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稠州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学力检测试卷

文学作品阅读

【文化之旅】课本剧改编

阅读下面选文,请以编剧身份,从情节、对话、舞台说明、现场演绎角度进行改编。

除岁(节选)汪曾祺

①守岁烛的黑烟摇摇的,像一条小水蛇游进黑暗里。烛泪漓漓淋淋的流满了锡烛台的周身,发散着一种淡淡的气味,烛焰忽大忽小,四壁的光影也便静静的变化着。

②想不到适当的事情做,我移移坐在椅子里的屁股,轻轻地嘘出一口气。父亲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

算盘珠子刷溜的响着,薄薄的关山纸一张一张的翻过。

③真的,过年了。

④ “还好,亏不了多少,够开销的了。”【甲】父亲……
 

设计意图:从上下文看,父亲对于当下的社会现状是并不满意的,此时父亲谈到无力改变的现状,心清是无奈与气愤的。利用“凉茶”这个道具,“ 倒”“用力打”“泼”等动词将父亲的不满具象化。


       ⑤父亲少年时节完全是个少爷,作得好诗,舞得好剑,能骑人不敢近身的劣马,春秋佳日常常大醉三天不醒,对于生业完全不经意。现在却变成一个老老实实的生意人,教人简直不能相信。我凝视壁上挂着他的照像,想寻出一点风流倜傥的痕迹。

⑥“一到天明,你等着瞧吧,多少字号要在公会的名单上勾去了。广源,新丰,玉记,……船多不碍港,客多不碍路,兔死狐悲,要是有点办法,谁不愿援之以手,然而自顾都不暇了,只好眼睁睁看着一爿一爿的不声不响的倒。

【示例】父亲说着一手抓起茶杯,把杯内的残茶往嘴里倒,大概茶早已凉透了,他用力打了个寒噤,把茶都泼在痰盂里。

⑦炮声又紧了,纸窗沙沙的抖了一阵。也辨不清是敌人的,是我们的。夜来,炮声就没停过,不过到紧的时候才教人一惊。

⑧“这次是抗战,抗战,我们难道不明白吗?为了抗战,商人吃点苦是应该的,只是——”【乙】父亲…….

⑨“写春联吧,年,总是要过的。墨已经研好了,在架子上茶杯里,你拿来渗点水,燉在脚炉上,写春联的墨要熟,才有光。炉里该还有火,三十夜,要彻夜火烈。纸——怎么‘万年红’买不到?这是本城出的啊!没有就将就省用吧。”【丙】父亲……

⑩“大门后的联字换换,就用‘频忧启瑞,多,——多福兴邦’。”“福?”“福。大年下,用个‘难’ 字让老太爷看见要不高兴。”“那,‘忧’字为甚不换一个呢?”“忧总是忧的,难道不忧么?只要能启瑞就好。哈哈。”

⑪夜深了,寒气愈重了,我拨拨火盆里的炭。“不行,一会儿就要支不住了,你去再搬点炭来加上去,回来,索性拿壶酒来。”

⑫“喝,我久不同你喝了,今天不是个平常日子,我们爷儿俩守守岁,来,干!”

⑬我的杯子停在敲门声里。父亲掀开棉帘,我拿了蜡烛站在门旁,屏着气听着,心里不免有点忐忑,等待着甚么事发生。

⑭门环又响。“哪个?”“是我。”“哦,是远翁,有甚么事?进来坐吧?”“不,不,不,我这就要走,你门上封着元宝,怎能开,你不用开,不用开。”“有甚么要紧事吗?前线上怎样了?”“很好,前线上,冲过去二十几里,扎到小杨村了,小杨村离麒麟壩还有四十多。我就要去,跟王团附一块去,把慰劳品带到团部,一天亮就走。”

⑮远翁顿了顿,提高声音继续说道:“你知道收上河一带稻子的是谁?”“谁?”“陈国斌,全是替敌人收的。”“陈国斌?是去年春上被驱逐出境的?”“是他,汉奸!”“现在怎样了?”“逮到了,他正想把稻子偷运过去,由湖里。在杨林溏就擒的。所有囤粮,全部搜到,明春是没大问题了。我已经在拜年片上写明叫同业能支持的还是支持,市面要紧。”“对,市面要紧。”“我大概得过两天回来,这事得拜托您。”“当然,当然。”

