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2018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B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与女

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忽地一把拉住了我:“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我那围巾上,自父亲颈际带来的雪花,开始消融。我那双手,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改)

(1)、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联系全文,说说文章多次出现对“下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妙处,做简要的赏析。

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

B.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4)、文章开头说“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为什么这个故事让作者终生难忘?文章结尾作者珍藏这条“黑毛绳的围巾”的举动又有什么作用?

(5)、在我们青春成长的故事里,有无知也有叛逆,我们懵懂着,不曾体会父母的心,却常常在错失了以后才追悔莫及。在你的成长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令你懊恼着?请你用优美的、饱含深情的文字加以叙述。

举一反三
阅读《大印象》一文,回答小题。

大印象

刘建超

       ①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②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遇到个急事,有人会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片上的人像放大绘到纸版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③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去八角楼,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④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没有找到老人遗照,便找到大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象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用照片印象,可借技术工具帮助,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给故去的人画像,是晦气生意。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正是三伏天,屋内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大印象谢绝了段家的优厚酬金,说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⑤老街有个环卫工人,大家都称他韦老头。他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圾。韦老头闲时,爱坐在大印象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家长里短。韦老头吧嗒吧嗒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听没听,自己只管说。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都怨我,都怨我啊。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车子走了。韦老头退休那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店铺没开门,门上挂着一幅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俩酒窝,天啊,这是我妮子,是我妮子啊。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铺拜了又拜。

       ⑥生意清闲的时候,大印象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一趟,让他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他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画像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⑦那年冬天,流窜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没几天,老街的一家珠宝店失窃。警察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盗窃嫌疑人,只是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原想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没曾想,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团伙头子竟然又潜回了老街。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天擦黑,大印象起身去关门,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住他的咽喉。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怎么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黑衣人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

       ⑧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警察冤枉人。被带到派出所后,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一张用血绘出来的画像,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黑衣人瘫倒在案桌前。

       ⑨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

       ⑩老街人提起大印象 还是那句话: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的“坎儿”

    ①有大学生问2003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的一位青年科学家:年轻人怎样才能成功?科学家回答了简单的四个字:请多读书。不只是这位科学家,几乎所有在事业上取得大成就的人,都喜欢“号召”别人读书。书籍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和生命智慧的总结,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娇艳欲滴的玫瑰,书籍则是必不可少的氧气和阳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奔腾不息的河流,书籍就是坚固的河床。

    ②从一般意义上讲,读书是最没有门槛的。大学教授可以读,建筑工地的民工同样可以读;绿草连天的春天能读,白雪皑皑的冬日也能读;人来人往的图书馆适合读,一人独居的卧室一样适合读……因为读书没有太多的门槛,它才能作为一种全民的“健心行动”加以推广。

    ③不过,读书的无门槛是相对于书海里的普通游泳者而言的,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有品味的读书人,还真得跨越几个心灵的坎儿。

    ④第一,你必须是澄静的。人很难没有欲望,当年,乾隆下江南,看到大运河上熙熙攘攘,问身边一和尚:大运河有多少条船?和尚答: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乾隆非常欣赏和尚的机敏,当即大加赏赐。其实,这和尚并非特别聪明,他只是深谙世道人心的奥秘而已。然而,一个人下决心当读书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欲望多的人会不自觉地把书籍分成“有用”“无用”两种:“有用”的,他废寝忘食地阅读;“无用”的,他视若敝履。而事实上,所谓“有用”的书,往往是由于一时的职业的,只能让我们获得物质财富;而“无用”的,则侧重于培育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可以使我们获得心灵高度。

    ⑤第二,你应该学会坚持。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只能一步步走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抵达真理,这就决定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我们就得不断地跟踪事物的新进展,掌握知识的新动态,让自己的生命与面对的生活一起前进。读书没有恒心,一个人的思想必然陈旧、浅薄。我们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就会变得虚弱不堪。

