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阶创新作业试卷
【材料—】逛书店时,面对书架上一排排书籍,却不知道该看哪一本,是许多人常有的经历。近年来,选书师应运而生:他们在交流中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喜好,为读者挑选适合的书籍。如今,一些实体书店已常设选书师岗位,甚至提供付费选书服务。
选书师的职业价值在于,让合适的书从“不期而遇”变为“如期而至”。作为书海“导,游”,选书师既要积累大量阅读经验,也要善于扣准读者心之所好,从而在读者与海量书籍间架起桥梁。
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选书师的产生,反映了应对信息过载做减法的趋势。书报电视、网页新闻、手机新闻APP……我们获取信息的屏幕越来越小,信息量却与日俱增。越想快速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就愈发凸显对信息中介的需求,由它们对信息筛选分类、去粗取精。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知识付费行业也是如此:听一段音频就能了解一本书的中心内容,节省时间。
为信息做减法,也推动着一场供应链变革。新旧信息更迭迅速,简单的归纳整理难以满足受众需求。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让信息服务更加个性化。选书师在一对一沟通中了解读者喜好,数字图书馆通过用户个人档案及时推送新增书目和期刊,资讯类APP、在线教育应用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实现内容定制化……在信息供应链上,“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渐成趋势。
(选自“人民网”,2021年8月21日)
【材料二】书只是求知识的工具之一。譬如说,我们因为要在自然界中生存,要知道利用自然界理解自然界的情形,才去学习物理、化学和算学等科目;我们因为要在这世界上做人,才去修习世界史和世界地理等科目。学习的方法可有各式各样,并不一定都依靠书。书是文字写成的,文字可把世间一切的事情、道理都记载出来,印成了书,随时随地可以翻看,所以书就成了求知识的重要工具了。
青年人应该读些什么书,要依了他自己的生活来决定、来选择。我主张把阅读的范围分成三个:一是关于自己的职务的;二是参考用的;三是关于趣味或修养的。举例来说,做内科医生的,第一阅读的是关于内科的书籍杂志。次之是使自己的专门知识更丰富、确切的书,如因疟疾的研究,而注意到蚊子的种类,便去翻某种生物学书;因了疟蚊的分布,便去翻阅某种地理书。这位医生除了医生的职务以外,当然还有趣味或修养的生活。他如果是喜欢下围棋的,不妨看看关于围棋的书;他如果是有志于品性的修炼的,自然会去看名人传记或经典格言等类的书。第一类书是各人不相同的,银行家所该阅读的书和工程师不同,农业家所该阅读的书和音乐家不同。第二类的参考书,是因了专门业务的研究随时连类牵涉到的,也不能划出一定的种数。至于第三类的书,更该让各个人自由分别选定。总而言之,读书和生活应该有密切的关联。
(选自叶圣陶《阅读什么》)
【材料三】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概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材料一】“只要拥有一部手机,你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诞生仅仅20年,手机的基本功能已大大超越了移动通话、拍照、电视、多媒体播放器、高速网络浏览器、GPS导航仪、无线连接……越来越丰富的功能被加载到了手机上,让它和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同时也埋下隐患——一不小心就会被手机奴役,患上“手机依赖症”。
现如今,不管是商店里还是公交车上,不管你在等车还是在用餐,就连走路的人群里,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他们齐刷刷低头盯着屏幕,手里拿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刷微博、发微信……“手机依赖症”已非常普遍。据调查,有59%的人随时随地携带手机,16%的人机不离手,14%的人连上厕所也不忘“抓紧时间”发微信或看视频。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多见于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因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即使没有需要,也会常常不由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手机必须随身携带,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感觉很失落,严重时还会产生焦虑、烦躁、抑郁、自我挫败感等症状。
【材料二】
我国上班族和学生族使用手机情况统计表
每天使用手机时长 | 比例 | 使用手机的原因 | 比例 | 使用手机的时间段 | 比例 |
1小时以下 | 14.23% | 通信需要 | 21.15% | 7点至9点 | 75% |
1到2小时 | 20.15% | 放松娱乐需要 | 42.31% | 12点至13点 | 72% |
3到5小时 | 50.23% | 上网查资料 | 19.23% | 18点至20点 | 71% |
5小时以上 | 15.39% | 生活无聊空虚 | 17.31% | 21点至22点 | 83% |
【材料三】过度依赖手机危害很多。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摆脱手机的依赖呢?
