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现代文阅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要靠自主创新实现突破、维护安全,又要全面做强自己、实现引领,蕴含的层次更高、价值更高、要求更高。

②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很多科技创新成果。历史一再证明,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重大成绩,无不留下深深的创新烙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只有坚定创新自信、增强创新自觉,才能清醒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持久丰沛的创新源泉。

③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全面独立的科研体系,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取得了载人航天与探月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以国家战略为引领,打造了一支党领导下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途径。面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加快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

④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特别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的情势下,不掌握突破“卡脖子”技术,必定受制于人,被牵鼻子。要甩掉“卡脖子”的手,就必须要聚焦堵点、断点、卡点补短板,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高端光刻机、高档数控机床、高端仪器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严重依赖进口的领域,出台“揭榜挂帅”政策,打好攻坚战。同时,还要未雨绸缪、前瞻预判,甩掉未来有可能“卡脖子”的手。

(1)、下列选项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____
A、创新使得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B、我国能够取得重大科技成就,是因为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C、如果我们要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就必须要补短板,未雨绸缪,做预判。 D、材料开篇提出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简要分析材料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结合本文材料,谈谈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白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住回家的路

    ①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②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③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④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业·职业·精业

唐宋

    ①一位朋友出差归来,对当地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水准印象深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②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敬业精神不仅是通向职场的“绿卡”,更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涵。

    ③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早在20世纪早期,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胡适先生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批评当时的国人缺少认真的精神。有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没有敬业的精神,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更关系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

    ④没有敬业精神建不成现代化。懒懒散散,工作就没有效率;粗枝大叶,容易造成失误、留下隐患。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背后,麻痹大意、失职渎职是重要的原因。

    ⑤敬业精神是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却不是竞争力的全部。在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敬业,还要专业、职业、精业,才能从尽职尽责跨越到尽善尽美,才能从优秀跨越到卓越。

    ⑥在我们身边,大体有四类人。有的人既敬业又职业,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核心竞争力。有的人敬业不职业,这样的人吃苦耐劳、精神可嘉,遇到紧急情况招之能来,可是,来了却不一定能战。有的人职业不敬业,虽然业务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却三心二意、毛手毛脚,容易“大意失荆州”,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有的人既不敬业又不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浑浑噩噩混日子,误己误人。

    ⑦敬业不易,精业更难。梅兰芳在舞台上顾盼生辉、流光溢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让眼神活起来,眼睛近视的他每天早晨放飞鸽子,极目苍穹,苦练眼功。邓亚萍打球快速凶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增强手腕的力量,身材娇小的她曾用铁拍子练球。成功没有捷径,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⑧在职场上,既敬业又精业的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既不敬业又不精业的人,常常成为被淘汰的“处理品”。同样,在国际舞台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既勤勤恳恳又有创新能力,就能引领科技、创造品牌,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就很难拿出有品质、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落伍是早晚的事。

    ⑨不断强大的国家、民族,无不有着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个以实力说话的时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只有秉承敬业、职业、专业、精业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后来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阅读

    人如其读

王俊良

    ①“人如其读”,是成功学鼻祖塞缪尔・斯迈尔斯,在成名作《自助》一书中,告诫世人的读书箴言。将“其所读”与“其人”等量齐观。意在解决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

②怎么读?说到底,是对文化的态度。比如,对“圣贤”书跪着读还是坐着读?跪着读,仰视“圣贤”,将他们的话奉为圭臬。这样读,结果是读成只懂应声的腐儒;坐着读,也要讲科学与平等,就会质疑。

③那么,坐着读就能成就人生吗?论坐着读,梁元帝绝对算得上。而且,每日进读,旁置纸笔,有心得,立即记下。据《梁书》载,梁元帝五岁能通《曲礼》;及长,“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正是这位“坐着读”的梁元帝,在都城江陵将被西魏攻陷时,无“御敌之策”,却“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人问“战败为何焚书”?梁元帝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④将失败归罪“读书”,足见梁元帝之迂。此恰与戴震之读,形成鲜明对照。戴震十岁,读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据《戴东原先生年谱》载,塾师授《大学章句》一书,至“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识然?”倘梁元帝读书有此一问,何来焚书之叹?

