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3年-2024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

李复威

①年末家里照例要来个大扫除。我叮嘱刚满9岁的小孙子:“你帮爷爷到处看看,把那些长年用不着的东西处理掉。”孙子站在椅子上,踮脚去够大衣柜上一个灰色的包袱,积垢纷纷飘散下来。“别动!”我喊了一声,吓得小孙子一哆嗦,一头雾水地瞧着我……

②我把挎包里的东西一一掏出来。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这是我的母亲——你的太奶奶的遗物。这可是咱们家的宝贝啊!”

③记忆像潮水般袭来,淹没了我。

④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家从重庆搬迁到了贵阳。那年我刚十二岁。父亲工资微薄,母亲承受着筹划全家吃穿的巨大压力。她每天买菜购物,为省钱总要跑遍几个市场,寻找售价最低的摊贩。街道上设置水站,母亲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用大桶接好水后,再用小铁桶轮番拎到家中,运一桶水要来回跑上三四趟,手上勒出的红印仿佛要渗出鲜血。每次全家外出遛马路或逛公园,母亲总是跟在大家后面,低着头一言不发。我曾问母亲,怎么总是满腹心事?她说:“我得琢磨晚饭全家吃什么?缸里的水还够不够用?兜里这点钱能坚持到月底吗?有一样没想周全,家就得‘停摆’了……”那些年,母亲的脸上写着疲惫、落寞、无奈和木讷……

⑤一次,母亲从邻居那儿听说中华北路的一家缝纫社需要添人手,她想去试一试。为这事,父亲和母亲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⑥父亲说:“你年岁已高,身体又不好,出外工作会增添很大的压力……”出乎意料,从未与父亲红过脸的母亲竟然唱起了反调:“我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也想对社会有点用。别小瞧人,我有一双手,能挣点钱养家。国家喇叭里总在号召妇女,得从锅碗瓢盆里解放……”没有文化的母亲,这一次振振有词。

⑦父亲笑了,母亲的激动和倔强,似乎让父亲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喜——母亲在时代大潮中觉醒了!父亲后来告诉我们,跟母亲生活了快二十年,还从未发现她有这般的“雄心壮志”。

⑧母亲终于如愿,缝纫社录用了她。每天她起得很早,把一家人的饭菜做好,然后在挎包里放好中午的干粮、饮用水、小马扎、针线盒,踏踏实实地去上班。

⑨有一天,我凑巧经过缝纫社门口,不经意地往里瞅了瞅,看见了母亲,她坐在杂乱房间的一角——一个连灯光也够不着的潮湿角落。头上爬满白发的她佝偻着身躯,蜷缩在小小的马扎上,鼻子上架着一副高度老花镜,手上戴着两个顶针在穿针引线。母亲皱着深深的眉宇,一动不动地缝制着,那么专注。啊,针扎了母亲的手指,她在吮着、吮着……我,一个还不太懂得珍惜亲情的十二三岁的愣头青小子,眼睛也潮乎乎的。晚上母亲回到家里,弓着身子直不起腰。“妈,别干了,累成这个样子,就挣这点塞牙缝的钱……”母亲狠狠地瞥了我一眼,仿佛在说:“娃娃家,懂个啥!”

⑩一天晚上,母亲下班回到家里,一言不发,大家以为缝纫社出了什么事,谁也没敢多言语。母亲在饭桌上一字一句地对大家宣布:“你们看,这是我平生领到的第一份薪水。”她从布挎包里掏出一个用过的信封,拿出几张很平整而又脏兮兮的纸币,用指尖来回地抻,一共16元4角8分。母亲自言自语:“我能劳动挣钱了!”她的脸上露出了少见的喜悦之色。过一会儿,她又大声地说了一句:“感谢国家。我这一辈子,头一回感觉自己还有点用。”那天简简单单的晚餐,大家吃得特别香甜。晚上,从厨房里传出有些走调的哼唱:“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母亲的“第一桶金”在家里的“圣地”——五屉柜上的座钟前放了很久,没人动,也没人敢动。

