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劳动是光荣的

    赵志超

    ①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通过体力或智力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也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几千年前,古希腊诗人荷马就发出了“劳动是人类的命运”的感慨。习近平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可以说,人类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劳动汗水的结晶。

    ②劳动至美,劳动光荣。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甘于奉献、乐于耕耘。

    ③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古语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可以说,美好的生活、富庶的人生,乃至强大的国家,都是依靠劳动者的努力奋斗来实现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奋斗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通过脚踏实地奋斗得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____ 只有奋斗,才能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从而丰富幸福的内涵、提升幸福的层次;只有奋斗,才能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不断增强成就感、自豪感,在这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④光荣的劳动者甘于奉献。有一首叫《奉献是美》的诗里写道:“季节因为花与叶的奉献,才显示出色彩;大地因为雨露阳光的奉献,才显示出生机;生命因为有了彼此的给予,才显示出和谐。”古圣先贤对此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女娲甘于奉献,炼五彩石以补天,穷尽所能,昼夜不息;大禹甘于奉献,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劳动、没有劳动者的奉献,就没有劳动成果,也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⑤光荣的劳动者乐于耕耘。古人云,有耕耘,必有收获。曾国藩有一副自修自惕的箴言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务耕耘。”由此可知,他那种希圣希贤之心正好映衬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怀抱,他的“处世不败”与“成大事之道”,为近百年来包括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诸多政要名人所钦服。天才画家梵高有一幅画作《吃土豆的人》,描绘朴实憨厚的农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分吃一盘土豆,画家自己说:“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这是对劳动最淳朴而直观的感受,正是劳动之美,劳动者之美,让这幅色调暗沉的画作透射出美感和生命力。真正的劳动者,总是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⑥“以劳动为荣“,并非一句空头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人人崇尚劳动,个个热爱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选自《日报•新湖南客户》,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文章开头介绍了什么是劳动,然后引用古希腊诗人荷马和习近平主席的话语,引出“劳动至美,劳动光荣”这个中心论点。 B . 作者认为,光荣的劳动者不仅勤劳、勇敢,还有奉献精神。 C .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光荣的劳动者甘于奉献”这一分论点。 D . 文章的结构为“总分”式,主要阐述了光荣的劳动者对社会生活的价值。
    【答案】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 . 梁启超先生说:“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B . 抗日战争时期,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而鲁迅先生认为依然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在。 C . 法布尔曾说,蝉和矿工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还能预知外面的天气。 D .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地上,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
    【答案】
    (3)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刘绪斌的《成大事当养静气》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

        ②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③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褪,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利情色、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静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

        ④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处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躬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

        ⑤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⑥静,如此之美,如此难得。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1日04 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拷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记,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完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11期,有改动)

    文化之光:点亮青春梦想,书写不熄热望。

    【材料一】

    主旋律作品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3月24日至26日,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在福州举办。在此次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上,电视精品创作论坛以主题发言、圆桌论坛的形式进行,现场大学生展开思想碰撞与创作交流,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创新的思路和理念。

    在年轻观众与主创之间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感知主旋律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山河锦绣》制片人杜伟介绍,“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要塑造丰满立体的典型人物,拉近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其次细节要足够真实,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最后叙事角度要聚焦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中来”。

    ——《现实主义作品给予青年人前进力量》

    【材料二】

    新时代影视创作呼唤温暖现实主义

    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深刻挖掘社会生活本质并积极向上的优秀影视作品。因其抚慰人心、充满正能量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样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方能使作品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

    所谓用心,即心怀天下、心怀国家、心怀人民。诗人艾青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20世纪30年代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深刻的情感,是无法写出这样至今依然令人感奋的文字的。

    所谓用情,意味着有深情、用真情。《守岛人》中王继才与父亲、妻子、女儿之间多次互动的场景,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泪目,这是主创者与拍摄对象之间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真诚流露。

    所谓用力,指的是影视创作者要有艺术功力。他们拥有基于生活、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特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进行独特的艺术再造,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地。

    ——《用心、用情、用力方能获得深远社会效应》

    【材料三】

      微影像也能承担大主题

    当前,微短剧、微综艺、微纪录片等“微”体量的影视作品逐渐走进观众视野,“短平快”的发展趋势将平台与市场引入了竞争新赛道,也为受众带来了视听新体验。

    如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将东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宏大主题展示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在历史文化题材中探索突破,让纪录片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追捧。场景化综艺《毛雪汪》撷取朋友间真实的相处、有趣的瞬间,篇幅不长却将日常生活中的小幸福和小温暖体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治愈的力量。

    但是,微体量影视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从选题上看,部分作品立意与格调不高,有庸俗、暴力等负面内容。微表达适应了碎片化的需求,但碎片化与思想深度之间如何才能达到平衡,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从制作上看,内容空洞、缺乏逻辑、原创匮乏等问题屡见不鲜,很多作品只“微”不“精”,距离大众选择、主流审美的标准相去甚远。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