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回答问题
(1)、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
(2)、在文中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论证观点?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3)、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13段,用图解的方法表示出这13段文字之间的关系。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舒心草    张丽钧
        ①案头的山水盆景中生出了一株小草,茎如丝,叶如珠,绿如翠,煞是夺人眼目。
        ②总有人指着这草问起它的芳名,我一片茫然,却不甘心,遂应道:舒心草。
        ③自打给这小草赐名为“舒心”,每每看它,心竟果真舒泰起来。这襟袖之间是山水,只是个象征性的玩意,是游不得的。若说游,倒是每日里它在游我——游我含泪含笑的目光,游我亦悲亦欣的情怀。那石,不是有吸吮功能的“上水石”,嶙峋丑陋,遍体孔洞。拙劣的匠人在上面安了个蓝色琉璃小亭子,又植了一株文竹。但不久,小亭子即因碍眼被我断然毁弃;文竹呢,三涝两旱的,很快也就枯死了。就在我以为我的山注定作别了所有风景的时候,它自己竟孕育出了一株灵异的小草!
        ④这株草,可真没有枉担“舒心”的美名。它自己舒心,也令观者舒心。
        ⑤它长在半山腰,那里有个孔洞,大概里面藏了一星儿土吧,这就足够它立命了;它那么皮实,水浇得勤了懒了它都不在乎,有时我一连几天忘了给它水喝,歉疚地提了喷壶去看它时,发现它非但没有枯萎,还在顶端冒出了一芽新绿;最初它仅有一根柔弱的茎,宛如一条绿丝线,打几个丁点儿的结,可怜兮兮地在山体上垂挂着,后来,它几乎是遵循了某种美学原则,陆陆续续地抽捻出一线线嫩绿,并在那嫩绿上精心点缀一串米粒大小的叶片,几行玲珑的美诗就那样参差着,押着惬意的韵脚,精妙地注释着生命。
        ⑥我的心常常被它俘获,目光久久地给它粘住。这小小的草,它是担着使命来到人间的么?它要为我滤掉一些东西,生命的负累太重,连呼吸都仿佛注了铅,与这株轻灵的小草对视时,我为自己的沉重而羞愧,学着它的样子,我也要删繁就简地打理自己的欲望,以期让我的心能坦然地面对它的素心;我的生命之树上长满了青翠的叶片,可它们是多么容易飘落啊!一件沮丧的事能让它飘落,一句辜负的话能让它飘落,甚至一点点的曲解,一丝丝的误读,都可以让它悚然心惊,生命的叹息那样真切,爱的叶子瞬间失了颜色,悲鸣着扑向泥土……我的舒心草怎么就那么从容淡定呢?似乎从来就没什么窝心的事发生在它身上——阳光爱抚它时,它舒心;阳光背弃它时,它也舒心。我怀疑它心中是不是揣着一颗隐匿的小太阳,自己照耀自己,自己温暖自己,不怨艾,不忧戚,在这被别的植物厌弃的地方意兴盎然地活出自己的一种精气神。
       ⑦总觉得自己是个颇有“植物缘”的人。去了一趟景忠山,痴痴地爱上了那里的松树,并激动不已地给它们取名为“帅松”;去了一趟空中草原,傻傻地爱上了那里的一种淡紫色小花,并一厢情愿地在心里唤它们为“女儿花”。喜欢对草木说话。那年春天,就亲切地对凤凰山公园里的一树碧桃说:“喂,宝贝,你怎么开得这么好哇?”吓坏了打太极拳的一位老太太……
        ⑧常常想,莫非前世竟是一株植物?今生对草木的喜爱原本就是一种自恋?不管怎样,反正是特别能被植物有效抚慰。就说眼前这株草,人眼不入心的观者太多了,可我,偏偏就把它爱出了心痛的感觉。伫立于世间最“迷你”的绿瀑前,耳畔常响起郑板桥的两句妙语——“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你看,那“新生竹”何尝不是郑板桥眼中的“舒心竹”呢?
        ⑨爱植物的人,心中永远没有冬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影子里的父爱

       ①今年夏天,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气温达到37℃,热得最凶那天,诊所里开着空调也抵御不了汹涌而来的热浪。小护士不停地向地上洒水,以获得一点清凉。但我仍感觉透不过气来。小护士指着窗外说:“看看那些进城来卖菜的农民吧,他们一直在烈日下晒着呢,你应该满足了。”正说话间,几个人抬着一个病人进来了。

       ②病床上躺着的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双目紧闭,面色潮红,完全处于昏迷状态。床边站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边哭边对病人喊着:“爸,你怎么了?!你怎么了?!”

       ③我为他量了体温,看了看他的舌苔,发现没有什么大碍,只是中暑了,就给他打了一针。看着还在一旁哭泣的小男孩,我说:“别哭别哭,你爸没事,一会儿就好了。”

       ④男孩听我这么说,才放心了。边说着谢谢边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小布包,然后从布包里拿出一叠皱巴巴的纸币。孩子数着钱:五毛、六毛、一块、两块……他把那些毛票递给我说:“医生叔叔,一共七块三,够不够我爸的药费?”孩子的脸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看着他饱含真诚仰望我的眼睛,我忽然对他产生了好感,就问他:“你挺壮实的,你爸中暑了你居然没事儿。”孩子说:“天太热了,街上没有树,我们也没有伞,我爸怕我晒着,就让我蹲在他背后的影子里。后来他就晕倒了……”

       ⑤听着孩子的诉说,我的心被震撼了。就在这时,小护士进来了。她告诉我,我父亲刚才来过诊所,见我忙,把东西留下就离开了。我从她手里接过父亲送来的东西:一把遮阳伞,还有一小瓶仁丹。手里握着这些东西,想着父亲,我烦躁的内心蓦地清凉无比

       ⑥那天,我想的都是“父亲”这个字眼。想着每一个做父亲的,都会把关爱子女当成一种人生习惯。生活条件好一些的父亲,会记着在这烈日炎炎的天气里为孩子送一把遮阳伞,一瓶提神的仁丹,而像那位中暑的父亲,尽管他贫穷得只剩下自己的影子,也会把影子作为庇护孩子的一片阴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③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④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⑤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⑥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⑦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⑨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⑩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⑪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⑫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⑬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⑭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⑮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⑯怎么办?

