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各小题。

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马祖云

①“落地的一瞬间,特别有成就感”“下一个周期,希望能达到新的高度”……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00 后运动员驰骋冰雪赛场,用激情与奋斗诠释青春,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展现出虎虎生威的雄风,激发了亿万观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点燃了人们一起向未来的豪情。

②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运动员:“人生能有几回搏,拼搏是值得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今天,新时代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赛场上与世界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们切磋技艺、超越自我,展现出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和开放自信、团结包容的精神风貌。冬奥赛场深刻启示我们,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每一次拼搏,都意味着不轻言放弃,都是在为成就梦想蓄积力量。

③干事创业,无人不希冀成功的荣耀。拼尽全力不一定都能梦想成真,但成功背后必定是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到运动员的摘金夺银,从英雄人物的非凡功绩到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都伴随着激越豪迈的奋斗进行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举世瞩目,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 短道速滑运动员赢得比赛、为国争光,背后是奋勇争先的搏击。事业有成者的经历表明,一切收获都源自辛勤耕耘、不懈奋斗。

④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淬炼。奋力拼搏方能实现可贵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不惧挑战的勇毅,可谓“越是艰险越向前”; 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奋起,可谓“不用扬鞭自奋蹄”:是一种不甘平庸的行进,可谓“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马伟明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破解科技难题、取得重大成果;景海鹏勇于自我加压,战胜生理心理的极限考验,书写“三度飞天”的传奇;苏炳添无惧伤痛,焕发精神与斗志,终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飞”入决赛。正如歌曲《超越》所唱:超越所有的定义,超越伟大的平凡,超越自己。

⑤拼搏,彰显坚韧不拔的意志。世界上哪有一蹴而就的胜利,惟有反复淬火才能百炼成钢;哪有平白无故的幸运,惟有经受磨砺才能收获良机。努力奋斗者,体现着永不言弃、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这种力量源自信念,离不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责在恒久,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 难在坚持,离不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从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再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令人感佩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同时昭示我们:事业的成功,总是孕育在奋力搏击、敢于胜利的征途上。

⑥“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对于奋斗者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华”才有“秋实”。让我们激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风,蹲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历史、不负韶华,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璀璨华章。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选文列举了一些科学家、运动员的事例,又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和一些古诗文,使得论述真实、权威又富有哲理。 B、选文第③段的“必定”一词,语气肯定坚决,表现了作者对成功背后是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这一看法的高度认可。 C、选文第⑤段中引用的三句诗既是对坚韧不拔意志的诗意描述,也是对屠呦呦、南仁东、黄大发等人的高度赞美、 D、选文采用分论点论证的方法安排结构,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之后运用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2)、结合全文,请选出下列句子中适合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 )
A、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 ——孙中山 B、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牛顿 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D、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①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
      ②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③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了。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消失了。相反的,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而一些靠色相大搞“狐媚”勾当,卑污龌龊,扰乱国事,残民以逞的妖冶男女,我们一想起他们时却感到十分恶心。我想道理应该就在这儿吧!

读下列短文,答题。

                                                                                                       花开半时偏妍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
       ①什么是财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外乎有如下观点,财富就是金钱,财富就是知识,财富就是阅历……严格来说这些观点没有问题,但我认为高尚的道德也是宝贵的财富。
        ②比如这个船主和漆工的故事,船主交代给漆工的任务是刷漆,所以漆工只要能认真完成刷漆任务即可,但职业道德告诉这个漆工,这个洞可能会让这艘船沉没,所以道德的力量让这个漆工却在刷完漆之后补上这个漏洞。而正是这个不经意举动使漆工不仅赢得了船主大量的额外奖励,而且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③德国哲学家康德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灿烂的星空就是我们的理想,而实现理想的途径就是要具备崇高的道德。
        ④西汉名相张良在椎击亲王未遂几近穷途末路之时,不厌其烦为一老人穿鞋,而正是陷入绝境的张良依然保持的这份恭敬,让他最终获得绝世才学,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代名相。而张良的成功其实就是道德力量的再现。而当今社会 , 因何18名路人会面对受伤的2岁小依依而见死不救?因何号称世界一流的动车故障频出?因何会有那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贪官落马?究其原因都在于道德的缺失。因为道德缺失,所以缺少了同情心;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所谓道之不存,德将焉附?
        ⑤吴斌,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吴斌用尽最后力气,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拯救了全车乘客,而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吴斌永远的倒下了。吴玉兰,一个普通的老师,面对无耻的劫匪,虽头破血流,依然保护着659张考生准考证。从这些人身,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正在中华这块大地上茁壮生长。
        ⑥吴斌走了,但省委书记为他留下了眼泪,数万群众自愿去为护送他的灵车,整个中国为吴斌而感动,中国最美司机的称号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财富。吴玉兰老师受伤了,但她面对凶残劫匪依然想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她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高尚的道德。
        ⑦孟佩杰,从8岁开始,就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这一照顾就是12年。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中华传统道德的底线。
        ⑧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高尚的道德去支撑,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中国需要高尚的道德,让我们一起呼唤,期待高尚的道德能占据每一个的心灵,高尚的道德能够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 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网络时代,触摸传统家书的温度

