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 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5)、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黑蒜“传说”

云无心

(1)我们都知道大蒜,那么黑蒜是什么?黑蒜不是一个特别的大蒜品种,而是由普通鲜大蒜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一种功能性食品。简单而言,就是把鲜大蒜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加热一个月以上,甚至长达两三个月。这样的过程,有点类似于红茶的“渥红”。经过几十天的持续加热,大蒜的颜色由白变黑,口感和味道也变得绵软而微甜,此时,鲜大蒜就变成了黑蒜。黑蒜堪称蒜中的“黑巧克力”。

(2)究竟黑蒜里出现了什么?实验发现,鲜大蒜变成黑蒜之后,大蒜中的许多抗氧化成分大大增加了,如蒜氨酸的含量增加了5-6倍,又如“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清除活性”以及多酚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3倍、10倍和7倍

(3)鲜大蒜变成黑蒜,为什么会导致这些成分如此剧烈地增加呢?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这些成分在鲜大蒜中有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紧密结合,在长时间的加热中他们被释放了出来;二是在鲜大蒜中存在着一些降低或者抑制了这些物质活性的酶,黑蒜制作过程中这些酶失去了活性,所以这些物质的活性就增加了;三是在褐变过程中,简单的多酚形成了多酚复合物,后者的抗氧化性要强得多——在红茶中,儿茶素形成茶黄素导致抗氧化性大大增加,就是一个类似的例子。

(4)既然那些“功效成分”的确是大幅增加了,那么黑蒜的那些“功能”靠谱吗?

(5)从食品监管的角度说,因为有一些研究结果支持那些物质的功能,而黑蒜中确实有许多那些成分,那么把它作为“功能性食品”也就得到了认可。

(6)不过,“存在功能成分”跟“在人体中体现功效”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即它在人体中体现的功效具有不确定性,黑蒜被发明也才十来年,目前进行过的研究也主要是检测成分变化。有少量的动物实验,也不能算作充分。

(7) 2014年台湾学者在《功能性食品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项相当完善的动物实验。他们用正常饮食、高脂饮食、高脂饮食加不同剂量的黑蒜提取物来喂大鼠,然后检测大鼠体重以及多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与高脂食物组相比,吃高脂食物的同时补充黑蒜提取物的大鼠,最终体重、肝脏和脂肪组织相对重量、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肝的氧化应激水平都明显要低,许多指标接近吃正常饮食的大鼠。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补充黑蒜提取物的高脂饮食组大鼠,其粪便中的脂肪含量更高。这相当于黑蒜提取物减少了饮食中脂肪的吸收,或许可以解释补充了黑蒜提取物的大鼠体重和生理指标接近于正常饮食组的原因。

(8)该篇论文的作者认为,肥胖可能来自于过多的能量摄入,也可能来自于能量代谢失衡,能量转换成甘油三酯储存于脂肪细胞中。因此,调节脂肪生成、分解以及脂肪酸的氧化,是控制身体脂肪蓄积的途径之一。在他们的研究中,还对与这些生化过程相关的许多酶进行了测验,发现多种酶的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基于这些变化,他们还提出了一个黑蒜提取物发生功效的机理模型。

(9)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这是一项很好的研究。不过,它毕竟只是一项动物实验。在人体中的情况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0)至于黑蒜的“抗癌作用”,目前也只有一些非常初步的实验室研究,而未真正得到证实。

(11)目前看来,黑蒜不失为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适当吃些确实没有什么坏处。但如果指望它采防病治病,还是醒醒吧,不要太天真了。

    (选自《饮食科学》2015年第1期,有改动)


