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英雄崇拜

朱光潜

①关于英雄崇拜有两种相反的看法。依一种看法,英雄造时势。人类文化各方面的发端与进展都靠着少数伟大人物去倡导推动,多数人只在随从附和。一个民族有无伟大成就,要看他有无伟大人物,也要看多数民众对于伟大人物能否倾倒敬慕。卡莱尔在他的《英雄崇拜》里大致持这种看法。他说:“人类在这世界上所成就的事业的历史,骨子里就是在当中工作的几个伟大人物的历史。”但依另一种看法,时势造英雄。历史的原动力是多数民众,民众的努力造成每时代各方面的“大势所趋”,而所谓英雄不过顺承这“大势所趋”而加以尖锐化,并没有什么神奇。这是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所提出的主张。他说:“英雄只是贴在历史上的标签,他们的姓名只是历史事件的款识。”有些人根据这个主张而推论到英雄不必受崇拜。但是无论你站在哪一方壁垒,都不可否认:每时代每社会都有它的英雄,而英雄也都被人崇拜。

②一谈到英雄,大概没有不明了他是什么一种人,可是追问到究竟哪一个人才算是英雄,意见却很难一致。小孩子们看惯侠义小说,心目中的英雄是在峨眉山修炼得道的拳师剑侠;江湖帮客所知道的英雄是《水浒传》里梁山泊的一群好汉。读书人言必讲周孔,弄武艺的人拜关羽岳飞。古代和近代,中国和西方,所持的英雄标准也不完全一致。每种社会,每种阶级,甚至于每个人都各有各的英雄。所以这个意义似很明显的名称所指的究为何种人实在很难确定。

③这也并不足为奇。英雄本是一种理想人物。一群人或一个人所崇拜的英雄其实就是他们的或他的人生理想的结晶。每个人,每个社会,都有他的特殊的人生理想,很显然的,也就有他的特殊英雄。人生理想如忠孝节义智仁勇之类都是抽象概念,颇难捉摸,而人类心理习性常倾向于依附可捉摸的具体事例,英雄就是抽象的人生理想所实现的具体事例。说到英勇,一般人印象也许很模糊,但是一般人都知道崇拜秦皇汉武,或是亚历山大和拿破仑。人人尽管知道忠义为美德,但是要一般人为忠义所感动,千言万语也抵不上一篇岳飞或文天祥的叙传。

④人们所崇拜的英雄尽管不同,而崇拜的心理则无二致。在崇拜的心理中,情感的成分远过于理智的成分。英雄崇拜的缺点在此,因为它免不掉几分盲目的迷信,但是优点也正在此,因为它是敬贤向上心的表现。敬贤向上是人类心灵中最可宝贵的一点光焰,英雄常在我们心中煽燃这一点光焰,常提醒我们人性尊严的意识,将我们提升到高贵境界。崇拜英雄就是崇拜他所特有的道德价值,一个人能崇拜英雄,他多少还有上进的希望。

⑤英雄崇拜有深有浅,但无论深浅它的影响都大体是好的。社会的形成与维系都不外借宗教政治教育学术几种“文化”的势力。宗教起于英雄崇拜。世界中最宗教的民族要算希伯来人,读《旧约》的人们大概都明了希伯来人也是一个最崇拜英雄的民族。政治的灵魂在秩序组织,而秩序组织的建立与维持必赖有领袖。一个政治团体里有领袖能得人心悦诚服,政治没有不修明的。至于教育学术也都需要有人开风气之先。假想没有孔墨庄老几个哲人,中国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没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康德几个哲人,西方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如此等类问题是颇耐人寻思的。俗话有一句说得有趣:“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阮步兵登广武曾发“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之叹。一个国家民族到了“猴子称霸王”或是“竖子成名”的时候,他的文化水准也就可想而见了。

⑥学习就是模仿,人是最善于学习的动物,因为他是最善于模仿的动物。模仿必有模型,模型的美丑注定模仿品的好丑。英雄是学做人的好模型。所以从教育看,我们主张维持英雄崇拜。尤其在青年时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他们看。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正有感化力。

(选自网络,有删减)

【注释】①款识(zhì):在书画上的题名。②阮步兵:阮籍,世称阮步兵,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1)、关于本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英雄崇拜,托尔斯泰持“时势造英雄”这一看法,且认为英雄不必受崇拜。 B、段②举“看侠义小说的孩子们”“江湖帮客”“读书人”“弄武艺的人”的例子,论证“每个人都各有各的英雄”。 C、崇拜英雄就是崇拜他所特有的道德价值,这既是英雄崇拜的优点,也是其缺点。 D、段⑤引用俗语和阮步兵的话,论证了“英雄崇拜是有深有浅的”。
(2)、有人把本文最后一段画线句作为论据引用到下面语段,这一引用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

