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有余地

马军

①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画虾,享誉世界画坛。虽寥寥几笔,区区数只,却灵动绝妙,神韵天然。尽管无一滴水,但却似万顷碧波,浩渺荡漾。正是余下的“飞白”之地,给予人们无限想象空间和强烈艺术感受。

②艺术如此,其他领域何尝不是这样呢?

③孔子观于鲁桓公庙,见一特别之物,名曰欹器。其静止不动时呈倾斜之状,水至一半,恰器正端平。而满则立覆,滴水皆无。遂感慨不已:“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世间万物,未有不满倾盈缺者,只要推而极之,不留余地,必然事与愿违,到头来,不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是连已经得到的也会失去。

④因此,先贤不厌其烦,以肺腑之言告诫后人“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抓住这个“尽”字,从四个紧贴人们生活的方面,反复陈说万万不可以“尽”。凡事须留余地,不能把事做绝,不可把话说满,那样,就等于自己把自己置于困境。而势焰熏天,享尽奢华,尚以为不足,待势尽之日,必是不期而至的噩运之时。“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这种说法早已千古不爽。尽处即是绝处,正如强弩之末,亦如凋谢之花。

⑤宋代官员张知白,深知此理。据《训俭示康》记载,他有一句名言深得司马光叹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只有常将有日思无日,方不至无日成末日。宋代大儒邵雍,满腹经纶,有洞彻天地之机,他对“尽”字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用短短一联,将事物的最佳状态形象生动地描摹尽致:“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⑥历代先贤无不深谙此道,范蠡、张良于大功告成之际,拒绝享受人生极顶的无限风光,在一片惋惜与留恋的氛围中急流勇退。曾国藩一生奉“花未全开月未圆”为人生最高境界,书斋即名“求缺斋”。立大功而不居,处高位而不富,有洪福而不享,手握重权而不存一丝一毫的非分之心,总是谦而又谦,退而又退,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余地,成为善始善终功德圆满的“中兴名臣”。清廷给他的盖棺之论“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谥以“文正”。

⑦留有余地就要适时止步,特别是进取或攫取之心太盛,抑或“余地”之处诱惑太强时,要能当止则止,为身后留下余地以做转圜空间。这样,终身都不会被动和受辱。墨子谓“止”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隋朝大儒王通专作《止学》,其杰出智慧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名垂史册的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千古贤臣,皆出自其门下。

⑧据《增广贤文》记载:“十分聪明用七分,留将三分与儿孙。若将聪明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七分即是不尽,三分即是余地,如此自可游刃有余,绵绵不尽。反之,“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到那时,则进退维谷,悔之晚矣。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鲁桓公庙见到欹器,发现水至一半刚好端平,据此孔子得出了与“留有余地”相似的结论。 B、第④段“尽”就是不留余地,往往是把事做绝,把话说满,就像是强弩之末、凋零之花,这样容易把自己置于困境之中。 C、第⑤段引用宋代官员张知白的名言,意在证明为人应勤俭持家、俭以养德的道理,并进一步论证良好家风的必要性。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用丰富的事例和名言证明“留有余地”的观点。
(2)、请根据文意,判断下面一段话应放在本文哪个位置?并说明理由。

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也遵循“宁可不够,不可过头,恰到好处,留有余地”的艺术原则,也正是这“余地”,让他创作出大量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作品,将相声这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推向了又一高峰。

(3)、中山中学正举行社团社长竞聘活动,小明同学想竞聘多个社团的社长。如果你是小明的同桌,得知这一情况后,请结合文章观点,运用文中的一句引言对其进行劝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04﹣18,有删改)

今天,我们还要不要相信寓言故事

背景资料:近日,一个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作者写道:“小时候,老师告诉我说把一只青蛙放在开水里,它会马上跳出来,而把它放冷水里,再把冷水慢慢烧开,青蛙就会慢慢适应逐步加热的水温,直到最后被烫死。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被麻痹思想侵蚀。但今天我真的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正方:我们要相信寓言故事

    ①进化论里说,人是猴子变来的。但猴子特爱干一件事情:丢西瓜捡芝麻。这是猴子的通病,进化的时候没和尾巴一起消失,最终保留在了人的体内。寓言故事的本身不需要去怀疑,需要怀疑的是人们在品读寓言后的种种心态。人不能死于蠢病,但同样不能死于自以为是。寓言是一种“悟”,不是建立在物理实验、科学求证的基础上。在寓言故事中寻找现实的根基,本身就是一种愚蠢。这个病还病得不轻,有点分不清虚实的疯在里面。

    ②你可以不去相信夸父追日的结局,大可亲自验证,和他一样放弃一切凡尘琐事,去追逐太阳,直到最后死于饥渴,死于绝望。你更可以带着怀疑一切的思想,用自己薄弱的肉体去验证所有前人写下的寓言的可操作性。你要是真的练就了一身金刚不坏之身和一具永远不会绝望的五脏,那你还需要验证什么寓言?去验证一下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还能捞个名,何苦和寓言过不去呢?

