,有对浪漫的向往,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也有经历了世事枯荣后的沧桑。这不也是我们今天在长安的繁华之外更该看到的——你要如何面对苦难?你要如何在平凡中坚守?

(选自“澎湃新闻”,有改动)

【材料三】

政治理想是李白文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向往儒家的社会理想,也常以法家人物自况,道家与纵横家的思想也时时占据他的心灵。这些理想表现出他意欲大显身手的心境,同时也是特定时代个体积极性被普遍唤醒的结果。

李白政治理想的第二个特点是扬厉有余而合理性不足。如在《明堂赋》中他描绘了一幅弃末返本的理想政治图景:“下明诏,班旧章。振穷乏,散敖仓。毁玉沉珠,卑宫颓墙……帝躬乎天田,后亲于郊桑。”对一个秩序化国家的建设而言,李白的这种主张,不仅不是什么高明方略,反而表现出倒退的历史观、政治观。可见,李白是用个人思想来假定现实政治。

然而这种政治空想,一旦作为美学对象进入诗境,便会生成全新的意义世界。事实上,空想也是一种理想。所以,与其说李白是在陈述理想,不如说他在不自觉地展示着一个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精神世界:与其说李白充满空想,不如说他在急切诉说超越现实的心情。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