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过年》一文,完成小题。
      ①雪飘下来,不断飘下来,是谁的衣裳,飘落到麦苗的身上,积蓄着体贴的温度。一片又一片,很多片,是谁的知音,在片片雪花上写满爱的祝愿。
      ②在这场年底下起的大雪面前,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瑞雪兆丰年”是大家想得出来最好听的一个词语。还有什么比来年的丰收与富足更让人满怀希冀的呢? 
      ③忙着赶制年糕的人家冒出腾腾的热气,刚出锅的年糕带着秫米的香味,沾满了新年的气氛。馒头上、花卷上点上红红的圆点,炸鱼与熏肉的香味感染着空中的雪花,雪花也似乎成了一份美味。大家都在自己的家里猫着,积蓄着身体里的能量和情绪,为尽情的娱乐消遣做好准备!孩子们最大程度地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力力,用雪创造着一切! 
      ④屋檐上滚落下的雪花,消失在金黄色的光中。四处里灯火通明,整个城市像一块发光的琥珀,照亮了野外被风吹起的雪,照亮了踏雪归来的人脚下的路……在一片银白色里温柔了那串长长的脚印。
      ⑤是谁拥有这张至高无上的通行令,占据了所有的地面和天空——快乐的人们,在漆黑的角落里燃起火龙一样的爆竹;宁静的夜空里,间或有色彩缤纷的烟花绽放,点燃了夜空的激情。烟花散处,如流星闪烁,照亮了树上每一根细小的枝桠,保留下了脸上每一丝幸福的笑容,人们已经放开了脚步,向新年进发。
      ⑥清晨,路中央不知被谁堆出了一个样子可爱的雪人,胖胖的脸庞,红红的鼻子,黑如点漆的眼仁,他是谁梦里的人呢? 
      ⑦狂欢了一夜的人们还在沉睡中。院子里贴满猩红的剪纸,树干上、窗棂上、院门上……
      ⑧路上穿梭着赶早拜年的人,并相互传递着心里的祝福和感恩。
      ⑨清晨的阳光把树枝的影子照在斑驳的墙上,对联映红了门口的积雪,倒贴的福字里更有说不完的年的味道。太阳出来了,像一张红红的铜锣,敲响新年的开始……

(1)、阅读第②段,为什么“在这场年底下起的大雪面前,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

(2)、全文洋溢着浓浓的过年的气氛,年的味道无处不在,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年的味道,请摘录下来。(不少于四处)

(3)、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例句除外),按下面例子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例】句子:雪飘下来,不断飘下来,是谁的衣裳,飘落到麦苗的身上,积蓄着体贴的温度。
理由:我喜欢这一句将飘落的雪花比作衣裳,用“积蓄着体贴的温度”将雪花写得含情脉脉,充满温暖感。
喜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
阅读朱华的《父亲是一条鱼》,完成小题。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②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足饭饱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着父亲在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③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④我没有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界民居奇葩

       ①在闽西南苍苍茫茫的崇山峻岭之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土楼,充满神奇的山寨气息。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世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的客家人民居。

       ②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卫盗匪的骚扰和土著的排挤,便营造“抵御性”的营垒式住宅,并不断进步发展,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如柑瓣状均匀布列各层,宏伟壮观。大部分土楼历经两三百甚至五六百年的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技术文化的魅力。

       ③客家先民们崇尚圆形,把圆形当天体之神来崇拜。主人认为园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这些都体现了土楼人家的民俗文化。圆墙的房屋均按八卦形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充分显示它突出的内向性、强烈的向心力、惊人的统一性。

       ④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儒家的思想及其文化特征。有一座土楼,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以和为贵,便用正楷大字写成对联刻在大门上:“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强调了儒家立身的道德规范。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均等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层房屋的用途达到惊人的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无混乱。土楼内所存在的儒家文化遗风,让人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蒂固根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惊田水冷霜霜

