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语文月考试题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材料二】

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厅里,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展现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L型视频墙用逼真的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形成过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三五好友相聚,赏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进入《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该展览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制作了360度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80余件文物。

去年9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拨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纱衣”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材料三】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是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再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为例,古琴的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1)、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化技术让博物馆无处不在,“云端”观展逐渐走向大众。 B、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增强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C、因为数据采集过程不复杂,所以很多博物馆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 D、三维数据对文物的虚拟修复和修复实物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2)、结合上述材料,为铜官窑遗址公园的开发提几条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聚焦“PM2.5”

     ①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②什么是PM2.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③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

     ④PM2.5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20,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PM2.5还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严重的心脏疾病。此外,PM2.5中的某些成分还会使人体产生病变,从而诱发癌症。

      ⑤面对越来越超标的PM2.5,在雾霾天气下我们该怎么做呢?在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近地面空气中积聚着大量有害的气溶胶粒子,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需戴口罩。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最好不要锻炼,锻炼应选择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同时也应适度减少运动量与降低运动强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佳饮料——白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昧,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 , 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1~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石拱桥

       ①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⑤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

沈杰群

①北京10月6日电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Ernaux)获得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她的勇气和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在她的作品中,埃尔诺从不同的角度,始终如一地审视了在性别、语言和阶级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她的创作道路漫长而艰辛。”

②安妮·埃尔诺1940年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过童年。她起初在中学任教,后来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继续写作。埃尔诺从1974年开始创作,代表作有《空衣橱》《位置》《一个女人》等。自传体小说《位置》和《一个女人》分别创造了50万和45万册的销量,引起法国文学界的关注。其中,《位置》荣获1984年勒诺多文学奖。

③安妮·埃尔诺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过:“一名小说家的天职,就是讲述事实。”

④改编自安妮·埃尔诺同名自传体小说的电影《正发生》,获得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正发生》这部小说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安妮在寻求帮助时所受到的身心折磨。

⑤在安妮·埃尔诺的作品中,“我”始终是小说主人公,围绕“我”而展开的家庭、情感叙事是核心主题。陈述和记录自己的真实体验是她写作的重要目的。

⑥安妮·埃尔诺的长篇小说《悠悠岁月》及《一个女人》已有简体中文版出版,《悠悠岁月》获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2009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

⑦《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这本书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大到国际风云,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乃至个人隐私,无不简洁生动。通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集体的记忆。小说的时间跨度有60年,因此无论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和很清晰的记忆。

⑧《悠悠岁月》这部历经20余年思考和推敲的杰作,使安妮·埃尔诺当之无愧地居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2024 年,文旅行业成为了热点话题,小元对此很感兴趣,收集了一些资料。

材料一:

刚刚过去的暑期(7~8 月),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态势。多个出游平台 发布的数据显示:暑期各地多措并举增加优质供给,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 断增多,满足了游客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在带动市场热度持续 攀升的同时,催生出更多增长新亮点。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以及相关设施完善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外国游客选择 “China Travel ”(中国游)。携程数据显示,暑期来华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约 七成,新的热门入境城市重庆、张家界、丽江等入境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超 30 倍;县域市场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 102%。

县域旅游成为暑期出游的一大亮点。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7~8 月,四、 五线城市及下辖县酒店预订量较暑期前环比增长 113%,同比增长 24%。

(整理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紧随“尔滨”出圈,各地文旅系统你争我抢,承包了 2024 年的新一波“热 搜”:多地文旅局长带队奔赴哈尔滨展示自家旅游特色,“花式揽客”;河南、 河北文旅账号频繁发布宣传视频,被网友调侃为“题海战术”;湖北文旅在线“摇 人”,请明星为家乡文旅扛大旗……各地文旅宣介百花齐放,逐步成为一场罕见 的“全民总动员”。

赶时代潮流、应群众所需,“花式破圈”的文旅工作者们,正搭上新时代互 联网“快车道”,争相把互联网流量转化为地方发展红利,助力当地文旅市场热 起来、火起来、旺起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文旅宣介的新气象,不仅打开了各地 文旅同台比拼、良性竞争的新格局,更打响了 2024 年中国经济的“当头炮”,展现出别样的脉动与活力。

(整理自“半月谈网”)

材料三:

“新中式”一词延伸到旅游领域,以参观文博场馆、探访古城古镇、参与传 统文化活动、观赏非遗技艺、体验汉服妆造、购买国潮文创等为主要玩法。“新 中式”旅游火起来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积淀。

从“博物馆里过节”,到“必须要去古城古镇打个卡”,再到“穿着汉服去 簪花”……如今,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活泼时尚的方式被激活。在目的地游中,“新 中式”旅游,成了被很多游客挂在嘴上的热词。

文旅市场掀起的这股“新中式”热潮,体现了旅游消费者从欣赏者、观光者 向体验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些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 入大众生活。这种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旅行方式成了新的旅游形态和消费需 求,也为文旅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新中式”热潮也体现了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钟爱和自信。 “Z 世代”(指 1995 年至 2009 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 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作为 潮流与时尚的代言人,一向以新奇、小众、兴趣社交为常见需求,他们更加愿意 为了“喜欢”而买单。“新中式”旅游的兴起,反映了年轻人对旅游消费的重新 定义——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购,也不是概念化的“诗和远方”,而是在游历中 去寻找、捕捉与传统文化的共鸣。

“新中式”旅游若想保持热度不减甚至持续升温,就需要寻求续航能力持久 的“助力器”,比如科技的力量。放眼望去,吸引力爆棚的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创新,以及现代科技的能量注入。数字化、多媒体等新技 术、新手段,将文化底蕴与历史文物有机融合起来,很多博物馆都采用了虚拟场 景、裸眼 3D、触摸屏等数字化技术,运用声、光、电等手段,通过互动体验、 游戏等形式,让参观者感受传统文化与科技范儿的完美结合。

“新中式”热潮的“热”,还往往因为其美妙的体验感和深入的参与度,这 就需要传统文化在大众化的推广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创新和改良。比如严格意义 上来说,眼下走红的古风漆扇制作,大多是基于非遗大漆工艺开发的一种现代创 新工艺。由于大漆工艺难度大,使得这一行当非常小众,而如今改良过的漆扇制 作则非常简单易行,成为年轻人的“网红”玩法。

(整理自《河北日报》)

材料四:

在数字化浪潮下,虚拟现实(VR)技术正与传统文旅产业深度结合并加速应 用,丰富了游客体验。沉浸式体感仿真技术搭配可穿戴设备,可以使人在虚拟场 景中与人或物互动,让游客“身临其境”。

除了 VR 技术,沉浸式文旅场景也离不开 8K 超高清视频技术的助力。利用这 种技术,沉浸式文旅场景中的画面能够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比如,“深空未来”沉浸式项目将超大屏 8K 投影应用于三维立体空间,可 以精准呈现名画《最后的晚餐》每平方毫米的微小细节,让游客仿佛来到 15 世 纪末期意大利米兰的圣玛丽亚修道院,从画作的“旁观者”变为“画中人”。

“数字赋能增加了文旅服务的智能化、趣味性和互动性。”上海交通大学中 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熊竞说。

融合数字技术的文旅项目可以让游客脱离被动接受的讲解、走马观花式的打 卡,转为主动探索、沉浸体验,从而开启一场前所未有、充满魅力的文化之旅。

(整理自《科技日报》,有修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