⑪过了一年多,这家缝纫社归并到缝纫厂,母亲也转为正式工人。我见过母亲穿着工厂制服照的相片:背着布挎包,拎着小马扎,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

⑫母亲退休后,参加过街道组织的识字班,担任过交通安全宣传员,曾为小区值勤。母亲活到了99岁9个月零9天。母亲去世后,遵照母亲的嘱托,我们将她积攒下来的薪酬回报给了社会。区区捐金,微不足道,却表达了她老人家朴实而滚烫的心愿啊!

⑬母亲去世后,我整理遗物。一个旧皮箱是她的全部家当,里面只有几件像样的衣物。儿女们送给她的羊绒衫和羽绒服,始终没有舍得穿,还放在包装袋里。我在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包袱皮里发现了母亲精心珍藏的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

⑭窗外,夜空里闪烁的繁星汇聚成一条壮丽的银河。那数不清的星辰,有亮有暗,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但哪一颗都不可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母亲的情绪态度是富于变化的,从忧心全家吃穿时的落寞到工作后的神采奕奕。 B、父亲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本不同意她外出工作,后来母亲觉醒的一番话打动了父亲。 C、母亲是个吝啬的人,她买菜购物总要寻找售价最低的摊贩、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 D、文章结尾处描绘了夜空中群星闪耀、汇聚成河的壮丽画面,巧妙地暗示文章的主题。
(2)、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她从布挎包里掏出一个用过的信封,拿出几张很平整而又脏兮兮的纸币,用指尖来回地抻,一共16元4角8分。

(3)、母亲的“第一桶金”,为什么“没人动,也没人敢动”? 
(4)、“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DNA计算机
         ①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一条双螺旋“长链”,链上布满了“珍珠”即核苷酸。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通过这些“珍珠”的不同排列,能够表达出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的液体DNA电脑。它利用DNA能够编码信息的特点,先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使它们代表要求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与生物酶(在此相当于加、减、乘、除运算)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反应,形成各种组合,最后过滤掉非正确的组合而得到的编码分子序列就是正确答案。      
       ②由于DNA分子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生化反应,所以DNA计算机在结构上是超大规模并行的,这种“试管型”的计算方式,在理论上可处理传统计算机的硅芯片和电流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计算量随计算规模成指数增长的问题。    
       ③DNA计算机以核苷酸为内存,且具有超大规模并行结构,所以DNA分子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贮容量和运算速度。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未来计算机的芯片和磁盘都用DNA溶液来代替,其强大的功能将令人惊讶。而且,DNA计算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脑的十亿分之一。     
       ④DNA计算机诞生于1994年,发明人是莱昂那多〃阿德莱曼(Leonard  Adleman)。阿德莱曼用“试管” DNA计算机做实验,测试出了DNA计算机的可行性。他的“试管计算机”在几秒内得出了结果,但他花去了数周时间去拣出那些正确的答案。 
       ⑤传统电子技术将在2020年后的某个时候达到物理极限。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在简化和按比例放大这种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先驱者所进行的试管实验的办法,而是把DNA链固定到一块镀金的玻璃载片(一种DNA芯片)上。其他研究人员则希望把DNA计算技术送回到活细胞中。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⑥DNA分子计算机将是计算机发展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设计出了DNA逻辑门、DNA片段以及更多超前的东西,现在DNA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检测其计算的结果。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DNA计算机将会很快问世。但不要过早地期待它取代传统计算机(塑料制品与硅片的结合)。大部分专家预言:比起用来运行文字处理程序和发送电子邮件,未来的DNA计算机的应用极可能集中在破译密码和绘制飞行航线方面。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苏州园林的花窗
        ①游览苏州园林,走在蜿蜒迂曲的回廊上,或歇息在厅阁亭榭内,没有人不被那些设计精美、做工考究、形态各异的花窗吸引。透过这些花窗,墙外的景致若隐若现,亦真亦幻,别有意趣。
        ②苏州园林的花窗式样之多,号称世界之最。光窗框就有多边形、圆形、月芽形、宝瓶形、如意形等多种形状;窗芯更是样式无穷,变化多端,常见的有菱花、书条、套方、鱼鳞、钱纹等等,各种图纹层层相套、交错穿插,衍生出无尽的缤纷意态。花窗犹如墙之眉眼,以其多变的造型、精美的纹饰使之顾盼有姿。它既可使平直的墙面一扫沉闷、单调之感,又可因不同的光影搭配,而在白粉墙上“绘就”一幅幅水墨画,美不胜收。
        ③苏州园林的花窗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文人园林文化的反映。图案中有许多象征文人风雅的符号,如植物中的松、柏、竹、兰花、菊花、荷花、梅花,还有表示高洁的冰纹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得中国“书画同源”之助,苏州窗饰图案中还有用文字塑成、连缀成诗句的“诗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如退思园“九曲回廊”,廊壁上开辟了九孔图案雅致的花窗,分别砌上李白《襄阳歌》中的名句“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九字,诗被物化了,景被诗化了,诗境、园景融成一体。
        ④苏州园林的花窗还是裁剪风景的取景框,它丰富着景致的层次和色调,使人置身于咫尺之地,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观赏效果。透过一个又一个花窗,看园中竹树摇曳,楼阁隐现,顿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更有旭日夕晖、春华秋实,替换着窗中的色彩和形态,使整个园林充满诗情画意。
        ⑤历代造园家匠心独运,把苏州园林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建造得非常精细,即使是那些花窗,也都是一件件艺术品,经得起把玩,耐得住寻味。(选自《瞭望新闻周刊》,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玫瑰奇迹

