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期初测试语文试题

文章第一段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起,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成长不可无书
      ①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②“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③这样的回答我并不奇怪,但当我从一张报纸的公益广告上,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串白纸黑字的记录时,我的心仍然被强烈地震动了。
      ④穷文富武曾是中国的传统,家贫,只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也还有一大批像放羊娃一样的孩子,安贫若素。
      ⑤这不禁令我想到一句格言: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成,而在于没有目标可达成。在那没有知识光亮闪耀的地方,生命便永在“放羊——下一辈还放羊”的循环中延续。
      ⑥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  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中国“希望工程”中的两句宣言: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⑦“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是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实在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好传统。
      ⑧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知。一切渴求成长、成功、成熟的朋友,请把高品质的书籍报刊请到你的身边,终身相伴,终生受益。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朱成玉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
        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这一本书的历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痛苦。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怨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的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泪水,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
        不管天气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在那些树叶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他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子。
        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些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我想,如果祖母是叶子,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
        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下次旅行。
        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它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曾养过两只狗。

    ②一只是朋友送的德国牧羊犬,名门血统,姿态高贵,仪表堂堂。我不敢慢待,每天都用上好的骨、肉款待,有时还喂羊汤、牛奶。渐渐地,它除了精肉细骨,其他食物一概不食,包括龙骨和猪皮。到后来甚至连从超市买来的高价狗粮,它也懒得瞄一眼,像娇生惯养的小姐,或是满腹怨气的贵妇,而我分明从它慵懒、冷漠的眼神里,看到了它深深的不满和厚重的怨气。

    ③另外一只是我在部队时养的狼狗。那时,我任务繁重,对狗只能粗养,想起了给它丢点剩饭菜,想不起就任它自生自灭。日子长了,我发现,我慢待的不是皱纹、芦苇,或其他东西,我慢待的是真诚,真诚的“朋友”。这位朋友只需一碗糙米饭,加上一点点荤腥,就能开心,感到忘怀的快乐,为我们的友情雀跃,神采奕奕,奔跑如风。

    ④我讲它们的事不是为了纪念,为了纪念不是这种写法;当然也不是为了板起脸做批判,那很无趣,甚至是傻。我只是想陈述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道理司马光早讲过。

    ⑤在外人看来,我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其实,我时时感到沮丧。因为这时代与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物质的过分泛滥、强势和情感的过于复杂、虚假,歪曲、掩盖、抽离了太多东西,包括公理和常识。我时常想,我们至深的需要,不过如冬日的阳光一般和煦、简单。但总有人,太多人,喜欢顶着烈日,化身飞蛾,投向华丽的火焰。我的沮丧不是因为灭亡,相反,人们学会了极端地展览生存,却同样极端地遗忘了幸福之根本——何止是人,我的德国牧羊犬就是这样,在高标准的物质生活中学会了痛苦,狼狗却给了我莫大的温暖和幽远的感悟。幽远的名字是幸福。

    ⑥幸福必须是单纯的,单纯多一点,欲望就可以少一点。有个成语,叫作欲壑难填,道出了无上智慧。欲望就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同多米诺骨牌,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跟着就打开了。而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你就会茫然。太多现代人少了思考,很多问题他们是不问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问。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东西在等待我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在我们身后。我们应该停下来等一等被我们落在身后的灵魂。

    ⑦我一直认为,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选自《今日文摘》2015年第15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晴。”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

       ⑥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记者吕玥通讯员 王鹏程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了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上前制止时,有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2015年3月24日《浙江日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旋转的风车

鲁求平

    ①“遥远的风车/在晒谷坪的黄昏里/吱呀吱呀/唤着童年那昏暗的记忆……”

    ②此处所说的风车,不是纸糊当玩具用的七彩风车,也不是你在高速路上看到的,立在山头张开三只白色手臂很拉风的发电风车,我说的是劳动工具,一种在江淮水乡平原广泛使用的农具。

    ③在大集体年代的农村,它是稀罕物,一个村庄很难超过两架,分田到户后,这样的大型农具只能归集体,大家伙共同使用,金着呢。不就是一个木头架子吗?我一脸疑惑问,父亲说,弄干净稻、米、麦子就靠它,你行吗?

    ④我自然是不行,只能瞅着这个大家伙在晒谷场上耀武扬威立着,稻谷堆在它背上的漏斗里,像小山一样。父亲转动把手,在他同一侧左手边,干净的精谷从一个滑槽里像流水一样滑进稻罗筐里,在风车的肚子底下还有一个滑槽,流下来的是瘪谷,最霸气的是风车的端口,那儿喷出来的是灰尘和碎叶,远远看去像龙卷风一般,渦斗上的小山一会儿就瘪下去了,母亲就用簸箕继续添加稻谷。记忆中,这样的劳作总是持续到很晚,父母亲满身灰尘、疲惫异常又精神充足地把精谷抬回家里去。

⑤有段时间,我对这个怪家伙充满好奇,它怎么能把稻谷分拣得这样干净呢?其实,它构造复杂且巧妙。主体部分由四个木头腿撑起来的,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制风系统。它是由四块木片连上一个转动轴,形成一个像风扇一样的东西,外面罩有一个半封闭的舱室,只有一个方向留有出风口,出风口前面建有国板,像龙头一样仲到前面,被清除的灰尘和碎叶就从这儿射出去,第二部分是顶部像漏斗一样的装谷器,上大下小,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宽不足10厘米的槽洞,槽泂下面是木栓,扇凤车的人可以通过外面木梢控制木栓,达到控制稻谷流量的大小,第三部分是滑槽,它有两个,一个出精谷,一个出瘪谷。如果是分拣清理碾过的米,那两个滑槽一个出干净的米,另一个出来的就是糠。(注:糠,稻谷在分离米和壳时,外面的壳会被碾碎成粉末状,即是糠。可做牲富饲料。)

    ⑥谷米从装谷器向下掉,在制风系统扇动的风力下,精谷最重,在重力作用下,最先掉下来瘪谷第二重,随后摔下来,最后是灰尘和碎叶,它从出风口飞了出去,风车就是这样工作的。

    ⑦其实,操作这个风车是有一定技巧的。转动把手用力猛了,风速就快风力就大,精谷米就可能会从出风口被吹跑;用力小了,杂质吹不干净,一般要匀速地转动。

    ⑧记得儿时,感觉河埂边的晒谷场非常大,那儿既是大人们劳动的场地,也是小孩子们嬉戏的乐园,纸飞机满天飞,赛水漂,无缘无故地奔跑,热得满头冒汗就冲到风车的出风口享受一下大人们赶都赶不走,汗水粘着灰尘自己脏得不成样子也毫不在乎。

    ⑨现在,我们这里农村主要养殖螃蟹和龙虾,即使有种田大户,成片种植水稻,也是集中工业化收割。傍晚散步,走在马路上,远远看到收割机屁股后面喷出的碎稻叶,立刻让我想起风车那个霸气的出风口,还有桔红色的火烧云,晒场上不知疲倦奔跑的少年……

    ⑩“风车/仍在旋转/在父亲浑浊的眼眸中/在历史断裂的创口之中/也许/辛酸成为历史/可你的影子/还在梦的深处”

(文章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