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3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①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②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③我越看越觉得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扑哧”一声就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④“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被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⑤“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褐色西装。

       ⑥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⑦“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⑧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附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⑨“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遗族央求审查员,好不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⑩“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入已经故去了?”

       ⑪“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⑫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昵?”

       ⑬“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⑭“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⑮“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呢。这可太有趣儿啦!”

       ⑯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审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⑰“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⑱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的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⑲“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选自2013年第5期《满分阅读》)

(1)、读第③段,理解划线词语“可怕”的含义。
(2)、选文用大量笔墨描写“我”和记者的对话,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作者对《沼泽地》这幅油画“是杰作”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认识过程作简要分析。
(4)、读完全文后,文中《沼泽地》这幅油画或画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简要评价。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房间里的大象

刘瑜

      ①“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自从手机里增加了微信。到外面我就到处蹭网, “蹭”这个字着实精彩,它把我这种类似于乞丐的“无赖”行径表达得一清二楚。上下班经过银行与电信营业点等有wifi的地方,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万能钥匙”探寻一二,走到那里就由昂首阔步变成了最时髦的低头一族。开始自己还不大好意思,后来看着坐在台阶上“蹭”得不亦乐乎的年轻人,便释然。但凡“前有车”,咱就能“后有辙”,这都不算啥事;既然开放了wifi,那就是让大家用的吧。也是,只要从众,啥事都不叫事了。好比遭人诟病的“中国式过马路”,一群人一拥而过,红绿灯也不完全管用,法难责众呢。

    ②微信,成了每个现代人的新常态。于是,家里的气氛大变。过去回家先看厨房或先进厕所的事情,一律让位给掏出手机看消息;而且是进门堵在门口就开始,半天才能挪动一步,或者直到一声断喝才能抬起头来。过去空闲了拿起拖布勤快劳作的情景,现在基本都销声匿迹了。

    ③微信好吗?当然,微信里各种远远近近的消息,熟悉或陌生人的动态,还有腾迅新闻从不间断、不失时机的新闻和广告,还有朋友们的祝福与问候。开始玩QQ的朋友好多都把战场转移到微信里来了。为什么呢?较QQ而言,微信更加独立、安全、保密。比如一对一的聊天,不会担心被其他无关人员窥探;有些什么小秘密,也非常适应在这里交流。一时之间,微信成了生活里与上班、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内容;一日之间,微信成了萦绕在脑海里难以离开的光影。微信让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让我不走路就看到万里河山万里景,让我手指一动就能与千里之外的好友互动交流,让我想到哪儿找谁就能在哪儿找到谁。还有,它让我从陌生人中找到了熟悉的感觉,从简单的文字里找到了智慧文化的知音。如果用文化的语言来说,微信让人开拓眼界、开阔胸襟、开放思维,助力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但我不是来为微信评功摆好的。我是说,被微信纠缠的生活很累很苦。没有微信我不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会很轻松简单;知道了那么多社会生活中的不公不义而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情,让我如负重苛。没有微信我不去多了解别人的生活学问,自我感觉还好;现在知道了更多人的工作生活还有文化,经常有自惭形秽的感觉。过去不知道微信,还能不想不比不怨不怼,现在消息纷乱、评说多端,有时候难辩真伪,简直不知道信谁。微信如同一剂精神鸦片,叫人离不开断不了又有很大的烦恼;它占去了过去用来读书锻炼的大段时间让人在无聊与有聊间游走。我甚至觉得,是微信让生活的节奏更快,因为它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大脑紧张、分身乏术,它总是叫人从一个坏消息走到另一个坏消息里找不到出口。

    ⑤我已经有些过敏反应。想到微信就想扒拉一下,一边扒拉又一边沮咒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里了。

    ⑥我想删除它,又舍不得它。我想爱着它,又十分讨厌它。

    ⑦微信啊微信,我不知道该爱还是该恨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逃离

郭静娟

    学校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的树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却说那妖精原来行者第二棍也不曾打杀他。那怪物在半空中夸奖不尽道:“好个猴王,着然有眼,我那般变了去,他也还认得我。这些和尚他去得快,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我还下去戏他一戏。”

       好妖精,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老公公,真个是:

