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3年-2024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班级组织“我们的互联网”综合性学习,小穗参与其中的“网络词语小研讨”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语言文字周报》每年评选“十大网络流行语”,以下网络词语选自该榜单2022年、2023年数据。
“冤种”,最初是一些东北的博主用此口头语自嘲。
“公主,请……”,源自某短视频平台博主的一个创作。视频里,一位父亲用粉色电瓶车接女儿,女儿要求父亲说一句“公主,请上车”才肯上车,结果父亲觉得是无理取闹,独自骑着电瓶车就走了。
“团长”,疫情防控期间,他们无偿组织团购和分发生活物资,被亲切地称为“团长”。
“刺客”,指一些外表普通、未明码标价的高价商品。
“特种兵旅游”,暗示这种旅游方式的“极限挑战”特性,就像特种兵需要在严峻的环境下完成军事任务,“特种兵旅游”要快速、高效地完成旅游打卡的任务。
(整理自光明网)
材料二:
2023年初,中国青年报社对1217名青年进行一项关于网络词语的调查。受访青年中,00后占29.3%,90后占50.0%,80后占20.6%。男性占39.3%,女性占60.7%。“你在哪些情况下不喜欢网络流行语?”60.8%的受访青年指出是不分场合使用网络流行语,获选率最高。以下是更多调查数据。
表1 你在什么场景使用网络词语?
调侃生活 发泄情绪 | 拉近关系 活跃气氛 | 凑热闹 跟别人一起 | 怕跟不上流行 | 懒得过脑子又必须表态 | 不想好好说话、叛逆一下 |
61.5% | 45.2% | 42.0% | 33.2% | 28.5% | 18.8% |
表2 你对网络词语的流行怎么看?
反映出大众对语言的宽容度变高 | 体现了自嘲娱乐的心态 | 网络时代需要更加精简浅层的表达 | 大众对流行文化的盲目跟风 | 缺少文化积淀 |
61.1% | 60.6% | 47.1% | 37.6% | 20.9% |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网络词语产生常见途径有以下几种:
⒈旧词新解
所谓旧词新解就是这个词原本就存在,但是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⒉语音改用
第一,方言影响。有时用方言中的语音来替代普通话中的语音会产生新鲜感,所以此类网络词语受到网民的欢迎。
第二,误写正用。拼音输入法默认排名第一的词语往往被想当然地输入。有些网民为了表达上的求新求异,甚至刻意创造了很多类似的谐音词,如用“驴友”谐音“旅友”。
第三,语音连读。如“这样子”念得比较快听起来像“酱紫”。既符合网民语言表达的浅显化,又显示出网络语言的流行时尚。
⒊网络环境影响
广为人知的“雷人”等词就是来自网络时事新闻或网友对其的评论。
(整理自学术资源数据库“中国知网”)
材料四: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界了,很多青少年不分场合地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在需要使用书面语的时候,或者在进行严肃性问题讨论时,也夹杂着网络流行语。有研究认为,在书面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之时,过度“玩梗”不仅会破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与丰富性,也会对文本理解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而当“玩梗”玩成一种习惯,网络用语自带的戏谑、夸张等风格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在自我表达、价值取向上剑走偏锋,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另外,此起彼伏的“网梗”实际源自无穷无尽的网络空间。倘若青少年儿童过度沉迷其间,致力于成为造梗玩梗的“弄潮儿”,可能会在理解力、自制力尚未达标的年纪就早早卷入娱乐文化、游戏世界的浪潮,为个人的成长之路带来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前不久,国家网信部门已经针对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等突出问题开展了重点整治。相比之下,学校和家庭更需要为孩子合力打造规范文明、向上向善的语言环境。一方面,需要在同孩子的探讨中,一起对形形色色的“网梗”做好“阅读理解”、正误判断;另一方面,更要为孩子积极推荐适龄的口语和阅读素材,树立起“谈吐得体”的正面榜样,通过明辨是非好坏的自我判断,培养对于“网络烂梗”的“免疫力”。青少年自身也需要有所为。例如,多读纸质书少看短视频,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再输出”的知识冲动,促进文字思想。并且,戒除对网络词语的依赖,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光明网)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