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鼾歌

从维熙

①母亲的鼾歌,对于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鼾声也是生活的“晴雨表”。

②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那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③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里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④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一如既往地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匆匆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清楚记得,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

⑤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嗯。”听着母亲的嘱咐,我默默地垂下头来。

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涉不过去的河。”

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到北京师范学校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⑧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我让您受苦了。”

⑨母亲则笑道:“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⑩“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

⑪“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⑫她也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容,浮上了嘴角眉梢。

⑬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 )之感。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⑭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变得更为绚丽。

⑮可惜,此后多年,我再难以听到母亲的鼾声了。当时,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

⑯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夜间醒来,常常发觉,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⑰“妈妈,您怎么还没睡?”

⑱“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⑲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⑳我的确无法计数,一个历经苦难的普通中国女性,她躯体内究竟蕴藏着多少力量。我没有看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

(1)、阅读文章第②~⑮段,根据提示,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我”与母亲的经历

“我”的情感

儿时

听着母亲的摇篮曲,在童年的梦境中遨游

充满安全感

少年读书时

羞愧

母亲返回故里,“我”寄住在叔叔家

“我”发奋学习,考上北京师范学校

喜悦

心疼、自责

毕业工作后

接母亲进城,听着母亲的鼾声入睡

“我”和妻子被迫离家,母亲独自抚养“我”的儿子

牵挂

(2)、 请在文章第⑬段画线句中的括号内,补充一个恰当的词语,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 之感。

(3)、结合上下文,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说说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涉不过去的河。”(从描写方法角度)

②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4)、文中两次出现“我没有看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这样写有何用意?请具体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我的母亲
                                                                                                                                         胡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①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眼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②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③“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④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膊,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说声对不起。”

    ⑤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⑥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⑦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⑧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⑨“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⑩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⑪“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两角钱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阅读莫言的《讲故事的人》,完成小题。

    ①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A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②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B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③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④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⑤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泥桶中的信

(日本)叶山嘉树

    ①松户与三弄完水泥了。他的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的水泥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其间虽有两度休息: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他的鼻子似乎像石青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②“是什么?”他觉得很奇怪,但无暇顾及这种东西。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子倒光了。

    ③“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④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盒子很轻。

    ⑤“这么轻,……”

    ⑥他想。旋即,他又要倒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最后,搅拌器终于空转了,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他先在搅拌器的橡皮水管下冲洗了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在他经过的脚下,河水咆哮地吐着白沫。

    ⑦“嘿!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⑧“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怎么还能喝酒呢!”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他在裤子臀部擦去附在盒上的水泥。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⑨“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⑩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襄的纸片。上面这样写着——

    ⑪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在那儿跟钢铁弹一起,在激烈的声响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第二天,我写了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你是工人吗?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我很想知道。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用到哪些地方?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再见。

    ⑫他望着信末的住址和名字,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

    ⑬“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他怒吼。

    ⑭“喝醉乱来怎么行!孩子怎么办?”妻子说。他看着妻子大腹中的第七个孩子。

(1925年  选自《经典小小说》,有删改)

【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到二十世纪初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味悠远

①“吱——吱——吱”,那是竹笋破土的声音。一夜春雨过后,一支支竹笋,探头探脑地从地里冒出来,新鲜而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

②我的家乡大竹县,以竹多竹大而闻名,被誉为“川东绿竹之乡”。白夹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罗汉竹遍地可见,气象万千,境内的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更是竹的汪洋大海;而在广袤的乡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全为竹环绕。竹,在炎炎夏日给家乡人带来了清凉,也让乡亲们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山间美味。

③每当欣赏家乡的竹林美景时,我都仿佛唤到了笋香,也总想起苏东坡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想不俗又不瘦,天天笋烧肉”。可直到我走出家乡上大学,也没能过上“天天笋烧肉”的生活。

④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亲们的生活都很清苦,我们家因兄妹五人全靠父母两人挣工分,日子可想而知。每年二三月后,全家就开始吃了上顿愁下顿。为了熬过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母亲经常带我去竹林中挖竹笋。那时,家乡有很多野竹林,谁都可以去挖。每次走进竹林,望着鲜嫩的竹笋,我就像猎人见到猎物一般,拼命地刨啊、挖啊,要不了半天,我们就能满载而归。

⑤有了这源源不断的竹笋,母亲每天都变着花样给我们做菜,什么竹笋煮面粉糊、竹笋煮土豆糊、竹笋煮野葛粉糊、竹笋煮野菜糊……再难吃的东西,有了鲜嫩的竹笋,就多了一种清香,还特别扛饿。就是靠着这些见雨就生的野竹笋,乡亲们挨过了那些饥荒年月。母亲将余下的竹笋晾晒成笋干,在没有新笋的季节,笋干也能为餐桌添一道美食。

⑥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县城,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笋炒肉”不再是什么珍稀食品,我常常会炒上一盘。这些年来,家乡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但爱吃竹笋的习惯依然未变。“笋炒内”只能算作最最普通的家常菜,精明而好吃的家乡人已经把竹笋吃出了百般花样。同样的竹笋,经过炒、地、煮、炸等不同方式,可烹制成竹笋猪脚汤、酸辣竹笋、凉拌竹笋、酸菜焖笋、油焖笋、笋衣炒蛋、腊肉笋片、农家盐烤笋等。家乡人还“研制”出了名为“竹笋宴”的全竹宴。不光用竹笋做食材,还选用家乡竹林中的竹叶、竹菌、竹筒、竹虫等,结合烩、爆、炒、炖等10余种烹饪方式,将竹之美味开发到极致——土鸡蛋炒竹毛肚、白油冬竹荪、干锅竹胎盘、竹心虫等,色香味俱佳。一桌完整的“竹笋宴”,由于菜品太多,得直径三米的大圆桌才够摆放。

⑦家乡、以竹为名;家乡人,以竹为傲。竹笋,其貌不扬,却迎着阳光,吸吮雨露,拔节向上,或长成参天翠竹,或化作桌上佳肴。对这片土地,竹永远是倾其所有。

⑧而今,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大鱼大内、山珍海味,对我来说,都比不上一盘哪怕是清炒的鲜笋。那是家乡的味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