一是现实生活受挫。现实生活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大,人天然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会逃避到虚拟世界去寻找存在感、安全感、满足感。二是手机功能强大。智能手机以及智能手机背后的各种APP,设计实在精妙,内容也越来越吸引人。一款游戏或一个视频的背后,是一个专业化的团队在运作。他们绞尽脑汁,希望吸引你的注意力,他们中有专家级别的人物专门研究如何吸引人的注意力,如何让人对游戏、视频上瘾。面对这样的诱惑,我们很多人难以抵挡。三是性格因素。性格孤僻、自制力弱的人更难抵御手机的诱惑。对于有的人来说,手机跟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机主自身的决心和毅力。
【材料四】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更会像上瘾一样,对手机强烈依赖,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引发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心理疾病,导致生活、学习、工作等现实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对此,专家们提出了对策。
专家A:手机功能强大,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尽量不碰手机”,比如将手机放远、开启勿扰模式,让自己专注一件事,不让手机影响自己。对微信公众号、订阅的专题、聊天群组等手机的功能和内容进行精简。
专家B:性格孤僻、自制力弱的人,要把视线转移到大自然,多参加社交活动、多运动,增强身心愉悦,从而提高自制力。
专家C:手机依赖症患者大多现实生活受挫,身边的亲友要多关心他们,多面对面交流,用温暖的情感帮助他们抵御手机的诱惑。
专家D: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患者的现实生活甚至会无法正常进行,要去专业的心理医院或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就医,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由表及里地解决问题。
(以上材料内容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材料一:
“志愿之城”晒成绩单:每4个广州人中就有1个是志愿者,“志愿之城”成色几何?“3.5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月之际,广州晒出成单: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469.96万人,同比去年增加25.44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数1.98万个,同比增加5600个:志愿活动发布总数90.83万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38亿小时。按2021年底常住人口比例计算,每4个广州人中,就有1个是志愿者。年历回2020年,广州日报《5个广州人1个是志愿者》独家讲述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过3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20%以上。从5个人中1个志愿者,到4个人中1个志愿者,数字的小变化,折射出的是城市温度、市民文明程度的大提升。广州实名注册志愿者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男性46.36%,女性53.64%。从实名注册志愿者的年龄分布来看,14岁-40岁之间的青年志愿者人数为4,063,349人,占全部志愿者的比例约为86.46%。
截至2022年底,广州市共有39个先进典型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167个先进典型入选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其中2022年,陈晓霞、英明聪、陈雪玲3名志愿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山态愿服务队1个志愿服务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勃勤助学”、广州海关“海关进校园、海关进企业、海关进社区”2个志愿服务项目和越秀区北京街道盐运西社区1个社区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材料二:
“秘好办”APP上线“志愿时”专区啦!
为了让市民更便捷地参与公益行动,“稔好办”APP 上线了“志愿时”专区。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都可以通过“好办”APP在线发布活动。社会志愿者可查找附近志愿活动并报名,还可记录服务时长、培训时长、查询个人荣誉等,让公益变得更有趣、更透明、更阳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使用“志愿时”专区报名志愿活动吧!打开“穗好办”APP首页,找到“特色专区”,点击“更多”“志愿时”,即可进入服务页面。流程如下:
有志愿者账号的可直接使用账,户密码登录。 无志愿者账号的,需先注册志愿者账号。 通过人脸识别认证注册并完善志愿者资料。 | |
志愿者也可按活动类型选择感兴趣的志愿活动,在筛选栏即可按城市、活动类型、活动状态、服务对象等条件筛选自己想参加的志活动。 点击感兴趣的活动,查看活动时间、内容、招信息、服务对象及服务保障,点击“我要报名”,选择时间,报名即可。 | |
报名成劝后,录用结果将通过短信的形式通知。 报名成功后,也可通过“志愿时”专区——我的——我的服务一已报名活动进行查询。 成功报名的志愿活动开展前需要进行考勤。到达活动指定地点的志愿者可以打开“考勤”页面,按活动需要进行签到。 | |
参与 | 学生报名参与志愿服务,应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参加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请18周岁以下志愿者由家长陪同参加,或由监护人签订承诺书,由志愿者带至现场交给活动负责人。 |
材料三:
2023年“志愿一夏”广州中小学生著期志履行动今年暑假期间,团市委联合市文明办、市河长办、市民政局、市生环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科协单位发起2023年“志愿一夏”广州中小学生暑期志雁行动(以下简称“志愿一夏”),为广州市的中小学生堤供了社会实践的好平台、好去处。
十大精品项目让中学生志愿者们收获满满、“志”有所成。7月1日至9月8日,已累计开展活动 4052场,组织3.2万名中小学生志愿者上岗,累计上岗近7.9万人次。“志愿一夏”为中小学生志愿者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职业体验。志愿者们通过愿服务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深入了解不同职业的特性和岗位的特点,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方向开启探索之门,同时在服务与奉献中增长本领、提升自我。
广州是国内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较早、最早提出建设“志愿之城”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有着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志愿服务在广州青少年中蔚然成风。2020年以来,团市委已组织发动超过23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参与暑期志愿服务,“志愿一夏”逐渐成为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
下一步,团市委、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将以“志愿一夏”为契机,培育更多高质量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让广大青少年身体力行来感知社会的温度,用志愿服务培养自己的能力,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共同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广州日报》,有删减)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