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致女儿的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栽花与插柳

李正庆

    钟兵和洪华都很年轻都很有理想。

    钟兵的志向是当个著名的作家,洪华的抱负则是成为翻译家。他们约定,一旦钟兵的作品获得大奖,就由洪华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钟兵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发奋写作,非常刻苦。

    洪华听、读、写、背,交替进行,十分专心。

    几年过去了,钟兵的稿子寄出一篇又一篇,退稿一次接一次。但他知道所有作家无一例外的有一大叠退稿信,有的甚至有一抽屉一麻袋,因而毫不气馁,依然干劲十足。

    洪华的学习也进展甚慢,他没想到掌握一门外语竟这样难。别说翻译,就连简单的文章都是学了后头忘了前头。照这样看,恐怕猴年马月也学不出个名堂。他对钟兵说:“我想改学气功,你呢?”

    钟兵说:“像你这样三心二意,怎能成功呢?”

    钟兵反复揣摩那些世界名作,仍练笔不止。洪华却找来几种气功书籍,开始研究。

    又是几年过去了,钟兵已在市报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他很不满足,更加勤奋。洪华苦练了又苦练,结果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神奇有效。他对钟兵说:“我想学写电影剧本,你呢?”

    钟兵说:“只要功夫深,我就不相信铁棒磨不成针!”

    钟兵苦苦思索,觉得光埋头苦干方法不妥,于是找来一些理论著作,一头钻了进去。洪华看了大量电影,又读了若干电影剧本,也开始爬格子。这一来俩人有了共同语言,常在一起讨论题材、结构、人物、情节……

    又过去几年,钟兵吃力地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洪华这期间写出了一批剧本,但投寄出去又全退了回来。有一封退稿信写道:你的字写得很漂亮。这句话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他反复思考了些日子,又问钟兵:“你真要铁心在一棵树上吊死呀?”

    钟兵信誓旦旦:“我一定要奋斗到底,决不放弃!”

    洪华很委婉地劝解说:“你从没想到应该分析自己的情况,看看适不适合这一行?”

    钟兵认为他是为自个儿的无恒心无毅力找借口,也不愿说破,遂一笑了之。他依然那么勤奋那么刻苦地读书写作。

    洪华说变就变,很快改练书法。

    几年之后,钟兵虽无进展但仍在那里苦干,只是越干越觉得文学太难,越干越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他的心,实在有些灰了;意,也不如早些年热了。

    洪华却如鱼得水,越练越顺手越练越起劲儿,作品频频赴省进京参展,而且频频得奖,居然成了闻名省内外的青年书法家。

    他始终没忘那位退稿编辑,曾心怀感激之情给他寄去一幅获奖作品,上书四个龙飞风舞的大字:慧眼独具。

(1)、文中“栽花”的人与“插柳”的人分别是谁?各自具体方法是什么?
(2)、洪华真正醒悟的转折点是什么?
(3)、钟兵什么时候醒悟?作者对他醒悟有何评价?
(4)、最能概括钟兵追求成才进入误区的一句话是什么?
(5)、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低下头来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我们这些五六尺高的人,不把苍穹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扬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走自己想走的道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人敢让我们低头,我们也从不向任何人低头。越难,就越要闯;越硬,就越要碰。挺胸,方具丈夫气概;抬头,才显英雄本色。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来进去?还是扬起头来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当元帅,必须先当士兵;想当爷爷,必须先当孙子。不低头,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得越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权力,总是看着别人大;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⑧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⑨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事业最顺、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花中君子不争春,千年菊馔益心神。

  菊馔之流变

◆贾祖璋

      ①我国以菊入馔(zhuàn,饭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4世纪,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②屈原之后,魏国人钟会有赋,称菊花是神仙之食。晋人傅玄,亦有赋称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主要是食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③我国的菊馔,最早是生嚼,所谓“无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后来,菊馔的烹制方法才逐渐丰富起来。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记有三种食菊的方法,即油煎、煮食和作羹。“春来叶苗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紫茎黄色菊英,以甘草汤少许焯过,候粟饭稍熟同煮,久食可明目延龄”。

