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爸爸,谢谢你来捧场

巴人

①他告诉坐在旁边板凳上的妇人说,他的孩子们一个个正在长大。这倒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闻,孩子们都如此,这是自然现象。

②不过,他面对着棒球场说,他从前以为这种长大过程是一步一步来的。但事实上,他的孩子们却似乎突然从一个年龄阶段跳到另一个年龄阶段,就像他开汽车时转弯一样,换挡会发出令人胆战心惊的声音。

③他记得,他的老大还是3岁时,牵着他的手在街上行走,碰到一个人竟然会打招呼。这个儿子怎么会认识一个他父亲不认识的人呢?即使在那个时候,他对儿子的这种独立个性已经有点感到震惊了。

④现在,孩子们又在经历人生的一些必然里程了。老大在准备他的驾驶执照考试,最小的一个即将报考初中。

⑤现在,球场上轮到13岁的儿子上场博击了。在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里,这孩子就已经掌握了打球时如何运用眼睛、姿势、腕部动作等取胜的要诀。

⑥这位父亲看球的神情,只有父母望着自己孩子时的神情可以比拟。一会儿过分洋洋得意,一会儿又过分吹毛求疵。做一个称职的父亲或母亲,就是要能了解什么是过分。不过,今天这位父亲所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东西,是介乎赞叹与哀愁、慈爱与失落的某种东西。

⑦他记起了历年来的一些小事。孩子们从学校带回来的作业一直在变。起初是一个粗糙的木制烛台,后来的是一张厚板桌子;开头是一幅蜡笔画,最后是一篇较长的论文。

⑧也许,他说,他自己正经历一种青春期。也许,所有父母都会跟他们的孩子一起度过第二个青春期,一方面看见他们长大而欣喜,一方面又要放手让他们离开而心痛。

⑨就在这男人和那妇人边谈边看球的时候,比赛两队互换攻守。那个13岁的孩子一阵风似的在他们旁边跑过,捡起一只手套后便跑向第三垒。有人击出一个平飞球正对着他飞过去,但男孩却接漏了。

这位父亲突然一跃而起,接着又坐了下来。他告诉那妇人说:两年以前,这男孩一定会流眼泪,可是现在,他很快就恢复常态了。妇人告诉他:两年前,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要去教导他,但现在你只是个观众。

⑪是的,他说,我们父子俩都在成长。这男人从前以为他对为父之道懂得很多。

⑫毕竟,他自己也做过孩子,也有过一个父亲。他以往把自己看作导师,引导他的子女避开他自己年轻时的陷阱。他把自己的一生视作子女们续往开来的发展基础,就像建造摩天大楼一样。

⑬可是,他的孩子们却更像他年轻时一样。

⑭因此,现在他已慢慢接受英国一位小说家在书中所写的话:“他的儿子也许要经历他自己和他同时代的人所经历过的同样途径,吸取教训就像以前从没有人得过这种教训似的。”现在,轮到他领会到他父亲在他之前所领会过的事情了:对自己子女的关注和期望虽然热切,但始终要放手让他们离开。

⑮球赛终于结束。男孩大步跑了过来,把一只手套和一个棒球交给他,然后跟队友一起走了。走到球场中央时,男孩喊道:“爸爸, 谢谢你来捧场!”他挥手目送男孩离开。没有关系,事情就是这样的,他们都长大了。

(有删改)

