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文学作品阅读。

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ㅤㅤ①我喜欢回到故乡,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

ㅤㅤ②从我的居室到达我所描述的风景点,只需三五分钟。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微风是通过水波来渲染画面的,微风吹皱了河水,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 , 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间剥离,有了立体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我爱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兴的话,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这时水中的画就会骤然发生改变,我会坐在河滩上,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刻。

ㅤㅤ③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我就是躺在床上赏月的。那天天色灰暗,白天的时候,先是落了一些冷冷的雨,午后开始,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了。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然而到了七时许,月亮忽然在东方的云层中露出几道亮光,似乎在为它午夜的隆重出场做着昭示。八点多,云层薄了,在云中滚来滚去的月亮会在刹那间一露真容。九点多,由西南而飞向东北方向的庞大云层就像百万大军一样越过银河,绝大部分消失了踪影,月亮完满地现身了。也许是经过了白天雨与雪的洗礼,它明净清澈极了。我躺在床上,看着它,沐浴着它那丝绸一样的光芒,感觉好时光在轻轻敲着我的额头,心里有一种极其温存和幸福的感觉。

ㅤㅤ④我还记得2002年正月初二的那一天,我和爱人应邀到城西的弟弟家去吃饭,我们没有乘车从城里走,而是上了堤坝,绕着小城步行而去。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们俩,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河岸的柳树和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永别我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ㅤㅤ⑤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 , 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ㅤㅤ⑥几天前,我做了一个有关大雪的梦。我独自来到了一个白雪纷飞的地方,到处是房屋,但道路上一个行人也看不见。有的只是空中漫卷的雪花。雪花拍打我的脸,那么的凉爽,那么的滋润,那么的亲切。梦醒之时,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回忆起一年之中,不论什么季节,我都要做关于雪花的梦,哪怕窗外是一派鸟语花香。看来环绕着我的,注定是一个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我心有所动,迫切地想在白纸上写下一行字。我伸手去开床头的灯,没有打亮它,想必夜晚时停电了;我便打开手机,借着它微弱的光亮,抓过一支笔,在一张打字纸上把那句最能表达我思想和情感的话写了出来,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我的梦。

ㅤㅤ⑦那句话是:我的世界下雪了。

ㅤㅤ⑧的,我的世界下雪了……

(选文有删改)

作者简介:迟子建,女,作家,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著有散文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

(1)、《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崔道怡先生曾说:读迟子建的散文要重点去关注作者凝神遐思的片刻,请你梳理文中四个遐思片刻,概括初读所得。

凝神片刻

遐思所得

河岸漫步

平静、欢喜

温存、幸福

堤坝散步

梦中见雪

(2)、揣摩文中画横线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碎了。(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所幸”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语境分析)

