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云梯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12月份)模拟试卷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劳动是光荣的

赵志超

①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通过体力或智力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也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几千年前,古希腊诗人荷马就发出了“劳动是人类的命运”的感慨。习近平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可以说,人类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劳动汗水的结晶。

②劳动至美,劳动光荣。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甘于奉献、乐于耕耘。

③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古语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可以说,美好的生活、富庶的人生,乃至强大的国家,都是依靠劳动者的努力奋斗来实现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奋斗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通过脚踏实地奋斗得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____ 只有奋斗,才能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从而丰富幸福的内涵、提升幸福的层次;只有奋斗,才能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不断增强成就感、自豪感,在这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④光荣的劳动者甘于奉献。有一首叫《奉献是美》的诗里写道:“季节因为花与叶的奉献,才显示出色彩;大地因为雨露阳光的奉献,才显示出生机;生命因为有了彼此的给予,才显示出和谐。”古圣先贤对此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女娲甘于奉献,炼五彩石以补天,穷尽所能,昼夜不息;大禹甘于奉献,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劳动、没有劳动者的奉献,就没有劳动成果,也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⑤光荣的劳动者乐于耕耘。古人云,有耕耘,必有收获。曾国藩有一副自修自惕的箴言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务耕耘。”由此可知,他那种希圣希贤之心正好映衬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怀抱,他的“处世不败”与“成大事之道”,为近百年来包括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诸多政要名人所钦服。天才画家梵高有一幅画作《吃土豆的人》,描绘朴实憨厚的农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分吃一盘土豆,画家自己说:“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这是对劳动最淳朴而直观的感受,正是劳动之美,劳动者之美,让这幅色调暗沉的画作透射出美感和生命力。真正的劳动者,总是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⑥“以劳动为荣“,并非一句空头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人人崇尚劳动,个个热爱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选自《日报•新湖南客户》,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文章开头介绍了什么是劳动,然后引用古希腊诗人荷马和习近平主席的话语,引出“劳动至美,劳动光荣”这个中心论点。 B、作者认为,光荣的劳动者不仅勤劳、勇敢,还有奉献精神。 C、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光荣的劳动者甘于奉献”这一分论点。 D、文章的结构为“总分”式,主要阐述了光荣的劳动者对社会生活的价值。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梁启超先生说:“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B、抗日战争时期,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而鲁迅先生认为依然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在。 C、法布尔曾说,蝉和矿工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还能预知外面的天气。 D、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地上,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
(3)、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说明文《读不下去的经典还要读吗》,完成下列小题。

读不下去的经典还要读吗

       ①不久前曾有一个调查报告罗列了读者“最读不下去的十本书”,其中,《红楼梦》“荣登”榜首,欧美经典《百年孤独》、《追忆似水流年》、《尤利西斯》、《瓦尔登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都被判了“无期徒刑”。

       ②经典究竟值不值得读?我的回答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我认为,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它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③经典的魅力之一是探索精神。如果就写作动机来考察,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对世界多怀悲悯之心,欲以其作品拯世济人;同时又多具怀疑、探究的性格,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欲究其所以。一个是责任 , 一个是求知 , 这两者使他们成为探索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前行者,并用他们的作品为读者揭示、解释自然与人类未知的世界,为人类的不断进步指明方向。

       ④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写的是个人成长中的善与恶。16岁时,卢梭曾在维尔塞里斯夫人家当仆人,他偷了一条丝带,却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的头上。他抛弃朋友,染上了偷窃的恶习,为了混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此书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卢梭通过个人的真实历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⑤经典的魅力之二是耐读性。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写到,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凡可以称为经典的书,一定是耐得住咀嚼、值得我们不断阅读的精神产品。

       ⑥经典为什么耐读?首先,经典必然是独创的。其次,经典的耐读来自于其丰厚的内涵。王蒙写有《王蒙活说红楼梦》,他说:“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阅读《红楼梦》。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再有,经典的耐读在于思想的深刻性。经典是人类思想的策源地,经典必须是深刻思想的所在。儒家思想来自于《论语》、《孟子》,道家的思想来自于《老子》、《庄子》。人类的轴心时代恰恰是经典的爆发期,也是人类思想的爆发期。

       ⑦经典的魅力之三是超越性。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往往是理想主义者,不管现实怎样,他们眼里的世界永远是不完美的,所以他们在其作品中常常解剖和批判现实,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成为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属性。

       ⑧当然经典不只是批判,它也给人们指明方向,提出解决方案。如托尔斯泰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用爱融化一切”,似乎是一厢情愿,很幼稚。但是看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以暴抗暴思想横行无忌,到处充满了杀戮和刀光剑影,面对现实,我越来越认识到托尔斯泰的伟大。

       ⑨再看托马斯·哈代,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博爱精神,一种对弱小的怜悯之心、慈悲情怀。他说过一句名言:“你这可怜的灵魂啊,我的胸膛就是你的卧榻。”我读过之后极受感动,这种胸怀在现在的作家作品里已经很少看到了。还有狄更斯,号称“灵魂大师”,他确实是想为人类的灵魂寻找出路。

       ⑩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作家,用他们的作品来感染、浸润读者,才使我们的社会永远有一条光明的道路。这是经典魅力的根本所在。

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各小题。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①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

李思辉

    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令人难忘:“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诚然,文字是一个民族最坚实的屏障。而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②为什么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不曾断代的古文明,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书同文,语同音。汉语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发音都有一定的标准。捍卫标准、纠正错误,就是在捍卫汉语汉字的纯粹性,确保它们上承先民文化道统,下启时代语言美学。

    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也给了语言文字更宽阔的表达空间。层出不穷的“网言网语”满足了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各种舶来词、缩写、简写,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文字搭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然而,网络上的个性表达是一回事,媒体的传播又是另一回事。

    ④媒体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必须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示范者、引领者。某个词语发音如何,某个字词该怎么搭配,乃至某个标点符号该怎样使用,媒体的用法是人们眼中的“标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名媒体从业者,包括编辑、记者、校对等等,客观上都是人们的“老师”,需要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感、使命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⑤有人认为业界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关注是“吹毛求疵”,有人批评因为语言文字上的疏漏就淘汰一些参加评奖的作品是“以偏概全”,甚至有人对语言文字挑错者冷嘲热讽,这暴露了他们的短视。好比一只啄木鸟飞到一棵大树上啄食虫子。大树却说:“走开,我被你啄痛了!”啄木鸟温和地说:“大树兄弟,你身上的虫子已经许多了,再不驱除掉,可危险啊!”大树满不在乎地说:“我这么魁梧,有几只小虫子有什么了不得,我看你真虚假,自己想吃虫子,却非要找个借口!”啄木鸟飞走了,最后大树被蛀空了。没有一点闻过则喜的雅量,没有一点极目楚天舒的远见,怎么能在语言文字的大厦里更上层楼?

    ⑥时下,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且不论内容,单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看,不少“小编”就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更不要说是给受众当“先生”了。传统媒体尽管面临着转型的考验,有的处境比较艰难,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匠心不改。当这一轮媒体变革尘埃落定,机遇扑面而来,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而非主谓宾定状补不分、字词句错乱成灾的“小编”。

(选自《杂文月刊》2018年7月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