    ⑰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⑱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⑲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⑳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下列材料不需要全部精读,建议先浏览(约2分钟),再读“成果交流”的问题,然后根据需要跳读、圈划。

关于《流浪地球》观影的综合性活动

引子:今年春节,有部国产电影非常火,影片讲的是太阳系面临毁灭,人类为了生存,要带着地球在宇宙中重新找一个星系定居。可是在途经木星的时候,却遭遇了生死险情,最后通过全人类的齐心协力和英雄的自我牺牲,成功闯关,继续漫漫征程。这部电影就是《流浪地球》,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

这部电影在学校里也引发热议。某中学九(1)班同学在语文老师指导下开展了综合性活动,同学们分组先收集材料,接着采用模拟对话的形式梳理材料,最后阶段是成果交流。

Ⅰ材料收集(略)

Ⅱ材料梳理

(第一小组):对话主创

    编剧汪海林说,“创新”是流浪地球“火”起来的根本原因。假如地球末日来临,人类该怎么办?这是很多科幻电影的主题。此前国外科幻大片的故事,人类大多选择放弃地球,搭乘飞船飞向外太空。而《流浪地球》第一次给故事设置了全新的背景,通过1万个行星发动机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在空间站的引领下,人类带着流浪的地球一起寻找新家园。

    汪编剧说,《流浪地球》还有着创新的英雄形象设定。地球在流浪中,遭遇了即将与木星相撞解体的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全球成立了联合指挥政府。最后关头,要推动撞针,集中发动机的火焰,去点燃木星,这是避免地球毁灭的唯一可能性。危难之时,由平民和专业军人组织的中国救援小分队,发起了对全球人的召唤。

    为了真实显示这些前所未有的场景,节目组做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制作了10000多件道具,还制作了10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发动机等等,这些前所未有的东西,细节都非常精致。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拍摄时,演员们的戏服是特制的盔甲,沉重而且密闭不透气,这些都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小组)对话观众

简约:昨天刚看完,没有一段爱情的桥段,竟然也能看哭,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太空科幻片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早就脱离了神话,但影视作品却总逃不开神话束缚,这一部电影突破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宇宙观,还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照,点赞点赞!

弯弯:看完后值得深思的一部科幻片!正如片中刘培强所说“没有人的文明是毫无意义的”……

Cathy&猫:原著的精彩是电影很难演绎的,理解他们的付出,但我还是会选择原著,反复在脑海回味,每次都能发现新大陆。

苹果虫:在电影中,我看到理性与情感的关系仿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同一片空间中,过度压缩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所以电影里空间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对吴京说,“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真是一种奢求”。这说明,情感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冰冷机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的成就背后,在灾难面前,让人的生命充满厚度的正是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翠:最爱大刘的小说,这次的《流浪地球》我已是二刷。意料之外的特效大场面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梦想,这部小说和改编的电影都令我挺满意。

(第三小组):对话作家

同学小田(记者):首部用您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备受关注。不过,很多大改编的电影往往都难以忠实原著。如《流浪地球》原著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冷漠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存。而在电影里,主人公刘启心里一直思念着父亲刘培强,天上的刘培强也始终关心地球上的一家人。如果您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和原著差异过大,您会在意吗?

刘慈欣:虽然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但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形式,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很多时候难以做到忠实原著。所以我不会在意电影剧情和小说差别大不大,但我会很在意改编的电影好不好看。如果一部叫做《三体》的电影制作精良、剧情精彩,但和《三体》小说的剧情天差地别,我也会欣然接受。

我觉得,小说改编电影应当遵循电影艺术本身的规律,完全忠于原著并不一定是好事。小田:之前有媒体报道,您并不太喜欢漫威系列科幻电影,请问,①________________?

刘慈欣:漫威的电影制作精良,特效很好,还有着几十年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IP基础。但它呈现出的东西给人一种流水线生产的模式感,商业化的味道比较浓,所以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

关于好的科幻电影具备哪些要素,我说不全面。个人认为它一定要有独创性、有深刻的思想,并用让人震撼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流浪地球》中,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很深的东西,比如像我们对家园、对故土的眷恋,中国哲学的生活方式等,都有所表现,这也是电影成功的因素之一。

小田:《三体》中曾用一段诗歌描写先进的外星文明(歌者文明),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诗歌在硬科幻作品中并不常见,请问,②________________?

刘慈欣:这和《三体》中丝毫没有描写三体人的形象是一个道理,因为我们很难用画面来表现超级文明,所以尽量写得比较文艺和抽象,很多经典科幻作品中都有类似的处理方式。我认为,对外星人的描写,就好比维纳斯的手臂,怎么装都不对,除非是类似《异形》当中那种几乎没有太多智慧的外星人。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外星人是不是有智慧。所以我选择诗歌的方式表现外星文明。

Ⅲ成果交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