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水平监测试卷
收蜂
傅菲
①大茅山之巅,五峰连绵,形似笔架,山麓古树参天,是山蜂安居之所。安顺每年冬季上结猪岭和笔架山刮山蜂蜜,从三月挂蜂房,他便盼着刮蜜的日子。
②第一年上笔架山刮蜜,他到了山顶,才知道积雪未化。白雪皑皑,雪重重地压在树冠上。山巅之下,森林苍莽。冬日高悬,阳光凛冽。在高空之下,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矮小,小如一棵珍珠楠。他察看了一下,十二箱蜂房有三箱收来了山蜂。蜂房是一个圆水桶,由底桶、继桶、桶帽(盖)组成,是他自己箍的。他打开干桶帽,抱出继桶,看见数千只山蜂在蠕动,他惊讶了。大雪之下,山蜂在顽强地活着,在暖暖的蜂房里冬眠。他抽出底桶,开始刮蜜。蜜封冻着,奶酪一般,白如麦芽糖浆。
③刮一箱蜜,用了他半个多小时。他把底桶套回去,看见桶底的一窝蜂蛹已被冻死了。安顺掏了蜂蛹,不再刮蜜了,他心疼那一坨坨的蜂蛹。
④山区有职业掏蜂蛹的人,不分季节,四处找马蜂、胡蜂的蜂窝。一个大的蜂窝,可以掏出二十多斤蜂蛹。蜂蛹以猪肉价的八倍,卖给餐馆。掏蜂窝,晚上去树林里,戴着大头夜灯,用床单包住蜂窝,摘下来,放在热热的大锅里滚。三滚五滚之后,蜂被活活烫死。掏蜂蛹的人捉着蜂窝,往冷锅里抖,蜂和蛹一起抖下来。
⑤安顺从不掏蜂窝,也不掏蜂蛹。作为一个收蜂人,他知道蜂的珍贵。他选择天暖的冬日刮蜜,这样蛹不会冻死。收山蜂一年,一箱可刮十二斤蜜,他刮八斤下山,蜂房里留三斤,桶帽涂一斤。他给蜂留下足够的过冬口粮。
⑥他对蜂舞声很敏感。他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或打瞌睡,耳朵像绽开的鸡冠花。蜂舞声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嗡嗡嗡”,像森林轻音乐,万物和谐宁静。蜂箱有了第一只黄蜂,有了第一批蜂,有了家族,有了成千上万只蜂。要死掉无数只蜂,蜂才有大家族。昆虫生命短暂,蜂也无法脱离这个法则。大自然安排了世界的一切秩序,万物才得以相生、相融。大自然让有翅膀的、有长途奔袭体力的物种迁徙,让有根须的物种安营扎寨迎接枯荣,让有鳍的、浮游的物种随波逐流。它们彼此竞生彼此谦让,以独特的面貌、姿态、个性存活于大千世界。
⑦在大茅山,他放了六十多个蜂房,但大多是空箱,没收到野蜂。蜂在树桠、在树洞、在石缝、在农家瓦檐筑巢,或大如筐箩,或小如囊袋。在山坞,尤其在岩石峰嶙峋的向阳处,我时常看到蜂箱。我看过一处悬崖壁下,悬着八个蜂箱。在一栋旧屋,檐廊并列挂了六个蜂箱,但无蜂进出,蜂箱落满了灰尘,蜂孔都被堵塞了。蜂门沿板上,有几只死蜂,如一粒粒豆豉。蜂视高贵、洁净为生命,不会在肮脏的地方营巢。只有高贵、洁净的生命,才可以酿出存放千年而不变质的蜜。
⑧安顺不养家蜂,只收野蜂,由蜂自己安养生息。他要刮天然的蜂蜜,纯正的蜂蜜。有一年上山刮蜜,下山时,天突然下蒙蒙雨,野路溜滑,他踩在一块滑石上,重重地摔了一跤。当时,如果他扔掉手上的蜜桶,双手抱住树,就不会滑下岩石。但他舍不得那一桶蜜,数万只蜂一年的辛劳,全在这里。
⑨野蜂活动无定所。他每年都要走一遍大茅山。走山是极度消耗体力的全身运动,刮蜜也是。他已经收了二十三年的野蜂了,林中教不清的弯弯野路,消耗着他的腿骨和腿骨支撑的肉身。他想,刮了今年结猪岭的蜜,以后就不上结猪岭了,把山腰以下的四五十箱蜂房看管好就算了。当他刮山蜂蜜时,草涩的芬芳蜜香扑着他,他忍不住舀一勺子送进嘴里,舔吮着,咂舌,对自己说:高山之巅出好蜜,我拄着拐杖也要上山刮蜜。
⑩每次上山收蜜、刮蜜,安顺都走得艰难。他站在院子里,看见冬阳暖照下来,阳光慢慢铺满山坞,茅竹摇动着金色的光线,落叶从空中飘旋下来,群山慢慢收拢,聚成一个高昂的山尖,鹞子凌空盘旋。他穿上船底形的大头皮鞋,毫不犹豫地上山刮蜜了。安顺不想辜负被自己收服了的野蜂。野蜂满腔热情地活,虽然它们的生命很短暂。
来源:《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3期,命题需要,原文有删减
收蜂 | |
情节 | 心理 |
冬日收蜂见蜂 | ① |
刮蜜见冻死的蜂蛹 | ② |
③ | 舍不得 |
收蜜刮蜜很艰难 | ④ |
草涩的芬芳蜜香扑着他,他忍不住舀一勺子送进嘴里,舔吮着,咂舌,对自己说:高山之巅出好蜜,我拄着拐杖也要上山刮蜜。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