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忘却的纪念

周民森

①今年2月16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逝世35周年的忌日,我无法忘却这位新中国文化教育巨匠。虽然我没有见过叶圣陶,但先生的思想精神一直是我前行的力量源泉。我是个幸运者,不仅从叶圣陶作品中学习到了先生的道德文章和家国情怀,更多的是在与先生的儿女和孙辈们的长期交往中深刻:感悟到了先生的思想精神。

②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孙子叶永和是我的挚友。他们曾告诉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爷爷叶圣陶明确表态:“我有了工资收入了,稿费收入一律不要”。那年代出版叶圣陶文章,叶圣陶从来不要稿费。改革开放后,江苏教育出版社要出版五卷本的《叶圣陶文集》,老人家坚决不同意出版。他们的父亲叶至善善解人意,猜中了爷爷叶圣陶的心思,建议他用稿费设立“编辑者之家”、叶圣陶就这样同意了。

③叶永和还动情地告诉我,“爷爷叶圣陶到了晚年,把一生积攒到的四万多元一一分配,儿女辈和孙辈继承一部分,留作丧事花销一部分,余下一万多元捐赠给甪(lù)直中心小学。”1988年12月8日,家人把爷爷叶圣陶的骨灰送到甪直安葬时,叶永和把爷爷最后的现金遗产,1000多张10元面额的人民币背到了甪直,由他父亲叶至善捐赠给了甪直小学。当年我是甪直中心小学老师,我也知道学校把这笔钱存入银行,设立了“叶圣陶奖学金”,奖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④据《出版史料》2008第四期《伉俪情笃》一文介绍,作者史晓风曾任叶圣陶的秘书,珍藏着一封叶圣陶先生1953年4月6日写给人教社杨定远的亲笔信。叶圣陶先生的爱妻胡墨林身患癌症,于1953年3月住院动手术。“胡墨林的薪水,三月份已经不应该拿了,昨天又送来四月份的。她身体还得医治休息,如果继续送薪水,倒有了心理上的负担……如果不便销退,请交于工会作为捐款。五份无论如何不要再送了。”读罢叶圣陶的书信,怎不让人心酸不已。正如当年杨定远对史晓风所说:“对叶老,不管人们怎么评价,他的清廉和公私分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⑤2016年,在甪直镇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我和叶小沫、叶永和姐弟俩发起成立了甪直镇叶圣陶研究中心,搜集叶圣陶与甪直的史料,宣讲叶圣陶的思想精神。近几年里,我走访了叶圣陶先生1977年自费重访甪直时的陪同人员。时隔40多年,李翊华、薛明、罗世杰、王新等老同志,回忆起陪同经历,个个热泪满面。

⑥那年,叶圣陶由长媳夏满子、长孙媳姚兀贞陪同南下,先到南京与小儿子叶至诚会面,然后到无锡、苏州。当时,甪直到苏州古城只有水路轮船,单程近四个小时,每天航班往返一趟。罗世杰老师告诉我,叶圣陶了解甪直的交通现状,再三叮嘱陪同人员不能惊动领导,不可以“扰民”,也就是不要坐轮船,以防耽误其他乘客。陪同者都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脾气,说话、做事最讲认真,大家就按照叶圣陶先生说的去办。5月16日那天,叶圣陶一行乘坐租来的“机帆船”重游甪直。罗世杰还告诉我,当年叶圣陶及家人住在南林饭店的3号楼,领导交代他费用让文教局支付。结果,叶圣陶临走时吩咐家人付清了南林饭店的住宿费和餐饮费。罗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老泪纵横地说:“叶圣陶是我这辈子最敬佩的廉洁自律的好干部。”

