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2018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反动派宣告灭亡

       (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括号内的文字是这篇消息的部分,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在文中画出导语部分,并说明导语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3)、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4)、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只管向前奔跑
崔修建
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聘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②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④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⑥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⑦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⑧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⑨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踢翻它们,绕过它们,就会抵达梦想的前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
       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也;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非常形象,生动,精到,被广泛认可。其实,著述出书也有三种境界。
       其一,为满足追名逐利的私欲而著述出书。随着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印刷技术的发达,一些人写书出书的热情汹涌澎湃,他们仿佛文曲星下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皇皇巨著隔夜而成,但是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沽名钓誉必然经典难觅,这样的书,                  
       其二,            。如司马迁所言:“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遇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其实司马迁自己都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于巨大屈辱之中,因“郁有所结而不得通其道”。乃“述往事,思来着”,这才有了《史记》的问世,又如【甲】这样的书,情感充沛,令人唏嘘,但常常困于个人小圈子。
       其三,为完成立言传世的使命而著述出书,如孔门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知论等等;弘扬了孔子思想,传播了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至深。又如【乙】。这样的书,寓意深远,警醒世人,其思想至今影响中国和世界。
       相比而言,第一种其实根本算不上境界不值一提;第二种虽令人感叹,但大多郁结了个人之遭遇,境界不够广阔;只有第三种,崇高的精神令人敬佩敬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最高的境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儿喜欢上了枫叶,要集两片熟透了的枫叶,说要鉴赏枫叶上的秋意,写一写秋天的意趣。

       她喜欢读些很欢快的文字,写些稚嫩的小文,老师因鼓励的需要评她为写作能手,因而她也对观察很是热心。一次学校评选写作之星,她很在意,做了许多准备。可是,评选的时候,老师连续点了十一个小朋友名还没有点到她,她有点失望,心想也许榜上无名了。到最后,老师才说,她的作文,立意新,选材新,句子写得很美,被评为特等奖,她是最耀眼的写作之星。她自然是很得意了。回家后对我说:“我说有我,肯定有我,等一会儿一定点我的名字;等了一会儿,郦老师果然点到了我的名字。”脸上还带着自豪的神情。我应付着,嘴里有一句没一句说着好好好。这回要集枫叶,那我只好答应了。

       我们就去公园捡拾枫叶。

       进了公园,远远的就望见那醉人的红,像醇厚葡萄酒的浓浓的红,比旁边的白桦的金黄,多了一份沉静与收敛。

       她很兴奋,跑到枫树下,要捡拾心仪的枫叶。在树下转了两圈,回头对我说:“爸爸,阿姨扫得太干净了,一片好看的枫叶也没有剩下”。我到树下看看,还真没有有中意的枫叶。我说,那你就摇晃一下树干不就有树叶落下吗?

       “那还是我要的枫叶吗?”,是的,那不是她要的枫叶。她很认真。

       那就等一等,深秋的早晨总有一片枫叶飘下来。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十分钟过去了,竟然没有一片落下来。十分钟的等待,竟然让我感觉到了漫长,有了些不耐烦。

       “月儿,我们走吧,爸爸还有事呢。”我说。因为还要上班,不能再等了。

       “唉!好吧。”她很失望,少了来时的欢蹦乱跳,不情愿的一步一回头地往回走。

       就在我们刚刚走了二十几米的样子的时候,突然一阵秋风吹来,那棵枫树便向我们欢快地摇头招手,枫叶乘着凉爽秋风飘然而下,轻盈而不失沉静,炫丽中又有质朴。

       “要是再等一等就好了,一定会有漂亮的枫叶。”女儿说。

       “要是再等一等就好了”。

       这句话从稚嫩的孩子口里说出,让我很意外,她还是一个对外面一切有无限兴趣的孩子。它让我思忖良久。是啊,许多事之所以不完美,有缺憾,不就是缺“等一等”吗?

       在这个时代,我们因为迷茫,不知道耐心等待会得到属于自己的枫叶;我们因为有太多的欲望而浮躁,而不愿等待属于自己的那片枫叶;我们有太多的“其他的事”要去办,而错过那片将要落下的枫叶。

       女儿又回到了原来的她,手里拿着那两片红红的枫叶,依然是欢蹦乱跳。那是两片经历过夏天的烈日,秋天的风霜的枫叶。望着女儿那张心满意足小脸,我想,孩子!在等待中成长吧,你一定会拥有一片最红的枫叶。

以《露西》为例,发现书信在小说中的作用。

露西

【美】杜鲁门·卡波特      伏波  译

①露西是我妈妈热爱南方烹饪的产物。那时我在南方消夏,妈妈写信给姑妈,让她找一个真正会做饭又愿意来纽约的黑人女子。

②掘地三尺,她们找到了露西。她深褐色的皮肤比大多数黑人浅一些,容貌也更精致。她曾是黑人儿童学校的老师,但她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分,不是通过读书习得,而是作为大地的孩子,对一切生命都怀着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③于是我们雇佣了露西。那个九月的清晨,当她从宾夕法尼亚火车站下车时,你能看到她眼中的骄傲与欢欣。她告诉我,她这一生都想去北方,就像她说的,“像一个人一样生活”。那个清晨,她觉得她永远也不想再见识偏执而残酷的种族隔离了