林清玄

       有一天,突然兴起这样的念头:到台北我曾住过的旧居去看看!于是冒着满天的小雨出去,到了铜山街、罗斯福路、安和路,也去了景美的小巷、木栅的山庄、考试院旁的平房……

       虽然我是用一种平常的态度去看,心中也忍不住波动,因为有一些房子换了邻居,有的改建大楼,有的则完全夷为平地了,站在雨中,我想起从前住在那些房子中的人声笑语,如真如幻,如今都流远了。

       我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时空里,只是偶然地与宇宙天地擦身而过,人与人的擦身是一刹那,人与房子的擦身是一眨眼,人与宇宙的擦身何尝不是弹指一挥间呢?我们寄居在宇宙之间,以为那是真实的,可是蓦然回首,发现只不过是一些梦的影子罢了。

A.我们是寄居于时间大海洋边的寄居蟹,踽踽终日,不断寻找着更大、更合适的壳,直到有一天,我们无力再走了,把壳还给世界。一开始就没有壳,到最后也归于空无,这是生命的实景,我与我的肉身只是淡淡地擦身而过。

       我很喜欢一位朋友送我的对联,他写着:来是偶然,走是必然。

       每天观望着滚滚红尘,想到这八个字,都使我怅然!

       可是,人间的某些擦肩而过,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有情有义又有天真的心,就会发现生命没有比擦肩而过的一刻更美的。

       我们在生命中的偶然擦肩,是因缘中最大的奇迹。世界原来就是这样充满奇迹,B.一朵玫瑰花自在开在山野,那是奇迹;被剪来在花市里被某一个人挑选,仍是奇迹;然后带着爱意送给另一个人,插在明亮的窗前,仍是奇迹。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对一朵玫瑰而言,生死虽是必然,在生与死的历程中,却有许多美丽的奇迹。

       人生也是如此,每一个对当下因缘的注视,都是奇迹。

       我在从前常买花的花店买了一朵鹅黄色的玫瑰,沿着敦化南路步行,对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微笑致意,就好像送玫瑰给他们一样。

