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板块三】主题阅读,和健康结友

“你睡得好吗?”——关于睡眠的主题性阅读

【材料一】

“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推迟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或“习惯性熬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

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睡前拖延存在关联。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延。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而偏晚睡晚起型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足,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

研究显示,睡前拖延特别容易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因为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本来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那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通常都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往往会自我调节失败,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去睡觉。(摘编自《睡前拖延研究综述》)

【材料二】

表一:年长、年轻两辈作息规律及认识比较

分项

年长一辈

年轻一辈

作息时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规律

华灯初上,我的精彩才开始

医学观点

按照中医养生来说,23点开始肝脏排毒,是子午觉的黄金时期

西医认为,人的生物钟不一样,只要整体睡眠时间够就行

思想特点

遵守自然规律,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这样才健康

根据个体习惯自定规律,我的时间我做主,适合自己就好

表二:“萤火虫族”的六大特征

序号

特征

原因

1

年轻化族群构成

因为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

2

主动熬夜为主

他们熬夜是工作或个人原因主动熬夜

3

越夜越美,享受夜时光

习惯夜晚,享受夜晚

4

在夜间发光发热

在夜间,通过工作和消费切实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价值

5

多样化夜间生活

夜间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在奋斗,有的在工作,有的在享受,各得其乐

6

不断扩大的“萤火虫部落”

随着00后、10后互联网一代的成长,群体不断扩大,并形成独具属性

(摘编自《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赛)“你睡得好吗?”睡眠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当今社会,睡眠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生活满意度,更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3月18日,《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在京发布,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认为,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社会,睡眠从来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睡眠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对报告中睡眠指数不同指标的分析发现,我国民众睡眠时长不足,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工作或学习时间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睡眠拖延”这一主动熬夜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中更为流行。

报告指出,年轻人不受控制地使用手机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睡眠质量,每日手机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会导致睡眠障碍。例如,对于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多数都存在“睡眠拖延”问题,除了生活习惯、学习压力外,手机、电脑依赖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1)、阅读【材料一】,下列关于“睡前拖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睡前拖延是由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改变自己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 B、睡前拖延会影响激素和免疫力水平,使人们患上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 C、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更容易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足,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 D、研究显示,睡前拖延都是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
(2)、小安对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请你指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类型也不同。 B、年长一辈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年青一代主张“我的时间我做主”的夜生活模式。只要自己认为是适合自己的,就是健康的行为方式。 C、当今社会,睡眠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生活满意度,更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D、“睡眠拖延”这一主动熬夜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中更为流行。
(3)、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同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双减”新形势下,你将如何进行睡眠自我管理,努力与健康为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问题。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王鹏程  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3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儿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儿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破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破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人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该环卫工人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人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对,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受了皮外伤。

建议:赴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拋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以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2015年3月24日《浙江日报》)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

材料二

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2022年04月25日)

材料三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更以文明自觉的态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数量居全球第三。

(摘编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0日)

致敬国之栋梁

中国工程勘察大师——卓宝熙

他被誉为中国工程勘察大师,也是我国地质工程遥感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曾负责主持了成昆、青藏、朔黄等30多条铁路线路的工程地质遥感工作,他曾经说过“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祖国的命运决定我的一生。”他就是卓宝熙。

“我从小就是个‘野孩子’,在勘测队到处可以跑”

1954年,卓宝熙从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铁道部东北设计分局勘探队。他本来可以选择留在机关做研究,但他更喜欢在野外搞工程地质。

卓宝熙:我从小就是个“野孩子”,在勘测队可以到处跑,我也比较喜欢野外这种生活。过去没有人专门搞工程地质,我们就向老同志学习。

1954年10月,卓宝熙与同事们一起奔赴东北小兴安岭,在那里有一条名叫“汤林线”的铁路需要加固与延长,卓宝熙他们就负责这条线路的定测工作。

卓宝熙出生于福建,东北的严寒成了他面临的最大挑战。被分在水文组后,卓宝熙每天都要戴着皮帽、穿着厚皮衣,沿着分水线测量。

尽管勘测环境十分恶劣,卓宝熙却从未后悔选择勘探。当卓宝熙把数据交给铁路建设部门后,直到1966年,这条铁路才全线完工。如今,这条铁路依然在为地方运输提供着服务。

勇闯修路禁区“每走一步路都很艰难”

