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襄阳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很多诗文大家笔下的宠儿,请你参加“诗意襄阳”综合实践活动。
(1)、[寻·诗中襄阳名胜] 有关襄阳的诗句数不胜数,请结合诗歌常识(平仄、押韵、对仗等)和你所了解的襄阳名胜,选出对应选项,补充下列诗句。

①渐至,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 舟楫屡回转。(A. 古隆中B. 鹿门山)

②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跳。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然绕大堤。(A. 砚山B. 檀溪)

(2)、[辨·诗中襄阳名人] 有很多诗歌描写了襄阳名人,请写出相关人名。

①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②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3)、[探·诗词襄阳特点]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探究襄阳诗词的特点。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从春秋到明清,吟咏襄阳的诗词多达数千首。《全唐诗》收录的近5万首诗歌中有3000多首吟颂襄阳的诗篇,仅清朝版本《唐诗三百首》中与襄阳相关的诗歌就有27首之多。襄阳的古诗词资源完全可以与中国其他诗词名城媲美,可以说襄阳是唐诗的故乡。

材料二:无人不知的孟浩然《春晓》是孩子们的第一首启蒙诗。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唐诗巨星为代表的唐朝著名诗人,如张说、张九龄、元稹、李逢吉、李德裕、徐商、王维、韩愈、柳宗元、杜牧、常建、王昌龄等虽不是襄阳人,但都曾游历过襄阳,写下了大量吟咏襄阳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唐诗在襄阳形成了一片璀璨星空。

材料三:张柬之、柳浑、朱朴、孟浩然、皮日休、张继、张子容、杜审言、杜位、杜易简、席豫等都是襄阳籍著名诗人,其中令诗仙李白感叹“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孟浩然(孟襄阳),被历代誉为中国田园诗的鼻祖。汉江、岘山、襄阳古城、鱼梁洲、鹿门山、习家池、涧南院、老龙堤、张家大院、杜审言故居、杜甫衣冠冢等,是文人墨客畅游感怀的历史现场。

(4)、[拟·诗词襄阳最爱]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5月10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市总工会联合开展的“诗意古城 襄伴经典”——“襄阳人最喜爱的10首襄阳古诗词”活动评选结果公布。

 “襄阳人最喜爱的10首襄阳古诗词”为:《春晓》《与诸子登岘山》《襄阳歌》《汉水》《汉江临眺》《襄阳舟夜》《登襄阳城》《乐哉襄阳人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习池晨起》《谢秋娘·襄阳好》。这些诗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展现了襄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风情。

该活动前期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初筛,选出百余首咏诵襄阳的经典佳作,邀请全市市民参与推荐。从3月3日启动至今,活动吸引各方关注,“襄阳古诗词”成为城市的热议话题,参与人次达到60余万,他们或诵读经典佳作,或撰写诗评文章,或拍摄视频,或到相关地点寻古问今。经过专家评选、市民点赞以及网络投票等方式,最终选出“襄阳人最喜爱的10首襄阳古诗词”。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湖南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湘、资、沅、澧四水由南向北,从群山中穿过,注入洞庭湖,留下星罗棋布的山水田园,如锦绣的画卷。一年四季, 绿树常青,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养育着三湘儿女。湖南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湖南地形地貌特殊。险峻武陵,苍莽罗霄,逶迤五岭,三面环山,一面向北开口,面对浩淼的洞庭湖和滚滚长江,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盆地。冬天北风毫无遮拦地直贯三湘四水,气温骤降;夏季太平洋带来的雨水被阻隔在山外,炎热异常,洪水和干旱常常结伴而行。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

战争和移民给湖南历史带来深刻影响。湖南处在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饱受战火洗礼。楚人南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对湖湘古远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汉时期,湖湘地区与中原体化加快了进程。宋朝以前,湖南仍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流寓文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的文化品质,客观上也大大加强了与全国的文化交流。