阅读秦文君的《 从心底开出的花》,回答问题。
        我喜欢书店,常去书店转,于是就有了忧虑。眼下的儿童文学仿佛处在变浅变轻的的风潮里,书名眼花缭乱,富于游戏意味,有时拿过一本读读,会发现有的作品缺乏分量,作家之间也缺少足够的差异,风格太近,“面孔”差不多。儿童文学的门槛似乎在放低,莫非儿童文学创作进入了“游戏时代”?
        恰恰相反,儿童文学作品不能浅得缺乏文学的自重。儿童文学可以是浅的,但又必须是深的,可以是轻的,但又必须厚重。因为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人文高度很重要,儿童文学要提供文学的精神,使读者在好的艺术表达中得到快乐和升华,通过意味隽永的故事、人物、描述等让读者获得共鸣,以及内心深处的触动。
        儿童文学多一些童趣当然好,可是那并非一味走浅、变轻,因为文学要富于艺术灵性,具备人间的冷暖、人类的道义和情感,它的职能是用艺术之美来感动儿童。儿童文学里有单纯、诙谐、幽默的东西,无疑是好事,可是幽默并不等于浅薄。幽默作品的“重”,是蕴涵其中的开朗、通达、本真。高级的诙谐幽默的背后,是有智慧和真诚支撑的。儿童文学的“重”还在于对于社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净化功能,它描绘人类最初的模样,留下人类的天性之美。大气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人类心底开出的花。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要轻灵一点,但这并不简单,而是需要看透一些厚重的东西,把它们羽化为轻灵的东西来描述。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大人和小孩所能共读的,小孩读了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读了有大人的感悟。孩子们对一个作品感兴趣的时候,首先是认为有趣。按照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快乐应该是很容易的。如果说孩子的笑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奖赏,我承认这是高兴的事。但是,笑声过后,留下东西才更有意义。这个支撑是重的,就是人类的情感资源、思想资源,这能唤起内心深处的很多触动,这才是文学理想。
        作家独特的感悟,永远是文学最美丽的甘露。儿童文学作家也是如此。艺术上有自信,愿冒险,敢突破,写出的作品才有分量。我们不时会有好作品出现,但是商业大潮催生了不少速成的作品,冲击着儿童文学的理性,人文关怀,特别是逻辑的链条也正在断裂。创新和个性的缺失是很大的危害,模仿之作多了,儿童文学的生态就不正常了,浮躁之气,铜臭之气都可能扼杀创造性。而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充满创造性的,是人类奥秘的花园,它的艺术源泉在于人类的梦想和艺术个性,是天合之作——我们读大师的作品,有一种非常舒服的内在呼应,而不仅是阅读上的愉快。
        年轻一代中立志写精品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把自己托付给了儿童文学,写出了不少有灵气、有活力的作品。我们不应走到浮躁、商业化的写作中去,不妨沉下心来,花5年到1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力争创作出代表一代人水准的作品。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星夜
        ①他把好几幅画在地上摊开。小店原本就挤,三张画铺在地上,我们就不能转身,一转身就要踩到画布上了。“这一幅,”我指着梵谷的《星夜》。他说,“一百块。”我说,“六十块。”他做出夸张的痛苦的表情,指着地上的《星夜》说,“你看看你看看,画得多么好,画得多么像,就是颜料钱也不只六十块呀小姐。”我说,“那好,我们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说,“算了算了,就六十块吧。”
        ②油彩很浓,他用一张薄薄的塑料膜覆盖在画面上,再把画小心地卷起来。
        ③我走出小店,踏入画家村的街,一整条街都卖画,颜色缤纷,琳琅满目,气氛像成衣市集,只是挂得满坑满谷的不是衣服,是画。据说是一个奇人在这深圳的边缘荒村专门模仿梵谷的画,画得多,画得像,以致于国际媒体都纷纷来采访这中国深圳的“梵谷”。没几年,荒村已经变成画家一条街。梵谷的画,人人能画,从这里批发到香港的小摊上,和开叉的旗袍、绣着五彩金龙的衬衫、缎料的面纸盒等等“中国风味”礼品混在一起,卖给观光客。
        ④回到家,我把《星夜》摊开,仔细端详。从色彩和结构来说,仿得还真像,该有的笔触,显然一笔都不少。如果──我将窗户打开,让海风吹进来,因为画的油彩气味还呛鼻──如果,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仿画的人功夫确实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破绽来,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
        ⑤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发现有一颗星,总是在黄昏时就早早出场,那样大,那样亮,那样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渔船顶上的一枚警示灯?是不是一架飞机停在空中探测气候的动向?是不是隐藏在山头里只有云破时才看得见的一盏隐士读书的火?那颗星,低到你觉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⑥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
        ⑦有一天黄昏,一个天文学家在我的阳台上,我们一同看那轮绯霞绚烂的夕阳在星的陪同下,从云到山到海,冉冉层层拾级而下。他说,“海面上看金星好亮。”
        ⑧我吃一惊,啊,原来它就是金星!无知的人,朝朝暮暮看着它,却不知它的身份。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⑨我赶忙上网去看梵谷的《星夜》,因为我记得,他画的是金星。
        ⑩梵谷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疗养院里,写信给他的兄弟:“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在窗口看了很久,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他说,“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
        ⑪如果我失眠,披衣起身,走进沁凉的夜里;如果我凑巧走过一个大门深锁的精神病院,那么我一仰脸就会看见在黑沉沉的大楼上有一扇开着的窗,窗口坐着一个孤独的人,正在注视大地的荒芜和人间的荒凉,只有夜空里的星,有火。他说,“看星,总使我神驰……我问自己:我们摊开地图,指着其上一个小黑点,然后就可以搭乘火车到那个点去,为什么我们到不了那颗星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
        ⑫三十七岁的梵谷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行囊里只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放的热情。《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梵谷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⑬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⑭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刷刷的目光

