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3年-2024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班级组织“我们的互联网”综合性学习,小穗参与其中的“网络词语小研讨”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语言文字周报》每年评选“十大网络流行语”,以下网络词语选自该榜单2022年、2023年数据。

“冤种”,最初是一些东北的博主用此口头语自嘲。

“公主,请……”,源自某短视频平台博主的一个创作。视频里,一位父亲用粉色电瓶车接女儿,女儿要求父亲说一句“公主,请上车”才肯上车,结果父亲觉得是无理取闹,独自骑着电瓶车就走了。

“团长”,疫情防控期间,他们无偿组织团购和分发生活物资,被亲切地称为“团长”。

“刺客”,指一些外表普通、未明码标价的高价商品。

“特种兵旅游”,暗示这种旅游方式的“极限挑战”特性,就像特种兵需要在严峻的环境下完成军事任务,“特种兵旅游”要快速、高效地完成旅游打卡的任务。

(整理自光明网)

材料二:

2023年初,中国青年报社对1217名青年进行一项关于网络词语的调查。受访青年中,00后占29.3%,90后占50.0%,80后占20.6%。男性占39.3%,女性占60.7%。“你在哪些情况下不喜欢网络流行语?”60.8%的受访青年指出是不分场合使用网络流行语,获选率最高。以下是更多调查数据。

表1 你在什么场景使用网络词语?

调侃生活

发泄情绪

拉近关系

活跃气氛

凑热闹

跟别人一起

怕跟不上流行

懒得过脑子又必须表态

不想好好说话、叛逆一下

61.5%

45.2%

42.0%

33.2%

28.5%

18.8%

表2 你对网络词语的流行怎么看?

反映出大众对语言的宽容度变高

体现了自嘲娱乐的心态

网络时代需要更加精简浅层的表达

大众对流行文化的盲目跟风

缺少文化积淀

61.1%

60.6%

47.1%

37.6%

20.9%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网络词语产生常见途径有以下几种:

⒈旧词新解 

所谓旧词新解就是这个词原本就存在,但是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⒉语音改用 

第一,方言影响。有时用方言中的语音来替代普通话中的语音会产生新鲜感,所以此类网络词语受到网民的欢迎。

第二,误写正用。拼音输入法默认排名第一的词语往往被想当然地输入。有些网民为了表达上的求新求异,甚至刻意创造了很多类似的谐音词,如用“驴友”谐音“旅友”。

第三,语音连读。如“这样子”念得比较快听起来像“酱紫”。既符合网民语言表达的浅显化,又显示出网络语言的流行时尚。 

⒊网络环境影响 

广为人知的“雷人”等词就是来自网络时事新闻或网友对其的评论。

(整理自学术资源数据库“中国知网”)

材料四: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界了,很多青少年不分场合地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在需要使用书面语的时候,或者在进行严肃性问题讨论时,也夹杂着网络流行语。有研究认为,在书面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之时,过度“玩梗”不仅会破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与丰富性,也会对文本理解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而当“玩梗”玩成一种习惯,网络用语自带的戏谑、夸张等风格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在自我表达、价值取向上剑走偏锋,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另外,此起彼伏的“网梗”实际源自无穷无尽的网络空间。倘若青少年儿童过度沉迷其间,致力于成为造梗玩梗的“弄潮儿”,可能会在理解力、自制力尚未达标的年纪就早早卷入娱乐文化、游戏世界的浪潮,为个人的成长之路带来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前不久,国家网信部门已经针对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等突出问题开展了重点整治。相比之下,学校和家庭更需要为孩子合力打造规范文明、向上向善的语言环境。一方面,需要在同孩子的探讨中,一起对形形色色的“网梗”做好“阅读理解”、正误判断;另一方面,更要为孩子积极推荐适龄的口语和阅读素材,树立起“谈吐得体”的正面榜样,通过明辨是非好坏的自我判断,培养对于“网络烂梗”的“免疫力”。青少年自身也需要有所为。例如,多读纸质书少看短视频,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再输出”的知识冲动,促进文字思想。并且,戒除对网络词语的依赖,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光明网)