      ④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亦记有菊花的油煎法和凉拌法。油煎法为:“甘菊花春夏旺苗,嫩头采来……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焯,其香美佳甚。”凉拌法为:“凡苗采来洗净,滚汤焯起,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更多风味。”《遵生八笺》中还介绍了菊花饼的制法:“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⑤我国食菊最有名气的地方,是广东中山市。该地历代有60年一度的“菊花会”,相传此俗源于南宋。“菊花会”的内容是赏菊和餐菊。据聂凤乔先生记中山市的“菊花会”盛况云:家家都要采清晨带露的清新菊花瓣,随采随用,以求其鲜。其餐菊名食,是菊花肉与菊花鱼。

      ⑥“菊花肉”的制法是:先将菊瓣加糖煮成糊状晒干成末,再用猪肉条入菊花末腌制三四天,再把腌后的肉入菊花糖浆内煮熟,最后每块肉外面再滚上新鲜带露的菊花瓣。“菊花鱼”的制法是:鱼肉制成丸,将菊瓣滚拌在鱼丸上,入滚汤汆。

      ⑦金色的秋天,(  )可欣赏多姿的菊花,(  )可品尝美味的菜馔,真可谓其乐无穷。

——节选自《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后面小题。

“自然缺失症”离你有多远?

【“自然缺失症”正蔓延】

       ①“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由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②《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的孩子达到48.5%。

       ③“宅”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儿童中蔓延。一方面,一些父母把孩子圈在狭小范围内,以保证安全和卫生。另一方面,父母正试图让孩子更早地接受教育。城市里的孩子往往见多识广、能说会道。但由于被割裂了与自然的联系,会失去感知能力。这种情况下,他们感受不到花鸟鱼虫的细节之美,体会不到新发现的快乐,可能无法静下心来观察某个事物,之后就会出现缺乏注意力等问题。

       ④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更是给了孩子更多留在室内的“理由”。2012年,厦门学生张欣窈研究的课题《“自然缺失症”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课题研究调查中问到:“有一项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你到哪里完成这项作业?”对此,88%的同学回答“上网找”。眼下,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看似变得“聪明”,但这只是一些“成品知识”。当孩子们习惯接受“成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遭到了极大削弱。 

       ⑤缺乏在自然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不仅可能带来孩子的智力、体质上的缺陷,还可能让孩子变得孤独、焦躁,对自然缺乏尊重。

       ⑥据《新闻晚报》报道,不少人开始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自然缺失症”这一现象。一些环保、教育专业人士和家长集体发出倡议:家庭和学校共同保证每个孩子每天能有1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家长不要因为省事,把孩子过度暴露在电子产品前,接触电子产品平均每天不宜超过1小时;节假日,请家长尽可能带孩子去公园和自然地域游览体验……

       ⑦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还建议学校开设户外课程,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教学。教育学者陈建翔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虽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赞赏,但他却把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家长。他指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潜能。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大自然的力量。在学习抽象知识之前,首先要让孩子的潜力和天性,在自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现。”

【健康知识勤调查】

影响家长忽视孩子走进自然、参加锻炼的因素分析:

家长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调查统计表

项目

非常了解

很了解

一般

不了解

没必要了解

总人数

人数

12

23

93

23

15

166

百分比

7.23%

13.86%

56.02%

13.86%

9.03%


家长对健康三维观的认识程度调查统计表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心理健康

12

7.24%

生理健康

92

55.42%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9

5.42%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18

10.84%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0

6.02%

生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7

10.24%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

4.82%

【典型个案试剖析】

       申甲是一名8岁的女孩,父亲是在长沙工作的一名会计师,一年前,申甲被父亲从邵阳农村的老家接到了长沙。为让女儿习惯城市生活,父亲给申甲报了培训班,其余时间就让她在家看电视。慢慢地,女儿的变化让父亲不知所措:“以前女儿很乖,到了城里后,慢慢地没以前听话了,她看电视的时候跟她说话,得说两遍她才会给你反应,甚至还不耐烦冲我发脾气。”申先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他决定带女儿去长沙最好的医院看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粥