    ⑥第三,我们一定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书籍并不是真理的代名词,真理可以利用它,谬误和谎言同样可以利用它。一个人要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书籍作出选择,靠别人把关是没有太多作用。别人的精力再旺盛,也不能看尽天下的书。何况,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别人认为不好的,你也许觉得好;别人以为精美绝伦的,你或许感觉一塌糊涂。对书的考察,最可靠的评判官是你的心灵——非同寻常的对知识的敏感,超乎群伦的观察人事的眼光以及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把握。

(选自《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戈壁开满花

李要军

①“这是我爸爸,你们不能靠近!”看着女儿伸出双臂,像“老鹰”护“小鸡”一样护着自己,不让小朋友们接近,艾国心中既欣慰又内疚。欣慰的是,女儿聪明伶俐,在一天天长大;内疚的是,女儿已五岁了,今年还是他第一次在家乡陪她过暑假。

②作为一名空军部队雷达兵,艾国这些年一直对妻子满怀愧疚。妻子怀孕六个月时,他正在奔赴高原执行任务的路上。临出发前,妻子问他什么时候能休假回家,他告诉她再过三个月左右就能回。其实,他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能完成任务归家。为了让妻子安心,他只好先许下诺言。

③转眼间,妻子的预产期到了,艾国承诺的回家时间也到了最后期限。他何尝不想早点儿回家陪妻子,但作为单位业务骨干,在任务紧要关头自己不能撒手不管。此时,队长命令道:“你必须回去,并且今天就走!妻子生产,你一定得回家精心陪护。这里有我们,你放心!”

④等艾国匆忙赶回甘肃老家时,妻子已住进了病房。在他的悉心陪护下,妻子顺利生产。抱着刚刚出生的女儿。艾国流下了幸福的眼泪。让他同样开心的是,队长在为他贺喜的电话里,特意告诉他,这次千里机动任务圆满完成。

⑤艾国给女儿起了小名----小雪球。在休假的那段时间里,他尽心尽力照顾妻女。虽说是第一次当父亲,可抱婴儿、换尿布、拍奶嗝儿这些事,他一学就会。有时后半夜把女儿哄睡后,他怕吵醒熟睡的妻子,便蜷缩着身子睡在沙发上。

⑥女儿出生后的第二个春节,艾国计划休假,但最终还是把名额让给了战友。

⑦又一个夏天来了。当老师的妻子说,要趁暑假带女儿来部队驻地看他。艾国说驻地条件艰苦,怕她和女儿不习惯。妻子笑了:“我又不是没去过,营区条件只能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吧。”艾国想想也是。

⑧几年前,他和妻子还处在热恋阶段时,她曾来过驻地一次。那时,戈壁滩上的沙枣花开得正盛,兵营后是一片沙枣林,沙枣花将醉人的花香毫不吝惜地泼洒在灿烂的阳光下。他和战友们精心准备了一个个意外惊喜,她房间里老旧的白瓷瓶里每天都有一枝新鲜的沙枣花。尽管生活条件比她想象的还要艰苦,在战士们一声声“嫂子”的称呼声中,她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嫁给他。

⑨妻子始终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除了他离她远一些,其他任何方面,如对她的关心、对双方父母的孝顺、对女儿的疼爱……艾国都做得无可挑剔。

⑩如果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黄昏时戈壁的苍凉壮阔,那么夜色中的戈壁滩则如童话世界那样安静神秘,星星亮得耀眼。这让喜欢数星星的女儿,每天都疯玩到深夜。

⑪回老家的前一天晚上,原本住在营部家属区的妻女,坚持留在台站,要陪艾国一起值班。

⑫那天后半夜,女儿突然发起高烧。军医在营部,营部在五公里以外。交接班后,艾国抱着裹紧被子的女儿,妻子打着手电,快速地向营部奔跑。到营部女儿得到了治疗,终于转危为安。从台站到营部的这条路,艾国走了十多年,这一次却让他感觉如此漫长,似乎总也跑不到闪烁着灯光的尽头。从此,每当走在这条熟悉的路上,他都会回忆起与妻女拼命奔跑的那一夜……

⑬时光荏苒,今年是艾国佩戴四级军士长军衔的最后一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入伍十几年来,看着一拨又一拨战友来了又走,转眼间,退役二字也摆到了他的面前。

