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英雄之光:感悟英雄伟力,汲取奋进力量。

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

①为了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武向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选定人迹罕至的地方架设天线。远离人群,这里可以最大程度避开调频广播和其他无线电的干扰。A南北天山交汇处的那片荒野,高寒缺氧,不见树;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

②说起宇宙,他满眼挡不住的光芒。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解开它,无疑将拓宽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填补人类认识宇宙的空白。这个当今观测宇宙学最热门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始终系在武向平的心头。

③敬天爱地,不舍星夜。儿时,延安黄龙山,漫天星辉驻入心田;大学和研究生,学着物理和电磁场理论,却琢磨着为何类星体如此明亮;而后,他改行研究天文。你在看宇宙,宇宙也在看你。这种奇幻的交流,让武向平痴迷。

④2003年,他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用一定数量规律排列的天线阵,探测红移在 10 以上的中性氢辐射信号——那是人类要抓捕的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

⑤为了将理论化作现实,武向平走出办公室,走进新疆天山深处。高原上,四野荒芜,每年只有七、八两个月的夏季。一顶孤独的帐篷,在冷冽中驻扎,直到乌拉斯台观测基地在一砖一瓦中建成。由于远离人烟、交通不便,基地建设之初,他时常不喝水,患上了痛风。

⑥经过三年建设,南北4 公里、东西3 公里,两条基线组成的大型低频射电干涉望远镜阵列(21CMA) 诞生,共计10287 只天线。这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并专门用于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项目,率先获得了低频波段的宇宙图像。

⑦基于21CMA 积累的重要经验,武向平后来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 中国首席科学家。SKA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作为 SKA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中国SKA 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发展路线图已经确立。“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必有中国的贡献。”武向平坚信,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⑧另外,武向平又担任“中国天眼”FAST 科学委员会主任,负责科学目标的遴选。 今年 4 月,“中国天眼”将向世界开放。中国射电天文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未来 10 年中国将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人类共享一个太空。“FAST 和 SKA,一个完全自主研发,一个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全面展现了我国科研能力。 ”武向平说。

⑨对遥远世界无限接近的渴望和悸动、好奇与想象,是人类超越自身的重要力量。 武向平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热爱天文,而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天文学。

⑩十年前,他就开始为国内的大中小学生做科普,每年三四十场。中国还有大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坚持每年到贫困地区为中小学做讲座,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科 学的魅力、宇宙的奥秘。大江南北、千沟万壑,他以双脚丈量,践行着科普重心向西部 和山区倾斜的承诺。

⑪从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热情。B 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踊跃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太空有没有硅基生命” ……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里,武向平陶醉了。

⑫“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他说, 把科学的种子撒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待他日长成,就是国家创新、创造能力的未来。

⑬时不我待。逢年过节,于别人是热闹的团聚,于他却是难得的静思、钻研好时机。 向着星辰 , 眼里有神,脑门生光。那光,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

(选自《科技日报》 2021.3.29  新华社记者  任沁沁  董瑞丰)

(1)、理清思路,完成思维导图。

(2)、请从A、B两句中选择一句完成赏析性批注。

A  南北天山交汇处的那片荒野,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 

B 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踊跃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太空有没有硅基生命” …… 

(3)、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完成质疑性批注。在叙事中,作者多处引用武向平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4)、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课文与文本的具体内容完成联想型批注。

《邓稼先》——邓稼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闻一多

《回忆鲁迅先生》——鲁迅

(5)、小语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摘录了关键语句,请你和他一起联系文本阐述对“光”的理解。

◎关键语句摘录

关键句:那光,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

关键词: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喜鹊告状
        这几年,喜鹊明显减少了,有人担忧再过些年孩子们可能连喜鹊也不认得了。
        1993年春,笔者采用路线调查法,从宁夏的彭阳到银川400千米,在大约4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只发现 50个喜鹊巢,至于喜鹊则更少见了,与 20世纪 70年代相比大约减少了 95%。
        原来群体数量很大的喜鹊为何急剧减少了呢?其一,因为喜鹊的栖息环境遭受破坏,可供营巢的大树太少了,致使 90%的鹊巢只得筑在七八年生的小树上;有的鹊巢距地面仅三四米高,极易遭受人为的毁坏及自然灾害;其二,近几年灭鼠给鸟类带来严重的灾难,许多农村用玉米、小麦拌制的毒饵撒于田间,虽然毒死了大批老鼠但也杀死了大量的鸟类。笔者还曾在一片杨树林里亲眼目睹到一只中毒的老鼠被一只猫头鹰捕食后,同归于尽的惨景。
        喜鹊又叫花喜鹊,喜栖息于高大的树上,经常在田野和村庄附近觅食,多成群或成对活动,5-10月间,主要取食蝗虫、象甲、蝼蛄、天社蛾幼虫、蝇蛆、蝉等多种害虫。喜鹊的减少,必将导致虫害及鼠害的大量发生与蔓延。所以,它应该受到保护。
       某地方志曾记载了"喜鹊告状"的故事:康熙五十八年春,郡人偶感疫症,忽传说吃喜鹊可治,群众争捕喜鹊,城里城外把喜鹊网罗殆尽。一日,群鹊到公堂鸣叫不已,并引官至集市,见市买鹊者甚多,才知道是有些人为捕鹊得利,妄说喜鹊能治病。而后,官府对捕鹊者严惩,捕鹊之风才刹住。