刘墉

       大概因为回台体力透支,返美前突然上吐下泻。所幸儿子住得近,清晨五点把我送去急诊。化验结果,是感染了通常只有小孩会怕的“轮状病毒”。

       医生说这时候肠胃弱,什么都不能吃,连喝运动饮料,都得掺一半的水。直到第二天下午烧退了,护士送来食物,小小的纸杯,里面只有黏糊糊的一点半流体,原来是米浆。

       抱着那软软的纸杯,小心地用吸管慢慢吸,好像奶娃。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肾脏炎,病得挺重,有一阵子也只能喝这个,相信多半是母亲喂我,但不知为什么,而今只记得父亲坐在床边,端着碗喂我的画面。

       第三天下午出院,又来了位护士,给我好几份介绍轮状病毒的小册子,说回家只能吃稀饭、海苔酱、苹果泥……而且不能多吃,看不吐不泻了,再由去皮的鸡肉丝排开始。

       自己煮了稀饭,不错,够软,唯一的缺点是我加太多水,为了吃实在些,只好往锅底捞稠的。端上一大碗白稀饭,颇有成就感。儿子早晨送来肉松,是他去专门店买的,居然印着“婴幼儿专用”,不知道这小子是体贴还是讽刺。我倒了尖尖一堆肉松在稀饭上,急着下嘴,立刻被呛得猛咳,因为把细如粉末的肉松吸进了气管。

       一边咳,一边用筷子把肉松压进稀饭,再搅拌成肉粥。突然懂了,为什么父亲总坚持先把肉松搅匀,才交给我,还一直叮嘱我慢慢吃。他也帮我吹,吹得眼镜上一层雾,又摘下眼镜吹。父亲还教我用筷子由碗的四周拨稀饭,说那里因为接近碗边,凉得快。有时候我还是等不及,他则会再拿来两个大碗,把稀饭先倒进一个碗,再来回地跟另一个碗互相倾倒。没几下,就凉多了。

       可不是吗?我自己煮的这碗稀饭也够热的。第一口已经把我烫到,但是当我改由四周拨,就能入口了。上面拌的肉松吃完,我又倒了好多肉松下去。这种“大手笔”,也是小时候被父亲惯坏的,那时候母亲常骂,哪儿是吃稀饭配肉松,根本是吃肉松配稀饭。

       吃了一整锅白稀饭和一整罐肉松,肠胃居然没出毛病。第三天,我的胆子更大了,一番忙乱之后,我这辈子做的第一碗“牛肉粥”上桌了,十分滚烫黏稠,而且大有“闻香下马”的境界。牛肉丝,不错!一点也不老。姜,虽然切的时候已经因为摆太久,像是削竹片,反而更带劲。我的嘴又被狠狠烫了一下,想到爸爸的方法,改为从旁边拨。不知为什么又觉得该拿个勺,从粥的表面,一点一点刮。

       果然,一次刮一点点,滚烫的粥也不烫了。我有些自诩,可是又觉得似乎见过别人用勺子刮的画面。我一边刮一边想,突然回到了九岁的童年,回到父亲的病床前。医院为直肠癌手术不久的父亲送餐,只一碗,像这样的瘦肉稀饭,我居然急着跑到床边要吃。母亲骂:“那是你爹的!”父亲对她挥挥手,反教我爬上床,跟他并排坐着,又怕我摔下去,一手搂着我,一手喂我吃。肉粥很烫,医院里没有两个大碗可以用来减温。父亲就用勺子一点一点在稀饭的表面刮。那瘦得像干柴的手直抖 , 但是只要把勺子落在稀饭上就不抖了,非但不抖,还像抚摸般,很细腻、很轻柔地,一圈一圈刮,每次只刮薄薄一层,再吹吹,放进我嘴里。

       现在我正这么做,但是飞回了五十年前,我的手成为父亲临终前两个月的手。我的眼镜飞得更遥远,成为父亲为我吹粥时的眼镜,蒸汽氤氲,镜片罩上一层雾。我像父亲当年一样,摘下眼镜,只是不见清晰,反而模糊。一个年已花甲的老孩子,居然从这碗粥,想到五十七年前抱养我的父亲,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淌,淌在父亲的粥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吕亚萍

    ①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②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③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叉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④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________(A.深深地  B.生生地)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⑤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⑥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

    ⑦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击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是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就这样离开了。

    ⑧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⑨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⑩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仰望蓝天的蜗牛

