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生

阅读理解。

生命的本质

       夜幕降临,对门那家又传出熟悉的和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

       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该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但接下来的事实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集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上所有的词汇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熟悉的和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 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 样欢乐的形式前行的?

       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1)、阅读本文后,你认为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①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应当是:

②如果用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回答,应当是:

③如果用你自己的话回答,可以概括为:(不超过30字)

(2)、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说“只有用火的舞蹈”来形容这群残疾人的生活“才恰如其分”?

②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仿例造句。字数不要求与例句相等。

例句: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

(4)、第六段中说:“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

①联系全文,说说两种形式的生命的舞蹈各自具体的内容。

②“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果真是“上苍”“有意安排” 的吗?说说你的理解。

(5)、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集会”中,作者特意加上“在夜幕之后”这一修饰成分,说明“那些残疾人”身残志坚,渴望像正常人一样,有自己的夜生活。 B、第五段开头“熟悉的和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赞美残疾人的音乐嘹亮、动听。 C、第七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不仅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而且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行。 D、对“残疾人” 和“小姑娘”,作者开始都有怜悯之情,后来发现这种怜悯是多余的,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怜悯。 E、本文作者先写残疾人,再写小姑娘,最后引发对整个人类生命史的思考,由点到面,从而揭示了生命本质的普遍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怕你们急于求成
      ①同学们,在你们即将开始新的人生旅程的时候,我想与你们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小时候,我家有一棵杏树,农历三月,杏花开了,我就会跑去看,有时会睡在杏树底下,仰望蓝蓝的天空,等待洁白的杏花结成绿绿的杏果,因为杏是我重要的口粮。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我就迫不及待摘下来吃。你们知道,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苦,是没有办法吃的,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长的煎熬。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我就开始大规模地吃,当然杏还是酸的,酸得让人龇牙咧嘴。到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杏开始发黄了,但我们家杏树上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着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交换着吃,结果发现,尽管我家的杏个头较大,但别人家的杏都比我们家的香甜可口。为此,我曾建议,把这棵杏树刨了,栽一棵新的杏树。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所以,在我记忆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
      ③1978年我上大学了,就再没有与我家的杏树朝夕相处。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从西安回到家乡。我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端上来一大盘杏。这杏又大又甜,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杏。我问妈妈:“这是谁家的杏,这么好吃?”妈妈说:“就是咱自家的杏啊!”这怎么可能呢?
      ④原来,我们家的杏比别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发黄了,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杏总是酸的。
      ⑤同学们,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们: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变甜;杏如小孩,有的发育早,有的发育晚;杏如万物,长在向阳地的开花早,长在背阴地的结果迟;杏又同人一样,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
      ⑥作为一名上进学生,我不担心你们没有远大抱负,但很担心你们急于求成!生活是需要耐心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不要采摘没有成熟的果实,否则,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涩的!成熟是自觉自悟。只要你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你吃到的杏一定是甜的。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一生为和平

    周培源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晚清秀才,也是一名实业家。受家庭的熏陶,周培源少年时代学习就十分刻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

    “五四”运动期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周培源,因参加反帝游行,被开除学籍,随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1924年毕业于该校高等科后,获当年庚子赔款资金官费赴美国留学,先入芝加哥大学,1926年春获该校学士学位,同年冬获理科硕士学位。两年后获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因其学业与科研成果特别优异而获该学院的最高荣誉奖,他与赵忠尧、何增禄二人被称为“加利福尼亚中国三杰”。

    1936年,回国任教的周培源再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教授,参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高级讨论班,成为中国唯一一位在爱因斯坦身边长期从事相对论研究工作的人,这对他之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当他在爱因斯坦门下潜心研究广义相对论并取得成就时,“七七”事变爆发。周培源再也不能安于纯理论研究了,他觉得应当做一点和实际接近的课题,他突击学习弹道学、空气动力学等直接服务于抗战的应用基础科学,并着力于开拓湍流理论这个难题。一直到他去世,从未对这个题目动摇过,最终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成为国际公认的湍流奠基人。

    对此,美专攻湍流的著名流体力学家兰磊,在1995年的流体力学年鉴上这样说:“在湍流领城,他(周培源)被认为是计算机模式之父。……遗憾的是,他的建议是在计算机发明之前,要靠手来进行大量的计算是很难的。但是在现今,全世界有成百的以模式计算流体力学程序计算湍流的人,他们追本溯源都是直接继承1940年他写的那篇文章。”

    在湍流领域里,周培源完全是独立开创道路的。而湍流是近百年来,世界公认的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的难题。英国著名学者兰姆曾在1932年说过:“我老了,在我死后上天堂时,有两样事情我要向上帝讨教,一个是量子电动力学,一个是湍流,对于前者我确实是乐观的。”

    周培源还是从国外引进现代理论物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开拓者。从1929年归国始,他一直坚守理论物理教学第一线,培养一代又一代现代物理和理论物理的人才。像胡宁、彭桓武、钱三强等著名学者都曾是他的学生。早先,凡有关理论物理课程他都讲过,后来许多课都由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来教,而他一直坚持讲授相对论和理论力学两门基础课,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

    1952年,周培源又领头在北大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这个专业的教学以厚基础著称,六十年来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力学人才,这些人大多成为我国科研、教学和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其中仅院士就有十三名。

    可以说,周培源是我国建立近代理论物理和力学队伍成绩卓著的学者。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是这些教学的实际执行者,因为他有近七十年的教学经历,他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为他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教务长,后来又担任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和校长。他一直是抵制各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中流砥柱。在“大跃进”时,他坚决反对把学校变成工厂、农场的极“左”做法。在“文革”中,他公然敢于抵制“理科无用论”的歪理。为了办好教育,他一身正气无所畏惧。这就是一个真正教育家的品格。