⑯“怎么样,你今年?”“还好。”“你是百节之虫①,——”“见笑,见笑。”

⑰“哈哈哈哈”,门里门外一片笑声。一种压抑不住的真正的笑。

⑱“干。”

⑲“干。”

⑳父亲和我的眼睛全飘在墨瀋未干的春联上,春联非常的鲜艳。一片希望的颜色。

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三日稿

【注释】①百节之虫,死而不僵。俗语,意思是指百足虫被斩断,也还会爬行,不至僵死。比喻有雄厚实力的权势门第,虽然衰败,还不至彻底死亡。

(1)、【析剧情】将选文改编为三幕剧。

场景

人物

情节

道具

第一幕

书桌边

“我”父亲

父子交谈,诉说 苦难。

蜡烛与烛台、书桌椅、茶杯、算盘、账簿、墙上照像

第二幕

脚炉边

父子共写春联,。 

笔墨、脚炉、粗糙红纸

添炭,父子预备喝酒守夜。

一对酒具、若干炭火

第三幕

家门处

“我” 父亲远翁

远翁敲门,

蜡烛、挂着棉帘的门

内外真心欢笑,恢复

写完后的春联、酒杯

(2)、【赏个性】选文情节几乎全由人物对话推动,请你任选一处画线句,参照【示例】设计说话时的动作,并结合人物身份、性格及时代背景等说说设计意图。

我选处,我的设计是设计意图:

(3)、【定色彩】颜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的内心。请你为表演中两处写春联的片段选定舞台灯光色彩,并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简要分析选色原因。

我选色,因为 。

(4)、【谈感想】舞台剧正式上演后,编剧团队需征集意见并进一步改进。请你以演出者或观影者角度,结合汪曾祺的写作风格,谈谈这部“战争剧”独出心裁之处。

汪曾祺小说中真正见功力的,是那些谈不上有情节的,纯粹叙述生活的小说。汪先生说:“小说是谈生活, 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他的小说越到后来,越是返璞归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只是呈现情景。        ——汪曾祺习作风格网络热评

A.演出者        B.观演者

我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给我的负荷》
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那些晦涩难挨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父亲给了我终身难以卸去的精神负荷。   1996年夏天的中考,我没考上县一中,以7分之差失去了上重点高中的资格,但我那不争气的分数上普高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我还是有考大学的机会。
“四中一年难得考几个人,读也是白交钱,还是不读吧?”看着分数条,父亲皱着眉头说。
我低着头说:“我想考大学,不读高中怎么行呢?”
“你连一中都考不上,还考什么大学?”父亲似乎有点不耐烦。
“后村铁匠家的二毛就是从四中考上的。”
“二毛?他复读了三年,等他考上的时候铁匠的背都驼了。”父亲显然不习惯我的顶嘴,加大了音量……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黄土地上和泥巴田里的劳作。然而,繁重的农业劳动毕竟还是使我背惯书包的肩膀不胜负荷。随着九月的临近,我对教室和书本的渴望也日益膨胀,就硬着头皮向父亲提出了我要去读书。父亲举着烟斗,眯着眼“吧嗒”一声抽了一口,然后喷着烟雾说:“有史以来,我们村就没出过举人,秀才也少,风水不好,加上你读书又不中,考大学就莫作指望了。”
我不知道一向通情达理的父亲为什么在这件事上突然生硬和固执了,但我已感觉到凭我的力量是无法撼动他的。后来找来姑妈、二叔跟父亲求情,可父亲态度依然强硬。
父亲并不为所动,冷冷地说:“他要是总考不上呢,你总不会修造一所大学让他读吧?”气得姑妈晚饭没吃就拂袖而去。
随着姑妈的离去,我看到我最后一丝希望也随着屋外的清风飞向天际那缥缈而遥不可及的云端。坐在屋后的荷塘边,我脑中一片空白,完了,我不可能有上大学的机会了。别了,大学梦!A.夕阳已西去,在天边留下一抹血红的残霞,远山如黛,近荷似玉,却给人一种闷闷的感觉。
父亲这时候出现了,他倒提着烟斗向我走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他口中喃喃地念道。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终于忍不住地在沉默中爆发了,站起来冲他喊道:“我要读书!不让我读书我会让你后悔一生的!”然后静静地等着他手中的烟斗雨点般向我袭来。谁知,父亲没有打我,很亲切很满意地笑了,“好,有种!想读书是好事,你到处找人,我就知道你憋了一股子劲想读书,用这股劲读书还怕读不出来吗?学费早就准备好了,以后不管你读到哪里,我就是挣断肋骨也要供你……”说着说着,父亲竟有些哽咽了,眼圈也有些发红。
而我,则幸福得泪流满面,原来他一直在用心良苦地激发我的斗志。
三年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B.依然是在夕阳西下时,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半边天,满塘绿荷摇曳,清香沁人,在习习凉风中,将通知书递给父亲时我不禁眼圈红了,而父亲则幸福得泪流满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易副官

