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
①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金桂飘香。古人在重阳节喜欢结伴郊游、赏菊品糕、遍插茱萸、赋诗饮酒。
②古人为何选择九月初九作为节日?又为什么称为“重阳”?从现存的文献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它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同时,九又与“久”同音,寓意健康长久。而且秋季又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④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就已经提到。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专家认为,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由于年代久远,重阳节的形成已不可考,对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先秦之前的丰收祭天,另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仪式。
⑤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西汉《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相传自此时起,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到三国,魏文帝曹丕给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颇为盛行。
⑥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已为民间普遍重视。西晋周处所编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四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代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而赏菊、饮酒的习俗,也因为当时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而为后世所熟知。
⑦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⑧至此,在节俗的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融合了多种神秘观念及民俗因素,逐渐确定了其主题,那就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⑨虽然重阳节在古代便有祈寿的主题,但是与老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后世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节日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敬老爱老的新主题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
⑩两千多年来,重阳节从简单的自然时令演变成今天具有丰富内涵的节日,事实上讲述的正是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张岱一生写下许多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不仅记录当时美景,还包括了当时民俗,独具生活趣味,非常值得品析。同学们想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制作出第三件文创产品——剪纸,请你参与。
【甲】____ 闲步十锦塘,道上蹴残雪。 疑是高柳阴,疏疏漏明月。 | 【乙】____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 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
【丙】
西湖七月半①
杭人游湖,巳②出酉③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④ , 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⑤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⑥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⑦舟近岸,断桥石磴⑧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⑨ , 向之浅斟⑩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⑪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释】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③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④擎燎:举着火把。擎,举。燎,火把。⑤魇(yǎn):梦中惊叫。⑥皂隶:衙门里的差役。⑦舣(yǐ):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⑧石磴(dèng):石阶。⑨靧(huì)面:洗脸。此处指湖面复归明洁。⑩浅斟:慢慢饮酒。⑪竹肉:指管乐和歌喉。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