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金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网络时代,触摸传统家书的温度
材料一:
电话、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下面是对 500名大学生做的有关传统家书的问卷调查结果:
材料二:
①《北京青年报》: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字一句将其装满,当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②李蓝(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2000多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的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孩子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③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感情,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一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④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的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样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材料三:
①某地文化厅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10-19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岁的比例为57%, 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18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另外,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②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现状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③夏学銮(北京大学教授):这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E-mai1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间做选择一样。
④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
⑤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因此而变淡。通信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米一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