(1)、小穗对材料二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受访青年中男性占比低于女性,这或会影响调查结果。 B、青年了解网络词语的途径不少,但大都是线上的途径。 C、青年们使用网络词语的场景大都是很正式的社交场合。 D、有些青年对网络词语的流行现象持有不太认可的态度。
(2)、小穗根据材料,判断了几个网络词语的产生途径,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所列网络词语的产生途径不包含“误写正用”“语音连读”。 B、“冤种”一词来自一些东北博主,故其产生途径应该是“方言影响”。 C、“公主,请……”源自网络视频,产生途径应该是“网络环境影响”。 D、“团长”、“刺客”这两个网络词语的产生途径应该属于不同的类型。
(3)、小穗根据材料,梳理了网络词语流行的问题与对策,其中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前网络词语流行的问题,就在于青少年儿童越界、过度使用网络词语。 B、过度使用网络词语,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语言、心理等多方面负面影响。 C、相较学校和家庭为未成年营造良好语言环境,网信部门的整治更为重要。 D、青少年不应当使用网络词语,需多看纸质书,多以完整的文字表情达意。
(4)、搜集资料是学习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请结合小穗的做法,为同学们提炼出围绕现象搜集资料的具体策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②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③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④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机器人的新进化

       随着3D打印技术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生命与机械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动物的细胞、肌肉乃至心脏,现在都可以跟冷冰冰的机械相结合,创造出更灵活更有生命力的新一代机器人。

       依靠心脏细胞的机器鳐鱼

2016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推出了全球首个生物合成机器人——机器鳐鱼。这个机器人模仿自然界中的鳐鱼制造而成,长只有1.5厘米,重只有10克,其骨干由黄金制作而成,皮层由硅树脂制成,能以每秒3毫米的速度缓慢前进。神奇的是,其动力来源竟然是老鼠心脏细胞。

       机器鳐鱼的制动体由老鼠心脏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位于植入了特殊蛋白的有机矽制作的模板上,沿着模板的蛇形图案整齐排列生长,一周内的数量能繁殖到20万个,形成类似鳐鱼的肌肉纤维结构,靠收缩产生前进动力。

       那么,这些心脏细胞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收缩呢?

       事先,研究者们会往这些活体细胞的基因里增添对特定光谱敏感的基因,当特定光脉冲对其电击时,老鼠心脏细胞会沿着模板上的图案按序收缩,带动整个躯体前进。而且,机器鳐鱼两侧会对不同的光波敏感,如果只有一种光波刺激,将只能让鳐鱼的一侧收缩,这样鳐鱼就能完成转向动作,避开障碍物。

       由于鳐鱼游动时改变方向的方式与心脏跳动有相似之处,能有效防止倾斜或翻转,所以这项技术在未来会被用来制造人工心脏。

给机器划线肌肉

       当我们看到现在的机器人时,往往会觉得它们的动作很笨拙,这是因为它们的控制系统仍然使用常规的电机驱动,由刚性材料来连接,如果机器人也有像人一样的身体组织,动作会不会更协调呢?

       美国伊利诺大学仿照人体的肌肉骨骼模型,发明了一个只有两条腿的机器。这个机器的腿、“腰部”都是由3D打印的水凝胶充当,非常坚固,同时柔韧性也非常好,而一个环形肌肉会环绕骨骼提供动力来源。跟机器鳐鱼一样,它的环形肌肉也是由实验室培育的细胞生长而成,能由电脉冲控制收缩产生动力。

       未来这项技术,最终可能发展成一代生物机器人,用于药物递送、“智能”移植、制作手术机器人等。不过,也有可能这项技术会带来更糟糕的后果,比如像科幻小说中那样,出现肌肉、肌腱和皮肤跟人类一模一样,但骨骼、心脏等器官却是金属制造的冷血杀手——终结者(人型机械人)。

柔软的“八爪怪”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受到章鱼启发,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章鱼机器人——八瓜怪。科学家们没用活体细胞,然而八瓜怪身体柔韧性依然非常好,能钻进细缝中,能根据周围环境改变形状,能用触角安全操作水下易碎物体,是第一个能像无脊椎动物那样灵活的软体机器人。

       之所以这么柔软,是因为这个机器人体内没有任何的电池或者电线,完全采用化学反应驱动。其身体内有一套微小的化学反应控制部件,能利用过氧化氢与铂反应,生成氧气和水蒸气。这些气体经排放孔进入八爪怪的腕足后,会驱动章鱼的腕足变形运动。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软体机器人能承受挤压,未来在医学、航空、探测领域都会大展身手。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7年第8期,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为满足文字及其他书面符号在计算机上的表示、传输、存储等种种要求,需要对文字和符号予以编码,并用符号的位序将它们组织为一个字符集。这一编码字符集,俗称“字库”。简单地说,“中华字库”就是一个收纳了中国古今的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形体的庞大编码字符集。“中华字库”工程是要“建立全部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和主要字体字符库。重点研发汉字的编码体系、输入、输出、存储、传输以及兼容等关键技术”。