在张扬个性、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在偶像的选择上渠道和干扰太多,缺少属于他们自己的经典英雄形象。朱光潜在《谈英雄崇拜》一文中谈道:“尤其在青年时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他们看。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正有感化力。”文艺作品要围绕主流价值观发出坚定的声音,不遗余力地塑造属于这一代青年人自己的英雄形象、精神偶像。在“颜值”“金钱”“地位”等浮华幻想之外,打造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诗和远方”。英雄叙事绝非单纯的文艺问题,它不仅关乎审美取向和社会风尚的引领,更关乎一代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

(摘编自张倩《英雄叙事要切中时代》)

(3)、班级仿效“新华网《议起来》栏目”开展活动,请你参与并在留言区发表看法。

议题1:在一项针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不少中学生在“你所崇拜的英雄”一栏里填写的名字,不是青春剧里的“闹角色”,就是美国影片中的“超级英雄”。这一现象引起文艺家们的热议和担忧,作家郭雪波疾呼:“今天是一个呼唤英雄、敬重英雄、书写英雄的时代。我们不能放弃讴歌英雄的职责!”请在留言区讴歌你心中的英雄。

留言区:

(4)、请结合本文和你自己的看法,谈谈当今时代的中学生需要崇拜什么样的英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才华变成能耐

游宇明

       ①指称一个人做事有能力,吾乡不说此人很有才华,而说他蛮有能耐。所谓能耐,就是能力加耐心、耐力的意思。仔细想想,能耐这个词儿,真的韵味无穷。没有耐心、耐力的培育,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显不出才华。

       ②一个人当然需要才华,有才华,我们做事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有才华,我们才能探知事物深处的秘密,站立于生活的潮头。李白喜欢喝酒,并没有变成酒缸,而是“斗酒诗百篇”;曹雪芹“举家食粥”,并没有沦为乞丐,而是写出了反映一个时代的巨著《红楼梦》。齐白石进北京时不被画界承认,但他的独特风格却吸引许多购画者……这些都是才华改变个人生活的典型例子。

       ③然而,才华这东西像是火焰,爆发的时候非常耀眼,但爆发第一次之后是否有第二次、第三次,没有谁知道。此时,耐心会走上前台,牵着才华的手爬山沟、涉大河、攀高山、过险滩,有了它做伴,才华一次次地获得了命运的舞台,一次次地被别人察觉到。

       ④像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才华的成长也需要时间。一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他能力平平,有了那么五年、十年历练,你会感到此君像是变了一个人,他说的话是那么得体,他办的事是那么干净利落,他获得的成就是那么辉煌,这一切都是耐心、耐力的功劳。

       ⑤正如最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因为有了对耐心、耐力的培育,我们才可以储备充足的知识和经验,我们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才会越大。更重要的是,耐心给我们一种平静的力量 , 让我们能够掌控自我,获得生活的智慧,而不是,面对生活的各种不如意,以无可奈何自暴自弃的状态或者发火呵斥暴力攻击的方式,让生活,人际,家庭和事业变成一团乱麻,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只是,现在有的人不太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将才华看做是一张塑料布,一经购买就可以永远拥有。有的家长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比如暑假让他上绘画班,寒假让他上奥数班,但家务事不想要孩子插手,怕伤了他的小胳膊;走点远路心疼不已,觉得对不住孩子;孩子受一点点挫折,就愤怒得像个公鸡,恨不得找给孩子挫折的人决斗……这种人可以培养出孩子某方面的能力,但绝对培育不出孩子的能耐。

       ⑥因此,我们说只有将才华跟耐心、耐力结合在一起,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否则,才华很可能变成偶然一现的昙花。吾乡有个曾国藩,此君当年位居六个汉人大学士之首,被时人称为“曾相”。曾国藩当然有才华,写文章成为“湘乡派”的领袖;打仗,他能够凭一支民兵武装击垮太平天国的军队。然而,曾国藩最初几年跟太平军交手,并不占优势,还曾遭遇过重大危机。1855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如果曾国藩没有巨大的耐心(当然也有部下和友人的帮助),他后来的仗肯定打不下去。

       ⑦让能力开路,让耐心、耐力伴行,我们的一生才会有真正的远方。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题目。

低调

冯骥才

    ①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

    ②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什么都无可厚非。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③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狗仔队”追逐,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曝得一丝不挂;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