       我不可能送玫瑰给每一个人,那么,就让我用最诚挚的心、用微笑致意来代替我的玫瑰吧!我们在生命中的每一个相会也是偶然地擦肩而过,在我们相会的一弹指,我深信那就是生命最大、最美、最珍贵的奇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 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氩,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阅读《饭娘》,完成下列小题。

饭娘

田瑜

    ①饭娘在我们老家也被叫作冷饭娘、冷饭头,主妇们每顿饭后都会留些剩饭当作下一顿饭的饭娘。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细竹篾编成的篮子,那是冷饭灶箕,专门用来盛装饭娘。饭娘装在冷饭灶箕里,盖上一块薄薄的白纱巾,悬空挂在灶头上,一来可以防狗猫之类偷食,二来是通风,就是在盛夏也很少有饭娘变馊的。

    ②那时,我们家揭开饭镬总能见到镬里被分成鲜明的两部分:前半是红薯或南瓜,后半是白米饭。一般孩子们都可以吃上白米饭,特别是在家中老幺的我是不用吃红薯、南瓜之类的。年幼的我总搞不明白,有时还会刨根究底:“妈,这镬里明明还有白米饭,你们留着不吃,去吃这难吃的红薯、南瓜是为什么?”母亲摸摸我的头,说是大人吃惯了这些,吃了红薯南瓜干活有力气呢。有一次,我看到母亲对着米缸忧心忡忡,一边自言自语:“这次得多留些冷饭娘了。”我很好奇,过去揭开米缸的盖子,踮起脚尖往里瞧,发现米缸已很浅,快要见底了。我缠着母亲问:“妈,这冷饭娘有什么用呀?”“这冷饭娘呀,用处大着呢,它会生出好多饭饭,让你们每顿都有白米饭吃。”母亲说着,舒展开了眉头。当时,我只当那是母亲糊弄小孩子的话,饭娘难不成还会生宝宝?

    ③后来,来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政策,实行分田到户,我也到了上学的年岁。上学要早起,我却爱赖床。每每母亲把我叫醒时,我就知道母亲已为我炒好香喷喷的猪油冷饭了。估计是母亲在前一天留饭娘时,多留了一碗。母亲知道,猪油炒冷饭是我的最爱。那会我们家的饭镬里已很少见到红薯、南瓜之类的辅食了,但是,我们家的冷饭灶箕从来没见空着过,母亲依然每顿饭都会留些饭娘。我自以为已长大懂事,又上学有知识了,一次竟和母亲较起劲。我说:“妈,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田地,每年家里收割的稻米都吃不完,干啥还要留冷饭娘,大米现煮的饭岂不是更好吃?”母亲笑笑:“理是这个理,可是冷饭娘和大米一起煮可以多煮出好多饭呢!”“我才不信呢!那样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吃剩饭?”我有些气急。母亲盯着我,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孩子,我们有了今天不能忘记昨天,更不能忘记过了今天还有明天、后天,凡事都得有个打算!”当时,我自然不懂母亲的“打算”是啥意思,只想起老师说过,每天要记得复习和预习功课,莫非是一个理?

    ④母亲一辈子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造房子,另一件也是造房子。其实,母亲嫁过来时连婚房都没有,祖孙三代,一大家子挤在不足二十平方阴暗的老宅院里。照奶奶的说法,母亲的“本事”可大着呢,嫁过来后把家中的里里外外都打理得妥妥的,三年不到就盖起了新房,让全村子的人羡慕不已。第二次盖房是改革开放初期,上小学的我已经能帮着母亲搬砖瓦了。每过一阵子,等家中有了点积蓄,母亲便会“添砖加瓦”,到新房盖成时,我已是一名中学生了。这幢簇新的三间两层走廊屋矗立在村口,格外显眼,应是当时我们村里最超前的“洋房”了。后来,我慢慢地明白,饭娘在母亲心中是根本,是希望!