屈原以思想和诗给湖湘文化打下了底色。他行吟十余年,足迹遍布沅湘,最终把生命留给了湖南。他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一是他悲天悯人、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二是他正道直行的高尚人格;三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四是他源于儒法道又高于儒法道的政治理想。

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颢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天崩地裂,国破家亡。王夫之看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人在变,提出要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变化。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集中呈现出来,中国开始了千年大变局。魏源等受王夫之思想影响,掀起一波改变风气、影响政局、启迪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湖湘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魏源在《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了嘉道经世派的标志性成绩。

中国近代史到了曾国藩时期,已经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谭嗣同的改良结束后,黄兴、蔡锷、宋教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个中国主体思想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再以湖湘文化的脉络来概括这些思想和变革,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湘人仍然站在时代的前列。直到今日,湖湘文化的基因一直在湖南和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流淌,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地发生着作用。

(选自郑佳明《湖湘文化的三重属性》,《新湘评论》2023年第14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湖湘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一个历史文化形态一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组合、建构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从属于中华主流文化,并对主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朱汉民《什么是“湖湘文化”?》)

阅读

材料一】

(取材于2021年5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图片中的文章内容无需阅读

【材料二】

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请为文脉留一音

新华社记者李亚彪、陈诺

“六(liù)安”还是……近日新发疫情使得安徽六安……城市名的读音也……

名字,是一种文化。六安历史悠久……都读“lù”,这是当地文化传承中最珍贵的一抹乡音。

安徽省政府……也曾表示……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

……争议由来已久。的确……词典,“lù”的读音已不见踪影。有专家认为这顺应了……但词典里不存在,并不意味着……

从铅山中的“铅(yan)”……丽水中的“丽(lí)”,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

……少了一个读音,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文化基因的承袭……

【材料三】

读懂“宇宙中心曹县”热梗背后的期待

本报评论员 刘晶瑶

“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北京一套房”“宇宙中心曹县”……最近几天,曹县梗“火”了。起因是,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博主用山东方言口音喊出“山东菏泽曹县666 我们勒宝贝”的口号,引发众多网友模仿或调侃,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了5亿。

一夜之间,看似平平无奇的鲁西南小县,被网络热梗彻底带火出圈。对此,曹县县长也在近日公开回应“曹县走红”,“家乡的变化确实大,甚至有点让大家不敢相信。不论是正面还是调侃,都欢迎广大网友到曹县走一走,看一看真实的曹县。”

深挖曹县家底,才发现意外走红并不全是网络狂欢。所谓“宇宙中心说”,当然只是网友调侃,但就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当地实力的确不俗。资料显示,曹县是山东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县,在过去,农民主要依赖外出打工作为收入来源。曹县大集镇的孙庄村,一度曾被称为“三多村”:光棍多、老人多、留守儿童多。

变化发生在2009年,曹县发展搭上了电商经济崛起的快车。现在,曹县拥有山东省内最大的淘宝村。曾经的贫困县,现在是“青年多、企业多、收入多”的富裕县。村民依靠双手,拼出一条创业致富路,用实力让家乡惊艳了世人。

网络狂欢终有停歇时。曹县爆火,比起段子热梗,更应读懂背后的民意期待。家乡,在每个人眼中都是“我们勒宝贝”,实现乡村振兴,让人们提起家乡都能一脸“傲娇”,必须找准特色发展之路,紧扣时代经济脉搏。把发展作为主旋律,才能实力逆袭,让小县也拥有火上热搜的硬实力。

县域经济,处于创新发展的末梢神经,打通“毛细血管”,才能释放更多经济活力。近年来,借助网络走红的县也不少,比起“一夜热搜”,更该思考怎样脚踏实地,如何将路走得更长远,为当地百姓更多谋福利,吸引人才回流,建设更美家乡。

有种说法是,中国还有多少“宇宙中心曹县”等着我们去发现?这个问题,不妨换个说法,中国还有很多“曹县”等着我们去打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