    周培源不仅是科学家、教育家,同时还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和平外交事业和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成为了我国最有威望的社会活动家之一。他为世界人民争取和平裁军,为反法西斯的斗争,为反对核讹诈,为团结全世界进步的科学工作者,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看作中国最真诚的和平愿望的象征,并被誉为“和平老人”。

(摘编自振东《科学一生为和平》)

相关链接:①20世纪20年代以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成了物理学基础理论中两个重大而困难的领域,周培源先生致力于这两个领域,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突出成就。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叶松庆《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

②周培源年轻时曾在爱因斯坦主持下的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工作近一年,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是科学还是人品,如此深刻地认知和理解爱因斯坦,在中国恐怕还找不出第二个人。他深知,爱因斯坦是一位气宇宏大的人,创造了相对论那样天才的伟业,是世界科学家中高出一格的伟大人物。同时还是一个正直的,有高度责任感的世界主义者。他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他一贯反对侵略战争,凡是他所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他都要公开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奚学瑶《科学与民主的时代跫音——周培源科教思想寻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尖山梁的月光

马晓红

①我是尖山梁第一个考进县城高中的,但我不想读书了。我想跟四叔去省城 卖面皮。但我不敢跟爹提这事。因为老师对他说过:“哑巴,你这娃是块读书的 料。将来一定有出息,一定能光宗耀祖的。”他咿咿呀呀地笑着,硬是塞给老 个鸡蛋。

②他每天天不亮就进山砍柴,吃过午饭就一头钻进苞谷地,晚上早早把鸡赶 进笼,摸摸窝里有没有蛋然后就着月光编簸箕……

③四叔走的那天,他没有上山,一早就端个小板凳坐在院坝边上,慢慢地把 烟叶塞进烟锅,也不点火,吧嗒吧嗒干吸着。我坐在门槛上,默默地看着他脚下 的扁担,看着四叔顺着田埂爬上尖山梁,转个弯不见了人影。他点着了烟,仍然 坐着没动——一直坐到天黑。

④进城上学那天,我很早就醒了。月亮很大很圆,皎洁的月光穿过破损的窗

纸,随意地洒在床前,形成凹凸不平的光斑。他蹲在灶台前抽着烟。见我起来了, 盛了一碗红苕稀饭给我,还有一小块掺了芭谷面的白面锅盔馍。我吃饭的时候, 他一边抽烟,一边整理着背篓。背篓里是一个化肥袋子,装着红苕、苞谷,还有 一罐腌菜,那是我的口粮。等我放下碗,他拿出一块折成方形的红布。小心翼翼 地递给我——里面大大小小的零钱就是我的学费。

⑤他背起背篓,佝偻着腰,走上弯曲的田埂。在露珠上拖着长长的影子, 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我默默地跟在他后 面,翻过尖山梁,过了王家岭,沿着李家河,走差不多一个时辰,到了镇上,再 花 3 块钱,坐半个时辰的公交车,才到县城。县城很小,学校也不大。还没到校 门口,他就停下。卸了背篓,拿出袋子,放在我脚边,打个手势,转身就走了。

⑥我看着他灰色的背影被金色的晨曦吞没,却生不起一点感激。娘带着襁 褓中的我嫁给他,没过一天好日子,生病也没钱治,到死连一副像样的棺材也没 有。现在,他又把我一个人扔进陌生的县城……

⑦我在老师面前维持着乖巧的样子,在同学面前只有沉默和自卑。我也不愿意回 山里,经常以学习紧张为借口,一连几个星期也不回家。

⑧周末,我就在大街小巷乱窜,最终迷上了网络游戏,越陷越深。 白天, 我上课、下课、吃饭、做作业……晚上,网瘾犯了,就爬墙出去玩一两个小时, 学校围墙并不太高,里外都有几棵老树,斜出的虬枝就是最好的梯子。腊月初八 那天,虽然下着雪,但我还是忍不住了,等同学们睡熟了,我又偷偷地溜了出去。 走进网吧,揉了揉眼睛,跟网管打了个手势,径直向最里面的角落走去。太冷了! 只有三四个人,都戴着耳机,盯着电脑,没有人抬头看我。我常坐的位置已经有 人了。那人看样子已经玩累了,用一件土灰的衣服蒙着头。干瘪的背脊,蜷曲着身子,趴在桌上睡着了。走近几步,隐约闻到一阵腐木的酸臭,我不由得皱了皱 眉,绕到最后一排,仍然选一个靠墙的角落。

⑨“呼呼”那人真的累了,打起了鼾。

⑩网管走过来,拍了拍那人的脊背。鼾声停了,那人抬起头。衣服滑了下 来,露出一头稀疏的白发。“外面那么大的雪,我才让你进来,你也不能吵着人 啊!” 网管小声说着。那人不停地哈腰点头,咿咿呀呀地道歉。网管摇了摇头, 做了个“嘘”的手势,走回门口去了。

⑪我心头一颤。像被雷击了一下。那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是我穿旧的,那头 花白的头发曾陪我从山里走到城里。脚下背篓里是我吃了十几年的红苕和腌 菜……

⑫他摸出一张烟叶闻了闻,又放回口袋。支着头发呆,过了一会儿,又趴 下了——这次没有打鼾。

⑬我弯着腰,蹑手蹑脚出了网吧。巷子里,回荡着“吱吱”的脚步声, 白 白的积雪反射着月光,刺得双眼有点酸痛。

⑭灰色的围墙,在月光下起伏,像夜风下的山脊。 昏黄的路灯下,雪花飞 舞,泛着亮光,像爹的白发,在尖山梁上摇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