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

小实和小文为“名家成长路”专题搜集资料时,看到了一篇樊锦诗新闻专访的文章,请一起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①1963年,我到敦煌工作,到现在已经60年了。

②念中学的时候,历史课文里有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看了以后念念不忘,非常想去看一看。我第一次来,是大学五年级的第一学期,当时是来实习。看了以后感觉太震撼了,这么大、这么多的洞窟,都是画和塑像,有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仿佛完全忘了外部世界,进入了一个艺术的宫殿,一个非常美的世界。

③1963年,我再次来到敦煌,从此成为了这里的一员。

④刚来时,我往远处一看,周围全是戈壁滩,几乎寸草不长,只有莫高窟还能看到一些树。莫高窟里头都是矮平房,办公室、宿舍都是土房子,土房子里头是土桌子、土凳子,包括书架也是土的,有的人家里还是土沙发。当时也没有电灯。没电灯怎么进洞画画呢?我们研究了一个办法,外面有太阳时,就用镜子或者是玻璃,在洞外对着太阳,对着了以后,把阳光反射过来,这样洞里就有了光……

⑤我第一次来,住在下室。我一个人,胆还有点大。只听他们说有狼,到了晚上起夜,拉开门看见两只绿绿的眼睛,我以为是狼,把我吓得赶紧推上门,一个跟头就蹦回去了,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天蒙蒙亮了,我想狼也该走了吧,出去一看,原来是驴。

⑥那个时候在洞窟里工作,环境很简陋,而且很安静。安静到什么程度?有一天晚上,我在补衣服,针没拿好,掉下来,那个针的声音,我都听得清清楚楚,就静到这种程度。

⑦常书鸿来的时候40岁左右,段文杰来的时候不到30岁,其他人可能20多岁。他们来了以后,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为什么呢?因为敦煌太博大精深了,有很多事情要做,做不完,就待这儿一辈子。在这里,有老人已经97岁了,刚来的时候也就20多岁。一个老太太,前年99岁在这里去世的,令人敬佩。后来我慢慢理解,莫高窟已经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那些壁画上遒劲柔润的线条仿佛是他们身上的筋脉啊!

⑧我这一生的志向,就是要保护敦煌。

⑨敦煌是独一无二的,敦煌的艺术富丽堂皇,内容丰富无边,“宽无边,深无底”。而且在艺术的类型上,它不是只有佛教,也反映其他宗教。

⑩有人问我,你觉得敦煌还能保存多久?我说看怎么保护。如果保护不好,可能用不了一二百年;如果保护得好,科技能跟上,说不定最少还有一千年。我们一支支队伍,对实体的文物,想尽办法研究它的实体应用、材料、环境、气候,找到合适的修复加固的材料,把壁画修好,延长它的寿命。但壁画还在慢慢退化,退化到某一天,说不定就没有了。数字化就可以使它完好地永远保存下来,所以我现在经常说,要用科技来保护它。

⑪为什么要永远保存下去?为了研究,为了弘扬。只要数字图像在,数字资源库在,就可以永续研究下去。未来,我们的后代可以接力研究敦煌。

⑫我没想到我会在这里待一辈子,给敦煌做点什么,很值得,所以我也不后悔。

——选自央视新闻2023年10月19日

(1)、小实结合文本,列出了一份介绍樊锦诗的演讲提纲,请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选项完善提纲。

A.此心安处是吾乡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朝露待日晞

演讲提纲

演讲版块①:内容:学生时期,心生向往,追求理想。

演讲版块②:内容:再来敦煌,丢弃幻想,扎根现实。

演讲版块③:内容:工作60载,老当益壮,奋斗不辍。

(2)、小文认为第⑤段画线句子影响樊锦诗的正面形象,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令小实十分感动,请你品析这句话。
(4)、小实在搜索中还看到了一条称樊锦诗为“先生”的微博。微博中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钟芳蓉称其为“先生”,你赞成这种称呼吗?请结合文章以及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微博】

 
【材料一】

2017年CCTV《朗读者》节目称赞她:“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

2020年,樊锦诗女士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材料二】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