       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

       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唐僧在马上见了,心中大喜道:“阿弥陀佛!西方真是福地,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逼法的还念经哩。”八戒道:“师父,你且莫要夸奖,那个是祸的根哩。” 唐僧道:“怎么是祸根?”八戒道:“师兄打杀他的女儿,又打杀他的婆子,这个正是他的老儿寻将来了。我们若撞在他的怀里啊,师父,你便偿命,该个死罪;把老猪为从,问个充军;沙僧喝令,问个摆站。那师兄使个遁法走了,却不苦了我们三个顶缸?”行者听见道:“这个呆根,这等胡说,可不諕了师父?等老孙再去看看。”他把棍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怪物,叫声:“老官儿,往那里去?怎么又走路,又念经?”那妖精错认了定盘星,把孙大圣也当做个等闲的,遂答道:“长老啊,我老汉祖居此地,一生好善斋僧,看经念佛。命里无儿,止生得一个小女,招了个女婿。今早送饭下田,想是遭逢虎口。老妻先来找寻,也不见回去。全然不知下落,老汉特来寻看。果然是伤残他命,也没奈何,将他骸骨收拾回去,安葬茔中。”行者笑道:“我是个做虎的祖宗,你怎么袖子里笼了个鬼儿来哄我?你瞒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那妖精諕得顿口无言。行者掣出棒来,自忖道:“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①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②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③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④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⑤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⑥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⑦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⑧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⑨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⑩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莲花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⑪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⑫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⑬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⑭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⑮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记叙文阅读

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

乔叶

①每天下午,接上孩子之后,我都要带着他在街上溜达一圈。闲走的时候,看着闲景,说着闲话,我觉得这是上帝对我劳作一天的最好奖赏。

②每次我们走到文华路口,我就会停下来,和一个卖小菜的妇人聊上几句、这个妇人脸色黑红,发辫粗长,衣着俗艳,但是十分干净。她的小菜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所以常常是供不应求,我常在她这里买菜,所以彼此都相熟。因此每次路过,无论买不买菜,都要停下和她寒暄几句。

③客户多的时候,也帮她装装包,收收钱。她会细细地告诉我,今天哪几样菜卖得好,卤肉用了几个时辰,西兰花是从哪个菜市上买的,海带丝和豆腐卷怎样才能切得纤细如发,而香菇又得哪几样料配着才会又好吃又好看。听着她絮絮的温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仿佛这样对我说话的,是我由来已久的一个亲人。

④那位妇人的笑容,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醇厚。

⑤一天夜里,我徒步去剧院看戏,散场时天落了小雨,便叫了一辆三轮车。那个车夫是个年近五十的白衣汉子,身材微胖。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附近住着一位朋友,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很想上去聊聊。便让车夫停车,和他结账。

⑥“还没到呢。”他提醒说,大约以为我是个外乡人吧。

⑦“我临时想到这里看一位朋友。”我说。

⑧“时间长吗?我等你。”他说,“雨天不好叫车。”

⑨“不用。”我说。其实雨天三轮车的生意往往比较好,我怎么能耽误他挣钱呢?

⑩然而,半个小时后,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却发现他果真在等我。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一团朦胧的云朵。

⑪那天,我要付给他双倍的车费,他却执意不肯:“反正拉别人也是拉,你这是桩拿稳了的生意,还省得我四处跑呢。”他笑道。我看见雨珠落在他的头发上,如凝结成团的点点月光。

⑫负责投送我所在的居民区邮件的邮递员是个很帅气的男孩子,看起来只有二十岁左右。染着头发,戴着项链,时髦得似乎让人不放心,其实他工作得很勤奋。每天下午三点多,他会准时来到这里,把邮件放在各家的邮箱里之后,再响亮地喊一声:“报纸到了!”

⑬“干嘛还要这么喊一声呢?是单位要求的吗?”一次,我问。他摇摇头,笑了:“喊一声,要是家里有人就可以听到,就能最及时地读到报纸和信件了。”

⑭后来,每次他喊过之后,只要我在家,我就会闻声而出,把邮件拿走。其实我并不是急于看,而是不想辜负他的这声喊。要知道,每家每户喊下去,他一天得喊上五六百声呢。他年轻的声音,好似铜钟与翠竹齐鸣的回响。

⑮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都能给我这种难忘的感受。满面尘土的清洁工,打着扇子赶蚊蝇的水果小贩,双手油腻的修自行车师傅……只要看到他们,一种无缘由的亲切感就会漾遍全身。

⑯这些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出没在我的视线里,他们的精神沉淀在我的心灵里。他们常常让我感觉到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多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默契,而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其实是那么坚韧和美丽。

⑰我靠他们的滋养而活,他们却对自己的施与一无所知。他们因不知而越加质朴,我因所知而更觉幸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