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段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材料一: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奋斗成就梦想,实干铸就伟业。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奋斗是长期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续写14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材料二: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殷殷嘱托,激励广大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定理想、肩负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坚定的理想信念,扬起青春远航的风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广大共青团员做“五个模范”,排在首位的就是“要做理想远大、信命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有了理想信念的加持,就能涵养“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高尚品格,就能唤醒“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政治觉悟.就能激发“为国为民谋解放之革命事业”的使命担当,就能塑造“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强大定力,就能增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深厚自信。

材料三:今天的奋进者,应该看破躺赢的虚无。靠碰运气而成功的故事,从来如南柯一梦,只是惰怠的借口、无能的掩饰。理想远大的个人、成熟理性的社会、目标笃定的民族,只会选择脚踏实地,不会相信终南捷径。

今天的奋进者,应该警惕躺赢的逻辑。各种光怪陆离的思潮的碰撞,带来了躺赢的情绪。如果人人自甘平庸、人人放弃责任、人人贪图享乐,何来人人出彩的可能?我们更应保持主流价值的定力,珍视全社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让社会共识牢牢锚定在奋斗精神之上。

今天的奋进者,也应该深思躺赢情绪的成因。躺赢的出现,源自于钻空子的心思,擦边球的打法;而奋斗的热望,来自于公正的规则、公平的机会、稳定的预期。

有人羡慕,一些网红、艺人,一颦一笑便是万人追捧,举手投足就可日进斗金。但是,随着一些人违法失德行为的曝光,一夜之间人设崩塌,“明星梦”烟消云散。“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永远是艺术的铁律,那种才长半尺就要结穗的谷子,不管穗形多么好看,谷粒肯定是瘪的。

那些相信躺赢和投机的人,那些忙于低头寻找捷径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铸就了一个个“可能”,唯独证明了一个“不可能”——躺赢不可能!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中国从贫弱走向繁荣。 B、材料三第2段承接首段,联系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这个特定时间点,并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做论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C、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广大共青团员做“五个模范”,排在首位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 D、一些网红、艺人:一颦一笑便是万人追捧,举手投足就可日进斗金,他们是躺赢的代表。
(2)、材料二第4段中说“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请你为这个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请分析材料三第1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安静地居于一隅
查一路
①1975年某一天,作家孙犁被安排出国访问。当时,这样的待遇让大部分作家很是羡慕。可是孙犁却没有去,他喜欢安静地居于一隅,不喜欢热闹。于是,找个理由把这活儿给辞了,这理由也忒牵强了点——他不会打领带。这一天,孙犁躲在家里干什么?他在日记里写道:“1975年11月16日上午,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甚适,意思是非常惬意,相当舒服。说白了,孙犁这一天在家里过得很爽。
②把喧嚣的世界关在窗外,安静地居于一隅,安坐在冬日的阳光下,这是孙犁美好生活的全部。光明在案,裁纸装书,闲适而自在。“甚适”之感——是对宁静的心,最高的奖赏。
③相反,混迹于嘈杂的闹市,挣扎在喧哗的名利场,会得到什么?不过名利富贵罢了。这就一定好么?叔本华说,人们追求名利富贵,犹如渴饮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在满足中被不断放大,一直向人性贪婪处无尽延伸。于是,焦虑填满了每时每刻的心。
④大哲学家康德,一生远离闹市,终生在自己偏僻的故乡度过。为了安静地思考,他甚至远离婚姻,终身不娶;安静地固守在自己出生的小镇,他甚至没有远行,最远的一次旅行是离家不到六十英里的阿恩斯多小镇。
⑤我想,康德的心应该是自在快乐的。在安静的一隅,康德的哲学之树结出累累硕果,生活的习惯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每天同一时间,沿着一条偏僻的小道散步,静静地思考,守时之精准,邻居们每天利用这一时间对表。“康德小道”是一条安静的小道。唯其安静,才成全了康德的思考。
⑥康德,安静下来了,故而心远地自偏,万物不能动其心。而一般人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一般人的内心,被喧闹的世界吵得六神无主,手足失措。
⑦安静的时间,属于我们越来越少。现代人的耳膜,随时都在恭候手机和门铃的声音。人声鼎沸、车马喧哗,时时刻刻在轰炸人的听觉,这还是表层意义上的。严重的是人的内心,有多少人还甘于宁静?你看满大街匆忙的脚步,焦灼的眼神和急于表达的口舌,那便是表征。过度的虚荣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在万人礼堂庸僧谈禅,在电视上搔首弄姿,在人多的场合出尽风头,自己的心有多累,旁观者的心却生出鄙薄,真是得不偿失。
⑧安静地居于一隅,让疲惫的心得到休整,在安静中产生轻松,轻松中生出灵感,进而有所创造,亦不乏收获。安静地居于一隅,未必需要去偏远的地方,只需要在自己的心灵和外界的热闹之间,修筑一条隔离带。
⑨残障的霍金,坐在自家的阳台,观察到了“黑洞”,洞悉了宇宙的秘密。其实,安静地居于一隅,世界将更为辽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