译林出版社推出了《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这也是她首次直面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面对大家的称赞与崇敬,樊锦诗是谦虚的,对她而言,她一生挂念的,至今仍在为之奔走的——仍是敦煌。她视保护敦煌为一生的使命。

(原文刊载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百度“先生”词条

举一反三
阅读《老北京的中秋节》,完成下列小题。

老北京的中秋节

      ①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中秋节的名称有许多,比如八月节、月夕、月节、秋节、八月会、女儿节、丰收节、兔儿爷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甲】八月十五为仲秋之中,秋季之中,故也称仲秋节。【乙】秋月是瓜果丰收之际,北京人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所以中秋又称果子节。【丙】

      ②旧时老北京人过中秋有许多说法和讲究。吃月饼、庆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不过中秋节这天结了婚的女人只能在婆家过节,十六日才能回娘家团圆,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八月十五日中午时,北方有糊窗户的习俗,中秋过后天气渐凉,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一冬不冷。中秋祭月、拜月要插红色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因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而兔子最爱吃的是毛豆。中秋节北京人有买兔儿爷,请“神只”的习俗,拜月后留下一根扎“神只”的秫秸,压在炕席下,据说用来打尿床的孩子最管用。

      ③传说月宫中有永远也砍不断的桂树,因此北京人有中秋节赏桂、饮桂酒之俗。北京人的拜月之俗多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家人团聚,月亮升起后,开始拜月,一般是徒手望空而拜。

      ④中秋节的习俗中也有禁忌,如在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此乃团圆节之大忌。过去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小男孩可以拜月,但不虔诚,只是玩月的一种游戏。在中秋节的晚上许多家庭都要供月,先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把自己种植的石榴、盆葡萄、夹竹桃、西番莲、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放在供桌两侧,再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供桌后,又把刻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大月饼(团圆饼)插在木架上,当作神位,放在供桌中间。供品有各种月饼(“自来白”除外)和鲜果,如苹果、柿子、葡萄、石榴、晚桃、九节藕和切成莲花瓣形的西瓜等(梨除外)。其中柿子、苹果成对供,寓意“事事平安”;桃和石榴成对摆,意为“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栗子则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取“早早平安”、“利市”之意。供桌外层设香炉、蜡扦、花瓶,蜡扦上插红烛,下压敬神钱粮(黄钱、元宝、千张)。花瓶内分别插上带枝的毛豆和红色鸡冠花。一般家庭供月时,由家中的女长辈(女家长)主祭,先向神位(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后全家女成员按辈分,再行三叩首礼。

      ⑤老北京中秋节的讲究和习俗还有很多,这些讲究、习俗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内涵都在传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祝愿、追求和向往。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注】①神只:神只即神祇,指的是天神与地神。②自来白:月饼的一种,与“自来红”月饼做法基本一致,由于用凉水和面月饼的面皮为白色,因此得名“自来白”。

现代文阅读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            )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         )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          )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         )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作家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带动全国各地的旅“游”热潮。先让我们一起跟着作家沉浸式地去“游”阿勒泰,品悟语言和意蕴之美。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李 娟

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比我们强大。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脚无力抵及的地方。尤其当我们把家搬到沙漠边缘的阿克哈拉后,摩托车的用场就更加重要了。

我们走的路是戈壁滩上的土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细而微弱的路的痕迹,颠簸起伏。这条路似乎快要被废弃了,我们在这样的路上走好几个小时都很难遇见另一辆车。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

眼前世界通达无碍。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其中位于我们的正前方的那一股最高大,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在我们的左边有两股,位于一公里外一片雪白的、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方,因此,那两股风柱也是雪白的。而天空那么蓝……这是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长达半年的北方大陆,这样的时节不过只是初春而已。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脚边的大地粗糙而黯淡。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

我们的摩托车在大地上从北到南地奔驰,风在大地上由西向东吹。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地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我想我的脸已经被压得很硬很硬了。于是我只好又把头盔顶在头上挡风。但是不一会儿,呼吸不畅,憋气得很。只好再取下来,但是一取下来,立刻就对比出了戴上的好处,于是又抖抖索索地重新戴上。立刻又呼吸不畅……