    ④所以说: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⑤我很尊敬我的一些同行的作家。在市场称霸的社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⑥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⑦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厉害了,我的国”

    ①一档《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一组《还看今朝》全景式画面展示让锦绣河山闪耀荧屏;“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让人流连忘返,引来无数点赞。由此不禁想到国运这个话题。

    ②国之运在民之心。今年3月,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益普索集团发布了对25个国家1.8万人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对未来最乐观,91%的人认为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今天的中国,人们为改革发展而欢呼,为反腐成绩而叫好,为科技进步而击掌。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处想、劲往一处使,爱这个国家,愿为这个国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就是人心,就是民心,就是国运兴盛的折射。

    ③国之运在国之兴。这5年,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奇迹般的宏大工程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感慨:“中国一跃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实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之一。”有人说,中国创下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两个奇迹。何尝不是呢?一句响当当的“祖国带你回家”,让多少身居海外的中国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到强起来的壮丽跨越,国运就在祖国的颜值里。

    ④国之运在风之正。这5年,一场没有硝烟的反腐斗争打响,一大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这场以“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为特征的反腐败斗争,既是对政治生态的修复和重建,又是对人心的涤荡和重拾。邓小平同志当年曾说:“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如今,历经正风肃纪、反腐倡廉的洗礼,全党全社会风清气爽。调查显示,92.9%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不信东风唤不回”,党心民心军心的更加凝聚让国运乘风而行。

    ⑤国之运在势之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国运与世界大格局、历史大变局联系在一起。基辛格说:“当今的国际体系正在经历四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布热津斯基感叹:“全球力量的中心从大西洋两岸转移到了远东。”环顾今日之世界,守成国家在徘徊新兴国家在奋起,也还有一些国家在战火中煎熬。而中国正如方志敏烈士当年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所憧憬的那样,“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正以更为成熟、稳健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国运昌盛的节奏,是国运彰显的昭示。

    ⑥党的十九大召开,这是决定中国国运的大事。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要爆发出来。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如今,这头狮子不但醒来了,而且站起来、强起来了。我们为国运昌盛击掌叫好。

阅读论述性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三思而不行

①鲁国正卿季孙行父,谧“文”,史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后来孔子含蓄地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②如今很少有人认真读古代典籍,以讹传讹的东西特别多。比如这句“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是孔子说的,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这是孔子反对的。

③季文子是一个乡愿式的人物,极世故,极精于算计,算来算去,算到最后,总是为自己打算。岂止是他,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再思,可矣。想得太多,人便退缩,长此以往,人便猥琐;人一猥琐,便不足观。

④明人李贽倡“童心说”,说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方为真人。

⑤如何是童心?李贽的解释非常精彩: “最初一念之本心!”为什么是“最初一念”?因为,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对善恶美丑判断!比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

⑥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就很可能是这样: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

⑦钱穆注《论语》,于此则下注曰:“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

⑧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过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文/鲍鹅山,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气候“诞生了”中国传统文化

①气象学是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科学,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能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从气象学的角度看,正是在最典型的自然气候作用下,才有了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原因,内因是中国古人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外因就是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气候。内因与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③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寒暑文化。古人生活条件较差,最畏冬寒,因此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寒”“凉”等字,例如“寒舍”“寒窗”,见面问候叫“寒暄”,一年时间叫“寒暑易节”,世俗社会的反复无常则是“世态炎凉”。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寒暑的变化才让人们对时间的流转、人生的艰辛、社会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④古典诗词中这样的现象就更多了。不仅在数量上极丰富,内容也十分鲜明。例如,描写冬冷,孟郊说,“寒者愿为蛾,烧死被华膏”,宁愿以一死换来瞬间温暖,让人泪目;蒋士铨“自恨不如鸡有毛”,更令人酸楚。描写夏热,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则使人辛酸。鲜明的气候特点不仅让诗人们有着独特感受,更引发了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⑤这种冬冷夏热的特殊气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中医的诞生。中医为什么只能诞生在中国?因为,如果没有了四季鲜明的春夏秋冬,就没有风寒热燥湿,也就没有了阴阳五行,没有了中医。所以,中西医差异根源在文化,文化差异根源在自然环境,在气候。

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载体。但如果没有大雪小雪、大寒小寒、大暑小暑……哪里还会有二十四节气?央视公益广告说,“天地有节,风雅中华”“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可见,影响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因素中,一定少不了自然气候。

⑦自然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当然还有很多。总的来说,由气候影响而带来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理解和适应,更是他们对人生、社会、宇宙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和表达。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