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劳动是光荣的

    赵志超

    ①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通过体力或智力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也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几千年前,古希腊诗人荷马就发出了“劳动是人类的命运”的感慨。习近平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可以说,人类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劳动汗水的结晶。

    ②劳动至美,劳动光荣。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甘于奉献、乐于耕耘。

    ③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古语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可以说,美好的生活、富庶的人生,乃至强大的国家,都是依靠劳动者的努力奋斗来实现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奋斗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通过脚踏实地奋斗得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____ 只有奋斗,才能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从而丰富幸福的内涵、提升幸福的层次;只有奋斗,才能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不断增强成就感、自豪感,在这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④光荣的劳动者甘于奉献。有一首叫《奉献是美》的诗里写道:“季节因为花与叶的奉献,才显示出色彩;大地因为雨露阳光的奉献,才显示出生机;生命因为有了彼此的给予,才显示出和谐。”古圣先贤对此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女娲甘于奉献,炼五彩石以补天,穷尽所能,昼夜不息;大禹甘于奉献,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劳动、没有劳动者的奉献,就没有劳动成果,也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⑤光荣的劳动者乐于耕耘。古人云,有耕耘,必有收获。曾国藩有一副自修自惕的箴言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务耕耘。”由此可知,他那种希圣希贤之心正好映衬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怀抱,他的“处世不败”与“成大事之道”,为近百年来包括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诸多政要名人所钦服。天才画家梵高有一幅画作《吃土豆的人》,描绘朴实憨厚的农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分吃一盘土豆,画家自己说:“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这是对劳动最淳朴而直观的感受,正是劳动之美,劳动者之美,让这幅色调暗沉的画作透射出美感和生命力。真正的劳动者,总是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⑥“以劳动为荣“,并非一句空头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人人崇尚劳动,个个热爱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选自《日报•新湖南客户》,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文章开头介绍了什么是劳动,然后引用古希腊诗人荷马和习近平主席的话语,引出“劳动至美,劳动光荣”这个中心论点。 B . 作者认为,光荣的劳动者不仅勤劳、勇敢,还有奉献精神。 C .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光荣的劳动者甘于奉献”这一分论点。 D . 文章的结构为“总分”式,主要阐述了光荣的劳动者对社会生活的价值。
    【答案】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 . 梁启超先生说:“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B . 抗日战争时期,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而鲁迅先生认为依然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在。 C . 法布尔曾说,蝉和矿工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还能预知外面的天气。 D .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地上,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
    【答案】
    (3)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了?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来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自豪感:“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力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亡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

        “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娶我。”——《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动人台词,用有那么一点“草根”的语气,道出了现代青年对英雄形象的一种理解。

    “英雄者,国之干。”一直以来,英雄是一种偶像般的存在。或如曹操刘备青梅煮酒的论断,“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或如刘劭在《人物志》中的品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时至今日,无论是荧屏上的英雄赞歌,还是市井巷陌的口耳传颂,英雄们的形象也常常还是那么“高大上”,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伟岸挺拔。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这些大英雄们的光彩夺目,但能站在历史聚光灯下的,毕竟是少数。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更多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在辽宁沈阳,4位外卖小哥在晚饭送餐高峰期,追随并护送一位突然病发的老人,用3个多小时的陪伴,温暖了寒冷的冬日;在安徽蚌埠,“80后”特警张劼“该上的时候就应该第一个上”,浑身被火仍紧紧抓住嫌疑人,用血肉之躯阻止了可能的爆炸;在天津武清,“金孔雀”余旭用整个青春奉行了军人的使命,诠释了一个叫作蓝天的信念;在安徽合肥,43岁的女儿陆勤霞从背后紧紧抱着父亲,将父亲的脚垫在自己的脚背上,用这种方式,满足瘫痪父亲出去溜达的愿望……或勇敢,或孝顺,或执着,或善良,正是这样一位位平民英雄,让温情得以传递、和谐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维系。

        在电影《火锅英雄》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失败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普通人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也不一定要如“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那般灿烂夺目。可能只是一个略显萧索却顶天立地的背影,可能只是一句略显简单但正义凛然的话语,可能只是一段略显寻常却执着坚定的守候,可能只是一次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的果敢,都赋予普通人英雄的高贵,让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事,散发出英雄的光芒。英雄的标准并不是所谓“成功”,而是依赖那感人肺腑的力量、牵动人心的震撼和发自内心的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暖人的细节,丝毫不逊于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这才是最真实的、最动人的“真人版”英雄。

        在时间的长河中,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尽头。用心去感受平民得以成为英雄的气质,用爱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我们的人,应当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英雄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有余地

    马军

    ①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画虾,享誉世界画坛。虽寥寥几笔,区区数只,却灵动绝妙,神韵天然。尽管无一滴水,但却似万顷碧波,浩渺荡漾。正是余下的“飞白”之地,给予人们无限想象空间和强烈艺术感受。

    ②艺术如此,其他领域何尝不是这样呢?

