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宜都市2017年九年级语文中考适应性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绛:书写一种名叫道德文章的人生

王石川

    ①她是文学大家、翻译巨匠,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华年代,也亲历了特殊岁月里的起起伏伏;她是钱钟书的夫人,也是千千万万读者尊敬和爱戴的偶像。她就是杨绛。

    ②杨绛,这个在钱钟书眼里“最美的妻、最才的女”,已到期颐之年 , 依然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从译著《堂吉诃德》的A.       , 从著作《洗澡》中的“脱裤子、割尾巴”,从《干校六记》的隐忍与苦难,从《我们仨》的B.         ,从《走到人生边上》的C.       ……我们认识了杨先生。“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她虽年事已高,但是仍在书写一种名叫道德文章的人生。

    ③她生活极其俭约。她只渴望“有个安稳的地方”。她的住所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那是她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一张纸,连背面还要再用一次。由于听力不行,人们拜访她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给她看,她要求朋友们在用过的纸背面给她传话。

    ④一方面是俭约,另一方面是慷慨。据三联书店总编辑透露,钱钟书和杨绛的稿费已经攒了近千万,杨绛从来不领取,“我们每次去看杨先生实际上只带一张稿费通知单,给杨先生报一个账,但这些稿费我们已经全部转到清华大学‘好读书’基金会里去了。”

    ⑤为何要捐给“好读书”基金会?日前杨绛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心声:“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升学很方便,可是贫困人家子女尽管好读书,也有能力读好书,想上高中、读大学还是很困难。‘好读书’奖学金就是要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据悉,已经有数百名学子因此受惠。

    ⑥一方面名满天下,另一方面人淡如菊。杨绛先生成名早于钱钟书,但她不自矜;多年来,知名度越发攀升,但她偏偏不把自己当回事。有人赞扬杨绛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⑦今天,无论文学界还是学术界,浮躁已经成为了一种突兀的符号,许多人为了追名逐利放弃良知。当自吹自擂成为时尚,当研讨会成为拍马会和自我表扬会,杨绛却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所以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做检讨会……”

    ⑧“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这是杨绛译作《生与死》中的几句话,也许这正是她的夫子之道。于此,不必过多打扰她,只远远旁观,在心里表达对她的温情和敬意、祝福与谢意。

(1)、第2段划线词语“期颐之年”具体指多少岁?
(2)、请根据语境,将下列三个短语分别还原到第②段合适的空处(填序号)。

①悲怆与明亮    ②通透与达观    ③浪漫与荒诞

从译著《堂吉诃德》的A.,从著作《洗澡》中的“脱裤子、割尾巴”,从《干校六记》的隐忍与苦难,从《我们仨》的B.  ,从《走到人生边上》的C.……我们认识了杨先生。

(3)、杨绛书写了名叫道德文章的人生。纵览全文,作者主要写出了她的哪些令人敬仰的美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
(4)、从文章第⑥段的语言描写中可看出杨绛说话自谦、委婉又幽默,充满了智慧。请从这个角度说说第⑦段划线语句的含义。
(5)、积累链接:慷慨善良、兼济天下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拥有的伟大情怀。请你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诗句。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回答相关问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等你回家

丁立梅

       陪一个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 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兴兴的。做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一路之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车子静静地,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也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真的到了?一看表,快上午十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十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他看到父亲,嘴角稍稍牵了牵,像嘲讽。

       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是读懂她爱的密码的,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里面的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 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探视的时间,快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已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 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他问我,你有纸笔吗?

       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个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那六个字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现代文阅读。

葵花之最

毕淑敏

①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

②快到“五一”节了,冰封的道路渐渐开通,春节慰问品运到了。五颜六色来自五湖四海的慰问袋最受欢迎。小伙子们希望从绣着花的漂亮布袋里,摸出一双精致的鞋垫,做一个浪漫的梦;姑娘们没有这份心思,只想找点稀罕的吃食,打打牙祭。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可惜,关山重重,山路迢迢,花生走了油,瓜子变了味儿;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物。

③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清香。那是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针脚毛茸茸的,绣活儿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脚的胖姑娘。打开一看,是一袋葵花子,颗颗像小地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我们每个人抢了一把,一尝,竟是生的。葵花子中埋着一封信:“敬爱的解放军叔叔们……”信是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发出的。

④我们趴在地图上找。湛江,好远!那里是亚热带,一个很热的地方。孩子们请求解放军叔叔们,把他们精心挑选出的葵花种子,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我们把手中的葵花籽放回布袋。那清香,是阳光、土地和绿色植物的芬芳。

⑤昆仓山咆哮的暴风雷,伴随着我们进行讨论。为什么只写给解放军叔叔?边防线上也有解放军阿姨呀?!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么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⑥这根本不可能!昆仓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

⑦我们都默不做声了,只听见屋外风在嘶鸣。大家决定由我给孩子们回一封信,就说葵花籽是解放军阿姨们收到的,只是这里很冷很冷……

⑧昆仑山的“夏天”到了。

⑨信早已写好,却终于没有发出。我们大着胆子,把葵花籽种在院子里,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⑩A种子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起来。

⑪昆仑山默默地认可了这些来自亚热带的绿色幼苗,就像它认可了我们一样。

⑫然而,我们高兴得太早了,不知道是上个冬天最迟,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

⑬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它并不是最强壮的,也许因为旁边有一块大石头。受到启发,我们用石头为葵花围起了一圈不透风的篱笆。现在,我们每天都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里面养着活蹦乱跳的小生灵。

⑭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枝叶。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发出了钮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⑮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雷,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B早晨起来,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扑向葵花。石围墙也被吹得四散飘去,向日葵却凝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在冰雕玉琢的莹白之中,保持着凄清的翠绿。叶片傲然舒展,像一面玻璃做的旗,发出环佩般的叮当之声。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那花盘只有5分钱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冻其上,像一块光滑的表蒙子;刚分蘖出的葵花籽还未成熟,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葵花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个方柱形的冰晶。

⑯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