    ⑤现在,我也会经常下厨做饭,一般不会再留饭娘,厨房里也没了冷饭灶箕。偶然一次,我煮饭时放了些饭娘,发现煮出来的白米饭果真多了不少,多年前母亲的话顿时在我的脑海浮现。我把这事告诉孩子,也和孩子讲了些过往旧事。母亲没进过学堂,自然不明白“未雨绸缪”等词的意思,也不会给孩子们念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诗词。在孩子们打破砂锅问到底时,母亲只会淡淡地说一句:“等你们长大自然就明白了。”然而,母亲勤俭持家、平和坚韧的秉性,已潜移默化地、牢牢地根植在孩子们的大脑。

    ⑥秋高气爽,蟹肥橘黄。我带着孩子回乡下,印入眼帘的是我们家那有了年份的老房子。

    ⑦来到堂屋,看着那落满灰尘的手拉车、风车、米筛、石捣臼和冷饭灶箕,我陷入了沉思:那落后的年代,那贫穷的日子已一去不返,这些家家户户的“必需品”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这些必需品及它承载的故事却依然清晰、深刻。我轻轻地抚摸着一件件母亲用过的家什,给孩子讲述母亲和它们的故事,母亲和饭娘的故事。

(有删改)

【注释】①镬:读作huò,锅的别名。②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忘却的纪念

周民森

①今年2月16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逝世35周年的忌日,我无法忘却这位新中国文化教育巨匠。虽然我没有见过叶圣陶,但先生的思想精神一直是我前行的力量源泉。我是个幸运者,不仅从叶圣陶作品中学习到了先生的道德文章和家国情怀,更多的是在与先生的儿女和孙辈们的长期交往中深刻:感悟到了先生的思想精神。

②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孙子叶永和是我的挚友。他们曾告诉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爷爷叶圣陶明确表态:“我有了工资收入了,稿费收入一律不要”。那年代出版叶圣陶文章,叶圣陶从来不要稿费。改革开放后,江苏教育出版社要出版五卷本的《叶圣陶文集》,老人家坚决不同意出版。他们的父亲叶至善善解人意,猜中了爷爷叶圣陶的心思,建议他用稿费设立“编辑者之家”、叶圣陶就这样同意了。

③叶永和还动情地告诉我,“爷爷叶圣陶到了晚年,把一生积攒到的四万多元一一分配,儿女辈和孙辈继承一部分,留作丧事花销一部分,余下一万多元捐赠给甪(lù)直中心小学。”1988年12月8日,家人把爷爷叶圣陶的骨灰送到甪直安葬时,叶永和把爷爷最后的现金遗产,1000多张10元面额的人民币背到了甪直,由他父亲叶至善捐赠给了甪直小学。当年我是甪直中心小学老师,我也知道学校把这笔钱存入银行,设立了“叶圣陶奖学金”,奖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④据《出版史料》2008第四期《伉俪情笃》一文介绍,作者史晓风曾任叶圣陶的秘书,珍藏着一封叶圣陶先生1953年4月6日写给人教社杨定远的亲笔信。叶圣陶先生的爱妻胡墨林身患癌症,于1953年3月住院动手术。“胡墨林的薪水,三月份已经不应该拿了,昨天又送来四月份的。她身体还得医治休息,如果继续送薪水,倒有了心理上的负担……如果不便销退,请交于工会作为捐款。五份无论如何不要再送了。”读罢叶圣陶的书信,怎不让人心酸不已。正如当年杨定远对史晓风所说:“对叶老,不管人们怎么评价,他的清廉和公私分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⑤2016年,在甪直镇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我和叶小沫、叶永和姐弟俩发起成立了甪直镇叶圣陶研究中心,搜集叶圣陶与甪直的史料,宣讲叶圣陶的思想精神。近几年里,我走访了叶圣陶先生1977年自费重访甪直时的陪同人员。时隔40多年,李翊华、薛明、罗世杰、王新等老同志,回忆起陪同经历,个个热泪满面。