(3)、迟子建描写别有色调,写色即写心情。细读第(3)段,有人认为那天的月色是冷色中蕴藉着暖色?请说说你的理解。
(4)、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崔宗超说:“伤怀之美是迟子建散文的一种独特追求。”联系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伤怀之美”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九步之暖
①我负责的1136号病房里来了新病人,叫露露,是个小女孩儿。她的到来让一向沉寂的病房有了笑声。只有15岁的少年一哲,依旧躺在床上看自己的书,一言不发。
②露露入院第三天,医生确诊她得了生存率很低的骨肉瘤。拿到诊断结果之后,露露的妈妈守在女儿床边,紧握着熟睡中的女儿的小手,黯然垂泪;露露的爸爸站在女儿病床前如灵魂出壳般,目光呆滞,反应迟钝。
③但对此一无所知的露露还是照样快活,她常常隔着一张床和一哲说话,问这问那。有时,露露甚至要爸爸把她抱到一哲的床上,看一哲画画,让一哲给她讲故事。自从有了露露,一哲明显开朗了许多。
④一哲这个一米八二的大男孩,在打篮球摔倒后,膝关节肿痛,到省医院就医,被确诊为骨肉瘤伴病理性骨折,由于病情严重,医生要对他进行截肢手术。
⑤巨大的打击使一家人几欲崩溃,这个能将乔丹的篮球生涯讲上几天几夜的大男孩,更是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如一头受伤的小豹,愤怒地嘶吼咆哮,拒绝截肢。然而当父亲颤抖着身体,跪在床前哀求儿子配合医生治疗时,这个暴戾的男孩的固执倔犟瞬间土崩瓦解,他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汩汩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小溪,爬了满脸满颈。父子俩终于达成协议:父亲送一哲去天津肿瘤医院,如果这个全国顶尖的专业医院的诊断和省医院一致的话,一哲答应接受医院的所有安排。
⑥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已经快12点了,许多病房都熄了灯,我正在护士办公室里看书,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是一哲的父亲,用轮椅推着一哲。一哲的父亲问我:“一哲是不是可以短暂地走几步?”
⑦一哲笑了,腼腆地说:“如果我能‘走’出病房,露露就会相信,我的病‘好’了,这样,以后当她面对化疗的痛苦时,就会有一份真实的希望支撑着她。”
⑧一股异样的情愫在我心头迅速地涌起,我扭头去看一哲的父亲,一哲的父亲冲我点了点头,低声地说:“护士长,求您,答应孩子吧,我量过,从一哲的床到门口,只需要走九步……”一股殷殷的温润漫过我的心,我轻轻地俯身,拥抱了一哲。
⑨第二天上午9点多,我让护士把轮椅放在门口,然后走进1136号病房,大声地对一哲说:“祝贺你小伙子,你的病完全好了,终于可以出院了。”听到我的声音,一哲站起来,看上去神清气爽,英姿勃发。一哲笑着和众人说再见。
⑩露露躺在爸爸的怀里,一脸羡慕地对一哲说:“一哲哥哥,等我也跟你一样把病治好了,就让爸爸带我去你家,你答应过我的,一定要带我去看大海哦!”一哲笑着点了点头,“露露,听医生阿姨的话,你一定要坚强,记住,我在大海边等你哦!”
⑪众人有说有笑,露露的父亲搂着女儿,下巴抵在女儿的头上,一言不发。这个知情的粗犷男人目送着一哲离开,紧咬着嘴唇,大口大口的喘着长气,不让眼泪掉下来。一哲向露露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只走了几步,众人便不约而同地从后面围拢上去,用人墙挡住了露露的视线。没有人愿意让小女孩儿看到,那个少年走到门口,满头大汗地扑向轮椅时的痛苦模样。我在一个15岁少年的背影里泪流满面。
⑫这个坚强的少年,面对噩运,不是悲伤地无所事事,绝望地将痛苦的尘屑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是选择在疼痛中开花,将暗淡的际遇转变成生命中灿烂的瞬间。
⑬那一天,那个少年,用他的九步之暖,温润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将大家灵魂里的某根弦,轻轻地拨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做一个幸福的人

    ①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太多的得得失失,不必苦苦强求,很多事情总是在时间的积淀中,忘记的忘记,化解的化解,放那些往事渐行渐远,更允许生活留白,对人对事,留几分斡旋的余地,不去苛求那些客观的氛围,学会改变自己内心的境地,时光从此刻到将来,怎样的改变,在于自己的态度。

    ②生活不是用自己的固执活成一种自我的孤独,不管走在哪一段旅程或哪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想活成幸福的自己,但这个时候恰恰需要一种看穿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需要具备哪些拓宽内心的努力,和在纷扰生活中需要坚守的那些信念与规矩,做一个幸福的人,需要遵守那些幸福的方圆。

    ③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这变幻莫测的生活里,更有不同的答案,不要为幸福定一个狭隘的定义,或者是在狭隘里作茧自缚,幸福在于对生活的尊重和认可,包容那些缺憾与曲折,更不必要固执地认为幸福是一个固定的结果,幸福是一种具有坚强意识的选择、包容宽阔的接纳、人生行程中的伴随。