    ⑤当然,满足于坐着读不跪着读的梁元帝,怎能理解戴震“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的深意。王夫之批梁元帝,“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亦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其为读而读,耽书、耽酒与耽色者同,“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⑥这里,王夫之提出“读什么”的问题。袁中道《游居柿录》有个故事,足以说明“读什么”的重要。明代李贽请一名有些文字功底的小僧当书童,其“每见龙湖称说《水浒》诸人为豪杰,且以鲁智深为真修行,而笑不吃狗肉诸长老为迂腐,一一作实法会”。久之,小僧“与其侪伍有小忿,遂欲放火烧屋”。李贽说他几句,小僧愤然“李老子不如五台山智证长老远矣,智证长老能容鲁智深,老子独不能容我乎”?袁中道将此归结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余谓之“人如其所读”者也。

    ⑦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亦有一“读什么”的典型。说沧州有个读书人刘羽冲,他“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之后,“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刘羽冲其读,与梁元帝近似,然梁元帝在“耽”,刘羽冲在“显”。纪晓岚评曰“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⑧张潮说,“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可惜,梁元帝“死读书”,刘羽冲“读死书”,嵇康、李卓吾“读书死”。然“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如其读,一如布罗茨基所说:“我坐在这里,并不完全是我自己。我是我所读过和所记得的东西的总和。”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2期)

 阅读《文化要讲求创新创造》,回答问题。

文化要讲求创新创造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要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

④“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⑤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⑥“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⑦“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谈青年的责任担当

①李大钊先生说过:“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理应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

②青年要担当,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青年时就立志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并用一生来践行,正是这样的崇高理想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青年最有朝气,最肯学习,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早一点明确人生的方向,正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青年只有树立崇高理想,才能获得动力,激发潜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③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能使人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鲁迅先生便是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不断寻找救国道路的,他最初为实业救国而学洋务,转而为寻求救国道路远赴日本学医,后来意识到精神上的“愚弱”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疗救”,就弃医从文,用笔唤醒无数麻木的灵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自觉地以爱国之情深化爱国之行,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唯其如此,才能担当重任。

④青年要担当,就要锤炼过硬本领。“责重山岳,能者方可为之。”担当需要本领,本领源自学习。青春年华是学习的大好时光,青年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明道,知行合一,探求真学问,锤炼真本领。“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青少年时就立志向学,虽历经磨难,始终勤学不辍,刻苦钻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现在的中国青年处于好时代,读书资源丰富,环境优越,更应该珍惜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增长本领,为青春远航蓄力。

⑤落实责任担当应该有方向,有情怀,有行动。青年只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才能在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中,放飞青春梦想,谱写人生的壮丽篇章。(作者:张建林。有删改)

【文本二】

青春最美是担当

①“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中这段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一个多世纪以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自觉地将国家前途和时代使命扛在肩上,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奋进的身影和光辉的形象。

②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革命前辈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优良传统,奋斗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在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战略工程现场,在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都有“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飘扬;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都有青年在担重任、挑大梁;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的无数平凡岗位上,都有青春的笑脸在洋溢,青春的光彩在绽放。

③青春之所以美丽,不仅是因为它本身就有着亮丽的底色,更是因为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给它增添了绚烂的色彩。青春因为担当而至美,人生因为担当而精彩。(作者:李锋。有删改)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墨子“非攻”,反对的是不义战争,但作为清醒、进步的思想家,墨子深知反对不义战争绝不可能靠空谈,而只能靠正义战争。

②首先,他对战争的工具——兵器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先进的兵器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手段,故而他下功夫研制兵器,并有惊人的成就。其次,墨子把国家防御看做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祸福的战略问题。其三,墨子还直接歌颂和拥护“诛无道”的正义战争。墨子认为残暴的不义之徒不在“兼爱”的范围内,因而他反对儒家倡导的“君子胜不逐奔(君子战胜后不再追赶那些败逃的人),掩函不射(敌人卸下甲衣就不再射他),施则(弛败)助之胥车(敌车陷住了就帮助他们推)”;认为儒家所为,使“暴乱之人也得活,天下害不除,是为群残父母而深贱(贼)世也,不义莫大焉!”

材料二:

《老子》一书,有许多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些论述,综合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反对战争,因为战争的后果是严重的,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 而且战争还会带来敌人的报复,所以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 其次,不得已而战时,要保持克制,不要逞强斗勇以杀人为乐,“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再次,在战争过程中,不要轻举妄动,必须保持冷静。为此指出:“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祸莫大于轻敌”、“抗兵相若,哀兵胜矣”,这些论述深合兵家之要。《老子》中所反映的战争观是深刻的,它的反战思想是符合人心的,它的自卫思想是积极的。

材料三:

①美国自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以来,在240年的历史中,没有战争的时间仅有21年,即在美国223年的历史中,美国一直在世界某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军队处于交战状态。据不完全统计,从二战结束到2001年,全世界有153个地区发生了248次武装冲突。其中,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策、实施人道主义援助、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美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为由,发起了其中的201场,占到81%,导致3亿人死亡。

②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于2016年底发布的世界各大国军费统计显示:2016年,美国的国防支出排名世界第一,军费开支为6220亿美元,占GDP的3.59%,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并在100多个国家建有大约1000个军事基地。据2017年3月16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白宫公布了2018财年联邦政府预算纲要报告,该报告名为《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预算蓝图》,提议增加军费开支540亿美元,以凸显“军事优先”,进一步增强美国国防安全和“硬实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