⑥那年,叶圣陶由长媳夏满子、长孙媳姚兀贞陪同南下,先到南京与小儿子叶至诚会面,然后到无锡、苏州。当时,甪直到苏州古城只有水路轮船,单程近四个小时,每天航班往返一趟。罗世杰老师告诉我,叶圣陶了解甪直的交通现状,再三叮嘱陪同人员不能惊动领导,不可以“扰民”,也就是不要坐轮船,以防耽误其他乘客。陪同者都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脾气,说话、做事最讲认真,大家就按照叶圣陶先生说的去办。5月16日那天,叶圣陶一行乘坐租来的“机帆船”重游甪直。罗世杰还告诉我,当年叶圣陶及家人住在南林饭店的3号楼,领导交代他费用让文教局支付。结果,叶圣陶临走时吩咐家人付清了南林饭店的住宿费和餐饮费。罗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老泪纵横地说:“叶圣陶是我这辈子最敬佩的廉洁自律的好干部。”

⑦薛明老师也向我介绍,那天中午甪直镇将叶圣陶先生当作久别归来的亲人,拿出水乡佳肴款待他。叶圣陶先生回到苏州南林饭店然问话:“中饭的饭费付了吗?”孙媳妇回答按规定付了钱和粮票。叶圣陶先生严厉地责问:“这么好的菜,怎么只付这么一点钱?”大家回答说:“甪直公社不肯多收。”叶圣陶先生严厉地说:“唉,你们形式上付了饭费,分明在揩公社的油,把我的脸面都丢尽了!”直到第二天,老人家的气还没消。薛明老师回忆起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感动,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⑧叶圣陶先生与妻子胡墨林一生相敬相爱,四十余年的相濡以沫,伉俪情深。我曾在叶小沫、叶永和陪同下去北京西郊的福田公墓祭扫胡墨林先生墓。碑文由叶圣陶亲笔撰写,额头六个篆字:“我妻胡墨林墓”,碑文为正楷书写的一首五绝“人情实太好,与我大有缘。一切皆可舍,人情良难捐。”旁边有二行小字:“墨以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谢世,先十日为余说此意。呜呼!心系人间,骨归泉壤。用铭其墓,来者鉴之。”叶圣陶先生是典型的“爱情至上主义”者,他不仅写了很多怀念妻子的诗文,还把妻子的照片放大后挂在卧室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陪伴着自己。他始终遵循胡墨林逝世当天自己在日记里写下的话:“1957年3月2日,永不忘此悲痛之日。”直到他自己逝世的前一年,每逢3月2日,他必定在日记上记着:“墨逝世××年矣。”三十多年从未中断。黄炎培等至交曾劝他续弦,老人家总是一口回绝:“如果我续弦了,那么这个家就不再是现在的家了。”朴素的话语,深蕴着他对爱情的忠贞,对家庭的担当,对晚辈的关爱。从1957年到1988年,叶圣陶以他特有的伤怀和坚贞,责任和担当,“余年独支”了30个春秋。

⑨叶圣陶先生关爱后辈,家教严格,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是以身作则。他不但满足子女身体上的要求,更是能够给子女以教育,饱了他们心灵的饥饿,暖了他们心灵的寒冷,使他们受益终生,成为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当我们打开尘封的《花萼》《花萼与三叶》,欣赏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三人读书时期所作的文学习作,想起叶圣陶与孩子们“秉烛夜读”的家庭教育情景,终会感动万分,浮想联翩。

⑩叶圣陶先生离开我们35年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品格崇高伟大,他的精神催人奋进。如今,甪直镇叶圣陶研究中心获评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优秀供给单位”、吴中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气魄,满腔热忱投身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宣扬叶圣陶思想精神,激励大家像叶圣陶那样做人处事爱家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叶圣陶研究中心2023年2月13日 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