刘若英

①他真正的名字是什么,我不是很确定,但可能也不重要。对我而言,他就是易副官,知不知道他的本名,并不会改变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②他就住在我家前院的那间小房间里,一进大门,穿过院子,进来的第一间。什么人来来去去,进出我家,都必须经过他的窗口。易副官很瘦,又黑,三分头,却掩不住灰白交错的发色。他常常叼根烟坐在他那小房间的窗口,竖着耳朵等着我公公的指令。

    ③他十三岁就在湖南老家担任所谓的“家仆”。我公公去上学,他的职务就变成书童,每天跟着公公去学堂。黄埔军校开办,公公去从军,易也跟着去从军。公公报效国家,易副官报效我公公。离开黄埔后,公公去了俄国念书。

    ④公公回国,生了我爸爸,他就成了我爸爸的保姆;后来公公撤退到台湾,家里有了姑姑,当然他就是我姑姑的保姆。一直到孙少爷孙小姐都长大了,易,摇身一变,又成了家里掌厨的,他能做出一手地道的湖南家乡菜。从小,我便当里的菜都是他给准备的。

    ⑤搬来跟祖父母住时,我3岁,他68岁。他的任务就是当我的保姆。

    ⑥记得第一次打羽毛球就是他陪着我。他穿着拖鞋,没能把球打到我面前,我生气地摔球拍,过去踩他的脚。

    ⑦家里不准我们吃摊子上的小吃,嫌不卫生。有天趁婆婆不在家,我就叫他在巷口把关,大剌剌地坐在摊子上吃起面线。就是这么巧,婆婆搭着车进巷口回家了。我才刚想说再来一碗时,一只涂着蔻丹的手已经把我拎上车了。我回头找易,只见他追着车子跑,满头大汗。

    ⑧爸爸是跑远洋的船长,两三年才回来一次。我嘴上从来不提爸爸,但是每每听说他要回来,我就会穿上我最喜欢的衣服坐在院子里,呆呆往门口望着。

    ⑨终于,那帅气的爸爸回来了,全家围坐在餐桌前,灯光特别温暖。婆婆告诉他易帮我买了辆脚踏车。瞬息间,爸爸突然翻脸,像是忽然想到要行使他做父亲的责任。我吓坏了,使出全身的力量大哭了起来。就在爸爸无休止大发雷霆的时候,易的声音从屋外涌现了。他隔着纱窗大怒说:“你小时候就多乖啊?还不是成天跟人打架?你就会骂,孩子你带过几天?”

    ⑩我一直不知道易的身体不好,只记得他老咳嗽。有天早上他送我去学校后,说去看病,就再也没回来。婆婆带我去一个医院,说易住在里面,但不让我进去,怕传染。那个下午,我等在外头,踢了好久的石头,很想哭。

    ⑪再两个月,一个暑假天,我躺在易副官那张铺着凉席的床上,光着脚丫。糖罐子里的糖都快吃完了,他还没有回来。就在那个下午他走了。

    ⑫他的桌上有一张照片,易常常望着它发呆,影中人留着长发。我问过他,他说是故乡的媳妇。两个人似乎没见几次面就结婚了,然后,他就来了台湾。他说得很平静,然后转过身去把床垫翻过来给我看,藏着一沓沓扎好的十元大钞。他说很快他就会回去,到时再让她过好日子……