    ①岁月如歌,心灵的历程如一叶孤舟,停泊过温柔恬静的港湾,也经历许多惊涛骇浪。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些无法抹去的伤痕。

    ②四年前,我无缘参加高考,因为我预考的分数离分数线都还差二百多分。我并没有痛不欲生,在那个偏僻的山沟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上大学,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上大学。

    ③接下来,像其他学生一样,父母要我去复读。我呢,要我去我就去,反正再考不上父母就死了心。母校肯定是不要我的,因为老师知道我是连预考都没通过的差生,后来,父母托亲戚帮我联系另一中学,称我高考只差几分。于是我便来到了那个中学读补习班,稀里糊涂读了几天,和以前读书没什么区别。这一天上午,补习班的彭老师,一个胖胖的却很认真的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宣布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勒令我立刻滚蛋,因为他在县教委查过我的分数,发现我连预考都差十万八千里。当时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全班同学齐刷刷地都回过头来看着我这个混进高考队伍的倒霉蛋。

    ④那一刻,教室里静得可怕 , 空气都凝固了,我感觉老师和同学的目光都像利剑一样,我已经没有勇气再赖着不走了,在极度的羞愧中我不知道我是怎样离开教室的。回家的路上,阳光暴晒,分外刺眼,我的眼泪在无声地流个不停,我感到心也在一滴滴流血。我发誓,如果不考上大学,誓不为人。

    ⑤想读书了,却没有学校接受我,我惶惶不可终日。忽然有一天,一个同学来邀我去湘乡读补习班,于是我跟着她来到了湘乡。

    ⑥在一个四面漏风破庙似的教室里,我开始疯狂地读书。我知道,我面临的比赛,别人都快接近终点了,而我此时还刚开始跑,我只有拼命地跑、不停地跑,才能赶上和超过别人。强烈的信念使我不知疲惫不分昼夜地读书,早上我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晚上我一个人还在点着蜡烛看书。头发长及披肩也浑然不觉,因为,我就压根儿没照过镜子--

    ⑦第二年,我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小有成绩沾沾自喜时,一想起当年老师和同学们那齐刷刷的利剑穿心般的目光,我便不再得意,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