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DNA计算机
         ①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一条双螺旋“长链”,链上布满了“珍珠”即核苷酸。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通过这些“珍珠”的不同排列,能够表达出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的液体DNA电脑。它利用DNA能够编码信息的特点,先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使它们代表要求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与生物酶(在此相当于加、减、乘、除运算)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反应,形成各种组合,最后过滤掉非正确的组合而得到的编码分子序列就是正确答案。      
       ②由于DNA分子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生化反应,所以DNA计算机在结构上是超大规模并行的,这种“试管型”的计算方式,在理论上可处理传统计算机的硅芯片和电流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计算量随计算规模成指数增长的问题。    
       ③DNA计算机以核苷酸为内存,且具有超大规模并行结构,所以DNA分子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贮容量和运算速度。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未来计算机的芯片和磁盘都用DNA溶液来代替,其强大的功能将令人惊讶。而且,DNA计算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脑的十亿分之一。     
       ④DNA计算机诞生于1994年,发明人是莱昂那多〃阿德莱曼(Leonard  Adleman)。阿德莱曼用“试管” DNA计算机做实验,测试出了DNA计算机的可行性。他的“试管计算机”在几秒内得出了结果,但他花去了数周时间去拣出那些正确的答案。 
       ⑤传统电子技术将在2020年后的某个时候达到物理极限。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在简化和按比例放大这种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先驱者所进行的试管实验的办法,而是把DNA链固定到一块镀金的玻璃载片(一种DNA芯片)上。其他研究人员则希望把DNA计算技术送回到活细胞中。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⑥DNA分子计算机将是计算机发展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设计出了DNA逻辑门、DNA片段以及更多超前的东西,现在DNA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检测其计算的结果。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DNA计算机将会很快问世。但不要过早地期待它取代传统计算机(塑料制品与硅片的结合)。大部分专家预言:比起用来运行文字处理程序和发送电子邮件,未来的DNA计算机的应用极可能集中在破译密码和绘制飞行航线方面。

(1)、文章主要介绍了DNA计算机的哪三方面内容?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 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3)、

根据文章第③段内容,从运算角度,写出下图所表达的意思。     

(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材料一: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生物芯片)技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而产生。
材料二:基因芯片正以其可同时、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分析数以千计基因组信息的本领而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基因芯片技术已经或即将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人类基因研究和未来医学临床诊断以及进行司法鉴定、疾病检测、药物筛选等。
材料三:基因芯片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技术成本昂贵检测灵敏度较低,分析范围较窄等。

举一反三
深层阅读赏析,回答相关问题。
                                                                                                                                                    杀  羊
        端坐门诊室。来了一病人,诉说鼻塞、流涕,稍有头痛、咳嗽,可能是感冒了。我问姓名、年龄、职业。病人稍稍一迟疑,说:“我是杀羊的。”
        我说:“杀羊?那钱不少挣吧?”
        病人说:“还行,基本上杀一只能赚一只。”
        我说:“那钱确实不少挣。”我又说:“杀羊也有诀窍吧?”
        病人说:“那当然,给羊放不放血就有门道呢!放了血,分量就轻了,不放血,把血憋进肉里,分量就轻不了。”
        我说:“噢。”心想:可怜的羊们哪。
        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问:“听说杀羊,有的羊会哭?”
        病人说:“是呀,有的确实会哭,还下跪呢!”病人的表情显得兴奋。“那是一只母羊,很肥,我绾着绳扣靠近它时,它就朝我流泪了。我挺惊疑,但还是把绳扣套上它脖子,这时候它跪下了。我心一软,放了它。然后我到饭店去催账,钱没到手,反而挨了一顿揍,我那个气呀!回来就把母羊给杀了,一剖开它肚子,俺的娘呀,它的肚子里有3只小羊!我那个后悔呀……”
        我说:“是呀,太可怜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病人说:“是呀,我当时恨自己呀,干嘛非杀母羊呢?等它生下3只小羊,我又能另外赚多少钱呀!”
        我口里说“噢”。心理想,狠心的你真是钻进钱眼里了。
        我给病人试脉,观舌苔,量体温,测血压,慢慢地我的脸就变得凝重,我说先查个血,然后拍几张片吧。
        病人遵从我的医嘱查了血,验了尿,拍了X光片,做了心电图,还有B超和CT,然后捧着一摞单子又坐到我面前。我一一验看,眉头一会儿紧,一会儿松。然后我就开始摇头,把病人的脸色摇得青一块紫一块,①缓和着口气说:“慢慢调养吧,先给你开点药。”
        病人战战兢兢地捧着一叠处方去划价,交款,取药。我想他回去后可以开药铺了。我洗了手,慢慢坐回椅中长长地吁气:这个月的任务又超了,等着发奖金吧!
        下班时,有同事来问:“杀了几只羊?”
        ②我说:“就杀了一只,羊毛却不少挣。”
        同事说:“那人大款吧?”
        我说:“不,那人是杀羊的。”
        同事又问:“啥病?”
        我说:“感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自然的智慧