⑭一些老兵已经开始忙着整理个人资料、联系工作,寻找下一步的人生方向。艾国抓紧这最后的点滴时间,忙着把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战友们。以往他和女儿两天一次的视频约定,也因忙着授课而暂停。战友们都说,像艾国这样认真站好最后一班岗的人,无论在哪儿,都会闪闪发光。

⑮又到了沙枣花开满戈壁的季节,艾国摘下了佩戴多年的四级军士长军衔,戴上了光荣退役的大红花,四溢的花香铺满艾国回家的路,妻子和女儿在路的那头迎接他。

⑯“我爱我的家,戈壁开满花!”这是艾国最想说的真心话。是呀,对军人来说,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军营何尝不是一个家?那里或许偏远荒凉,但在他们眼里,却是世间最动人的角落,永远开满鲜花……

(选自《中国国防报》,有删改)

阅读

小实和小文为“名家成长路”专题搜集资料时,看到了一篇樊锦诗新闻专访的文章,请一起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①1963年,我到敦煌工作,到现在已经60年了。

②念中学的时候,历史课文里有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看了以后念念不忘,非常想去看一看。我第一次来,是大学五年级的第一学期,当时是来实习。看了以后感觉太震撼了,这么大、这么多的洞窟,都是画和塑像,有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仿佛完全忘了外部世界,进入了一个艺术的宫殿,一个非常美的世界。

③1963年,我再次来到敦煌,从此成为了这里的一员。

④刚来时,我往远处一看,周围全是戈壁滩,几乎寸草不长,只有莫高窟还能看到一些树。莫高窟里头都是矮平房,办公室、宿舍都是土房子,土房子里头是土桌子、土凳子,包括书架也是土的,有的人家里还是土沙发。当时也没有电灯。没电灯怎么进洞画画呢?我们研究了一个办法,外面有太阳时,就用镜子或者是玻璃,在洞外对着太阳,对着了以后,把阳光反射过来,这样洞里就有了光……

⑤我第一次来,住在下室。我一个人,胆还有点大。只听他们说有狼,到了晚上起夜,拉开门看见两只绿绿的眼睛,我以为是狼,把我吓得赶紧推上门,一个跟头就蹦回去了,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天蒙蒙亮了,我想狼也该走了吧,出去一看,原来是驴。

⑥那个时候在洞窟里工作,环境很简陋,而且很安静。安静到什么程度?有一天晚上,我在补衣服,针没拿好,掉下来,那个针的声音,我都听得清清楚楚,就静到这种程度。

⑦常书鸿来的时候40岁左右,段文杰来的时候不到30岁,其他人可能20多岁。他们来了以后,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为什么呢?因为敦煌太博大精深了,有很多事情要做,做不完,就待这儿一辈子。在这里,有老人已经97岁了,刚来的时候也就20多岁。一个老太太,前年99岁在这里去世的,令人敬佩。后来我慢慢理解,莫高窟已经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那些壁画上遒劲柔润的线条仿佛是他们身上的筋脉啊!

⑧我这一生的志向,就是要保护敦煌。

⑨敦煌是独一无二的,敦煌的艺术富丽堂皇,内容丰富无边,“宽无边,深无底”。而且在艺术的类型上,它不是只有佛教,也反映其他宗教。

⑩有人问我,你觉得敦煌还能保存多久?我说看怎么保护。如果保护不好,可能用不了一二百年;如果保护得好,科技能跟上,说不定最少还有一千年。我们一支支队伍,对实体的文物,想尽办法研究它的实体应用、材料、环境、气候,找到合适的修复加固的材料,把壁画修好,延长它的寿命。但壁画还在慢慢退化,退化到某一天,说不定就没有了。数字化就可以使它完好地永远保存下来,所以我现在经常说,要用科技来保护它。

⑪为什么要永远保存下去?为了研究,为了弘扬。只要数字图像在,数字资源库在,就可以永续研究下去。未来,我们的后代可以接力研究敦煌。

⑫我没想到我会在这里待一辈子,给敦煌做点什么,很值得,所以我也不后悔。

——选自央视新闻2023年10月19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