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自从手机里增加了微信。到外面我就到处蹭网, “蹭”这个字着实精彩,它把我这种类似于乞丐的“无赖”行径表达得一清二楚。上下班经过银行与电信营业点等有wifi的地方,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万能钥匙”探寻一二,走到那里就由昂首阔步变成了最时髦的低头一族。开始自己还不大好意思,后来看着坐在台阶上“蹭”得不亦乐乎的年轻人,便释然。但凡“前有车”,咱就能“后有辙”,这都不算啥事;既然开放了wifi,那就是让大家用的吧。也是,只要从众,啥事都不叫事了。好比遭人诟病的“中国式过马路”,一群人一拥而过,红绿灯也不完全管用,法难责众呢。

    ②微信,成了每个现代人的新常态。于是,家里的气氛大变。过去回家先看厨房或先进厕所的事情,一律让位给掏出手机看消息;而且是进门堵在门口就开始,半天才能挪动一步,或者直到一声断喝才能抬起头来。过去空闲了拿起拖布勤快劳作的情景,现在基本都销声匿迹了。

    ③微信好吗?当然,微信里各种远远近近的消息,熟悉或陌生人的动态,还有腾迅新闻从不间断、不失时机的新闻和广告,还有朋友们的祝福与问候。开始玩QQ的朋友好多都把战场转移到微信里来了。为什么呢?较QQ而言,微信更加独立、安全、保密。比如一对一的聊天,不会担心被其他无关人员窥探;有些什么小秘密,也非常适应在这里交流。一时之间,微信成了生活里与上班、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内容;一日之间,微信成了萦绕在脑海里难以离开的光影。微信让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让我不走路就看到万里河山万里景,让我手指一动就能与千里之外的好友互动交流,让我想到哪儿找谁就能在哪儿找到谁。还有,它让我从陌生人中找到了熟悉的感觉,从简单的文字里找到了智慧文化的知音。如果用文化的语言来说,微信让人开拓眼界、开阔胸襟、开放思维,助力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但我不是来为微信评功摆好的。我是说,被微信纠缠的生活很累很苦。没有微信我不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会很轻松简单;知道了那么多社会生活中的不公不义而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情,让我如负重苛。没有微信我不去多了解别人的生活学问,自我感觉还好;现在知道了更多人的工作生活还有文化,经常有自惭形秽的感觉。过去不知道微信,还能不想不比不怨不怼,现在消息纷乱、评说多端,有时候难辩真伪,简直不知道信谁。微信如同一剂精神鸦片,叫人离不开断不了又有很大的烦恼;它占去了过去用来读书锻炼的大段时间让人在无聊与有聊间游走。我甚至觉得,是微信让生活的节奏更快,因为它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大脑紧张、分身乏术,它总是叫人从一个坏消息走到另一个坏消息里找不到出口。

    ⑤我已经有些过敏反应。想到微信就想扒拉一下,一边扒拉又一边沮咒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里了。

    ⑥我想删除它,又舍不得它。我想爱着它,又十分讨厌它。

    ⑦微信啊微信,我不知道该爱还是该恨你!

(1)、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划线的“一律”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

(3)、下面是是一些“微友”对微信的评论,请结合课文内容与下面的材料,谈谈微信的弊端。

【材料】

    一位大学生说:“我只是想满足自己的八卦心理,因为朋友们常会更新状态——自己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与谁在一起。朋友圈就像是放大镜和望远镜,让我看到朋友的生活细节。”但他也表示,这种阅读基本是无效阅读。“往往满足好奇,与世界建立联系,舒解孤独感”。

    刘方认为:“信息发布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会像媒体人一样遵守真实等准则,其发布的信息可能更鲜活,但是不够专业。微阅读中的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是肯定的。我就有很多次误信的经验。”

    Judy认为微信不可避免地侵蚀自己:“有时睡前拿起一本书翻不了两页,就忍不住拿起手机。因为,看140个字总比看一页纸要轻松得多。况且,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价值的内容还要做笔记。而在手机上‘微阅读’,只要点击‘收藏’就完成了。”

(4)、有人认为“微阅读”会改变大家对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习惯,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阐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春》(节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吸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落叶

贾平凹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地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着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

阅读丁立梅的《爱到无力》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母亲进厨房杉好大一会儿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做人要大气/郭军平

       ①有一句话这样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是啊,拥有一个广阔的胸怀何以不能成就成功的人生。纵观历史的星空,那些闪耀着熠熠光芒的历史名人们何以不是以自己广阔的胸怀容纳来自不同领域的异见,他们胸怀天下,胸怀事业,无论在做人还是在做事方面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声音,才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才能进一步促进自己完善和进步。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人们的知识视野在不断地扩大。一个人,倘若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盲目地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往往只会自取其辱。先哲荀子曾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一个人,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也才能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③故树立大胸怀,是做人大气的基础。要树立大胸怀,就要树立大理想,大目标,这样才会有大境界。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心胸不广,是理想不远,目标不高。由于理想不远,目标不高,人的眼光着眼点就短,心胸就窄;眼光短了,心胸窄了,内心的境界就不高。这样不同的建议和批评就容易难以接受。即使是一般的小事情也会耿耿于怀,蜗牛角上争长短。

       ④心胸要算狭窄的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的周瑜,《三国演义》上有一段精彩的三气周瑜的戏,在多次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周瑜最终吐血而亡,成为后人们嘲笑的气量狭小的典范。而在这一点上,与周瑜相比,司马懿就要大气的多。老子常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三国鼎立斗智斗勇的长期逐鹿天下的战争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法,与魏国司马懿斗法,周瑜不敌而亡。而司马懿却不是周瑜这样的气量,作为敌手,司马懿老谋深算,他知道自己用兵打仗智谋不如诸葛亮,就干脆装熊,在蜀兵侮辱谩骂声里死活都不出兵,以相持来拖垮诸葛亮。在这一点上,论司马懿的气度显然要比周瑜高出许多,周瑜心胸狭小,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而司马懿却不是这样,即使被诸葛亮打败了,还赞许“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但是最终,司马懿还是在诸葛亮死后消灭了蜀国,为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假如,司马懿也像周瑜那样,岂不是同样要步其后尘吗?

       ⑤每个人的才能天赋都是有差异的,承认这个差异,承认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就能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从而不会落入被人称为“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老子天下第一”的笑话来。

       ⑥做人要大气,这既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大气的人生,什么时候都会是光风霁月,阳光明媚;不大气的人生,什么时候都是愁眉苦脸,忧忧戚戚,这样活着实在猥琐。因此,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做人,同样也要有一颗海纳百川,泰山不让其土的胸怀,欣赏他人,容纳他人,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以低下头来的心胸成就自己。

                                                                                                                                                                                                      (选自光明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