(1)、父亲对孩子成长的认识及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完成下表。 

认识

心情

一步一步来

平静

年龄阶段跳跃

经历人生必然里程

释然

(2)、赏析文中第⑩段画横线的句子。

这位父亲突然一跃而起,接着又坐了下来。

(3)、文中第③⑦两段各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⑧段说“也许,所有父母都会跟他们的孩子一起度过第二个青春期”,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们对石油的利用,是根据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其他特点来决定的。
        ②石油是液体,比重小于水,比其他燃料容易开采,并且占有的容积小,容易运输。同时,和一般燃料比较,它的可燃性好,发热量高,比如燃烧1千克石油可以产生4万焦耳的热量,而燃烧1千克煤只有2万-3万焦耳的热量,煅烧1千克木柴只有0.8万-1万焦耳的热量,这样,石油的燃烧的热量比最好的煤要高一倍左右。石油还有易燃烧、燃烧充分各燃烧后不留灰烬的特点,正符合内燃机的要求。所以,不论在陆地、海上或空中交通运输,石油都是重要的动力燃料。在军事上,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许多新型武器,如超音速飞机、有些远程导弹各火箭,也都是用石油提炼出的产品作燃料的。石油在工业燃料和现代农业机械燃料中所占的比重,也正在不断上升。
        ③另外,石油具有粘性,可以炼制出优质的润滑材料。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润滑剂来减少摩擦和磨损,机器就无法运转。特别是在尖端科学技术,如原子弹、宇宙航行等方面,更需要具有耐高温或低温、防水、抗辐射、抗腐蚀、抗氧化、耐真空、高真空等特殊性能的润滑材料,这也都离不开石油。
       ④谈到石油的化学成分,它是一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它所含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和氢,其中碳占83%-87%,氢占11%-14%,其他元素如氧、氮、硫,总共不过1%。石油中各种物质的分子大小和结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碳氢化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类。
       ⑤人们就利用石油是有机化合物的这个特点,来炼制各种石油化学产品,在人们的吃、穿、用等生活各方面加以利用。根据目前所知道的,用石油做原料或部分原料制成的产品,如人造橡胶、塑料、染料、香料、炸药、医药用品、糖精、肥皂、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等等,已经有5000种以上
       ⑥石油全身都是宝,说是提炼剩下的残渣――沥青(柏油),也可以用来铺柏油马路。
       ⑦石油在农业上除了做农业机械的燃料之外,还可以制成合成农药、合成肥料、土壤覆盖剂、喷洒剂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刺激剂等。这对促进农业增产有着重要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所谓祸福 其实取决于你的处理方式

    ①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②荀子在这句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般人的通病。患,原指疾病、毛病,这里泛指人的通病。蔽则是蔽塞之意,这里指认识上的局限。一曲,便是局部,片面。暗,现在是指光线暗淡,也可以引申为不清楚,不明白。这一句话出自《荀子·解蔽》,《荀子》中的这一篇主要告诉我们的是“蔽”,也就是主观武断、片面认识的坏处,以及如何解决这样的局限。这一句经典就是这一篇的第一句话,总起叙述了片面地看待问题而不全面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是人的通病。大凡人的通病,就在于局限于片面的认识,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凡事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所以,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以自然界的景观物事为例,玫瑰虽然带刺却美丽,桂花虽然瘦小却芬芳,兰花虽然处于幽谷看似寂寞却洁净……

    ③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当然也不能只看到优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正面的例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反面的例子。大家所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便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具体体现。盲人摸到大象的一部分,便以为这是大象全部的样子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当然只是一个寓言隐喻,而大多数人虽然并非盲人,却依旧只能看到最显然的一面,而不懂得换一个角度,或者跳出局限去看问题。我们只有全面看待事物,才能坦然面对每次的挑战。

    ④那么如何做才能够避免这种“人之患”呢?

    ⑤《荀子·仲尼》曰: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

    ⑥荀子以福祸之事为例,说明处事的不同方法,“福事至”与“祸事至”的解决方法在这一句话中看起来只有一个字的差别,却蕴含了需要全面、分情况看待问题的哲理。和为妥当,理则是治,对待之意。也就是说,好事到来时应该妥当稳重地对待,坏事到来时应当冷静沉着地处理。