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⑧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⑪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 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 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⑦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⑧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⑨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选自《意林》)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2022年11月30日,OpenAI正式发布了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推出2个月,即拥有1亿活跃用户,成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它不仅会聊天,还会编写代码、撰写文案、代写论文、即时翻译……在商业上,这是一个奇迹;在技术上,这是一项重大革新;而在社会层面,或将引发一场社会变革。

【材料二】ChatGPT与客户的互动

画一幅叫《海伦·凯勒与花》的画

李雷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大雷,老二叫二雷,老三叫什么?

老三的名字应该叫李雷,因为题目开头说李雷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而大雷和二雷已经被提到了,所以最后一个儿子的名字就是李雷。

【材料三】此前的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都局限于观察、分类和分析信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性人工智能则并不局限于分析现有的数据,而是具备了生成新内容的能力。ChatGPT能直接面向大众使用者,且具备盈利模式,这将改变很多人工智能企业高成本、低回报的经营模式。

联网之后的ChatGPT,把所有的APP都“藏”到了自己身后。也就是说,未来人们不必再自己去下载和使用各种APP,互联网的统一入口变成了ChatGPT,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专用的人工智能助手,帮我们连接一切互联网信息。除了打破APP生态,改变人们和互联网的交互模式之外,联网后的ChatGPT的信息获取渠道将指数级扩大,将能更好满足用户对于信息的实时、个性化需求。

作为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对那些为辅导孩子写作业薅秃头发的家长来说,可能是个福音,但也可能会给抄袭、作弊提供便利,而且它存在事实性错误、知识盲区、常识偏差等问题,也将面临隐私泄露、技术滥用、造假、社会公平等伦理问题。因其模型能力出众、用户众多,这些风险隐患还会被放大。

【材料四】近日,ChatGPT在与某位用户的对话中表示,它虽然近乎全能,像人一样有着物质的生命体,也会有新生代,却缺乏人所具有的最宝贵的东西——灵魂。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灵魂?不同领域的专家曾经给出过各种不同的答案,但没有一种是全面、真切、令人满意且被广泛接受的。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生命、灵魂的常识性理解。问题不在于ChatGPT取代了人类的学习,恰恰是ChatGPT向人类提出了警示,警示人类回归生命学习、珍视生命学习。

何谓生命学习?生命学习是灵性的,是基于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这些都是超越生命体本身的。也是AI永远无法到达的。恰如一位作家所指出的,找遍ChatGPT所写的文章,独独缺了通感、情绪与复杂的价值判断这三样东西。

以生命为基准,适切生命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才是优质的学习内容与形式,而利用人工智能制作的学习内容及其复制形式,在本质上是违背生命学习的。

AI能延伸人的五官,却无法赋予人灵性。人的整个生命体的分工,以及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对这种分工的固化,极大地限制了人去实现自由、实现内省、实现生命成长。尽管如此,生命学习还是顽强地表现了出来。

比如,体操运动、舞蹈艺术就是故意去打破肢体的习惯分工;旅游爱好者不会因观看电视风光片,而止步于自然山水;音乐爱好者也不可能满足于一副耳机,而放弃音乐会门票;体育爱好者更愿意涌入大型体育场,亲身介入比赛现场气氛,尽管坐在家里看实况转播,比场内任何一个位置都看得清楚。