④那时我们住在河滨大道的一间公寓里。透过前窗,哈德逊河及耸入天际的帕利塞兹峭壁尽收眼底。清晨,这座峭壁像足迎接黎明的使者;而到了日落时分,河水染上深深浅浅的绯红,峭壁闪烁着万丈企光,仿佛屹立着的远古哨兵。

⑤日落时分,露西有时会坐在公寓的窗前,满含柔情地注视着这座全世界最伟大的都市里白昼消逝的壮观景象。

⑥“嗯,嗯,”她会说,“如果妈妈和乔治能来看看就好了。”起初,她喜欢明亮的灯光和一切声响。几乎每个星期六,她都会带我去百老汇,奔赴一场场戏剧的纵情狂欢。

⑦我和露西经常做伴。有时下午放学后,她会辅导我做数学作业。她读过很多诗,但她完全不懂诗,只是喜欢念这些词,偶尔也喜欢其中隐藏的情感。正是在听她读诗时,我第一次意识到她是多么想家。当她读南方主题的诗时,她读得很美,还带着一种独特的悲悯。她声音轻柔,温柔而怜悯地吟诵着诗句,如果我抬眼足够快,就会捕捉到她那双优美的黑眸中闪过的一抹泪光,如果我指出这点来,她就会大笑着耸耸肩。

⑧“这诗太美了,是吧?”

⑨露西工作时,总会一边干活,一边轻柔地唱着蓝调音乐。我喜欢听她唱歌。有一次我们去看艾索·华特丝的演出,之后她接连几天都在房里四处转悠,模仿着艾常,最后她宣布要参加一场业余比赛。我永远忘不了那场比赛,她拿了亚军,我手掌都拍红了。她唱着“多可爱,多可口,多可喜”,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歌词,我们排练了那么多次,她生怕自己会忘词。当她登台表演时,她的嗓音颤抖得恰到好处,听起来正像是艾索华特丝。

⑩可是露西最终还是放弃了她的音乐事业,因为她认识了德罗。他是楼里的一名地下室工人,两人比蜜糖还要甜。这时露西刚来纽约五个月,严格意义上讲她还很青涩。德罗就圆滑多了,穿着浮夸俗丽。我很不开心,因为我再也没有去看过演出了。

⑪后来,露西也不喜欢德罗了,她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孤单了。有时她的信摊开放着,我看到:

亲爱的露西:

你爸病了,整天躺在床上。他跟你问好。俺们猜你在那儿没时间跟俺们聊天。你弟乔治去了彭萨克拉,在那儿的制瓶厂上班。给你俺们全部的爱。

妈妈

⑫有时候,在深夜,(A)我能听到她在自己的屋子里轻声哭泣,那时我便明白,她要回家了。纽约不过是一片浩瀚的孤独。哈德逊河一直都在汩汩低语着“亚拉巴马河”。是的,亚拉巴马河裹挟着它的所有红色泥沙,伴着汇入的沼泽细流,从高处流向堤岸。

⑬那些明亮的光一一几盏在黑暗中闪烁的灯笼,回荡着尖厉汽笛声的夜间火车。坚硬的水泥,但光冰冷的钢,烟雾、滑稽戏,阴湿地下通道中地铁的闷响。哐当,哐当——柔软的青草——还有烈日,热,热极了,却如此抚慰人心,赤裸的双足,淌过细沙的冰凉溪水,光滑如肥皂的软质鹅卵石。

⑭这个城市容不下大地的孩子,妈妈在召唤我回家。

⑮(B)是的,我知道她要走了,所以当她告诉我她要离开时,我并不惊讶。我的嘴巴张开又合上,我感到眼里泛起泪水,心里空落落的。

⑯她是在五月离开的,那是个温暖的夜晚,城市上方是一片红色的天空。我送给她一盒糖果,全都是樱桃夹心巧克力(那是她最喜欢的)。爸妈开车送她去公共汽车站。当他们离开公寓时,我跑到窗前,探出窗台外,一直看着他们出来,钻进汽车,车子缓慢而优雅地驶出了我的视野。

⑰(C)我已经能听到她在说:噢,妈妈,纽约太棒了,那么多人,我还亲眼见到了电影明星,噢,妈妈!”

(选自《世界开始的地方》,有删节)

【注释】①黑人在美国受到严重歧视,和对而言,当时美国北方对黑人要温和一些,②艾索·华特丝:首位在百老汇演出的黑人女歌手。③至拉巴马河:流经美国东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大河,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