    难得今天又是假日,本以为可以晚点起床,因而昨晚放心地缩在被窝里,多看了几页书,拖到深夜才去睡。一大早,母亲却一再催唤我,叫我陪她去田里。望向窗外,天才蒙蒙亮。稍一掀开棉被,冰冷的寒气,紧逼过来,但在母亲一再地催唤下,我又怎敢赖着不起来。

    这是深冬时节,朝阳未起的清晨,特别寒冷。即使没有风,迷蒙的雾气,挟着寒气,丝丝渗进肌肤,无从抵御;更何况一阵一阵冷风,拂过没有遮拦的田野,往身上扑来,令人不由得连打寒噤。

    母亲站在秧田里,对我催道:“还站在那里不动,赶快下来帮忙啊!”

    我站在田埂上,不断搓着双手,脚伸向秧田里的水探一探,一股冷冽的寒气直透进体内,连忙缩起来,叫了一声:“哇!这样冷。”

    母亲不高兴地说:“这样就喊冷!你没看到四边的田里,谁家不是急急地在泼水,还站在那里喊冷!等下太阳出来,秧苗不知会枯掉多少。”

    望望满园青翠鲜嫩的秧苗,每一片叶上沾满了细小的水珠。母亲说,沾在秧叶的细小水珠,是霜水而不是露水,在朝阳升起之前,就必须用水泼掉,不然太阳一照,秧心大半会枯萎,这一期的秧苗就不够播了。

    我不敢再迟疑,卷起裤管走下秧田里,忍住冷霜霜的寒气,拿起长柄的水勺,在秧田四周来回走动,一畦一畦地泼着水。母亲趁此机会教导我:“昨天下午,一看天气刮起寒风,就知道昨晚一定会下霜,秧田里就要放满了水,早上要赶在太阳之前,用秧田里的水泼掉沾在秧叶上的霜水,而后把秧田里的水全部放掉,这样秧苗才不会受到损害。”

    想起多天前,我曾和母亲一起摊开一卷一卷的塑胶纸,盖上秧苗。我问母亲,还未到插秧的日子,那些塑胶纸为甚么就要收起来呢?母亲说:“怎能一直盖着塑胶纸,秧苗长到三,四寸的时候,塑胶纸再不掀开,让秧苗有机会吹吹风,晒晒太阳,秧苗太软弱,茎不会硬直,播下去很容易枯萎,还要一丛一丛补,更加麻烦。”

    刚和母亲泼完水,村人也都三三两两的来到田里,有的是来犁田,有的是来插秧,我说:“天气这样寒冷,田水这样冷霜霜,大家真打拼,这么早就要来工作啊!”

    母亲看了我一下,目光中充满了责备:“大家都像你这样怕冷,谁来种田?就要开春了,谁家不是赶着播田。秧苗一天一天长高,还能等呀!哪有做工作还得选日子的。”

    母亲接着说:“这只是一期稻作的起头,往后的工作还多着呢,你又不是不知道。几遍的抹草,几遍的洒肥料,几遍的喷农药,还得不时顾田水、拔稗草,才能望到收割、晒谷,哪一项可以拖延?还得选天气的话,什么都别想做。”

    是啊,谁惊田水冷霜霜!从浸稻种、整理田地,到插下秧苗,每年这段期间,天气最为寒冷,而母亲每天都田里来田里去,难怪母亲的脚掌,结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茧,多年来,常冻开一道一道深深的裂痕,每一条裂痕里,都塞满了泥巴。因为裂痕太深,泥巴塞在裂痕里洗不干凈,常见到母亲在夜晚的灯光下,拿着剪刀,剪去一层一层的厚皮。

    结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茧,冻开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裂痕,母亲这样厚实的一双脚掌,抗拒了多少岁月的霜寒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资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 , 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注释)①职方君:指苏序,苏洵的父亲。②乡闾:乡亲、亲族。③茂材异等:出众的优秀人才。④六经、百家:《六经》指孔子整理先秦典籍,后成为儒家经典。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