赵大年

       ①蜘蛛天生就会结网捕食。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然后躲在暗处,一旦有自投罗网者,信息立刻由蛛丝颤动传递给蜘蛛,它就迅速赶到,咬住俘虏,将自制的麻药通过牙齿输入俘虏体内,使其丧失抵抗或逃跑的能力,再放心地把俘虏吃掉。聪明的祖先也许就是从这里学会编织渔网来张网捕鱼。发展到现在,这网已经衍生出多少有形和无形的网啊,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通信网,互联网……

       ②多种昆虫的外皮又薄又轻又有韧性,譬如蝗虫的“外骨骼”,既能保护内脏和肌肉,又支撑全身,可轻盈地弹跳、飞翔,这种外皮也是很好的材料呀。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制的“昆虫皮肤”,就是分析了昆虫外皮的成分,取得了甲壳素和若干蛋白质的配方进行了人工合成。这种材料的强度和铝相当,重量却轻得多,加上甲壳素容易获得,成本很低,也使大量的虾壳、蟹壳、鱼鳞都能变废为宝。加水多少即可决定其柔韧度,可制成任何形状,替代塑料,可自然降解,保护环境。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在医学上用途广泛。

       ③粗略地想想,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事例多矣。为防野兽伤害,有巢氏教部族学习鸟儿“结木为巢,编堇而寝”,住在树上。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取名“鸟巢”,也是人们向鸟儿学习的一种纪念吧?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车,大概是学习甲壳动物自我保护之法,譬如乌龟、穿山甲、鱼体内有鳔,充气则浮,排气则沉,潜艇也学了这一招。跳蚤肯定是跳高的绝对冠军,它的记录是自身高度的600倍,已经有人研究跳蚤的膝关节了。

       ④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胡杨树给它的种子设计了辐射型的细毛,随风滚转到水土适宜处再扎根生长。蒺藜有点儿霸道,让它的孩子浑身长满倒钩刺,钩住动物的腿脚或人的裤腿,可免费旅行,待到你把它摘下,怕扎嘴双双不敢吃,扔到地上则“正中下怀”,就地发芽。美哉蒲公英、胡杨、蒺藜,它们共同的智慧,就是不让孩子挤在自己的“福荫”下生活,不要子女跟自己争夺身边这点水分、养料和阳光。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它们的生存理念,偏要拥在闹市的雾霾下买高价房和天天堵车呢?

       ⑤虚心向大自然学习吧,这是一门既古老又时髦的学问﹣﹣仿生学。

(选自20l2年5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那一年是1936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头地。可是,何满子一天也不穿。

    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头顶着毒热的阳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风凉,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们要用手指刮破脸蛋儿,臊得他得找个田鼠窝钻进去;小小子儿们也要敲起锣鼓似的叫他小丫头儿,管叫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妆,阎王爷老眼昏花的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

    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棵苗,何满子的爷爷就是老生儿,他父亲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将近四十岁时才落生的;偏是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洗三那天,亲手杀了一只羊和三只鸡,摆了个小宴;满月那天,更杀了一口猪和六只鸭,大宴乡亲。她又跑遍沿河几个村落,挨门挨尸乞讨零碎布头儿,给何满子缝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金光闪闪,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一来,一丈青大娘可就跟儿媳妇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美猴王,姓章

    猴年,谁是中国“第一猴”?孙悟空。姓孙,猢狲的“孙”。

    孙悟空,出自《西游记》,按通常的说法,作者是吴承恩,所以孙悟空又应该姓吴。但吴承恩的小说里孙悟空什么样?“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好像和我们脑海中的美猴王又不一样。