    ②这项工程不是只简单地收集文字进行编码整理,一方面,我们要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字载体中,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汇聚古今各种文字形体,在所出现过的实际文本原形围像的基础上,确定其历史演变,整理字际关系。这项工作对学术质量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这么庞大的整理工作,若像传统的那样人工搜集、抄录,将不可避免地存在人为错误多、记录信息量少等问题,因此,“中华字库” 工程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通过有效的人机结合,让计算机巨大的存储能力和便捷的检素类聚能力为文字专家的专业研究服务,利用机器来放大和倍增专家的工作效力。

    ③由此看来,“中华字库” 不仅关乎学术,还关乎技术,“文理” 结合十分紧密。这项工程是在对文字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各种文字收集、筛选、整理、对比和认同的方法与原则;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开发相应的软件工具,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上,建立人机结合的文字收集、整理、筛逸、比对和认同的操作与管理流程。中华字库工程不仅会全面收集整理全部汉字、建立汉字的主要字体字符库,还会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文字并为其建立主要字体字符库;不仅要提交古今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国家编码、国际编码标准提案,还要为中华字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撑工具与环境、实现中华字库在互联网的在线发布,并且建成面向用户的动态补字系统。在数字化服务方面,可谓是一应俱全。

    ④与之前已有的文字整理工作相比,“中华字库” 的优势还在于,其文字整理将面向出版及网络数字化需求。也许有人会问,咱们的电脑不是已经能方便地输入汉字了么?是,可能你觉得够用了,可是像派出所负责户籍管理的警察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口普查的同志等肯定会给出不一样的回答。目前, 我国的数字化建设正遭遇瓶颈。小到自然资源、地名、人口等清理普查,大至国家的经济、地理空间等战略性、基础性的信息库建设,还有公安、民政、金融、保险、海关、民航等行业的信息服务与监管存在很大的用字缺口。我国文字种类繁多且字量庞大,特别是汉字,内部关系又异常复杂, 现有的计算机字库,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国际标准,都存在收字不全、字际关系不清等问题。少数民族文字缺口更大,除几种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字外,许多甚至还没有编码。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国家数字化建设的方面面,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设“中华字库”工程,就是要彻底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全面推动我国的数字化建设。

    ⑤审定过“中华字库”研发方案的专家说,这项文字整理工程比秦始皇统一汉字规模更大,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米线,又称伸缩隔离带、栏杆座、警戒线、移动护栏杆,主要用于大型排队秩序控制以及定向人流疏导所必需的队列设施和科学的摆放规划。它被广地应用于人流集中的场所。银行等涉及个人财产等行业会在距营业柜台或窗口一米处画线,并在一旁挂牌,以提醒顾客在线后排队等候。心理学上也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原则,说是除了家人、恋人和挚友亲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恰好是一米,超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觉得相对紧张,感觉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米线”规定的由来。

(节选自百度百科词条《一米线》)

材料二

    ①在许多公共服务场所,“一米线”为何形同虚设?一方面,一些老百姓的隐私、规则、秩序意识还在原地踏步,他们意识不到随意盯着他人输密码、打开钱包等是不尊重别人的行为,即便自己被别人近距离偷窥也觉得不妨碍事。有些人不愿意遵守规则,不屑或不愿排队,随意插队成为习惯,“一米线”在这些人眼里就会形同虚设。一旦失守了规则,在从众心理之下,人们对规则和公共秩序的破坏就更加肆无忌惮。

    ②另一方面,一些公共服务场所在“一米线”失守时,工作人员没有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③比如海口汽车西站售票大厅曾安排人员敦促旅客排队,提醒旅客不要逾越“一米线”,但现在“提醒也没人遵守,所以也懒得提醒了”“尤其是周五和周日客流量较大,我们忙不过来”。像这样“懒得提醒”或“忙不过来”的公共服务场所并不鲜见,有的甚至放任“一米线”被踩踏褪色或消失。如此“不作为”,是对公共秩序的“破罐子破摔”,甚至可以说,是“一米线”失守背后的又一推手。

(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让“一米线”成为文明线

    文明素养的形成需要个人自律和他律及社会治理共同发カ。从发展的角度看,“一米线”是丈量文明的界线,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尺。近年来,各地行政服务中心推行网络预约制度,改善了人群扎堆的现象;有的地方增加窗口服务供给,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总之,把服务的功能强起来,把规则的要求落下去,把管理的水准提上来,才能化解“一米线”的尴尬,让秩序和文明成为美丽的风景。

(节选自人民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