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实验中学教联体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如果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蚕……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绮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质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

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你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⑧段中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逃离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他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阅读《父亲的算盘》,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算盘

陈青延

    ①每次回乡下老家,看见老屋墙壁上悬挂的父亲遗像,我便想起了父亲用过的那把算盘。而我每次对父亲悠长悠长的思念,都是从他的那把算盘开始的。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在生产队里当会计,每当生产队里办“分配”时,算盘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响,社员们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父亲每算完一家农户的分配,用手提起算盘一甩,算盘的珠子就两队裂开,整齐分到了两边,回归到了原来的档位。父亲使用算盘,加减乘除算数,娴熟、快速、准确,算盘的作用,经他的手一拨弄,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③1975年下半年,大队管委会研究,抽调父亲去大队部代销店当营业员,那把算盘在他手中运用自如,四舍五入,精打细算,大小生意,从没有错过一笔帐。在他经营代销店的六七年时间里,每月关板子盘底都有盈余,做到了顾客和大队管委会双满意。

    ④在父亲经营代销店的那些年,正值少年的我,因嘴馋,经常跑到代销店玩耍,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时不时地偷点糖粒子、花根、雪枣什么的,躲着吃。父亲发现后,好几次罚我跪了算盘。直到算盘珠珠把我的双膝顶得麻木酸痛了,父亲才让我站起来,完成了他对我的处罚教育。

    ⑤父亲心里打的算盘就是:对孩子不能放纵,要从严教育。他常常告诫我说:“小来偷针,大来偷金。”这种坏习惯,在孩子身上坚决不能存在,一定要戒除。

    ⑥可以说,在整个大队,数父亲的算盘打得最好,算盘算数最精通。大队小学里有老师生病请假,经常请父亲去当临时代课教师,指导学生的珠算课。“七去三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珠算的口诀表,对父亲来说,已烂熟于心。

    ⑦那时期,社会落后,没有教学的塑料算盘。父亲把他那把木算盘挂在黑板上教学时,为了让拨上去的算盘珠子一时不掉下来,就事先到医院买了一些膏布,撕成条条,将珠子粘住,进子退子,示范教学。父亲教珠算课,通俗易懂,深受学生们欢迎。

    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教育子女的家法中,都是采用跪算盘的方式。他在心里盘算着:子不教,父之过;父母不狠,孩子不强。父亲常常对家里人说,要想孩子长大有出息,从小就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⑨记得年少的时候,我有一种贪玩的野性,也就是那时人们所说的我是一匹“野马”,放学后不落屋,经常在外面“跳房子”、“滚弹珠”、“打陀螺”什么的,不到天擦黑不回家做家庭作业。每每遇到我出现这种情况,父亲就牙齿咬得格格地响,只要我等我一回来,就罚我跪一时半会的算盘,让我长记性,改掉野性,发狠读书。

    ⑩一生中,父亲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严格教育。在我年少的时候,有一次,我把父亲那把算盘的珠子拆了几粒下来,用一根线串联在一起,拿去“跳房子”,后来被父亲发现了,叫我整整跪了半夜的算盘珠儿,直跪得我双膝红肿,不能动弹,坐在一边不看我一眼的父亲才肯罢休。

    ⑪经过父亲严厉的家教,读中学后,我克服了坏毛病,刻苦读书,1979年考取了中专,毕业分配到了一家县级新闻单位,当上了一名记者。

    ⑫如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计算都不用算盘算数了,全都是用的电子计算器了。小学里也大都没有开设珠算课了。昔日的算盘已经淡去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种即将消失的物品。现在想来,若不是父亲的那把算盘伴随他,托起一家人的生活,我至今也许还没有走出乡村呢。

(摘自《仙女湖》杂志2017年第6期,有删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A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 , 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B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有删改)

阅读下面这则议论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朴素美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再次,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当我们知道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杀的。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山水画之我见

王蕾

①中国山水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的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艺术门类。中国山水画区别于风景画,前者重内在,后者重外在;前者传心象,后者绘物象;前者依哲学,后者依科学;前者为东方浪漫,后者显西方理性。《论语》里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山水画不是把再现眼前之景、描绘视觉之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以山川为体,以笔墨为用,体自然之规律,察造化之生机,透过山水之景,发乎于心,动之以情,情景交融,造画者心中之境,吐胸中丘壑,传画外之意。正如石涛所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②中国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主要体现在笔墨与意境两个方面。

③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就是笔墨,笔墨不只是山水画的绘画媒介和技术手段,还是区别于其他画科的典型特征。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不同于西画的毛刷、油画笔与油画刀,也不同于画布与油彩,而是以笔、墨、纸、砚作为工具、材料,并赋予笔墨更深层次的审美与文化内涵。因此,山水画家在表达山水意象时,是通过笔法、墨法等艺术语言"由技入道”体现形而上的审美特征,使作品传递出画家在人生境界、修养气质等诸多方面的精神追求。概括来讲,对笔墨的理解与认知可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递进的,也是众多山水画家的毕生之追求。

④一是笔墨技法。笔墨技法是学习山水画入门之基础,诸如锋之中侧、笔之顺逆、势之回环往复、点线之轻重缓急等,皆以书法用笔为特征。二是笔墨语言形式。历代山水画家都是在学习前人、写生实践和创作探索中,在对客观造化的观察和体悟中,不断印证和消化传统,并有所发现和拓展,最终形成既源于传统又区别于传统及同时代人的笔墨语言形式和自家面貌。三是笔墨精神。纵观历代山水画大家,都是在长期的笔墨实践和艺术探索中,通过区别于古人、今人的笔墨与图式,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和时代特色,传递出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神追求。

⑤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意指要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的对象,体现不同的时代精神。黄宾虹深研传统,受新安山水和黄山画派影响,广采博收;黄宾虹亦注重“师法造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饱游饫看,心追手摹,积稿盈万,最终形成浑厚华滋的山水画特色和散发着传统内美、具抽象意味的笔墨风格。李可染深受齐、黄两位大师启发,又具备坚实的西画根基,在长期的山水写生探索中,他将中西画法合璧,对景创作,最终形成了立足整体、深邃幽亮、凝重苍润的笔墨风格。

⑥意境,是山水画之灵魂,也是山水画区别于其他画科的显著特征。山水画呈现给观者的既非眼前之客观实景,也非脱离生活的随心所欲,而是画家在对自然造化的体验感受中有感而发,联想生成审美境界,再反复酝酿、加工,通过笔墨形成的情景交融的山水意象。

⑦清代方士庶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可见,山水画为观者营造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流露着画者所思、所感、所追求的精神之桃花源。清代恽南田有言:“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时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清代布颜图言:“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历代优秀的文人山水诗意画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画家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深刻的美学思考,即使具有娴熟的笔墨技法,画出的山水也会没有内涵,意味索然。对意境的追求与修炼,在山水创作中,如同笔墨一样,重要而不可或缺。

(选自《书画世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