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气候“诞生了”中国传统文化

①气象学是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科学,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能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从气象学的角度看,正是在最典型的自然气候作用下,才有了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原因,内因是中国古人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外因就是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气候。内因与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③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寒暑文化。古人生活条件较差,最畏冬寒,因此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寒”“凉”等字,例如“寒舍”“寒窗”,见面问候叫“寒暄”,一年时间叫“寒暑易节”,世俗社会的反复无常则是“世态炎凉”。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寒暑的变化才让人们对时间的流转、人生的艰辛、社会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④古典诗词中这样的现象就更多了。不仅在数量上极丰富,内容也十分鲜明。例如,描写冬冷,孟郊说,“寒者愿为蛾,烧死被华膏”,宁愿以一死换来瞬间温暖,让人泪目;蒋士铨“自恨不如鸡有毛”,更令人酸楚。描写夏热,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则使人辛酸。鲜明的气候特点不仅让诗人们有着独特感受,更引发了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⑤这种冬冷夏热的特殊气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中医的诞生。中医为什么只能诞生在中国?因为,如果没有了四季鲜明的春夏秋冬,就没有风寒热燥湿,也就没有了阴阳五行,没有了中医。所以,中西医差异根源在文化,文化差异根源在自然环境,在气候。

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载体。但如果没有大雪小雪、大寒小寒、大暑小暑……哪里还会有二十四节气?央视公益广告说,“天地有节,风雅中华”“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可见,影响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因素中,一定少不了自然气候。

⑦自然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当然还有很多。总的来说,由气候影响而带来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理解和适应,更是他们对人生、社会、宇宙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和表达。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人见面问候时“寒暄”,是为了体现人们对气候变化以及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意在描写夏季炎热的气候对农人们心情的影响。 C、中医无法在欧美国家诞生,关键原因在于它们与中国的自然气候存在着显著差异。 D、“天地有节,风雅中华”中“节”即二十四节气,这里强调自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2)、梳理文章的结构。小湖画出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3)、小北同学认为,自然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上。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举出一句诗文名句论证你的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银牌得主与伟大土壤

张佳玮

     ①有一种遗憾,叫做历史的银牌得主。或者可以这么表述:“B先生实在很了不起,可惜遇到了同时代的A先生……”

     ②南宋一朝名将,几无可与韩世忠媲美者,除了比他年轻、比他悲壮、可是恰好与他同时代却远比他更有名的岳飞。类似的绝代双骄论,当今足坛C罗的那些球迷会感叹:如果世上没有梅西,C罗将拥有六座金球奖;当然,没有C罗,梅西现在的金球奖也有七座了。

     ③每次遇到类似事儿,我们总得感叹:生不逢时,可惜可惜……再细一想,唐宋八大家,宋朝那六位差不多是一个时代,还都彼此认识。概率学上而言,这也太巧了吧?敢情伟大人物都是论茬出的?所以,“既生瑜何生亮”其实还有一个解释:“时代给了天才们舞台,可天才们在没有土壤的时代却出不来,赶上一个有土壤的时代,便挤着出来了。”

     ④实际上,任何一个领域的大宗师,通常都是赶着一个繁盛的时代,成群结队出来的。偶尔有天才孤星般闪过,但大多数时候,大师们是金字塔的尖,下面的基础厚着呢。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部是明朝出来的。但这三部可不是凭空而来:明朝小说除了这三部,还有三言二拍、《三遂平妖传》《金瓶梅》《封神演义》《东渡记》《西洋记》这样的土壤衬着呢。有土壤,有种子,开花结果,理所当然。

     ⑤事实是,大多数的伟大人物,身边都有许多银牌、铜牌得主,因为他们脚下,是积累极厚的土壤。拉美文学并不是因为马尔克斯、略萨等少数几位大师出现而繁盛的,而是因为有了文学氛围,有了阿斯图里亚斯,有了鲁尔福,有了科塔萨尔,有了博尔赫斯这些非凡的前辈们,才能让拉美文学腾飞。

     ⑥比起“期待着挖掘出下一个天才来做榜样,好振兴XXX”的做法,扎实地培养土壤,从头做起,才是正确的繁盛之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显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El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修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的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忍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或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亭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忍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我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④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⑤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⑥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鄙视链

①鄙视链是个网络上创造的新词,造词时明显参考了食物链这个概念。因此说明人们都处于无处不在的相互比较,相互鄙视的状态下

②文学圈是存在鄙视链的。诗人位于第一等级,文学婆罗门,终身侍奉缪斯女神,文学武士,为文字王国在人间疯狂攻城掠地,让他们跪拜文学,收集信仰,满足大众对于文字之美的需求,同时解决大众无法阅读长篇小说和欣赏精炼诗歌的问题。评论家和专栏作家,属于文学首陀罗。在文学的盛宴里,他们是做辣条泡方便面的,他们是烧砖拌水泥的。他们提供每日速生速死的文字,以量大水多管饱服务于大众。我就属于这个阶层。