    ⑦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曾经因为争夺边界地区的桑田,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事情的起因其实非常小,小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楚国吴国分别有两个少女在两国边界的区域中采桑叶,就一棵桑树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口角,吴国女子可能更加厉害,欺侮了楚国女子,于是楚国女子的族人们听说后火冒三丈,纠集起来不由分说便到楚国边界争斗,几乎将吴国女子的家人灭了族。这还不够,这件事情又有边境小城传到了两国诸侯王处,吴王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决定立即对楚宣战,并一举攻取了楚国的两座城池。

    ⑧这便是吴楚之间因一件小事引发战争的故事,可见不冷静处理祸事,可能会酿成怎样的悲剧!现代社会其实也不乏这样的现象,悲剧的发生竟常有相似的轨迹:琐事起争执,一方或双方咽不下这口气而酿成惨剧。如果两国边界女子的族人看到争斗和冲突能够“静而理”,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们能够冷静谈判,沟通解决,又怎么会导致如此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呢?

    ⑨因此,好事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好而大肆庆祝不顾后果,坏事降临的时候,更不应该只看到它的祸害而惶恐,而应该冷静地去处理它。所谓祸福,实际上取决于人们的处理方法,如若处理得当,祸事可能会消灭于无形之中,甚而会转化为一桩好事;但是,如若盲目行事,处理不当,本来好好的一件事,恐怕也要转化为祸事了。因此,遇事一定不可操之过急,鲁莽行事,否则便可能害人害己,后患无穷。切记,“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要保持头脑的清醒,稳妥、冷静处理。

(文  陈娅妮   腾讯儒学  2017-10-16 11:04 )

阅读《西湖即景》,完成下列小题。

西湖即景

于敏

    ①上次来杭州,碰上阴雨。“冒雨游山也莫嫌,却缘山色雨中添”,想起这两句诗,就去攀玉皇山。站在山顶上俯瞰,西湖宛如墨染一般,完全变成了浓黑。湖水是浓黑的,而苏堤则是一条白色的带子,堤上的六桥竟宛如汉白玉雕刻的了。变幻的天工造成奇特的黑白对比,这美是我生平未见的。

    ②这次来杭州,碰巧又是个雨天。“湖光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诗提起我的兴致,又冒雨去泛湖。苍茫的湖上只有我一叶扁舟,可见像我这样的疯子原是不多的。虽然全身淋湿,我丝毫也不后悔。上次雨中登山,领略了非常的湖景;这次乘雨泛舟,又欣赏了出奇的山色。这雨中山色之美妙完全在若有若无之中。若说它有,它随着浮动的轻纱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经化作蒸téng的雾气;若说它无,它在云雾开豁之间,又时时显露出淡青色的、变幻多姿的、隐约重叠的曲线。若无,颇感神奇;若有,倍觉亲切。

    ③我这个怪人引起船娘的好奇,而她的身世却也唤起我无限的同情。她叫柳阿巧,八岁就划船,朝朝暮暮,伴着一支桨儿,度过了二十二个年头。她是一部西湖的活历史,在经历了战乱和灾荒后,如今在欸乃声中送走了屈辱和贫穷,迎来了幸福。柳阿巧坐在船头,展眉而笑,宛如轻风拂起湖面的涟漪。既然生活在幸福中,她怎能不笑。现在她是西湖的主人,而幸福的主人都是好客的。她热情地为我指点,为我解说,很怕我忽略了她从小就熟悉的西湖的美。

    ④这里细雨霏霏,水天一色。阿巧送我到三潭印月,我就弃舟登岸。正是红瘦绿肥的暮春时节,但是西湖的花卉四时不断。【甲】我走过曲折的石桥,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杜鹃正盛开,白的如棉如雪,红的如火如血,一丛丛点缀在绿树修竹中间。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很难分清这是哪一种花的香气。在这个天地里,那绿茸茸的细草,那碧莹莹的苔藓,似乎也都散发出清香。三潭在湖的中心,从这里引领四望,南北双峰早已裹在层云里,看不清了。柳浪和花港隐没在浓绿里,偶尔露出影子似的飞檐。南屏山下闪烁着点点金色,这是净慈寺的琉璃瓦。所有这一切都披上细雨的网,雨丝时疏时密,景色因而瞬息变化。如今勉强地见诸文字,自然无法捕捉那种空灵的感受。