    ③孔子观于鲁桓公庙,见一特别之物,名曰欹器。其静止不动时呈倾斜之状,水至一半,恰器正端平。而满则立覆,滴水皆无。遂感慨不已:“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世间万物,未有不满倾盈缺者,只要推而极之,不留余地,必然事与愿违,到头来,不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是连已经得到的也会失去。

    ④因此,先贤不厌其烦,以肺腑之言告诫后人“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抓住这个“尽”字,从四个紧贴人们生活的方面,反复陈说万万不可以“尽”。凡事须留余地,不能把事做绝,不可把话说满,那样,就等于自己把自己置于困境。而势焰熏天,享尽奢华,尚以为不足,待势尽之日,必是不期而至的噩运之时。“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这种说法早已千古不爽。尽处即是绝处,正如强弩之末,亦如凋谢之花。

    ⑤宋代官员张知白,深知此理。据《训俭示康》记载,他有一句名言深得司马光叹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只有常将有日思无日,方不至无日成末日。宋代大儒邵雍,满腹经纶,有洞彻天地之机,他对“尽”字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用短短一联,将事物的最佳状态形象生动地描摹尽致:“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⑥历代先贤无不深谙此道,范蠡、张良于大功告成之际,拒绝享受人生极顶的无限风光,在一片惋惜与留恋的氛围中急流勇退。曾国藩一生奉“花未全开月未圆”为人生最高境界,书斋即名“求缺斋”。立大功而不居,处高位而不富,有洪福而不享,手握重权而不存一丝一毫的非分之心,总是谦而又谦,退而又退,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余地,成为善始善终功德圆满的“中兴名臣”。清廷给他的盖棺之论“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谥以“文正”。

    ⑦留有余地就要适时止步,特别是进取或攫取之心太盛,抑或“余地”之处诱惑太强时,要能当止则止,为身后留下余地以做转圜空间。这样,终身都不会被动和受辱。墨子谓“止”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隋朝大儒王通专作《止学》,其杰出智慧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名垂史册的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千古贤臣,皆出自其门下。

    ⑧据《增广贤文》记载:“十分聪明用七分,留将三分与儿孙。若将聪明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七分即是不尽,三分即是余地,如此自可游刃有余,绵绵不尽。反之,“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到那时,则进退维谷,悔之晚矣。

    (选文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因为善良

    吴志彬

    ①故事缘于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那时我在居民小区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现场很恐怖,一辆小四轮货车下面是一辆自行车和它的主人,静静地躺在一摊鲜血中。肇事的小四轮司机已不知去向。据目击者说,司机下车看了一眼车下,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就失魂落魄地离开了现场。

    ②救护车与交警还未赶到,受害人突然自己从车下爬了出来。我们才发现他满身的“血”竟然是绿椒酱,明显的外伤只有左腿骨折。他口齿清晰地告诉我,他是郊区农民,是骑车来小区卖辣椒酱的,刚才是被吓晕了,自己伤得并不重。

    ③救护车与交警同时赶到。医生立刻对伤者进行了检查,结论是左腿被轧,其他部位看不出伤有多重,当然还要去医院做更详细的检查。我长舒了一口气,看来是虚惊一场。现在我要做的是协助交警立刻找到那位肇事司机。

    ④可就在这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____。真是节外生枝。从一个现场赶到另一个现场,那场景再次让人大吃一惊。那位司机好好地站在那里号响大哭,却有一位退休老工人倒在地上。

    ⑤故事到这里就有点离奇,当肇事司机翻越护栏的时候,正好这位退休工人路过。情急之下退休老工人竟然勇敢地冲向前去,一把接住了那个坠落的身体。结果被救者安然无恙,老工人却折断了两根肋骨。整个事件因为老工人的见义勇为而变得富有传奇色彩,也就有了所谓的“新闻眼”。可当我的一位朋友采访老工人,问他事后有没有害怕时,他的回答是那样的朴实:“我不能眼见着一个生命在自己眼前消失,他要重跳一次,我还得接!”