    ④幸福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从简单中的发现,更是一种内心的历练与欣赏,同时也是一种内心境界的提升与放下,不是让内心如何填满故事,而是留给生命更多的记忆空间,所以更需要不断地内心拓展,或者说在那些突破狭隘中的思索,调整状态和方向,和生活达成一种沟通和合作。

    ⑤每个人走过艰辛,恰恰需要坚持,幸福不是按照每个人对生活的满意来界定,它是考量一个人不去自寻烦恼的能力,或者是跨越烦恼的气度,需要调整一种更宽阔的思维方式,去改变那些分别,规范那些抱怨,让那些经过的缘来缘往,能够用更宽松的形式出现在生活、经过生活。

    ⑥一个人的心地,留出足够的余地去反思和发现,去凝聚那些失落中的勇气,悲观中的突围,幸福从来就不拘一格,它是一种乐观的意志和心态,去改变那些生活中的苦难和艰辛,或者是一种积极的面对,能够在面对磨难和悲观的时候,发挥积极的帮助。古人说的苦尽甘来,说容易,活不容易。

    ⑦幸福需要每个人去体验和感知、培养和努力,更是生活艰辛中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幸福本身就来自于认识幸福的能力,和相信幸福的智慧,幸福不存在于对生活的裁判和分别,它来自于对生活的创造与作用。

(选自读者文摘在线阅读2016年1月2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绛的色彩

卞毓方

    杨绛先生是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典型。

    1938年,杨绛和钱锺书留学法国,当时国内正值抗战初起,北平、苏州俱已沦于敌手,杨绛他们若要不回来,有一千个理由,但他们毅然选择回国,理由只有一个,用钱锺书的话说,就是:“每个人的遭遇,终究是和自己的同胞结连在一起的。”

    杨绛回到上海,很长一段日子,是为谋生挣扎,她帮苏州振华母校筹办过上海分校,当过家庭教员,当过小学代课老师……1942年底,杨绛受清华前辈系友,也是戏剧家的陈麟瑞、李健吾鼓励,动手创作话剧《称心如意》。说起来,清华外文系跟戏剧大有渊源。系主任王文显是从小在英国受教育的戏剧名家,所以清华外文系涌现出一批话剧人才,如洪深、陈铨、石华父、李健吾、曹禺和张骏祥。杨绛早先曾想:“假如我上清华外文系本科,假如我选修了戏剧课,说不定我也能写出一个小剧本来。”现在机会来了,杨绛得着证明自己的可能。她一边在小学代课,一边调动全部的积累,抓紧创作。《称心如意》很快就写了出来。那时,陈麟瑞、李健吾正主持上海职业剧团,迫切需要剧本,杨绛的习作,经二位润饰,迅速推上舞台,李健吾也粉墨登场,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

    顺便说一说,杨绛本名杨季康,因为剧本需要,她就按“季康”的吴语切音,起了个笔名“杨绛”。

    随着《称心如意》的走红,杨绛又一鼓作气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有评论者指出:“延续的是英式戏剧的传统,幽默与讽刺并存,讽刺的是人性的弱点,幽默的是人生的悲欢”。杨绛的剧作,每一部都受到观众的热捧。尤其是《弄真成假》,李健吾甚至认为:“假如中国有喜剧,真正的风俗喜剧,从现代中国生活提炼出来的道地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是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文学里面《弄真成假》将是第二道纪程碑。”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女作家,如果用颜色来代表,我想冰心是白色的,萧红是灰色的,杨绛属于紫色。”这是香港女作家舒非的感喟。

    说话就到了1949年4月,解放大军兵临长江,蒋家王朝风雨飘摇。2003年,杨绛在《我们仨》中剖析自己当时的情感,她说:“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杨绛吐的是肺腑之言,他们如要走,不是没有旁例,据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杨绛的三姐夫、曾任民国政府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德奎,就随一批民族资本家逃去香港。杨绛既然不走,就是打定主意为新政权服务。1949年夏,战争还没有结束,杨绛和钱锺书应母校清华的聘请,于8月24日携带女儿,乘车北上,26日抵达清华园,开始为新中国工作。