那样的风!从极远的天边长长地奔腾而来,满天满地地呜呜。风大得呀,使得我在这一路上根本不可能维持较为平和一些的表情。真的,好几次,都会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此时正眉头紧皱、呲牙咧嘴。

A中途休息的时候,对着车上的观后镜看了一眼,吓了一大跳——发现自己少了两颗门牙!再定睛一看,原来是门牙变成黑色的了……全是给风吹的,沾满了泥土,嘴唇也黑乎乎的,僵硬干裂。这样的季节正是沙尘肆掠的时候。我叔叔头盔的挡风镜上也蒙了厚厚的一层灰土,真难想象这一路来他怎么坚持到这会儿的,居然还能始终正确行驶在土路中央。我就用手心帮他擦了擦,谁知越擦越脏。只好改用衣袖擦。

在戈壁滩上抛锚,是必须得随时迎接和从容面对的事情。因为那是属于“万一”的事。因此我叔仍旧乐呵呵的,根本不为由于自己的疏忽连累了我而有所愧疚。他只是笑眯眯地。

还有一次更惨,走到一半路时,爆了胎。于是,那次他在戈壁滩上摊了整整九个钟头的车。这四野空空茫茫的,视野里连棵树都没有,到哪儿找汽油去?

我们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可这次车一坏,不到一会儿,视野尽头就有另一辆摩托车挟着滚滚尘土过来了。近了,是一个小伙子。在明白了我们的困难处境之后,他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可是只翻出一只小号酸奶瓶子。于是这两个男人把那台摩托车翻倒,我小心翼翼地持着这个过于小巧纤细的瓶子对准油箱流出的那股清流。一连接了五六瓶后,再也不好意思要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当我把钱给他时,他反倒向我们道谢不迭,对我们感激得没办法。

我们继续在戈壁滩上渺小地奔驰,身后尘土荡天。天色渐渐暗了,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我们迷路了。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晚上温度下降,风也许会更猛烈。而且,一旦真正迷路的话,越急越分不清方向。这大地坦阔,看似四通八达,其实步步都有可能通向永远回不到上一步的地方。

在大地西方,有静穆的马群在斜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移动,一个牧马的少年垂着长长的鞭子,静坐在马背上,长久地往我们这边看。我建议向这个孩子问一下路,但他离我们太远了。而我叔叔想要再走几公里,走出这片红色的戈壁滩,走到前方的高处看看地形。

到了后来,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头去找那个少年。可是我们离开浅色的土路开进深色的赤裸粗硬的野地,往西北方向走了很久,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马群和孩子了。大地上空旷无碍,天空的云丝丝缕缕地稠密起来。世界虽然清晰依旧,但黄昏真的来临了。那五六小瓶汽油烧到现在,不知还能折腾多久。

我们在戈壁滩上停下来,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擦干净后发现那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再四下一看,脚下像这样的漂亮石子比比皆是,一枚一枚紧紧嵌在坚硬的大地上。我乱七八糟拾了一大把,揣进口袋。这时,抬起头来,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烟尘腾起。

我们连忙骑上车向那一处追去,渐渐地才看清,居然是一辆卡车——还是车头凸出一大块的那种浅蓝色的“老解放”……真是见了鬼了。好像我们迷了路后,就回到了过去年代似的。

B】近了才看清这辆车实在是破得可以,咣咣当当地在大地上晃荡着前行,随时都可能散架的光景。肯定是一辆黑车了,一辈子只能行进在这样的"黑路"上。它从很久以前就藏匿到如今,像是为世界小心地保存了一样逝去的东西……

司机察觉到有人在后面追,就停了下来,静止在远处的大地上。他建议我们跟在他的车后面走,要不然太危险了。可是他要去的地方同我们要去的不在一块儿。于是仔细地问过路后,就道谢分别了。那司机再三告诫我们不能走西边的岔路,一遇到岔路就千万记得往左拐。一直往左拐就会到达乌河。

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了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接下来我们告别,向着两个方向,彼此在大地上渐渐走远了。

我两只手轮换在插在外套口袋里取暖,一只手紧紧搂着叔叔的肩膀。他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

                                        (节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