⑦薛明老师也向我介绍,那天中午甪直镇将叶圣陶先生当作久别归来的亲人,拿出水乡佳肴款待他。叶圣陶先生回到苏州南林饭店然问话:“中饭的饭费付了吗?”孙媳妇回答按规定付了钱和粮票。叶圣陶先生严厉地责问:“这么好的菜,怎么只付这么一点钱?”大家回答说:“甪直公社不肯多收。”叶圣陶先生严厉地说:“唉,你们形式上付了饭费,分明在揩公社的油,把我的脸面都丢尽了!”直到第二天,老人家的气还没消。薛明老师回忆起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感动,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⑧叶圣陶先生与妻子胡墨林一生相敬相爱,四十余年的相濡以沫,伉俪情深。我曾在叶小沫、叶永和陪同下去北京西郊的福田公墓祭扫胡墨林先生墓。碑文由叶圣陶亲笔撰写,额头六个篆字:“我妻胡墨林墓”,碑文为正楷书写的一首五绝“人情实太好,与我大有缘。一切皆可舍,人情良难捐。”旁边有二行小字:“墨以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谢世,先十日为余说此意。呜呼!心系人间,骨归泉壤。用铭其墓,来者鉴之。”叶圣陶先生是典型的“爱情至上主义”者,他不仅写了很多怀念妻子的诗文,还把妻子的照片放大后挂在卧室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陪伴着自己。他始终遵循胡墨林逝世当天自己在日记里写下的话:“1957年3月2日,永不忘此悲痛之日。”直到他自己逝世的前一年,每逢3月2日,他必定在日记上记着:“墨逝世××年矣。”三十多年从未中断。黄炎培等至交曾劝他续弦,老人家总是一口回绝:“如果我续弦了,那么这个家就不再是现在的家了。”朴素的话语,深蕴着他对爱情的忠贞,对家庭的担当,对晚辈的关爱。从1957年到1988年,叶圣陶以他特有的伤怀和坚贞,责任和担当,“余年独支”了30个春秋。

⑨叶圣陶先生关爱后辈,家教严格,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是以身作则。他不但满足子女身体上的要求,更是能够给子女以教育,饱了他们心灵的饥饿,暖了他们心灵的寒冷,使他们受益终生,成为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当我们打开尘封的《花萼》《花萼与三叶》,欣赏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三人读书时期所作的文学习作,想起叶圣陶与孩子们“秉烛夜读”的家庭教育情景,终会感动万分,浮想联翩。

⑩叶圣陶先生离开我们35年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品格崇高伟大,他的精神催人奋进。如今,甪直镇叶圣陶研究中心获评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优秀供给单位”、吴中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气魄,满腔热忱投身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宣扬叶圣陶思想精神,激励大家像叶圣陶那样做人处事爱家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叶圣陶研究中心2023年2月13日 有删减)

(1)、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怎样的情感?
(2)、第⑤段中画线句能否删掉,为什么?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叶永和把爷爷最后的现金遗产,1000多张10元面额的人民币背到了肉直,由他父亲叶至善捐赠给了角直小学。(将“1000多张10元面额的人民币”改为“一万多元的人民币”好不好,为什么?)

②叶圣陶先生严厉地责问:“这么好的菜,怎么只付这么一点钱?”(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4)、选文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举一反三
阅读《你为什么拿这一个》,完成下列各题。

你为什么拿这一个

张晓风

      ①回家之前,我去买了一些水果。

      ②我买了一根香蕉,两个橘子和一个泰国椰子。中秋节刚过,家里水果没吃完的还很多,随便买一点即可。今天选的三样各有理由,香蕉是因为今年盛产,大家帮忙吃一点比较好,所以买它几乎是出于道德的因素。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

      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④只需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所以,买橘子,是基于美学理由。

      ⑤而买椰子却有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诉求:我口渴了。此刻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在外工作了一整天,非常辛苦,自己带的水也喝完了,买可乐或矿泉水会留一个塑胶瓶来伤害大地,不如买椰子,椰汁甘美近酒,而且椰子壳对大地是无害的。

      ⑥但我在排队付钱的时候,收账的老板娘却用非常奇怪的眼神望了我一眼,说:“喂,阿姨,你为什么要拿这一个?”

      ⑦她指的是那个椰子。

      ⑧咦?这一个不能拿吗?难道顾客有义务告诉店家自己为什么要选某一个水果吗?这年头连父母都不见得敢问子女为什么要选某人为配偶了.我却黄=要回答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

      ⑨“没什么,我随便拿的。”我说的是实话。

      ⑩付完钱,我请她帮我在椰子上凿一个洞。她凿好,替我插上麦管,然后,她转过身来,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多个椰子,你为什么偏偏拿这一个?”

      ⑪奇怪,原来她还没有放弃要问我真相,这一次,轮到我好奇了。

      ⑫“这一个,有什么不该拿吗?”我问。

      ⑬“大小都是30元一个,这一个,特别小呀!”她叹气,仿佛我是白痴。

      ⑭“所以,刚才那根香蕉我没跟你拿钱……但是,怪呀,你为什么要选这一个呢?”

      ⑮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所以想穷追猛打问个明白。

      ⑯但我并不想挑个大大的椰子,我此刻并没有太渴,就算渴,我也快到家了,我只想有点什么润润喉而已,有什么必要花时间去精挑细选找个椰汁饱足的大椰子呢?这跟道德的修养不太有关系,我只觉这样做比较合理而已。如果我此刻行过正午的沙漠,喉干舌燥之际,看见椰子摊上有大小不一而价钱一样的椰子,我大概也会拣个大的拿吧?