    ⑤细细想来,若论水,西湖不及太湖,不及洱海;若论山,双峰不及雁荡,更不及黄山。为什么西湖的名声那么高,吸引着那么多的游人?后来游灵隐,我才想通了这个问题。这里峰峦挺秀,树木参天,流水潺湲,正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名“飞来峰”,下有“龙泓洞”,洞中倒悬着许多冰柱一般的石钟乳。石壁上有历代的石刻佛像,其中不乏艺术珍品。在洞的深处,有自然形成的裂隙,仰首窥视,可以看见一线苍天,所以名曰“一线天”。这么清幽奇美的地方,谁见了能不惊叹!但是人们流连不去,不只因为有这山、这树、这泉、这洞、这石刻,还因为有一座庄严的庙宇;又不只因为有这庙宇,还因为有一个与这庙宇相关的被人们所喜爱的人物,他对权贵嘻笑怒骂,对平民扶危困,就是传说中被神化了的济颠僧。自然的美,人工的美,伦理的美,这一切综合为美的极致。

    ⑥后来游岳庙,我的想法更得到证实。这里的游人四时不断。有谁到西湖而不来瞻仰岳庙呢!如果西湖只有山水之秀和林壑之美,而没有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这班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没有白居易、苏轼、林逋这些光昭古今的诗人,没有传为佳话的白娘子和苏小小,那么可以设想,我们的兴味是不会这么浓厚的。我们瞻仰岳庙而高歌岳飞的《满江红》,漫步南屏而暗诵张苍水的《绝命诗》,我们流连在苏堤上而追忆苏东坡的“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登孤山和放鹤亭而低吟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里,自然与人的功业、人的创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不只山和水,还有自然和人。

    ⑦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正如人和人的关系,日夕相处后情谊弥笃。我的住所距花港很近,每天早晚在这里散步,每天都更觉得不忍离去。一带屏障的蔷薇架是入门的地方,蔷薇正盛开,吐出清幽的香气。入门以后,夹道是婆娑的修竹,是亭亭直立的雪松,是含苞未放的玉兰。沿鹅石的曲径而上,见一古朴的敞亭,周围的色彩丰富极了。有什么大画家能区别这千差万别的绿和红么?我不知道。杜鹃早已零落,芍药正在竞芳。湖石根下,曲径两旁,一丛丛,一球球,丹红的、绛紫的、米黄的、雪白的,都在笑靥迎人。走出花墙,一带长堤横在面前,这正是绿阴婆娑的苏堤。苏堤外边,豁然开朗的是绿水平平的西湖。

    ⑧一般人都喜欢在晴朗的日子出游,我却偏爱在非常的时间寻访非常的美。有一个浓雾的早晨,我来到堤边。四处迷迷茫茫,山和湖都不见了。面前只有看不透的乳白色的混沌。 欸乃之声由远而近,与悦耳的鸟声相应和。白色的空洞里隐隐约约有一个点子,而后,一只船的轮廓渐渐显露出来。这是这一天最早的一只游艇。又有一个月夜,我坐在苏堤的长椅上。【乙】朦胧的月色投下神秘的影子,在水面上撒开浮动不定的光,好似无数的银鱼儿在那里跳动。周围很静,鱼儿也就大胆了,都悄悄地来到水边,不时一翻身子,跃出水面,好像要窥探人间的奥秘。听到溅水声,一个银亮的物体在水面上一闪,转眼又不见了。