    大家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从何而来?依我看,大家印象中的孙悟空恐怕不姓吴,而是姓章。靠着章姓人家的再创造,才演绎拼贴出今日千千万万中国人眼中面目清晰、活灵活现的——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齐天大圣孙悟空。

    在章家之中,眼下名气最大的应该要数章金莱。也许你更熟悉他的艺名:六小龄童。

    这四个字一出,恐怕在中国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民大圣”也不是一代人就能造就的。在“六小龄童”章金莱堪称出神入化的表演背后,是章氏家族作为“猴王世家”几代人的心血。

    我国不少戏曲剧种中,都有以孙悟空为主角的“猴戏”桥段,章金莱的老家——绍兴的“绍剧”,也不例外。章金莱的曾祖父章廷椿、祖父章益生,都以猴戏闻名;而到了章金莱的父亲章宗义那里,更是因为在猴戏上造诣极深,被誉为“南派猴王”。章宗义从小痴迷戏曲,得家学真传,六岁从艺,因此得了个“六龄童”的艺名。章宗义还有一个擅演老生的哥哥叫章宗信,七岁从艺,艺名“七龄童”。有兄弟如此,家学渊源可见一斑。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六龄童饰演孙悟空,七龄童饰演猪八戒,一对兄弟分饰“大师兄”“二师兄”,一时传为趣事美谈。

    六龄童章宗义一共有11个孩子,章宗义的后代当中,今天名气最大的自然是最小的儿子章金莱,但当初最先接受“南派猴王”衣钵的,却是他的二儿子章金星。章金星天分极高,三岁开始就随浙江绍剧团演出。章金星七岁时,浙江绍剧团在上海为周恩来总理和到访的外国宾客演出《大闹天宫》,章金星出演罗猴。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演员,还特别抱了抱小猴子章金星,叮嘱“六龄童”章宗义“多培养几个‘小六龄童’”。由此,章金星便得了“小六龄童”的艺名,而周总理抱着小六龄童的照片也成了绍兴人记忆中一个经典的瞬间。

    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小六龄童章金星因罹患白血病而早夭,年仅16岁。而他的小兄弟章金莱则接过了南派猴王的传承,为有别于哥哥,取艺名“六小龄童”。虽然有着父亲的亲传以及家学的渊源,但“猴四代”六小龄童的成长依然浸透了他个人努力的汗水。章金莱本人是个高度近视,眼光缺乏灵动和神采,这是演猴戏的大忌,为此他经常盯着日出时的太阳或者快速运动的乒乓球看,“强行矫正”自己的眼神,这才有了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永远灵目圆睁的生动表演,而最终造就了被许多观众奉为“不二经典”“无法超越”的美猴王形象。

    而六龄童章宗义,虽然培养了六小龄童这样优秀的接班人,却依然未曾放弃自己的艺术人生,2012年,年近九旬的章宗义接受媒体采访,依旧时不时忍不住耍上一段猴戏,并留下了那段著名的感慨:“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登台演出。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但我知道我能演。”两年后,章老驾鹤西去,但他对艺术的追求、章家四代猴王对艺术的追求,依然在那句“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的自我告白中,在六小龄童依然活跃的身姿中,活灵活现,熠熠生辉。(有删改)

阅读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底,似乎就要下雨。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的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一个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边不远出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乞讨。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我已经三天没有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啊。”

考虑甩不掉这个乞丐,妇女转身,怒呵道:“滚!这么点儿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了脚,满脸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人专门指使一帮小孩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也说不定这些大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规定的数量,回去还要受罚。不管怎么说,这些孩子还怪可怜的,小小年纪本应该在学堂里念书的。这个孩子和我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心也太狠了吧,无论如何也要送他上学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黑手说:“可怜可怜我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真的生活所迫,还是在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了小乞丐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了。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小乞丐十分高兴地离开了。

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早一些去候车室,就信步地走进了一家花店,他有几次在都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您要点什么?”卖花小姐训练有素,礼貌又分寸。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个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那个小乞丐。小乞丐认真地端详着柜台是的鲜花。

“你要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不相信小乞丐会买花。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在上面再写‘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就有多尔先生给他的。他数出了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字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了,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人,只剩下各式的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的那个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先生看见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越来越快,多尔先生也感到胸膛中一次又一次地强烈冲击。他的眼睛模糊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 , 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爷爷,我开车带您去。”“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