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我的叔叔于勒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3)、母亲骂“我”“疯了”,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4)、选文在刻画人物时,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①写“他”(于勒)用了

②写“我”用了

③写“父亲”用了

④写“母亲”用了

(5)、选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过年》一文,完成小题。
      ①雪飘下来,不断飘下来,是谁的衣裳,飘落到麦苗的身上,积蓄着体贴的温度。一片又一片,很多片,是谁的知音,在片片雪花上写满爱的祝愿。
      ②在这场年底下起的大雪面前,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瑞雪兆丰年”是大家想得出来最好听的一个词语。还有什么比来年的丰收与富足更让人满怀希冀的呢? 
      ③忙着赶制年糕的人家冒出腾腾的热气,刚出锅的年糕带着秫米的香味,沾满了新年的气氛。馒头上、花卷上点上红红的圆点,炸鱼与熏肉的香味感染着空中的雪花,雪花也似乎成了一份美味。大家都在自己的家里猫着,积蓄着身体里的能量和情绪,为尽情的娱乐消遣做好准备!孩子们最大程度地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力力,用雪创造着一切! 
      ④屋檐上滚落下的雪花,消失在金黄色的光中。四处里灯火通明,整个城市像一块发光的琥珀,照亮了野外被风吹起的雪,照亮了踏雪归来的人脚下的路……在一片银白色里温柔了那串长长的脚印。
      ⑤是谁拥有这张至高无上的通行令,占据了所有的地面和天空——快乐的人们,在漆黑的角落里燃起火龙一样的爆竹;宁静的夜空里,间或有色彩缤纷的烟花绽放,点燃了夜空的激情。烟花散处,如流星闪烁,照亮了树上每一根细小的枝桠,保留下了脸上每一丝幸福的笑容,人们已经放开了脚步,向新年进发。
      ⑥清晨,路中央不知被谁堆出了一个样子可爱的雪人,胖胖的脸庞,红红的鼻子,黑如点漆的眼仁,他是谁梦里的人呢? 
      ⑦狂欢了一夜的人们还在沉睡中。院子里贴满猩红的剪纸,树干上、窗棂上、院门上……
      ⑧路上穿梭着赶早拜年的人,并相互传递着心里的祝福和感恩。
      ⑨清晨的阳光把树枝的影子照在斑驳的墙上,对联映红了门口的积雪,倒贴的福字里更有说不完的年的味道。太阳出来了,像一张红红的铜锣,敲响新年的开始……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面各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①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②“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③“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⑦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⑧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在做  花在瞧

傅秀宏

    那天,我问10岁的女儿:“荷兰的国花,是什么花?”

    女儿走到我的跟前,很快就回答出来:“爸爸,是郁金香。对不对?”

    我非常高兴,点头说是。接着,我又问女儿:“那……你知道‘花语’是指什么吗?”

    女儿歪着头想,最后小声说:“是不是……一种花儿向世界说的话呢?就像妈妈对我说的贴心话一样……”

    我对这种童话般地解释,非常赞赏。“好聪明,那爸爸再问你,白色郁金香的花语是什么呢?一个答案是纯洁的美妙,一个答案是干净的心情,还有一个答案是明澈的眼睛哪个?”

    女儿想了半晌,坚定地对我说:“我都选。

    我提醒说,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我看过一个故事,故事中的郁金香告诉我,白色郁金香的花语,全部包括这三样。

    女儿翘着小嘴,好像颇有依据的样子。

    我来了兴趣,让女儿讲一讲这个故事。

    女儿笑了,拉开了话匣子。

    某天夜里,一个叔叔在高级宴会上,盗取了珍贵的黑珍珠项链。之后,溜回了他的秘密住所。他穿上丝绸长袍坐到书房里的沙发上,静静地读书。突然,门铃响了。原来是一个侦探到访。

    叔叔装出一副笑脸,热情地把这位不速之客领到书房。桌子上,摆着一个插满白色郁金

    香的花瓶,郁金香的花瓣都是闭合的。

    “先生,请问今晚你在哪儿呢?”

    “我一直待在家里。你到来之前,一直是我一个人安静地在书房里看书。你看,就是这

    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叔叔指着桌上扣着的那本书。

    侦探把这位叔叔递过来的书翻了一下,又放在桌上。突然,侦探发现花瓶里插着的白色郁金香,不知什么时候,花瓣全都张开了。侦探拔出—枝看了一看,用鼻子嗅了一嗅,又把花插进去,然后肯定地说:“先生,你在撒谎,因为有人看到你刚回来了一会儿。”

    这当口,女儿突然不说了。

    我问:“是谁看到那位叔叔了?”

    “你猜?”

    我摇头,女儿做了一个鬼脸,说:“就是那束白色郁金香呀!它有一双明澈的大眼睛。因为在夜里,白色郁金香的眼睛,就是它的花瓣,是闭合着睡觉的。可是,如果屋里来了人,打开灯光照射一刻钟后,眼睛就会张开的。侦探看到白色郁金香片刻之间张开了,就知道书房刚才—直是黑的,这位叔叔不可能在黑暗中读书。”

    我给了女儿一个漂亮的吻,接着问:“那为什么你还要选‘干净的心情’呢?”

    “白色郁金香,并没有因为和一个小偷叔叔住在一起,就没有了‘干净的心情’。”

    “那‘纯洁的美妙’怎么解释?”

    “花是最纯真,就像天真的儿童,不会撒谎,这样的心儿最美妙了!”

    我惊叹了,连连鼓掌。孩子看课外书,看出了不一般的高度。

    孩子们都有一颗纯洁的心,就像花儿一样。

    “人在做,天在看”,依我看,也不妨改作“人在做,花在瞧”。我们做事,可要对得

    起孩子和花儿呀,因为他们正捧着小脸瞧呢……

(摘自《教师博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近代“问天”第一人
    ①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二期庚款留学美国的名额。
    ②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归心似箭的 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③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试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④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出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50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 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第一人。
    ⑤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⑥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地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 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馆),只管 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⑦“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物候学》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有人评价此书“ 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⑧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 ,共计800多万字。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1974年2月7日凌晨,这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