阅读《人类与技术环境》回答后面小题
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跟技术环境的①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每秒运算5000次③到当前的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珍

    ①年十二月,在上海看了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背景是墨西哥,里面亡灵世界都由灯光统治。原本古今中外所有的鬼都只怕阳光,不怕灯,因为灯没什么攻击性,只是静静地照亮不大扰人,又如同人的灵魂有生有灭,但那电影最重要的意思是说在墨西哥人眼中,死亡才是生命最高意义,生与死互为补充才组成完整生命。因此,每年亡灵节,墨西哥人会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与逝去亲人共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

    ②也就是说,人死了没什么可怕,只要还有活着亲人记得自己,便长久在另一个世界活着。而每年亡灵节,只要有亲人记得为自己点一盏灯,便可渡过生死桥与家人团聚。

    ③看完第二天早上,在酒店接到家人的电话,告知我当天凌晨四点,外婆去世了。外婆是在老家县城去世的。她和我们在深圳住了整整二十年,后来不幸得了老年痴呆,最末六七年,正是一个明白渐渐趋于糊涂的完整演变过程,乃至于渐渐不认识儿女,去年春天,神智突然短暂清明,就一直闹着要回老家,叶落归根。半夜起来上厕所,却找不到路回房间,跑到客厅里大放悲声:我是毛海娥,我要回家。有时又对妈妈说:怎么一屋子人在喊我回老家?其实客厅除她两人外空空荡荡。闻者无不毛骨悚然。如此大闹数日,妈妈终于只能含泪让照顾她的四姨奶奶陪她回去,自己也一路护送到县城,又给老房添置了无数家当。而外婆几年前,就早早为自己在乡下准备好了寿材。只有在老家才能土葬,原来也是早有预感。

    ④我八月时候还和妈妈回去看过地一次,那时她已不认识任何人了,身边亲友问她,我们是谁。外婆闻言非常紧张,又十分羞涩(她本来脾气不好,得病后却常有少女的娇羞),想了很久以后老实说:不知道。随即又补充:但肯定是我心上的人.

    ⑤连夜赶回奔丧,一路忍不住对着飞机舷窗外的黑暗流泪,二十年朝夕相处的往事纷至沓来。泪眼中看见自己模糊变形的倒影,一直觉得手上擎着一盏灯光微弱的灯。在心底说,外婆,我会一直记得你。我是你心上的人呀。

    ⑥今年春节,因是新葬,必须回去扫墓。依照本地风俗,需在坟头烧半人高的纸马十数架。还是十二月送葬的同一队孝子孝孙带着纸马上山。我因为在葬礼上已痛哭过多次,这时也没有眼泪,只是一心一意擎着纸马,如同擎着一盏灯般认真走那隆冬阴天泥泞的山路。等到了坟头,众人祭拜如仪,待纸马腾起半天烟火,遂又沉默地鱼贯下山。我故意拖在最后,想等表弟踏灭坟头余烬再一起下山。这个表弟,就是那个小时候常犯百日咳,害外婆不断下床给他拿止咳糖浆的表弟。外婆是他的亲年年(我们本地上话把奶奶唤作年年),等她到了深圳,才一直和我家一起住。按理说后来和我们在一起时间更久,但似乎还是对从小带大的孙子更亲,虽然后来统统都不认得了。

    ⑦坟头黄土里到处都掺杂着鞭炮碎屑、彩色纸马、白色经幡未烧尽的笑脸、惨淡加任何乡下扫墓的尾声。怕引发山火,表弟一边在坟头专心找那些尚有火星的纸马踩踏,一边低声说:年年,你一个人在山上冷清,给你烧点纸,过年也热乎热乎。他并不知道我在等他。更不知道我听见他的话,当即转过身去泪如雨下。他也记得她。给外婆点灯的人又多了一个。

    ⑧外婆一定可以回家。

(选自《三四越界》,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像花生一样活着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 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 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阅读现代文,完成问题

两棵金银花

赵元波

①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的正在盛开,一簇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有一些花朵开的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嫩的,伸着毛绒绒的头,吐出一丝绿意, 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②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只把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象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③钟情于金银花的叶子绿,花儿的美,那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金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茏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曾经,我为我的这个设计充满了赏心悦目的憧憬和希冀。为此,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不忘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还把他从院子里搬到房子里,白天又从房子里搬到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 不长高出,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④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就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无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⑤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荫,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