    ③庄子当年游学,对得起向他提问的人。因为他的意境在上,而看不清楚的人在他之下,于是,他把自己的哲学寓于树木、小鸟,乃至苍穹之间,指导混沌的人脱离思维的禁锢。不光是庄子、孔子,甚至是释迦摩尼,也都曾用寓言教化于世人。研究他们的智慧,其实就是研究一本普渡的寓言书。

    ④人什么都可以不相信,当然包括寓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聪明的猛士则敢于直面别人惨淡的人生。有些失败,你没必要尝;有些挫折,你没必要经历。

    ⑤如果人生是一条曲线,让寓言帮你舍远,你只需要负责求近。

反方:我们不要相信寓言故事

    ①愚公说要挖山,我们却都在迁移;苏秦说:要头悬梁锥刺股,我们却都在玩自恋;李白说:铁棒也能磨成针,我们却学会了眼观八方,耳听六路。一个美国科学家说:青蛙会被慢慢加热的水烫死。我们却发现热水一旦加热到一定温度,青蛙会聪明地猛然跳出。这只特立独行的青蛙,勇敢地用自己敏捷的姿态挑战了寓言对于当下的价值。

    ②知道这个实验结果,懊悔于自己逝去的青春而拍案起立的人,现在恐怕已经麻木得连抬手的劲都没了。牺牲掉的一代总是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于是他们继续将寓言散播到下一代身上,以此给自己找点安慰。这样的举动就好像把盲从分成了很多份,而没有将盲从最终集中转化成智慧。

    ③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时代了。王小波曾经说过:“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为,就‘明辨是非’的人。”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不需要依靠谁。这个依靠不仅仅指身体,还指大脑上的特立独行。不去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寓言对于今天的我们,就好比在迷失的路上,却拿着一张旧地图。别说什么豁然开朗,这样的地图只会让人误入歧途。

    ④人不能死于盲从。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这样的“人才”就是逆进化论而行,视时代发展而不顾。连青蛙都在进化,何况是人?

    ⑤这个世界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真理,更没有适合于所有人的寓言。如果一个寓言能“普渡”所有人,那岂不成了一种众人精神上的迷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新东方带货直播,为何突然就被这么多的人同时关注到?

    ②说起来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在东方甄选直播间,主播们会用中英双语介绍商品,生动有趣又能学到知识。远到南太平洋的虾,有人在卖货的同时居然用中英文双语与你讲历史聊人文,这无疑刷新了公众对于直播带货的认知。

    ③新东方“断臂求生”之所以能出一条新路子,当然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秉承初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或许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直播带货还能玩出知识直播,这样的“金点子”令人眼前一亮,受此利好影响,新东方在线股价盘中一度涨近40%。

 (摘自《钱江晚报》2022年6月3日)

材料二:

    ①知识传播与商品本身有关,如果商品是书籍、教材和教育内容,推销与商品就可以在知识和文化上无缝对接。例如,带货者说的是:一个高素质家庭,孩子的书架上应该有这本书--《DK博物大百科》它好在哪里,在这些岩石中,有跟我们人体一样的元素。我们身体70%都是水,H来自于大爆炸;比如我们吃的米和面,碳来自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比如我们身体里有铁元素,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与岩石无异,人有亲自然的现象......

    ②对于其他商品,带货同样可以实现知识和传播的目的。比如带货卖大豆,从大豆起源于中国;从国内大豆的品种,再介绍特定产地的大豆;从大豆制品的种类,再谈大豆富含植物蛋白对人的营养作用,毋庸置疑,这完全可以激发直播间观众的购物热情并当场购买。

    ③根据《主播职业报告》,大量主播为了能够在直播中获得更好的收入、拓展自己的职业平台,吸引粉丝、获得更高的曝光量,越重视自我能力的提升。

材料三:

    ①如果你厌倦了那些“一二三上链接”的忘情嘶吼,那些“别拦着,就是要给家人们送福利!”的拙劣表演,那些“点了关注再来拍”的疯狂催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新东方起步这么晚,还能在“白热化”的直播间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因为始终如一,也因为太不一样。

    ②始终如一的,是新东方老师的口才和本事。80后、90后忆起年少时,谁没听过一两个新东方老师的段子呢?又有多少人报新东方的课,就是为了和大家一起听老师边讲课边讲“脱口秀”?

    ③在花样繁多的直播界,营销套路是永恒的,优质文案却是稀缺的,而新东方的老师董宇辉,可以做到每次卖大米的文案都不一样!在新东方的直播间,老师们可以从人间烟火气讲到世界地理景观,从两河文明讲到华夏农耕文明,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双语切换无缝衔接,炫技却不油腻,这些网络销售员,不愧是以前当老师的!

    ④是的,他们称自己为网络销售员,而不是听上去更洋气,更混淆实际工作内容的“主播”。单从一个称呼,就能看得出,这群人太不一样,

    ⑤他们未丢失最宝贵的真诚,没有在直播带货世界摸爬滚打的圆滑和淡漠,没有那种千方百计要人下单的功利心。比起卖货拿提成,他们仿佛更享受这种与网友畅聊交流的机会,甚至还会因为说得太嗨,忘了卖货,需要导播提醒,这种谋利上的“笨拙”,恰恰能让阅直播无数的粉丝们破防。

    ⑥从半年前直播间长期只有几个人,平均单场直播销售额不足30万,到如今成为直播界的“一股清流”,凝结出新的人生道理:才华和真诚才是不变的“流量密码”,有趣的灵魂不管在哪里都会闪闪发光。

 (选自《楚天都市报》2022年6月15日)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如果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蚕……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绮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质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

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