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致女儿的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重在奋斗

    生命是一种过程,你无法超越。

    无论你出身于豪门深宅还是穷家陋室,向人世间报到的第一声必定是嘹亮的啼哭。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人必须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属于你的生命初级的探索,从①的青年到②的中年再到③的暮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必然要被时间轮船载着驶向不同的港湾。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所以有圣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有哲人高呼:当机会迎面扑来时,你牢牢抓住它,你就是天才。

    选择是痛苦的。

    你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生命在自己手中 变成一张白纸,在时间的风里飘来荡去。你要么另辟蹊径,按照预定的设想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烂双脚也义无反顾。这时你所面对的,也许是孤独和寂寞;但你奉献给社会的,也许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也许是艺术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

    作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你自己。当生命的过程临近尾声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你只要说一句: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美,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饱满的果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

(1)、为文中方框处选择恰当的一组词是(    )
A、①壮心不已②风华正茂③成熟丰枪 B、①风华正茂②成熟丰捻③壮心不已 C、①成熟丰捻②风华正茂③壮心不已 D、①成熟丰稔②壮心不已③风华正茂
(2)、“这个过程”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3)、“圣人感叹”和“哲人高呼”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4)、怎样理解“选择是痛苦的”?
(5)、与“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相照应的是哪句话?(用原文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乙己(节选)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照要求答题。

让土地休息一会儿

豆春明

    ①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这个时候,感觉到最寒冷的,不是牲畜,也不是人,而是风。没有村庄,风也许会被冻死的。不过不要以为村庄就很了不起,如果风不来取走温暖,村庄便遭遇不了冬天。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②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③土地也该休息了。

    ④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⑤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⑥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 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⑦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⑧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⑨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⑩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无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 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明天的村庄

    ⑪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⑫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栽花与插柳

李正庆

    钟兵和洪华都很年轻都很有理想。

    钟兵的志向是当个著名的作家,洪华的抱负则是成为翻译家。他们约定,一旦钟兵的作品获得大奖,就由洪华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钟兵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发奋写作,非常刻苦。

    洪华听、读、写、背,交替进行,十分专心。

    几年过去了,钟兵的稿子寄出一篇又一篇,退稿一次接一次。但他知道所有作家无一例外的有一大叠退稿信,有的甚至有一抽屉一麻袋,因而毫不气馁,依然干劲十足。

    洪华的学习也进展甚慢,他没想到掌握一门外语竟这样难。别说翻译,就连简单的文章都是学了后头忘了前头。照这样看,恐怕猴年马月也学不出个名堂。他对钟兵说:“我想改学气功,你呢?”

    钟兵说:“像你这样三心二意,怎能成功呢?”

    钟兵反复揣摩那些世界名作,仍练笔不止。洪华却找来几种气功书籍,开始研究。

    又是几年过去了,钟兵已在市报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他很不满足,更加勤奋。洪华苦练了又苦练,结果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神奇有效。他对钟兵说:“我想学写电影剧本,你呢?”

    钟兵说:“只要功夫深,我就不相信铁棒磨不成针!”

    钟兵苦苦思索,觉得光埋头苦干方法不妥,于是找来一些理论著作,一头钻了进去。洪华看了大量电影,又读了若干电影剧本,也开始爬格子。这一来俩人有了共同语言,常在一起讨论题材、结构、人物、情节……

    又过去几年,钟兵吃力地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洪华这期间写出了一批剧本,但投寄出去又全退了回来。有一封退稿信写道:你的字写得很漂亮。这句话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他反复思考了些日子,又问钟兵:“你真要铁心在一棵树上吊死呀?”

    钟兵信誓旦旦:“我一定要奋斗到底,决不放弃!”

    洪华很委婉地劝解说:“你从没想到应该分析自己的情况,看看适不适合这一行?”

    钟兵认为他是为自个儿的无恒心无毅力找借口,也不愿说破,遂一笑了之。他依然那么勤奋那么刻苦地读书写作。

    洪华说变就变,很快改练书法。

    几年之后,钟兵虽无进展但仍在那里苦干,只是越干越觉得文学太难,越干越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他的心,实在有些灰了;意,也不如早些年热了。

    洪华却如鱼得水,越练越顺手越练越起劲儿,作品频频赴省进京参展,而且频频得奖,居然成了闻名省内外的青年书法家。

    他始终没忘那位退稿编辑,曾心怀感激之情给他寄去一幅获奖作品,上书四个龙飞风舞的大字:慧眼独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李娟

    ①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