1956年2月,国家批准了铁道部“派苏联专家携带设备援华的申请”,卓宝熙被重新分配到铁道部航空勘察事务所目测组,跟随苏联航空地质专家高鲁宾柯学习航空地质。

从勘测到航空地质,面对专业知识的跨越,卓宝熙只能加速学习。1957年初,卓宝熙和高鲁宾柯等人接到了一个任务,对成昆铁路进行现场调查,研究金沙江方案是否可行。

在修成昆线之前,很多人称这里为修路禁区。从三堆子到拉鲊是成昆铁路工程地质最复杂的地段之一,这一段紧沿金沙江,两岸山高谷深,而且岩石属于变质岩,风化严重。其间有一段路尤为险峻,山坡很不稳定且极陡,在上面走一步都很艰难。因此,这里也被人称为“一步苦”。

经过艰苦的调查,卓宝熙他们认为金沙江地质虽然复杂,但方案还是可行的。它的优点是线路工程量小,造价低。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如今,成昆铁路扩能工程不仅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南亚、东南亚国际贸易口岸的重要通道。

修建青藏铁路遇棘手难题,他提出的方案起到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国家提出要建设一条进藏铁路。为此,卓宝熙曾五次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全线进行航空摄影,开展航测制图和遥感地质调查。1975年5月,包括卓宝熙在内的上千人踏上了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海拔高达四千三百米。卓宝熙光是陷车就遇上50多次,最严重的一次,他们的车陷在离队部二十多公里远的沼泽。22个人在大雪和沼泽中走了整整一夜,等快走到队部时,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否还活着。

卓宝熙:走了一晚上,还下着大雪,浑身都湿透了。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当场就晕倒了。后来经过人工抢救,总算救回来了。

卓宝熙和他的团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攻克了四个月,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地质资料。

一年后,卓宝熙二次进藏。这一次,他的任务是要解决青藏高原冻土的问题,而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西藏是中国最大的冻土分布区之一。冻土,指的是土体温度低于0摄氏度且含有冰的特殊岩土体。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铁路,如果处理不好冻土问题,火车经过时路基就会塌陷造成翻车。

经过近半年的实地勘测,卓宝熙等人提出冻土分区方案,将冻土区分为三个大区和十个小区,让铁路修建避开冻土严重区域。冻土分区的方案在之后青藏铁路的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

因为年事已高,没能亲自坐火车去一趟拉萨是卓老最大的遗憾,但是能让中国铁路穿梭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骄傲。

卓宝熙开始从事遥感地质工作的时候,全国很少人做这份工作。而近年来,我国遥感技术实现了质的跨越,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了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

随着遥感地质队伍不断扩大,卓宝熙也不遗余力地培养着新的工程师。如果说这个事业是一棵大树,卓宝熙就是这棵树的树根,如今这棵大树已经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选自央视新闻2023年10月6日)

阅读理解

杭州亚残运会精彩回顾

【材料一】

新华社杭州10月22日电,相聚钱塘江畔,奏响逐梦乐章。杭州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22日晚在杭州隆重开幕。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

践行“阳光、和谐、自强、共享”办赛理念的本届亚残运会,是中国继北京冬残奥会后举办的又一个国际残疾人体育盛会,也是按照“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精神举办的一次亚洲体育盛会。

【材料二】

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火炬手徐佳玲戴着“杭州黑科技”智能仿生手,点燃了主火炬!这款能“穿”的科技之“手”有多神奇? 

智能仿生手和传统的机械结构假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款智能仿生手是采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有10个活动关节和6个驱动自由度,能实现5根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灵活操作。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款仿生手搭载了团队开发的脑机接口领域智能算法,采用了非侵入式生物电感应电极,收集使用者皮下肌电神经电信号,精细识别运动意图,使上臂截肢用户像控制自己原本的手一样,精确地控制每根手指的运动速度和位置,能完成各种交互姿势,正因如此,徐佳玲握持火炬更“丝滑”、更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穿戴脱卸只需要几秒钟便可完成,充满电后可使用10小时以上,而价格只有传统进口智能假肢的五分之一。