    钱锺书担任教授,负责指导研究生。杨绛是兼任教授,因为按照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同在一校任教授。兼任,就是按钟点计酬,钱很少。杨绛自称打“散工”。后来清华废了旧规,系主任请杨绛当专任,她却拒绝了,宁愿做“散工”,自甘卑微,可以不引人注目。杨绛也是借“散工”之名,行逃会之实。比方说,妇女会组织学习,杨绛不参加——她不是家庭妇女;教职员开学习会,杨绛不参加——她不是专职教师。

    杨绛和钱锺书初到清华,“行客拜坐客”,去胜因院拜访费孝通夫妇。费孝通是杨绛东吴的老同学,时任清华副教务长。后来又进城看望沈从文夫妇——钱锺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杨绛觉得应该主动捐弃前嫌,重新修好。

    杨绛自认是边缘人,犹如披了件“隐身衣”。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的人,人家就视而不见,见了也不会跟你较真。杨绛认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们不妨再加上一句:“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萝卜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菜蔬,不求做庙堂上供设的珍果。杨绛家乡的童谣有“三月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荠菜花怎赛得牡丹花呢!她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是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她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春

宗璞

①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项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②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③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到,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联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④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看,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⑥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枚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⑦”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它们又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⑧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⑨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⑩我知道,春归去了。

⑪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霏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霏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⑫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选自《语数外学习》2020年第1期,有删改)

文学作品阅读理解。

沙塔坪的油茶

谢德才

①沙塔坪,倚水而成。

②这里,一边是河,一边是山;山映入河中,河流进山中。这景色,画一样迷人。

③沙塔坪,坪不是很多,但是,这里的沙土不少。这里的沙土,养育了成片的油茶树。

④这里的油茶树,一年四季,披着“绿衣裳”,沉默不语,默默生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这沉淀,让油茶树肆意蔓延。山脚脚,沟 , 全是茶树,顺着地势,如层层叠叠的绿波,向四周洋洋洒洒地铺展。

⑤油茶树,吸取阳光、雨露,将营养输送到每一条根系,每一片树叶。它,绽放一团团、一簇簇的花,雪一样洁白无瑕。

⑥花开,挂果。

⑦这是收获的信号。山里人赶紧把油茶地里的杂草锄得干干净净,集中于油茶树的树蔸。这些杂草落叶,腐烂后就成了油茶树上好的肥料。

⑧油茶树,惦念山里人的累、山里人的爱。它们在一根根的枝条上,努力地挂上一串串的果实。

⑨山里人背着背篓,挑着担,乐悠悠地,走进茶林,采摘果实。见到这满满的果实,他们自然而然地唱起民歌:“山是万宝山,地是刮金板……”是啊,这平凡的油茶树,让山里人日子有了盼头。

山里人唱着歌,摘着果。不知不觉,背篓里的茶果,满了;山坡上的笑声,满了。

⑪摘回的茶果,铺在自家院子里曝晒。几天后,果壳裂开了,油茶籽一颗颗地蹦出来了……

⑫这时,油榨坊等不及了。

⑬山林里,有油榨坊;街道上,也有油榨坊。

⑭一篓篓的茶籽向榨坊靠近,山里人的脚步是轻快的,他们的心里早有了谋算:这篓茶籽,能赚不少的钞票。

⑮山里人把茶籽倒进机器,电闸一开,倏地,油就“咕咕咕”地流了出来。

⑯这油清亮清亮的,鼓了山里人的腰包,轻了山里人的脚步,美了山里人的日子。

⑰这茶油,成了山里人烹饪的上乘之选。常食这茶油,有益健康,可使人越活越年轻。难怪有人说:“沙塔坪的茶树醉人,沙塔坪的茶油养人。”

⑱山里人只要一碰面,便问:“你家打了多少茶油?”

⑲“大几桶!”

⑳这声音,油茶树听见了,迎风低语:来年,多挂果!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04日第20版,内容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