    ⑬易在我家服务了四代人。我不能替他说是“无怨无悔”,但牺牲奉献的概念是他教给我的。时代耽误了他,甚至可能糟蹋了他,但也许惟有这种阴差阳错,能向我们展示极致的忠诚和美。易出殡的那一天,我们全家带孝。我公公带着全体老小,下跪向他磕头。他是家仆、是书童、是副官、是管家、是保姆、是大厨,是我永远的亲人和老师。也许我有幸,哪辈子也能当上他的保姆。

(选自《我想跟你走》,有删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曾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辞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鹿城盛开三角梅

杜卫东

①走出海南三亚凤凰机场,我们齐整地把几个行李箱放在路边。

②一辆广汽埃安 V 像一条银鱼,“哧溜”,从车流中驶来。车窗摇下,一个平头发型的青年核实了我和妻子身份后,跳下车,身轻如燕。我感慨:“你真厉害,一眼就能认出要接的客人?”他笑了,说:“‘候鸟族’有特点啊,辨识度高。”说着,提起路旁的行李,一件件放进后备箱,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③小伙子人不错,一般的网约车司机不会抢着帮乘客搬行李。他若不上手,这几个大行李箱还真够我们忙一阵子的。

④车驶入主路,路两旁如画一般的风景,在车窗外渐次展开。

⑤突然,手机响了,小伙子摁下接听键,听着电话里的内容,他很愕然,蹙起眉头,说:“不应该呀,一般是我们等客人,怎么能让客人等我们?”来电的是他以前载过的一名客人,要去机场,预约了车但没到,怕耽误行程,情急中想起他。可惜他分身无术,便安慰对方再耐心等会儿。挂断电话,只见他摇摇头,神色有点焦虑,嘀咕了一句:“再不到,真可能会误机。”过了一会,他手机又响了,摁下接听键,“没耽误您用车就好。”他眉眼开展,如释重负。原来这位客人的网约车已停在小区拐弯处,只是客人没看见,虚惊一场。感觉得出,小伙子的急切和高兴都发自内心,自然而然,没有一丝刻意。其实,这件事和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看向窗外,路边的三角梅正热烈地盛开着,是那么鲜艳、动人。

⑥妻子夸赞小伙子:“你真是个热心肠!”

⑦小伙子有点腼腆地说:“服务行业嘛,就是要为客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红灯亮了,小伙子踩下刹车,扭过头,笑着说:“很多人问我干这行累不累,累呀。不过,累点没什么。我才三十出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也就才翻了一少半,远没到精彩的部分呢!”

⑧正聊着,妻子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这条路你好像很熟,一直没看你用导航。”

⑨小伙子莞尔一笑,说:“太熟了,前两年,我还是你们这个小区的租户呢。”

⑩妻子像是一下子想起了什么,有些激动:“啊,我是不是见过你呀?好像有点面熟。”

⑪小伙子回过头来,高深莫测地眨眨眼,说:“嗯,有可能。”

⑫“对了!前两年,你是不是一到周六下午,就在小区门口挂一块‘免费理发’‘高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纸牌?”妻子问。

⑬小伙子点点头,没有否认。

⑭妻子更激动了,双眸有了神采,继续问道:“听邻居说,八十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你还留下电话, 免费提供买菜、就医服务?”

⑮小伙子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群众需要的时候,肯定要冲在前面。”“不过,”他下意识摇摇头,吐出一口气,说,“也有人质疑我,说我肯定有个人企图,不然,怎么会干得这么起劲?我听了,一笑了之。我问心无愧,对得起曾经穿过的军装。”说这话时,小伙子挺直身板,嘴角上扬,表情中有一种明显的不屑。

⑯车行平稳。路旁盛开的三角梅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小伙子告诉我们,三亚又叫鹿城,三角梅是三亚的市花,只要有适宜的阳光,无论在哪个角落,它都可以一年四季把城市点缀得生机盎然。

⑰已是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天被涂上一层金黄,远处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几艘游轮正在入港。有余晖照进车厢,洒在他身上,侧面看上去,有一种庄重的美。

⑱我想,城市也是有魂的。城市的魂,呈现在一座城市的日常表情中。而这日常表情,由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构成。这是一座爱意流淌的城,它不光有动人的传说,有盛开的三角梅,还有像青年一样善良而质朴的人。

⑲他们用心守护着这座城市,也守护着心中的美好与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