③有人类就会有鄙视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人类就有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人就会分群。有群就有相对高低,提升自己人的相互认同。说到相互认同,发明鄙视链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任何时候,大家就会立即频频点头,自认为是更高的那一群。自我肯定,都不如鄙视他人来得直接简单。

④你我在生活中肯定不止一次遭遇鄙视链,可能是品位鄙视链,可能是金钱鄙视链,都可能避不开烧纸规模鄙视链和墓地面积鄙视链。鄙视链不止一次为你带来了困扰,让你感到局促不安。每当这时候,但是依然写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

⑤为什么?我认为鄙视链只是人类社会里发明出来的诸多游戏之一,甚至可以说鄙视链三个字本身没有多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早想清楚你究竟要不要参加游戏。我认为很多人在成为游戏玩家之后很久,自己内心究竟想不想参加游戏。比如说人世间最著名的那个游戏:我要成功。

⑥并没有谁规定,一个人必须考最好的大学,选最好的专业,赚最多的钱,住最大的房子,生最聪明的孩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一系列标准,细致到你完全忘记了它依然是一个游戏。而在这个游戏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种选择,或者是凡事尽力就好剩下的交给老天,或者是打定主意永远做副手打配合。但是有那么多人根本想都不想,然后去感受压力、焦虑和挫败,仿佛根本没有第二种选项一样。

⑦我当然知道,成为一名诗人或者是小说家,自己就可以更接近文学殿堂。问题是我自己非常清楚,大概也只能成为一名三流诗人或者是蹩脚的小说家。所以,我一早就不打算加入追求缪斯女神的游戏,我的写作能力也适合千字文、专栏,胜在体力还算充沛,我就去做好这件事情,认认真真写我能写的东西

⑧一旦不去想进入文学殿堂这件事情,我可以做的事情就变得相当多,获得快乐和满足同样也就要简单得多。当然,只是我并没有多大感觉。因为不参加游戏,按照游戏规则来指责我就会变得很虚弱无力。也正因为不参加游戏,而是来自我的内心。也不是所谓的阿Q精神,阿Q不知道他是谁,能做什么,我对此却非常清楚,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肯定,单纯是因为我自己喜欢,那么我径直去做就行了。

⑨忍不住去找寻他人认同,群体认同,这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自己一个人走夜路太辛苦了,这依然是一种借来的外部力量。人生路漫长,大多时候都得靠自己撑下去,它才能够提供真正的力量。不妨把鄙视链看做是一根拐棍,可以拄着走上一段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指出:“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这告诉我们,青年人就要有“自找苦吃”、艰苦奋斗的精神。

   ②当下,有许多青年选择扎根乡村“自找苦吃”。河北省滦平县青年包村干部侯忠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从开展森林防火巡视到向村民宣讲相关政策,从检查水体污染到入户指导厕改,从核定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到督查散煤违规使用······这名青年包村干部要操心的事,远比工作本上的记录更加琐碎。可侯忠林不管多苦都拼尽全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成为扎根乡村的青年表率。

   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数人生成功的事例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所谓的“苦”,看似是品尝生活的味道,更是对青年人精神的淬炼。人们所说的“年轻就是资本”,并不单单是指青春焕发的身体,还包括乐于吃苦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勇气。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只有经历过无数困难的磨炼,才能收获成长,不断进步。青年人应该坚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

   ④青年“自找苦吃”的过程,正是本领提升、内心充盈的过程。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很可能尝到失败的苦楚。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年人过于计较得失甚至遇到挫折和苦难就放弃以致走长远。与之相反更多青年人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中超越自我最终苦尽甘来。

   ⑤当然,这里所说的“自找苦吃”不是白白吃苦,更不是用吃苦来安慰自己,麻木度日。青年人要在吃苦中锻炼才干,增强斗争本领。不可否认,青年人胜在年轻,但也囿于年轻,毕竟人生阅历、工作经验不足,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难免手足无措、进退失据。一滴水的力量虽然微弱,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着一个点,终能滴水穿石。青年人的成长发展也是如此,唯有秉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挫折挑战中迎难而上,在经历风雨后愈挫愈勇,逐渐练就能担事的“铁肩膀”和能成事的“真本领”,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⑥青年人要有“自找苦吃”、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摒弃骄娇二气,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年,书写无悔青春。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一代。

(选自2023年5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