这类聪明的传感器,能倒推大脑的行动,猜出你下一步想做什么。也就是说,能“感知”人类大脑的想法,从而帮助人类实现用意识控制手臂动作。

智能仿生手更“神奇”的还在于,能不断学习、进化,更快、更精确地了解佩戴者的想法。 

……

除了这些硬核“黑科技”之外,亚残运村里还有许多高科技辅具。人工耳蜗、人工视网膜、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液压踝碳纤脚板、手语翻译软件、智能动力碳纤小腿假肢、气动式手指训练仪、上肢智能外骨骼训练仪……随着材料、技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肌电神经信号等领域的不断进步,高科技辅具为残障人士带来的帮助和惊喜,也在不断向前推进。

【材料三】

10月23日,在杭州亚残运会S5级男子50米自由泳比赛中,河北运动员郭金城以30秒01的成绩获得冠军,并再次刷新亚残运会纪录。

郭金城略显慢热,曾短暂落后,但他随后奋起直追,如同一只自在穿梭的“飞鱼”,双腿每一次划水都充满力量和节奏感,“涡轮增压”般的加速,让他慢慢拉开了与第二名的距离。最后,郭金城用头重重触壁,以一个多身位的优势赢得了比赛的冠军,并以30秒01的成绩打破了他在当天预赛中创造的30秒28的亚残运会纪录。

郭金城6岁时,因为一次意外失去双臂。2012年秋天,12岁的郭金城被河北省残疾人游泳队选中,开启了运动生涯。

学校公众号要制作一组关于“二氧化碳如何人工合成淀粉”的科普推送,以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参与制作,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提示:建议先浏览全文,再读文后题目,根据答题需要,选择重点内容阅读。)

【材料一】

二氧化碳能合成淀粉?这两个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关联的东西还能进行转化?

中国科学家历时6年多的科研攻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导完成的人工合成淀粉重大科技突破进展成果论文,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从而为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生产的工业车间制造“打开了一扇窗”。

(《重大突破!二氧化碳能人工合成淀粉了,火星或能变成粮仓!》选自“科学鱼”2021.09.25)

【材料二】

【甲】

人工合成淀粉样品具体的合成路线是:科研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联合大化所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一(C1)化合物,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一化合物聚合成碳三(C3)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又聚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6化合物)……最终通过核磁检测,该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也就是两者没有区别。

《中科院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以后能喝西北风了》(选自“科技每日推送”2021. 09.28)

【乙】

传统的淀粉主要是通过农业种植和自然的光合作用形成淀粉,需要60步生化反应,看这个:6CO2+6H2O(光照、叶绿体)→C2H2O6【(CH2O)n】+6O2.如今二氧化碳只需要11步就能人工合成淀粉了。大家的DNA动了没?二氧化碳能合成淀粉一直是理论可行,而动手操作是第一次,妥妥的梦想照进现实,空手套白面粉。在此之前,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合成为葡萄糖,但却在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面前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这么复杂的合成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公式理解,水+二氧化碳+电=淀粉。光伏电水解产生氢气,再利用催化剂将氢气还原成甲醇,接下来将这样的碳一化合物聚合到多肽化合物,就能拿捏住淀粉了。涉及到的化学本质就是最简单的还原、缩合、重排、聚合。这酿酒一样的过程,让科学家们坐了六年的冷板凳。他们从重新设计自然代谢途径开始,让自然淀粉复杂的合成过程简约至只有11步,其中有一个难题,就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甲醇合成淀粉的生命过程,也就是说不存在C1—Ca这三个过程的催化酶。没有怎么办?自己改造啊。科学家们挖掘改造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31个物种的62个生物酶催化器,最后使用十个酶催化剂将甲醇转化为淀粉,甚至可以造出易消化的支链淀粉和消化慢、升糖慢的直链淀粉。这样,人工合成的淀粉不仅转化效率高,营养品成分和自然生产的淀粉一模一样。

(《二氧化碳是如何变成淀粉的?》选自白小丸ouo)

【材料三】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论文作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

采访目的

了解成功背后研究人员潜心科研攻关的故事

采访方式

电话采访

采访问题

问题1:马所长,恭喜你们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请问你们第一次成功合成淀粉是什么时候?首次看到“淀粉蓝”,您有什么感受?

问题2:马所长,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请问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当时有没有想过放弃?

问题3:马所长,在您看来,这项研究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什么意义?

【新闻标题我来拟】

【人工合成淀粉知多少】

【我与专家面对面】

【热点话题我来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