材料一:

电话、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下面是对 500名大学生做的有关传统家书的问卷调查结果:

材料二:

①《北京青年报》: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字一句将其装满,当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②李蓝(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2000多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的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孩子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③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感情,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一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④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的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样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材料三:

①某地文化厅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10-19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岁的比例为57%, 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18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另外,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②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现状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③夏学銮(北京大学教授):这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E-mai1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间做选择一样。

④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

⑤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因此而变淡。通信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米一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不用钉子、胶水,一榫一卯做出鲁班凳、鲁班锁、世博会中国馆模型等木器,“阿木爷爷”王德文的木工视频在海内外圈粉数百万,收获上亿播放量。

通过他的短视频,更多人见识了中国传统木匠技艺的精湛,以及蕴藏在榫卯结构中的古老智慧。

拥有270万粉丝,单个视频点击量达4200万,在海内外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最近,“阿木爷爷”做木工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一个山青水绿的僻静村庄,63岁的木匠王德文照例拿出刨子、斧子和锯子,准备开始新一天的活计。

王德文正是“阿木爷爷”。“我就是干木工活的老木匠,是个普通的农民,大家喜欢看我的视频,我很开心。只要有人对木工技艺感兴趣,我就愿意一直拍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木工技艺,了解传统文化。”王德文说。

(选自李纵《老手艺走上新舞台》,有删改)

材料二:

我是一名“职业嫁接人”,主要为农户提供苗木嫁接、果树修枝、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我的家乡是当地重要的苗木药材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苗木嫁接是苗木培育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很小就跟着老师傅学会了这门手艺,一晃就和手里的小刀打了近40年的交道。

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掌握新技术。削头、割皮、接芽、塑包······几分钟内,一株苗木就能嫁接完成。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到适合嫁接的季节、方式,每一个细节都要熟记于心。每年的腊月到来年的四月,是苗木嫁接的高峰期,一大批苗木嫁接技术人员走向全国各地,在需要的地方挥洒汗水。

好技术,不仅让自己增收,也带动乡亲们致富。前几年,我加入当地“老带新”师徒队,带着年轻人钻研嫁接手艺,还组织20多人远赴贵州、青海、新疆等地从事苗木嫁接服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如今,成长起来的“职业嫁接人”成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土专家”,在猕猴桃、雪梨、中药材等农业园区、产业园区开展定期管护,有力推进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不仅如此,县里还努力打造属于我们的劳务品牌,搭建平台引导全县3万多名“职业嫁接人”加入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签订长期劳务合作协议,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选自廖洪顺《老手艺焕发旺盛生命力》,有删改)

材料三:

老手艺想要长久地走下去,必须能留住新粉丝。除了产品形式在创新,非遗推广与转化也有了更多途径。四川羌族草竹编研学体验培训非遗工坊不仅举办研学活动,还在大学开设了草竹编选修课。“我授课已经有八九年时间了。”传承人蒋天霞说。非遗不仅以研学、沉浸体验的形式走进“00后”视野,也成为创作资源,深层次地融入创意产业。“我们致力于非遗技艺的创新转化,学校师生跟非遗传承人一对一结对。上海的老师、设计师指导对口援建地区非遗传承人,为其带去新的理念。”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告诉记者。通过非遗传承人接触到传统技艺,也让上海的学生们兴奋地找到了创作的新形式、新手段。

非遗大省山东也在探索更丰富的传承方式,“非遗十文创”“非遗十游戏”让年轻人走近非遗、爱上非遗。本届展会上,济南天桥区打造的“泉城非遗娃”IP形象首次亮相,传达出青少年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领跑者的理念。这一名称缘起于天桥区黄河岸边的刘庙小学,通过非遗体验活动逐渐辐射到周边学校。现在,“泉城非遗娃”的传承动态已经不仅限于学校。“泉城非遗娃”项目品牌已形成形象关联作品15类、文创产品三十余款,形成了一批校外黄河非遗研学基地。

(选自《被治愈了!好看好玩的老手艺就在咱身边》,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