    ⑨初来的时候,看见树木花卉特盛,以为这地方得天独厚,住久了我才知道也不尽然。游客一到这里,时时会发出惊叹。“这石径多么清洁,简直是纤尘不染!”他未必知道,每天清早,有许多园林工人掌起长柄竹帚,在扫除枯枝败叶。“这茸茸的草坪多么碧绿,好像铺上了绒毯!”他哪里知道,哪怕是烈日当空,也有女工戴起竹笠,蹲在地上,一棵棵拔掉那杂草。不经过几天的观察,谁能知道,时时有园林工人,提着唧筒,向树木花卉喷射药水;推起沉重的车子,移植盛开的花卉,剔除那些衰败了的,使一片姹紫嫣红永远娇艳;扛起高梯和竹竿,一棵棵扶正雪松,使它们永远保持亭亭直立的身姿。知道了这一切,我每次看见一花一叶落地,都觉得非常可惜。想到这些花和叶混合在泥土里,成为新的养料,培育出新的美,又释然于怀。

    ⑩西湖的美是不朽的,是永久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眼神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始终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的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业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来的内容……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看你那个样,二流子都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背已经有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我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的《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样。走到院子里,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活动二】国之脊梁名人传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

黄若天

①1936年10月20日,一个男婴在父亲钟世藩当时供职的南京中央医院呱呱落地。因为医院的位置正好在钟山以南,父亲便为他取名“南山”。

②钟南山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儿科医生,母亲廖月琴毕业于协和高级护理专业,后成为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

③小南山并没有一个快乐安定的童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中央医院被迫辗转迁到贵阳,钟世藩也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一起西迁。小南山在贵阳度过了自己近10年的童年时光。让钟南山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一次他用午饭钱偷偷买了零食,并撒谎骗了母亲。事情露馅时,钟南山以为回到家里就要大难临头,但是父亲并没有说什么批评的话,只是让他自己好好想一想,这样的欺骗行为到底对不对。钟南山回忆说,这感觉比父亲打他一顿的触动还要大。

④1946年,抗战胜利一年多后,贵阳中央医院迁址广州,10岁的钟南山和家人由此定居广州。1955年,19岁的钟南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从而拉开了自己未来从事医学事业的大幕。

⑤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英国留学资格,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进修。“虽然已经43岁了,但那时候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就是强烈地希望能到国外学习一些先进技术。”钟南山说。

⑥1981年11月,当钟南山毕业准备回国时,弗兰里教授特意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去了一封信,说:“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未遇到过一个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卓有成效。”

⑦医学是一门需诉诸理性、谨慎对待的学科。父亲教给钟南山很重要的一点是说话要有证据。在一次记者访谈中,钟南山回忆起1969年和父亲的一次对话:“那时,我(在临床上)遇到一个孩子,尿血很厉害。我就说这是一个结核的病人。他反问我一句,你怎么知道他是结核?这话就把我问住了。因为我从来就没想过(凭什么就是)。(因为)尿血是很普通的,它可以是膀胱的炎症,可以是结石,当然也可以是结核。父亲的意思是你的判断得有证据。”从此,钟南山看事情、做研究,就养成了要找到事实根据的习惯。他相信自己的观察,但从不轻易下结论,他尊重事实,但也从不盲信权威。

⑧2003年,非典首先在广东地区爆发,来势汹汹。正在大家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刻,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专家钟南山出现了。

⑨“学术,不容有半点敷衍;救命,不容有半点迟缓。”钟南山以科学家的身份站出来,明确指出“非典”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当年4月,当国家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一些人盲目宣称“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时,他终于忍不住了,当场表明:“现在还不能说是控制,只能说遏制。控制的前提是发现病原体,同时找到对这个病原体的处理方法。目前这个病的病源都还没搞清楚,怎么控制它?”正是在这些有理有据、铿锵有力的言辞中,在抗击“非典”这场战役中,人们记住了钟南山。

⑩2020年春节,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教授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他再一次在重大疫情防御中勇挑重担,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出战武汉。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两天后钟南山院士发出预警:“此次疫情确定存在人传人现象。”他的发声,为这场疫情阻击战拉响了警报,对我国新冠病毒的防治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⑪他得到了亿万百姓的真心敬爱,展示了为国大义的医者风骨。

(选自《传记文学》2020年第2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