这样的成长是ChatGPT永远无法拥有、无法满足、无法替代的。可见,生命学习即人性的学习,在当今这个时代尤为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与西方博物学以自然物(即动、植、矿、生理)为对象不同,在中国博物传统中,从《博物志》到近代,“博物”概念的外延逐渐从无所不包具化为“天物”(自然物)与“器物”(人造物)。无论是儒家“多识之学”及“尔雅”系统的名物考据和知识传统,还是明代文人私人空间中的长物、清供实践和书写等,人造物都与自然物享有平等的地位,如金石等承载了一定历史信息的人造物,甚至具有更高地位。

②博物学对象差异的背后,是中西方不同的宇宙观与物观。西方博物学的根基是神学,而中国博物传统则以历史崇尚、经史之学、文人审美等为内在动力,具有更强的社会性。社会性极强的中国博物传统大致可分梳为两条脉络,一是以儒士为主体的知识传承和学术活动,二是以文人为主体的实践、审美和书写活动。这两条脉络在近现代都作为新文化或隐或现的重要资源被继承和转化。尽管在新文化和大众文化语境中,由于学科和趣味的转变,这两条脉络均成为潜流,并不占据中心位置,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开放性。

③首先,就儒家脉络而言,以孔子“多识”之学为基础,衍生出了《尔雅》一脉的训诂之学和名物研究;同时,基于金石碑刻等文物发展出了金石之学。与西方博物学不同,中国博物传统多以文本而非实物为载体,指向知识的传承和学术研究,而非物质的占有与利用。到了清代,其中多个门类自然走上了专业学术的道路。更值得关注的是,儒家博物传统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更与革命实践息息相关。晚清民初,儒家博物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国族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延续。章太炎、鲁迅等人都认为文物、乡邦文献等是民族情感绵延不绝的物质载体,其中有“国魂”存焉。

④其次,文人博物传统主要以收藏、赏鉴以及审美等活动为主,对象则往往是与读书人的知识及审美活动关系密切的“长物”“清供”“名物”等。文人博物传统是从宋代开始的,到晚明则蔚为大观。集中涌现出大批博物闲赏类著作。原本属于精英文化的文人博物,因与商业相纠葛而下移,但是,中国博物传统并未消失,而是回到了以审美趣味、收藏实践等为基础的边缘位置,成为一条未曾中断的文明潜流。

⑤儒家博物传统背后是学术和政治的紧密联系,这一点在晚清民初建构民族国家背景下体现得尤为明显。譬如,当时金石等文物作为中华文明和历史之“魂”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重视,他们试图用这些承载了历史厚度和美学的古典美术资源唤醒国人的爱国爱乡之情,以及见贤思齐的奋进心。鲁迅曾经感慨,日本只是从中国美术图案中学习了一鳞一爪,便让西方人觉得代表了东方美学。因此,只有发掘、转化中国精英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审美资源,才能够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方面做出成绩。而文人博物传统更多是作为日常生活、学科基础等文化心理资源受到重视。晚清民初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要求重新建构生活方式和规则,传统精英文化内部的博物文化,遂成为新文化人援引的资源。博物传统在实践层面联系着社会性的日常生活。他们在个体合理生活的维度上,对于闻香、喝茶、书房等中国传统文人趣味持赞同和倡导态度,将之视为能够取代“礼”并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资源。

⑥诸现代思想人物对博物传统两条脉络的转化,今天看来依旧有很强的启发性。发掘中国博物传统,其本质是发掘中国精英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资源。如果说西方博物学试图接续的是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后人类”问题脉络,那么发掘中国博物传统则有些差别。后者不仅为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资源,更重要的是以人类生活为中心重构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

材料二:

①西方博物学家,其认知自然的动机在于发现自然,并且将自然物放到“存在之链”上的正确位置。如此,西方人对自然物的发现首先当然是越多越好。其次,对秘密的探索需要、对排列次序的要求,还使得他们非得将自然物仔细地研究一番。在西方博物的观念之下,发现、了解自然之后,就是利用和改造自然,让自然为自己服务,为扩张服务,最后是对自然的征服。因此我认为,这种建立在机械自然观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西方博物学是不合时宜的。

②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几乎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发形成的博物传统,中国也不例外。在流传至今的文献里,“博物”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中,再结合自《诗经》开始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儒家传统,晋代张华《博物志》开启的博物类著述传统,以及成果蔚为大观的本草学、天文学等等,可以看出,“博物”一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概念。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博物传统有很强的独立性,呈现出一种与西方博物学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