    ⑥故事是结束了,可本来很平常的事故,因为意外的原因,使它的善后处理变得错综复杂。

    ⑦这位司机穷得家徒四壁,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就靠他一人的收入养家,单位为了照顾他,才让他开小四轮,跑跑厂里的短途运输。所以面对飞来横祸,他心如死友,只有一个念头:死!

    ⑧那位老工人更令人敬佩,当他了解到司机的家境后,拒绝了一切赔偿,自己付了医药费。而最让人担心的是那位受伤的农民,他完全可以在医院躺个一年半载,直到肇事方满足他的要求。这样的例子很多。但事情的进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那天司机去医院探望伤者,当时有人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自己都不想活了,为什么还记得打120去救他?"他显然毫无准备,愣了一下说:“万一他还有救呢?”就因为这句话,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伤者。第二天,那位受伤的农民就坚持要出院,他说:“我回家养着,我可不能敲诈人家!”

    ⑨如今想起来,整件事的顺利解决,如果说有什么重要因素,那只能是——善良。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只有在善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一切更为崇高的品德之花。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平凡的人,都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如果我们人人做到心存善良,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会更美好。

    (选自《读者》2007年第24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题

    【文本一】

    在“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上的演讲(节选)

    李 洱

    ①“语文”这个词,大家知道从哪里来吗?

    ②如果我没有记错,它应该是叶圣陶先生在1949年提出来的。在此之前“语文”被称为“国语”和“国文”。后来,叶圣陶先生把“国语”和“国文”两个词各抽一个字,拼起来叫“语文”,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这个改动,很贴切,很了不起的。

    ③学好语文重要吗?当然重要!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要说清楚却非常困难。

    ④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里,只有人会使用语文,就是会听,会读,会说,会写,还会翻译。人掌握语言用来交流,不仅是简单的交流,还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别的动物也会交流,耳鬓厮磨,窃窃私语,但是两个不同的动物群落之间是很难进行交流的,它们一言不合,就要撕咬。动物之间也不会有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需要文字,即便是结绳记事,那也是语言的一种形式。而动物是没有文字的,甚至不可能结绳记事。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文字,没有语文,所以它们只能是动物,而我们是人。简单地说,语文使人成为文明的传承者。语文就是这么重要。

    ⑤语言的变化,就是人类文明的变化。在中国,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就代表着中国不同的分期,代表着古老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变化,代表着中国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变化,意味着突破,突破就意味着创造的可能。作家写作,是为了打破常规之后,建立一个新的规范。这么说吧,因为你写的是小说,你得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让别人明白,所以,你得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规范去突破规范。要想创作,你首先得熟悉原来的规范,能够熟练地使用那种规范。我们中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首先去学习和掌握那些基本的规范。你得先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以后才有可能去突破那些技巧,创造出新的技巧。先要学会走路,先要长到成人那样的身高,然后再考虑爬到成人的肩膀上。中学语文教育,就是教你学会各种规范,教你成长,先长到与别人那样高再说。今天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讲,各位同学先把语文学好。你上大学从不从事写作,那是另外一回事。最重要的是只有语文学好了,这个人才可以创造创新,成长为一个非常完备、完善的人。

    ⑥文学总是引人向善,学习语文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契诃夫手记》里有一句话:“一只小猎狗,走在大街上,为它的罗圈腿而感到羞愧。”写下这句话的人,感情多么丰富,多么细微!只有对所有的事情充满同情和热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这是用来捕猎的狗,它很小。一般人会看到什么?一般人会想到这个小猎狗的尾巴卷起来了,这个小猎狗看上去虎头虎脑,多么地可爱。或者这条小猎狗是残疾的,是流浪狗,我们不愿多看它一眼。但是,契诃夫看到了小猎狗的“羞愧”—它为自己长得不好看,为自己的罗圈腿而感到羞愧。契诃夫与小猎狗感同身受。谈到俄罗斯,我们会说他们是“战斗民族”。这个民族的性格仿佛就是如此。但是,因为有了契诃夫,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就有了那么一丝温柔和体贴。文学最重要的意义就体现在这里。尽善矣,尽美矣。

    ⑦学好语文很重要,还因为学好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A】有些同学想成为科学家,要知道没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无法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B】语文对于学术研究,就像赛跑对于整个体育运动一样。

    ⑧所以我总是劝初中和高中的同学,先把语文课学好。同学们,从你们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你们对未来的期盼。祝愿你们学好语文,成为一个你想成为的人。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李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其作品《应物兄》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文本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节选自《语文课程标准》)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