      ⑰可是回顾前尘,我的大半辈子好像都没碰上什么非争不可或非挑不可的事,我习惯不争,可也没吃过什么大亏。像此刻,老板娘不就免了我的香蕉钱吗?也许她可怜我的弱智吧?其实她没算我香蕉钱我也是经她说明才知道的。我习惯不看秤,不复核,店家说多少我就给多少。我不是个全然不计较的人,但生命、义理、文章都够复杂了,实在顾不上水果的价钱啊。

      ⑱我当场把椰汁喝完了,那分量不多不少,刚刚够润我当下的枯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轮车夫

    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辆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

    “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

    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取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 “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  “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⑩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⑪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⑩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⑬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⑭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⑮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⑯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⑰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弟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⑱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选自《北京文学》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突然出现的我

李娟

①小时候我家在城里开着一个小商店,店里有着高高的柜台,铺着厚厚的木板。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那时我一点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像面临踞天险为关的城池。

②如今,我会说一些哈萨克语了,起码能维持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但仍面临着那个城池,难以往前再走一步。

③记得刚刚进入扎克拜妈妈的家庭生活时,一天傍晚扎克拜妈妈让我去看看骆驼在不在南面大山那边。我跑到山上巡视了一番,跑回家气喘吁吁地报告:“骆驼没有! 只有‘山羊’!”但当时我还不会“山羊”的哈萨克语,一着急,就用手摸了一把下巴,做出捋胡子的样子:“这个嘛,有的!”

④扎克拜妈妈恍然大悟,大笑而去。从此之后,每当派我去赶山羊的时候,大家就会冲我捋胡子:“李娟,快去!”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时间久了,这样的笑话一多,却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

⑤闲暇时候,总是一个人走很远很远,却总是无法抵达想去的那个地方。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月亮圆的时候,全世界再也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圆。月亮弯的时候,全世界又再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弯。

⑥有时候想: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寂静。还是黄昏,大风经过森林,如大海经过森林。而我呢,却怎么也无法经过,千重万重的枝叶挡住了我。连道路也挡住了我,令我迷路,把我领往一个又一个出口,让我远离森林的核心。苔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脚印坑里立刻涌出水来。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出现在了群山最高处,云在侧面飞快经过。心中豁然洞开啪啪爆裂作响像成熟的荚果爆裂出种子。

⑦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热情……无论如何,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又深深地享受着它。我藉由这孤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

⑧我记录着云。有一天,天上的云如同被一根大棒子狠狠乱搅一通似的,眩晕地胡乱分布。另外一天,云层则像一大幅薄纱巾轻轻抖动在天空。

⑨我记录着路。那些古牧道。那些从遥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缠绕在悬崖峭壁间的深重痕迹。我想象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几乎一无所有……荒蛮艰辛,至纯至真。但是,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渴望着更幸福更舒适的生活,这一点永远没有改变。

⑩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半个月亮静止在移动的云海中,我站在山顶,站在朝阳对面。看到扎克拜妈妈正定定地站在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红色的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这样的情景之前无论已经看到过多少次,每一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

⑪我收藏了一根羽毛。一个阴沉的下午,天上的太阳只剩一个发光的圆洞,大约快下雨了。赶牛的卡西回到家后,显得很疲惫,头发上插着一根羽毛。我开始以为是她穿过丛林时不小心挂上的,谁知她一到家就小心取下来,递给扎克拜妈妈。我突然想到,这大约就是猫头鹰羽毛吧。据说哈萨克族将猫头鹰羽毛视为吉祥的事物,我想问是不是,却不知“猫头鹰”这个词怎么说,就睁只眼闭只眼地模仿了一下,她们一下子明白了,扎克拜妈妈说是。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

⑫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后来还真让他给碰到了。可是马只有一匹,还要驮我的大包小包,于是他让我骑马,自己步行。我们穿过一大片森林、一条白桦林密布的河谷,还有一大片开阔的坡顶灌木丛,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冬库儿的家中。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

⑬在这丰饶的夏牧场,我之前的那点孤独算什么呢?

(节选自李娟《前山夏牧场》,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传承不断的家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简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一副副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像花瓣围绕着花蕊一样,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庞原》的六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办婚丧大事,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过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有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五十余里路程步行,我十三岁。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误读俄语,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每到周日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五十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得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会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三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也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而且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和牲畜的创造权利,而且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⑪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