邱悦

①小时候我经常站在颁奖台上,每每步上台前,我都希望那段路程可以慢一些、再慢一些,因为这样就能让大家都记得我骄傲的笑脸。每一步都像踩到云上,我总是浑身轻飘飘的,老师同学们的赞许让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飞得很自由的老鹰。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到,我曾经光泽的羽翼最终烧成了灰烬,我看着自己的羽翼渐渐千疮百孔,我看着自己的身躯由矫健变得萎靡,我从翱翔的世界陨落。

②这就意味着我再也不能触碰那片五彩斑斓的云彩,只能在枯死单调的棕色上苟活。小学过后,我的成绩不再傲人,我变成了一只蜗牛,好像总是会落后别人一步,我自己都想不到的一步。在记忆最深处,那天傍晚和同学一起准备上晚自习,路上我们说着那次历史考试,我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付出了诸多努力,这回必定能够取得佳绩。一幕幕奋笔疾书的场景、一次次起早贪黑的时刻,这些千丝万缕化成信心推动着我去相信、去渴望得到像样的分数。

③却没想到等我站在密密麻麻的成绩表格面前,我的名字没有在料想的位置,而是在最底端,从前那些刻苦、那些期待被一扫而空,我知道那番想法成了没有重量感的字句。我感到轻飘飘的,这似乎没有变,只是一阵阵揪痛和窒息笼罩在我周身,纵然只是瞬间,却在我的学生时代里闪现过无数次,甚至在长大之后的梦里也时时被强调,时时被惊醒。

④我就如同大片绿叶中一只寂寞的、小小的蜗牛,不能像小学时候的老鹰那样可以借着自己的翅膀优势,抑或是风的力量让自己腾空而飞。我每走一步,必须得留下痕迹,那一串长长的、湿湿的黏液,是我爬行的轨迹,是我想要去到远方艰难的印痕。所以我总是对蜗牛这个生物感到惋惜,甚至是嫌弃,觉得它太过于渺小柔弱,不能像老鹰那样驰骋蓝天,被一切生物仰望。

⑤南方的夏季雨下得凶猛,每每此时土地也变得松软潮湿,但正是蜗牛出来透风的好时机。我蹲下来观察它的一举一动。我的目光随着它们的爬行而移动,这移动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看见它柔软的身躯爬上锋利崎岖的石头,蜗牛原本就缓慢的速度更是降了下来,但它居然没有另辟蹊径,反而是继续摸索,似乎要与这石头硬碰到底。它一次又一次地掉到地上,又一次一次地想要挣扎着继续越过那块石头,我不知道这石头究竟对它有什么意义,哪怕终于越过石头,前方不也只是一片寻常的土地吗?我感到无趣,便起身离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当我再次经过那片土地,原以为那只蜗牛已经早早放弃、知难而退了,没想到它居然翻过了那块石头到达了一处高地。

⑥我看得出神,等我回过神来,它已离开了那块让它感到骄傲的石头,拖着小小的壳孤独地驶向远方,在它的身后,它攀登过的那块石头在它的眼里由高耸变得低矮。我终究不是蜗牛,我不知道它为何不停留在那块石头上,也不知道它到底要去到何处。或许它只为自己短暂的胜利感到微微欢欣,却不执拗于那次瞬时的翱翔,或许它明白,自己的蓝天并不在此地展开,也或许,它并未将那块费尽力气攀登上的石头看作什么荣誉的象征,它只是在那儿短暂歇息,仅此而已。

⑦其实我很不解,蜗牛啊,你那小小的壳里却好像装着大大的梦想,想要去拥抱蓝天,像一只老鹰那样去翱翔。只是那样的差距太悬殊,哪怕一直仰望着、前进着,也难以拥有自己的蓝天。我又很佩服你,至少你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屡次碰壁就索性放弃,至少你在攀登上石头的那一刻,也会觉得自己像一只骄傲的鹰吧。

⑧从前的我,总觉得一些挫折对自己的生活轨迹产生巨大影响,常为此而神伤。有时我也觉得自己离内心的蓝天越来越远,好像很多事情不在我的计划之内、事与愿违,我也曾痛诉命运的不公,恨它为何没有给予我应有的回报。但也正是如此,纵使我明白坚硬的石头在我的前行路上层出不穷,我也并没有因此而陷入失败的桎梏,我也比旁人有着更坚强的心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